寿光十二五规划专家评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09514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寿光十二五规划专家评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寿光十二五规划专家评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寿光十二五规划专家评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寿光十二五规划专家评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寿光十二五规划专家评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寿光十二五规划专家评审.docx

《寿光十二五规划专家评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寿光十二五规划专家评审.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寿光十二五规划专家评审.docx

寿光十二五规划专家评审

寿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送审稿)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以下简称“‘三区’建设”)的重要时期,是全力打造城乡一体均衡寿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规划纲要》根据国家、省和潍坊市关于“十二五”规划的精神编制,是统领“十二五”时期(2011-2015)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和总体安排,是编制和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

第一章发展环境和总体要求

第一节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基础

“十一五”,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三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均衡寿光发展战略,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十一五”规划顺利完成,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70亿元,年均增长14.5%,人均GDP达到45320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

地方财政收入预计达到32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年均增长1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3亿元,年均增长22%。

“十一五”累计完成投资90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倍。

实施投资过亿元的项目650多个,总投资超过1600亿元,完成了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积蓄了强大后劲。

图表1:

“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单位:

亿元)

 

——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7.1:

50.4:

32.5调整为2010年的14.2:

52.2:

33.6。

粮食连续七年增产,总产稳定在55万吨以上,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认定的优质蔬菜基地达到65万亩,被评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市。

工业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661家,实现增加值205亿元、利税92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3倍、2.2倍、2.1倍。

服务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预计实现增加值160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8%。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6家,被评为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

“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成功创建为国家环境模范城市、国家级节水型城市。

图表2: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

亿元)

 

——城市发展形成新格局。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8平方公里,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55.5%。

弥河生态农业观光园、新寿光一中、文化中心、市民健身中心等一批城建重点项目相继竣工,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通过复核复审。

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大大增强,合村并点和社区建设稳步推进。

统筹区域发展实现新突破,“三区”建设成效明显,寿北开发步伐加快,羊口镇成为全省首批强镇扩权试点镇,渤海化工园、临港工业园、侯镇项目区等“两园三区”建设顺利推进,寿北蓝色经济发展框架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

积极稳妥地进行了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金融改革实现新突破,组建了全省第一家村镇银行,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84项权力下放到镇。

人事、文化、教育、财税、物价、住房、社会保障、民生事业等各项改革扎实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直接融资工作实现新突破,成功发行5亿元涉农类中小企业集合票据、10亿元治污减排债券,上市企业达到6家、股票9支,累计融资186亿元。

外经外贸健康发展,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潍坊海关驻寿光办事处开关运行,五年累计进出口总额28.7亿美元,年均增长19.7%,实际利用外资累计6.5亿美元。

——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民生工程有力推进,社会福利中心、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老年人服务中心等民生项目全部完工。

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被确定为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以内。

社会事业协调共进,校舍安全工程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完成投入6.3亿元,教育均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核复审和全国文化先进市验收,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60元,分别年均增长12.6%和9.5%。

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为科学谋划“十二五”及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提供了有效借鉴。

一是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

只有依靠不断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才能立足长远发展、

图表3:

“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单位:

元)

 

明确城市定位、不断开拓进取。

二是坚持科学发展。

只有依靠不断的开拓进取、科学发展,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三是坚持率先发展。

只有依靠不断的争先创优、率先发展,才能应对激烈竞争、把握工作主动、加快发展步伐。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

只有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动力。

面向未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依然偏高;工业企业增长过度依赖造纸包装、原料化工、钢铁建材等高耗能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

二是创新能力不强。

创新型管理人才、高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

三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努力加以解决。

注:

(1)“城乡一体均衡寿光”是我市的重大发展战略,包含规划、产业、建设、民生、文化、党建六个一体化。

(2)“十一五”发展基础中2010年经济社会指标为预计数字,待2010年我市统计数字公布后,所有数字将作相应修改。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发展的机遇。

国际产业加快向我国转移为我市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

随着经济全球化继续向纵深发展,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将呈现出新特点和新趋势。

一是服务外包加快向中国转移;二是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快速增加;三是外资以并购方式快速增长;四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投资快速增长。

这有利于我市凭借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广阔的市场腹地、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上承接世界先进技术、资本和新兴产业转移,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市拓展了发展空间。

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我国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主攻方向和战略目标,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

海洋经济、风能等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旅游等我市具备一定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黄河三角洲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市带来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

全省推进“三区”建设,潍坊市实施北部沿海开发,为我市发挥区位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广阔空间。

一方面,国家和省政府将会加大在海洋、土地、能源、交通通讯、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和农业基础设施等资源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各种能源资源和市场要素比较充足,开发潜力和发展后劲巨大。

