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资料收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06947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构改革资料收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机构改革资料收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机构改革资料收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机构改革资料收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机构改革资料收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构改革资料收集.docx

《机构改革资料收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构改革资料收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构改革资料收集.docx

机构改革资料收集

制从5.1万人减少为3万人。

这次改革历时三年,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三句话来概括:

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1988年的第二次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

但是,由于经济过热,这次精简的机构很快又膨胀起来了。

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

  1993年的第三次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

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

  1998年的第四次改革——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2003年的第五次改革——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由28个部门组成。

 杨雪东:

我觉得有三点特别值得关注的。

  第一个就是也是过去5次改革,包括这次改革一个最基本的一个内容,就是它主要改革是跟经济运行相关的部门是一个改革的重点。

我们看到从第一次然后到上一届,改革主要的目的我想主要是为了能够推动国家的经济能够稳定地增长,经济的发展能够提供一些更好的自主条件,这是一个基本的一个主题。

  第二个也是特别值得关注的,就是一些我们说的民生相关的一些部门的一些改革,这是一个我们经历了这样一个市场经济这么长时间以后,政府部门和中央决策者逐渐认识到我们的很多的事情,公共事务、社会管理不能简单地依靠市场体制,而必须要政府来管,政府要承担必要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

所以这次我们看到改革有一些相关部门的一种出现或者加强。

  第三个我想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改革究竟的目的是什么?

我想对于政府来说肯定是要使政府的运行更加有效率,整合性更强,所以才有我们看到第三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大部制的出现,这应该是和政府的运行的基本逻辑是相符合的,

  主持人:

汪教授。

  汪玉凯:

这次改革和过去改革我认为有一系列的重大差别。

  第一个就是整体思路上,它不是一届政府来完成这个改革,过去基本都是五年,一届政府搞一次改革,从1982年开始一直到2003年基本是这个格局,这次改革很明显就制订了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中长期规划,要让我们的改革从2008年开始到2020年大致用12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大部制改革的过程,构建起中国行政管理管理机构框架,这是一点。

  第二点就是改革的重点是比较清晰的,宏观调控部门主要是调节它们的职能,进一步强化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这次整合了好多大部门,我认为基本是围绕符合强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样一些职能机构来改善民生来考虑的。

  第三点就是这次强调大部制改革它不可以一步到位,实际它不是一个?

,它通过一些实践,通过总结经验,然后在一些重点领域,就是老百姓呼声比较高的,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这样一些领域率先搞大部制,在总结经验以后,然后在其他领域逐步再推广。

所以我认为这个大部制改革我认为是迈出了关键一步,那么还有更多的期待。

  主持人:

通过对这些新建部门的职能的预测和观察,它对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有时间借鉴意义呢?

  汪玉凯:

这个服务型政府它不应该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它应该整体反映政府的宗旨、理念、价值和目标。

所以你看通过我们组织整合了大约一共15个部门,结果从总量上说,原来28个组织部门只取消了一个,变成27个,但是有15个部门的职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调整,所以这样几个部。

  另外我看,整体上来讲,它对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转变政府这种管理行为、抑制部门利益、它从政府管理评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这是有重要作用的。

  主持人:

杨博士。

  杨雪东:

我觉得可能很重要是通过这次改革让整个社会,特别是对政府内部能够认识到我们的改革的一个根本目标是什么。

我们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而且也提出我们政府的目的应该是给发展创造好的环境,而且要维护公平正义,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所以从这点来说,我觉得不论是社会公众,特别是政府内部的官员,应该清楚到这个改革应该是怎么做,而且政府的目的就是这样的,只有这样,在社会的压力和政府官员自身的内在动力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够使我们的政府的改革能够达到预期的目

关于实行大部门体制的理论思考

刘  飞

2008年03月12日08:

15   来源:

陕西日报

窗体顶端

【字号大中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窗体底端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等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学习领会这一新的改革要求,积极稳妥地实行大部门体制,对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部门体制,又称大部门制、大部制,就是指把业务相似、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合并,集中由一个大部门统一行使的体制。

