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6023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新一轮跃升发展的关键时期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的五年,是安溪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安溪经济社会发展快、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得益多的五年,也是安溪探索科学发展道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奠定跨越发展基础的五年。

五年来,面对前所未有的诸多挑战和困难,特别是面临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的决策部署,抢抓中央支持海西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主动作为,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较好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十二五”时期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综合实力持续跃升。

“十一五”时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预计(下同)达到14.3%。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96亿元;财政总收入16.53亿元,年均增长13.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22亿元,年均增长16.5%。

荣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和经济发展十佳县等诸多荣誉。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学习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生产经营模式,茶产业发展逐步迈向集群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传统产业整合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进一步强化。

建材冶炼业实现强筋壮骨,工艺业逐步转型转向,纺织服装业走向规模发展,食品制造业持续壮大,旅游商贸业加快成长。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0.7:

54.3:

35.0调整为2010年的8:

57:

35,进入了优化升级新阶段。

 

3.城乡建设持续深化。

围绕“12810”城镇布局体系,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

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步伐加快,二环路实现全线通车,城区建成区面积扩至25平方公里、人口达22万人,通过“省级园林城市”验收。

龙门镇、湖头镇分别被列为全省、全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实施“新兴城市”规划建设。

其它乡镇镇区改造、新农村建设、家园清洁行动全面推进。

至2010年底,全县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5%提高到45%。

福广、厦沙、双永高速安溪段和泉三高速安溪连接线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或前期工作加紧推进。

全县省道提级改造80%,县道路提级改造99.4%,通往行政村道路提前完成硬化改造。

城乡电网更加坚强。

 

4.改革开放持续推进。

加快推进行政体制、农村农业、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立县行政服务中心,完成行政自由裁量权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和实践BT、BOT、EPC、PPP等市场运作模式,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增强。

成功举办第七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侨台优势进一步发展,与港澳台合作更加密切。

五年来,累计新增外资企业72家,实际利用外资47481万美元;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累计实现外贸出口总额109454万美元,年均增长6.8%。

 

5.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单位产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

五年来,累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201.1万吨,建筑饰面石材行业及粘土机砖厂全面退出。

全县万元GDP能耗控制在0.81吨标准煤以下,比2005年下降15%;2010年全县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分别纯削减316吨和2500吨;一批城乡污水、垃圾处置设施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达99%;完成造林绿化26.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1.5万亩、崩岗186处;县城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8.29%,人均公共绿地9.42平方米。

 

6.民生建设持续加强。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000元和8400元,年均分别增长10.84%、10.03%。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公共卫生体系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文体事业稳步发展,教育实现“双高普九”,高考每万人口本科上线率位居泉州市前列。

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县、全国人口与计生外事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茶文化)之乡等称号。

专栏1:

“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

单位

2005年

规划目标

实现情况

2010年

年均增长或提高

2010年预计

年均增长或提高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36.72

280

12.5

296

14.3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1.3024

3100美元

 

3970美元

13.5

3

财政总收入

亿元

8.877

22

18

16.53

13.2

4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亿元

106.25

290

 

420

30.1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2.27

55

20

90.5

32.2

6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7200

5年5.5亿美元

5年4.75亿美元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1.24

76

13.5

90

16.89

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350

12850

9

14000

10.84

9

农民人均纯收入

5156

8115

9.5

8400

10.03

 

 

第二节“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县在新起点上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挑战。

 

从发展机遇看:

一是“海西”大开发、大发展的机遇。

“海西”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了政策支持和宽松的发展环境;ECFA签署,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新轨道,经贸合作将全面深化,有利于我县发挥区位、腹地、侨台、生态等综合优势,拓展新的作为空间,谋求跨越发展。

二是大交通高速时代的机遇。

随着福广、厦沙、双永、泉三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高速公路以及长永泉高速铁路建设推进,我县已全面融入泉州、厦门“一小时经济圈”,有利于和泉州、厦门实现同城化发展。