如果定位和应对得当,将会成为“三区”建设的重要增长极。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先行先试提供了率先发展的体制保障。

我市作为全省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县),可以在体制机制方面率先探索、率先突破,可以用足用活先行先试的改革政策,着力在土地、金融、统筹城乡发展等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进行改革探索,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面临的挑战。

宏观政策趋紧。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导方向。

国家将在土地、环保、产业政策等方面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这将对我市加快发展形成一定压力。

地区竞争加剧。

加快“三区”建设是山东省及潍坊市的战略重点。

和省内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我市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还相对处于劣势;在潍坊市内与部分县市相比,产业结构方面还缺乏突出的竞争优势,竞争将日趋激烈。

外部压力增大。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多,特别是农产品出口标准和节能环保标准不断提高,保障食品卫生安全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和紧迫性日益增加。

此外,人民币升值趋势以及劳动法实施等,导致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出口成本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展定位:

——建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示范区。

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优势装备制造业、新型化工和绿色食品加工业为支柱的新型工业发展新格局,成为省内发展速度较快、综合实力提升显著、最具活力的重要增长极。

——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按照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深入推进以农田水利、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流通、农村金融等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工程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建设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市(县)。

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多能互补、清洁高效、规模开发、注重实效的原则,优先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立清洁高效、服务规范的城乡现代化能源基础设施,提升新能源产业体系的层次和水平,形成以绿色能源为主导的能源开发利用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推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坚定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发展障碍,化解发展难题,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增强发展的融合性和开放度,在更高水平上参与省内外和国内外经济分工,积极推动各层次区域合作,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坚持自主创新。

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打造高端人才聚集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努力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

坚持扩大内需。

把扩大内需作为推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放大消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提高居民收入,稳定扩大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完善消费政策。

强化政府投向引导,激活扩大民间投资,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入力度,加快构建内生增长的长效机制。

坚持统筹兼顾。

牢固树立全力发展“一盘棋”思想,从省内、国内、国际等多层次和广视角审视和把握全市发展大局,既牢牢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又清醒认识发展面临的挑战,统筹产业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和长远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继续加强生态建设,坚持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继续优先发展教育,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全面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群众。

三、奋斗目标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2015年超过1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3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15年达到85亿元。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以内,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度提高,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分别提高6个和8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更加提升。

教育质量和水平有效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5%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6%,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35%。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完成省和潍坊市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25%,大部分近岸海域环境达到较清洁海域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建成生态绿色寿光。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2%和10%,基尼系数控制在0.35以下。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9%。

群众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

到“十二五”末,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使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基础。

专栏1: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0年预计

“十一五”年均递增(%)

“十二五”年均递增(%)

2015年

指标属性

经济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70

14.5

12

1000

预期性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32

18

20

85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73

22

20

650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30

20

18

300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5.5

20

18

32

预期性

其中:

出口(亿美元)

9

16

18

20

预期性

结构调整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4

[1.5]

[6]

40

预期性

服务业就业比重(%)

54

[7]

[8]

60

预期性

城镇化率(%)

55.5

[5]

[5]

60

预期性

科技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0

95

预期性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

14

预期性

研发投入占

GDP比重(%)

2.2

[0.4]

[0.4]

2.6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

24

1.5

[11]

35

预期性

资源

环境

耕地保有量(万亩)

148

0

0

148

约束性

单位GDP能耗降低(%)

-5

-3

[15]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4

-5

-2.4

[12]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

(%)

-2

-4

-3.6

[18]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约束性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65

[0.05]

[0.10]

0.75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18

1

[7]

25

预期性

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

3.5

3.5

4.2

4.2

约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2.9

4

预期性

城镇净增就业(万人)

2

2

预期性

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1.3

1.3

预期性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12.7

16

预期性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95

99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元)

22600

12.6

12

40000

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9260

9.5

10

15000

预期性

注:

GDP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内为五年累计数;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三节政策导向

一、投资拉动

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机制体制,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强化政策引导,以投资结构优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加强投资调控力度和结构优化。

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综合利用金融、财政、税收等手段,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

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向中心城区、沿海地区和重点小城镇倾斜。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抓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重大项目500个,投资1800亿元以上。

重点筛选和储备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大、体现结构调整的重大项目,在项目用地、资金协调、审批立项方面要给予重点支持。

加大建设资金筹措力度。

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资机制,有效支撑投资结构调整,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创业担保基金,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滚动投资和发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投入。

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介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健全项目推介制度,争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

加大企业直接融资力度,加快项目市场化,资本化运作。

全市上市企业力争达到15家。

二、扩大消费

把扩大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深入挖掘居民消费潜力,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物流额年均力争保持在18%以上,到2015年,全市最终消费率达到52%。