一方面可以精简政府机构,减少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和权限冲突;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横向协调困难,裁撤议事协调机构,有利于建立统一、精简、高效的符合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要求的现代化政府体制。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整个国家生活领域里占据了显著的地位,而政府机构设置仍存在计划经济条件的痕迹。

而市场经济则要求各生产要素之间按照市场规律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很多事务的管理不再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这就不可避免地在实践中造成经济体制与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进行了五次大规模政府机构改革,每一次改革都以适应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呈现出过渡性的特征。

随着政治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转型的全面展开,现在已初步具备了推进大部制的现实条件。

  二、大部门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是如何实现大部门体制职能统一问题。

改革方式有两种选择:

一个途径是将职能相同相近的部门,重组为一个职能更宽、管理范围更广的大部门,使相关职能由一个大部门负责,统一协调管理相关领域的事务。

另一个途径是只对相同相近职能进行整合,不动机构。

  二是如何科学设计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问题。

大部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使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的权力运作相互协调、相互制约。

大部制改革时,目的是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这就意味着大部制的整体建构要与政府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权力机构和运行机制。

按照这一设想,可以有两种方案来规范:

一是在部门内部建立专门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制约机构;一是在部门之间建立专门的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和监督制约部门。

显然,无论哪一种方案都会存在着“权力制衡”问题。

如何设计和配置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建立健全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推进大部制一个新的课题。

  三是如何处理政府各类机构关系问题。

现代政府机构种类较多、关系复杂,例如我国目前政府机构分为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部门管理的机构等。

同时,还要处理好政府机构与其他社会主体职能之间的关系。

政府职能在转变过程中还应发挥社会的作用。

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市场主体、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自的职能履行到位,避免政府角色从有关领域退出后,出现职能缺位,以确保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成效。

  四是如何处理好机构合并后编制调整和人员分流问题。

实行大部制改革后,不可避免地要将其中一些职能重叠的部门和机构进行撤并,不仅涉及相关“部委”之间的合并,还涉及到部委合并内设结构的优化组合。

多个部委合并和内设机构的优化组合,将造成公务员领导岗位的减少,这势必影响一些干部的情绪。

同时,随着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高,现有公务员队伍将进一步超编,这种现象很有可能将在大部制实行两年后显现。

如何处理撤销或者合并机构后编制的调整和人员的分流,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的历史怪圈,是推行大部制后必须解决的一个历史难题。

  三、推行大部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在技术层面上,通过行政机构管理模式的改善,实现行政成本的降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

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把政府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要减少行政机构管理层次,减少政府组成部门,实现行政机构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结构转型;要增强党政机关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形成数字型、学习型机关;要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将一部分富余的公务员转向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上,人员分流在职能调整的基础上优化组合。

  在政治层面上,通过渐进的政治体制改革,形成服务型、责任型和法治型政府,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

要加强公共服务部门建设,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制度,完善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规范政府职能和行政行为;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和市场参与机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增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

  在战略层面上,通过“政府再造”工程,进一步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政府。

在当前的大部制改革中,通过“政府再造”工程,适应国家和平崛起战略的需要,打造出一个透明度很高、公信力很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民主、法治、现代化政府,进一步增强行政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前不久,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同意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至此,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从目标到实施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回首改革开放30年,我国先后经历了5次较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尽管每次改革的背景不同,任务不同,过程有难易,效果有大小,但历次改革都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需要。

  面对即将出台的第6次机构改革方案,梳理过去5次改革的得与失,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清晰可见。

  5次改革一条主线:

精兵简政 转变职能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一直研究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他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6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落脚点基本上是精简机构、精简人员、转变职能、提高效率。

  1982年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前,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多达100个,领导职数急剧增加。

汪玉凯说:

“当时冶金工业部,正副部长一共有24位。

”此次机构裁减,国务院撤并了39个部门。

  回头看1982年的改革,其成功点不仅在于精兵简政。

这次改革的深远影响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二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当1988年推动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我国改革的重心已由农村转向城市。