“海西”发展、闽南“金三角”大开发,有利于加快梯次推进,我县已具备捷足先登的有利条件。

三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机遇。

加快城镇化进程,既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新一轮区域发展的强劲推力。

我县面积广、人口多,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期,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龙门、湖头分别被列为省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探索、积累开发建设经验,将有效助推我县城镇化进程。

四是国家加快产业调整与振兴的机遇。

2009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钢铁冶金、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10多个产业的调整与振兴规划,有利于我县加快推进冶金、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光机电等优势产业发展,形成集群效应。

五是我县投资扩张期的机遇。

尤其是休闲旅游、商贸服务、信息技术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世界温泉山庄、海峡茶博园、紫云山风景区、清水岩旅游系列开发、天湖休闲旅游、宝龙城市广场、安溪迎宾馆等一批大项目的快速推进,有利于推动第三产业加速崛起。

一批骨干龙头企业进入加速扩张期、资本运作期,将为我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跃升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从面临挑战看:

一是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

全球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将步入增速减缓和结构转型并存时期;国家宏观调控及其投资规模的“紧约束”,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将对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困难。

二是区域竞争压力日益加剧。

随着“海西”建设纵深推进,各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区域竞争将更加激烈。

我县作为后发展地区,工业化水平比较低,经济总量、财力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

三是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依旧繁重。

我县经济结构仍以资源型为主,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任重道远。

四是改革攻坚面临新的考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县跨越发展,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消除影响市场配置功能的体制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迫切需要消除分配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不到位、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等制度性障碍,我县改革攻坚任务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

 

第二章规划总体构想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中央支持加快海西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为重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加快改革开放,注重统筹协调,着力构建新型城镇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科技进步创新体系和民生优先保障体系,显著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力推动跨越发展、跃升发展,把安溪建成“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山水茶都。

 

第二节基本原则

 

1.突出主题主线。

切实把科学发展、加快转变新要求贯穿于“十二五”发展过程和各个领域,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用科学发展办法破解前进中遇到的难题,在加快转变中谋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突出跨越跃升。

把推进跨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中央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西建设的重大机遇,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用大项目推动大发展,大投入推动大跨越;立足存量优化、总量扩张,在提质增效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积极探索符合跨越发展、跃升发展的新路子。

 

3.突出特色优势。

立足高起点,瞄准制高点,在加快转变中增创发展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好区位、后发、侨台、生态、茶业等综合优势,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意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低碳、循环和绿色发展。

 

4.突出先行先试。

大力弘扬爱拼敢赢、敢为人先的精神,进一步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以先行抢占先机,以先试闯出新路,着力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形成有利于跨越发展、跃升发展的体制机制。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分工,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机遇,构筑闽台合作前沿平台,全面强化安台产业、文化、经贸的深度对接。

 

5.突出协调和谐。

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把发展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

 

6.突出持续运作。

围绕既定的奋斗目标,倍加珍惜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打下的坚实发展基础,抢抓千载难逢的机遇,提振干事创业的激情,凝聚各方力量,“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谋求跨越发展、跃升发展。

 

 

 

 

第三节战略定位

 

1.建设中国大茶都、全国现代茶业示范区。

树立现代产业发展理念,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管理手段、运作模式提升茶业,积极探索完善现代茶业的基础管理、品牌经营、市场流通、文化涵养、资本运作、链条延伸等新举措、新经验、新模式;大力推进海峡两岸(安溪)茶业合作示范基地、海峡茶博园、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海西茶业基地)等一批现代高端产业平台建设,加快形成“质量、品牌、资本、文化、配套”五位一体的现代茶业体系,把安溪铁观音打造成为国际化的大品牌,把安溪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及涉茶产品集散中心,勇当中国现代茶业的领头羊。

 

2.建设闽南商务休闲区(RBD)、海西旅游度假重要目的地。

以“错位经营城市”理念,加快发展商务休闲、旅游度假产业,整合开发我县得天独厚的生态、人文、温泉及茶文化资源,大力营造特色魅力的人居、休闲、商务环境,着力发展一批集观光、朝圣、休闲、度假、文化、养生为一体的高端商务休闲及旅游渡假平台,打造海西重要的休闲、商务、旅游目的地。