三、出口带动

推进科技兴贸和出口品牌战略,推动出口由规模速度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

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出口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企业出口信用评级工作,在以质取胜的基础上打造诚信企业、诚信寿光,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8%,到2015年全市进出口规模达到32亿美元。

第二章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实施大项目和延伸产业链为切入点,全力实施优势产业再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做大做强汽车制造、石油装备、海洋精细化工、造纸包装、食品加工五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新能源、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节能环保、海洋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张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实现规模化、高端化、专业化、差异化、生态化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全市工业经济的整体“扩量升级”,带动寿光经济迅速崛起。

第一节巩固提升现有优势产业

一、汽车制造

充分发挥我市汽车产业链条较为完善的优势,围绕整车及配套产业优势,扩大总量,带动专用车、低速货车、汽车零部件及机械加工产业发展。

汽车生产。

依托凯马汽车、泰丰底盘、树山集装箱等重点企业,加快扩大整车制造产能,重点发展以轻、中型系列载货车和中型工程车为主的经济型卡车,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

汽车配件。

依托泰丰底盘、万龙车身、银宝轮胎、跃龙橡胶、华东橡胶等重点企业,发展一批产值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比较优势突出的汽车零部件产品,重点发展汽车底盘、汽车散热器、电子输油泵、汽车轮胎钢圈、全钢半钢子午胎等产品,积极开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开发和配套生产。

船舶制造及机械加工企业。

以寿光造船公司、甬德船业、冠龙船业、奥泰机械、鑫宝机械等为依托,大力开发船舶、农用、轻工等行业所需的装备,提高核心装备自主化水平;大力发展各种零部件、元器件加工,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

到2015年,运输车辆、特种车辆、汽油柴油增压器和橡胶轮胎等主要骨干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跨越式扩张,汽车制造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

二、石油装备

抓住国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机遇,以国内外石油钻采设备需求扩大提升为契机,以山东墨龙、巨能特钢、东宝钢管、坤隆机械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坚持高端、高质、配套的发展方向,增加陆地油田设施产品品种,重点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石油钻采产品,包括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类高等级石油套管,实现规模化发展。

适应国内外原油开采向海洋进军的趋势,积极开发海上石油钻机配件、柔性杆作业机、二次采油关键设备、修井设备和各种特殊材料的石油管材、抽油杆、抽油机、抽油泵等产品以及工程技术服务,形成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石油装备产业链,提高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

到2015年,力争全市石油装备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

三、海洋精细化工

综合利用优势资源,依托龙头企业,以高端化、规模化、一体化、精细化为方向,盐化、油化、煤化工业三位一体,“突出特色、统筹配套、接续成链、循环发展”,优化提升初级产品,重点开发生产高附加值、深加工、系列化、环保型的优势产品,实现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发展,构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海洋精细化工产业体系,建成国内著名的综合性海洋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盐化工。

实施绿色化工和资源节约工程,搞好氯气、氢气和苦卤综合利用,拓展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有机氯产品、溴及溴产品、海洋生物化工产品,系列化开发生产镁系、钾系和溴系及其深加工产品,形成盐化工、溴系列、苦卤化工系列、精细化工系列四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石油化工。

依托联盟化工、鲁清防水、东方宏业等重点企业,加快中石油天然气寿光支线项目建设,积极扩大原油及天然气加工规模,重点生产高指标环保型清洁汽油、柴油及芳烃、烯烃、合成气为主的化工原料,提升加工能力和水平。

煤化工。

依托联盟化工,加快传统化肥行业技术升级,推广利用烟煤生产化肥专利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到2015年,海洋精细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

四、造纸包装

以林纸一体化、产品高档化、市场国际化为方向,以晨鸣纸业集团等优势企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品牌和规模优势,构建以优质原料基地为支撑、生态纸业为主体、造纸包装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巩固提高民族纸业的龙头地位,实现产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造纸。

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林纸一体化工程,切实搞好速生林生产基地建设,调整优化原料结构,提高木浆比重,扩大废纸回收综合利用比例,形成“林纸结合、以林促纸、以纸促林”的良性发展格局。

机制纸重点生产优质新闻纸、印刷书写纸、超级压光纸、低定量涂布纸、高档胶版纸、铜版纸、特种纸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包装材料重点生产涂布白纸板、牛皮卡纸、白卡纸、中高档箱纸板等市场畅销系列产品;生产居家生活用纸、高档卫生系列用纸、无尘纸等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减量化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搞好对造纸废弃物、废水的污染治理、回收和再利用。

包装。

充分发挥纸制品包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