尽管由于后来复杂的原因,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

但其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直到现在,仍然是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1993年的第三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样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如果说过去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到1992年终于“摸”到了这块“石头”,即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强调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次政府机构改革始于1998年。

这次改革精简力度很大,改革前国务院有40个组成部委,结果减少了11个。

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行政管理从具体的工业经济管理中淡出。

除了国防科技工业和信息产业两个管理部门外,这次改革将其他直接管理工业的10个部委都撤消了。

同时,在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机构,提出公务人员要减一半,国务院当时3.4万人减了1.7万人。

  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改革目标很明确,即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

这次改革重大的历史进步,在于抓住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南开大学周恩来管理学院“大部门制改革”课题组负责人朱光磊教授说,前5次行政体制改革,通过机构精简和调整,总体上适应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但是,改革还缺乏政府职能切实转变的基础,改革对象大多集中于经济管理部门,对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关注不够。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第6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十七届二中全会强调,要着眼于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在大部门体制改革等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5次改革一种动力: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行政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梳理5次行政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的每一次任务,都是由经济体制改革深入以后提出来的,不是空穴来风。

反过来,行政体制改革的实施,又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汪玉凯分析说,1982年进行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时,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条件为辅”,即经济性质仍然是计划经济。

到1988年进行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我们实行的是“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尽管加了诸多限制,但经济性质已变成商品经济了。

到1993年推动第三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我们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很显然,经济体制改革深入以后,人们的认识有了三次大突破。

相应的,行政体制要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说,比起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的艰难性表现为:

每一次行政体制改革,表面上是机构、人员、数量的增减,实质上却是一种权力格局的重新调整。

  行政体制改革很难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步到位。

1982年的机构改革,几乎是一次数量增减性的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到1988年,中央就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

1993年更进一步提出行政体制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则适应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同时为深化国企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清除了体制障碍。

很显然,每一次改革都不是过去的重复,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改革链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

但是,2003年的非典给人们当头一棒。

人们深切感受到经济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的矛盾。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临沂市市长张少军坦言:

“政府的主要职责就应是提供公共服务,提供社会管理。

在这两个领域,没有人可以替代政府。

但直到最近几年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一些地方才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5次改革一个启示:

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多次强调,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

那么,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在哪里?

“十一五”规划提出,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成为改革开放的关键。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更进一步指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迟福林分析说,我国已从生存型社会开始进入发展型社会。

与30年前相比,新阶段面临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

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

这两大矛盾对政府提出了新要求。

  一些专家指出,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我们明确提出要用集约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替代粗放式的增长,十年后这个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哪个县长、市长的底线,都是本地经济发展速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拼资源、拼环境。

  以行政体制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最重要的是实现政府自身的转型。

这个转型应是两大任务:

一是由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二是由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到一个公共治理型政府。

  全国政协委员李立新深有感触地说,党的十六大以来,伴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各级政府针对困难群体和民生问题,拿出更多的钱去发展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项目。

  党的十七大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深刻认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力争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新一轮的改革已经启动,新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让人们充满期待。

(记者宋振远  张建新)

大部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杨建顺 

2008年03月07日13:

25   来源:

《检察日报》

窗体顶端

【字号大中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窗体底端

  将现有部委进行撤并和整合,并不意味着单纯地减少部委的数量,而是要取代从前那种固定的职能分割制,引进职能协作机制,以利于进行机动灵活的政策制定和推行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同意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简而言之,就是大部制,即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对那些职能相近、业务性质相似的政府部门进行撤、并、转,整合为一个或者几个更大的机构,调整、优化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和管辖范围,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

  现行体制下,大部制的有效性和具体推进的可行性尚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理论研究的支持,包括其适用范围、推进方式、推进过程中对来自各方的阻力的排除机制的建构,以及大部制本身的运作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问题等,都是值得予以密切关注并认真应对的。

  建设服务型政府,确保政府机构的管理更加规范、透明、低成本、高效率,服务更加积极主动、便捷经济、公平公正,实现政府、社会和私人三方良性互动的行政运作,是实行大部制所追求的改革目标。