 

3.建设海西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以茶产业为纽带,坚持城镇化与产业化互动发展,做到因地制宜、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贸促农,积极引导人口向城镇、集镇聚集,努力构建“宜工宜农宜商贸、宜城宜镇宜乡村、宜山宜水宜生态”功能分区明确、梯次联动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探索一条符合安溪实际并能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4.建设华东地区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以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建设为契机,积极打造海峡“数据之盾”,构建信息技术服务及电子商务国际交流培训基地、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总部基地,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及IC设计、动漫游戏等产业。

 

第四节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能耗降低、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力争至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0元;财政总收入突破4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以上;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以上;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亿美元。

经济实力继续保持全省十强,力争比全省提前两年、比全国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为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2.产业提升目标。

实施“四个倍增计划”,即茶业倍增计划,力争至2015年茶业产值突破150亿元;工业倍增计划,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100家以上企业产值超亿元,形成1-2个产值超100亿、5-7个产值超过50亿的大产业;三产倍增计划,力争“十二五”期末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近200亿元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上市倍增计划,力争30家公司进入辅导期,实现上市企业5家以上。

 

3.结构优化目标。

统筹协调先进制造、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8:

57:

35调整为2015年的5:

58:

37。

至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25%以上。

 

4.创新能力目标。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和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

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R&D经费)占当年GDP比重达2%以上,全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专利申请量年均递增15%以上,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

 

5.城镇建设目标。

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协调城乡与区域发展,初步建成中等新兴城市。

到2015年,力争全县城镇化水平达60%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35万人以上;南翼新城、湖头新城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

 

6.民生改善目标。

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530元,年均递增均达到10%。

 

7.公共服务目标。

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6%以上。

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每千人医生数、每千人病床数(按户籍人口计算)力争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城乡公用设施体系基本形成,民主法制更加完备,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8.环境保护目标。

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土地、水资源等利用效率,扩大清洁能源覆盖面,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到2015年,县城森林覆盖率达65.7%,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90%、70%以上,农村乡镇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大幅度提高。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继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基数内。

 

 

 

专栏2: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预计

  2015年目标

 年均

 增长

指标

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96

    600

    13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2.7

    5

    13

预期性

    3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6.53

    40

    20

  预期性

    4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亿元

    420

    900

    17

  预期性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90.5

    

    25

预期性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90

    

    17

  预期性

    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4000

    23000

    10

预期性

    8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8400

    13530

    10

  预期性

    9

 实际利用外资(可比口径)

 亿美元

    1.036

   5年累计10亿美元

 预期性

    10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

    8:

57:

35

    5:

58:

37

  预期性

    11

    城镇化率

    %

    45

    60

    

  预期性

    12

    森林覆盖率

    %

    65.7

    保持在65.7

预期性

    13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吨标煤/万元)

    %

    0.82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14

    二氧化硫排放量

    吨

    7066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15

    化学需氧量排放

    吨

    5550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第五节战略布局

 

1.县域空间布局。

按照“宜居宜商宜业宜游”标准,分类指导、全面深化“12810”城镇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一个中心城区、两个新城、八个中心城镇和十个卫星城镇”的城镇空间发展布局。

 

――中心城区,主要包括凤城、城厢、参内以及魁斗的部分区域,要以“中等城市”为目标,加快东拓西进、完善配套,文化涵养、改造提升,初步形成中等新兴城市规模。

 

――两个新城,南翼新城突出生态、温泉和毗邻厦门等优势,着力打造闽南宜居花园式城市;湖头新城突出工业、文化和区域商贸中心等优势,着力打造现代工贸城市。

 