所以,实行大部制,深化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当与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改进工作作风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等紧密联系,与政务公开和参与型行政的建立健全同步推进,与行政组织法制的健全和完善相伴而行。

  部门利益被认为是推进大部制改革的最大阻力,循序渐进是推进大部制改革的重要方法论,而对现行体制下各部门的权力配置和运作状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作出科学的评价,乃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为了优化行政机构的组织配置,降低行政成本,实现行政组织的精简化、效率化,并使其成为长效机制,应当考虑制定部委设置法。

将现有部委进行撤并和整合,并不意味着单纯地减少部委的数量,而是要取代从前那种固定的职能分割制,引进职能协作机制,以利于进行机动灵活的政策制定和推行。

而相关职能配置和运作机制,都有待于部委设置法予以明确。

制定部委设置法,还应当将调整、整合政府的议事、咨询、协调机构以及事业单位的职能定位进行统一考虑,使其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或者监督机构的组成部分,以实现各部委功能的整体分化,确立起权力的结构性约束机制。

此外,在健全和完善内部约束机制的同时,应当注重外部监督制约机制以及各种机制的协调运作。

  为了确保大部制的推行卓有成效,在确认和强调积极稳妥、分步实施、顺序渐进的同时,应当尽快建立并不断完善能够客观地对其运作进行评价的行政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进行“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制约的条件保障,也是参与型行政的内在要求。

  推进大部制改革,应当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配合,将大部制等机构改革纳入到政治体制改革之中。

正如十七届二中全会公报所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更高地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

大部制等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进,应当坚持参与型行政的理念,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和公众评议制。

这是科学的行政评价机制的内在要求,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程序保障,也是机构改革民主性和科学性的制度保障。

的。

机构要精简结构要调整人员要饱满

2008年03月12日01:

3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定军

发表评论(0)支持(0)反对(0)

∙大盘跌破3000点之后…

∙不破不立谁将率先反弹

∙私募趁下跌争抢这些股

∙2900点机构抄底哪些股

  3月11日,全国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草案)公布,出乎社会各界的预料,此前呼声较高、社会各界期盼的一些部委,如铁道部、国土部没有进入这一轮调整,能源部并没有成立。

  如何正确看待这次即将进行的机构改革,接下来还将进行哪些具体的机构变动,以及未来的机构改革将会如何进行。

3月11日,就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期间,记者专访了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大部制改革研究课题组专家——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朱光磊、孙涛副教授、张志红副教授和郭道久博士。

  朱光磊教授带领课题组团队,早在2004年就向中央某部门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提出了行政体制改革借鉴国外经验,实行“大部制”的建议。

这份报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

此后他们一直参与中央的大部委制的相关课题。

目前该课题组也在进行在服务型政府建设、大部门体制、机构编制、阶层分析等方面的理论和对策研究课题。

  改革应坚持依法展开

  《21世纪》:

课题组对于本次公布的机构改革方案有何看法?

  朱光磊:

这个格局已在预料之中。

涉及重大改革事项,一般都是逐步推进。

其实,从英、日等国的相关改革看,也都是逐步展开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的大部门制改革实际上从组建商务部的时候就开始了,只是当时的“自觉性”还没有达到今天的程度。

  从我国的情况看,在交通运输、农林水利、能源、社会保障、建设、环保等方面都可以改革,都有改革的理由,也都有各种的难处。

不过,今天不改革不等于今后不改革,而且不能排除可能的反复。

  张志红:

改革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改革应坚持依法展开,以法律形式对改革做出明确和具体的规范,有助于保障实施过程的严肃性。

要通过完善政府组织法,来确保政府机构和职位编制的设置与调整有法可依,避免随意增减机构和职位。

二是部委调整要达到目的,还绕不开内设机构数和副职问题。

现在,国务院部分机构的实际副职设置已经“超标”。

也就是说,不是只有工业与信息产业部和交通运输部有改革的任务,其他所有部委都有相应的任务,可以在部委内部实行“大部门”体制。

  建设“有效政府”

  《21世纪》:

按照《关于深化行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