――八个中心城镇,包括蓬莱、剑斗、感德、长坑、西坪、尚卿、龙涓、大坪,要依托产业、聚集资源,突出特色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加快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十个卫星集镇,包括魁斗、金谷、芦田、虎邱、白濑、湖上、蓝田、祥华、福田、桃舟,要合理规划、突出特色,着力改变城乡面貌、优化人居环境,结合家园清洁行动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打造“特色精品小镇”。

 

2.主体功能分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要素情况,将全县划分为都市生活区、工业集中区、茶叶主产区、生态涵养区四个主体功能区,引导人口向城区、镇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宜居则居、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茶则茶、宜林则林,“生产、生活、生态”有机协调的合理空间开发格局。

 

――都市生活区。

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南翼新城、湖头新城以及各乡镇镇区,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发展文化教育和商贸服务产业。

 

――工业聚集区。

主要包括龙桥、城区、湖头、德苑四个工业园区,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侧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工业。

 

――茶叶主产区。

主要包括剑斗、感德、桃舟、福田、祥华、龙涓、长坑、芦田、蓝田、西坪、大坪、蓬莱、金谷、虎邱等茶叶主产乡镇,为“保护优先、限制开发、点状发展”的特色农业功能区,重点发展生态茶叶、有机茶叶。

 

――生态涵养区。

主要包括上述茶叶主产区域和魁斗、湖头、尚卿、龙门、官桥、城厢等部分旅游景区以及全县所有沿溪沿路两侧一重山和坡度超过25度的山体,为严格保护、严禁开发区域,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产业。

 

3.核心增长极圈。

在县域空间布局及主体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依据现有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五大核心增长极圈。

 

——城东茶业新城。

依托茶博汇、海峡茶博园以及正在规划筹建的茶机具产业园、茶学院,把参内-罗内区域打造成为安溪茶产业发展的核心区,集中展示安溪茶元素、承载现代茶业高端服务平台的茶业新城。

 

――城南金融商务区。

依托宝龙城市广场、永隆国际城、金融行政中心,着力推进建安大道、西二环路沿线存量土地开发,将该区域打造成为城区新兴的金融商务区。

 

——德苑工贸新区。

依托中国家居工艺城、汽车城、汽车站以及安德物流中心,把德苑片区打造成为安溪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南翼新城。

以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为契机,主动对接厦门,依托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温泉世界、天湖旅游、旺旺福建区域总部、闽华电池等重大项目,重点发展商务休闲、旅游度假、信息服务、光伏电子、工程机械、汽车配件等产业,打造重点承载我县轻工业、休闲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县域经济增长极。

 

——湖头新城。

利用全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有利契机,加快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承载功能;按照“三个工业区”(钢铁产业区、环保产业区、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区)要求,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快推进三安大型钢铁联合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以重工业为主、资源集约、循环发展的县域经济增长极。

 

第三章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第一节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

 

全面提升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完善茶业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快建设现代茶业体系。

到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60万亩,涉茶产业实现总产值超过150亿元,建成中国现代茶产业强县。

 

1.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茶产业安全水平。

强化生产监管措施,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规范,提升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

扶持和督促茶叶企业开展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环保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各类认证,加快推进农资监管与物流平台建设,完善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

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加强茶园土壤涵养保护,推行茶叶种植、加工标准化。

完善县乡茶叶农残检测体系。

扶持国家茶检中心建设,提升茶检实验室科研保障水平。

加强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坚持科技兴茶,保持安溪铁观音品质优势地位,形成名茶名产名牌发展格局。

 

2.培育发展安溪铁观音品牌族群。

加强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建设,实现茶叶企业跨越发展。

建设安溪铁观音大厦,建成安溪茶叶企业总部经济和行业枢纽中心。

通过融合提升,锻造安溪茶企业航母和强大舰队,开拓国内外市场,力争实现产值超3亿元的现代茶叶企业集团10家,产值超10亿元的茶叶上市公司2家。

 

3.完善茶产业发展载体,培育茶产业新的增长点。

持续提升中国茶都影响力,推进海峡两岸(福建•安溪)茶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加快茶文化博览园、铁观音茶庄园和茶叶学院建设,加快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