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05369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docx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docx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

考点归纳: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点主要有四类:

①文言文词语理解;②句子停顿划分;③句子翻译;④内容理解。

典型考法:

课内单篇阅读、课内比较阅读、课内外比较阅读、课外单篇阅读、课外比较阅读。

文言文答题步骤: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

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

“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

陈胜是阳城人。

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

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例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

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第一部分:

读懂文言文

口诀:

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怎么去读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

”、“何时何地做何事?

”、“结果怎样?

”、“为什么?

”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

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二、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

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

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

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

诸、焉、盍、旃、叵

第二部分:

如何答题

一、文言实词释义题: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

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

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

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

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

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

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

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词的本义。

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②词的引申义。

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词的比喻义。

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④词的借代义。

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⑤词的假借义。

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二、内容归纳题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

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三、文言翻译题

方法:

做好“换、留、删、补、调“。

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

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备查知识

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左右欲刃相如”(刃:

杀)。

②名词活用为使动:

有“使……成为……”的意思,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名词活用为意动:

有“把----当作---”的意思,如:

“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

④名词活用做状语:

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

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

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

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

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

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认为-----怎么样。

④形容词使动用法: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使-----来)

②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用“者,也”表判断:

“……者,……也”、“……者也”、“……也”、“……者……”;

②“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③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2)被动句

①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

如: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②“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

“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被”(后起用法,如:

周公之被逮)。

④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

兵挫地削

(3)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

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省略宾语: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③省略介词: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

“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4)宾语前置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如:

谁、何、奚、曷、胡、恶、安)

②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如:

“时人莫之许也。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如:

“唯利是图”等。

④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

“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纪》)

(5)定语后置

①者:

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②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之……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6)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

如:

“具告以事。

”(《鸿门宴》)。

3常见固定结构

(1)表示疑问

①何以……?

(凭什么……?

②何所……?

(所……是什么?

③奈何……?

(……怎么办?

为什么……?

④如……何;奈……何?

(把……怎样呢?

⑤孰与……?

(与……比,哪个更…?

⑥独……耶?

(难道……吗?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

(怎么能……呢?

②何……为?

(……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

(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

(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

……哪里呢?

⑥安……哉(乎)?

(哪里……呢?

⑦不亦……乎?

(不是……吗?

⑧……非……欤?

(……不是……吗?

⑨宁……耶?

(哪里……呢?

(10)顾……哉?

(难道……吗?

(11)独……哉?

(难道……吗?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

(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

(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

(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

(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

(……该是怎样的呢!

(4)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

②得无(微)……乎?

(该不……吧?

))

③其……欤?

(不是……吗?

)(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

(或许……吧?

(5)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

(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耶)?

(是……,还是……呢?

③其……?

其……?

(是……呢?

还是……呢?

(6)其它

否则:

如果不……就……。

何乃:

岂只是;为什么竟。

既而:

随后,不久。

既……且……:

又……又…

乃尔:

竟然如此,这样。

然而:

这样却;但是。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虽然:

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所谓:

所说的,所认为。

谓之:

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无(有)以:

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

无庸:

不用,无须。

无由:

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

竟相,一起。

向使:

假使,如果。

之谓:

说的就是――。

之于:

对……的态度,同……相比

 

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1)范仲淹是__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增其旧制________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③前人之述备矣________

④去国怀乡________

(3)找出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并工整准确地抄写在下面。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膝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

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两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答案】

(1)北宋;文正

(2)原有的;同“嘱”,嘱托;详尽;国都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5)略

【解析】【分析】

(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是通假字,“国”这里是“国都”的意思,不要理解为“国家”。

(3)本文第一段首先写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然后写第二年滕子京取得的政绩,这句话是: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意思是:

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注意书写要正确、工整、规范。

(3)结尾句“微斯人,吾谁与归”,意思是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呢?

这种人即上段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居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人。

因此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从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看,这篇文章是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后嘱咐作者写的,因此也有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的意思。

(4)此题在理解这两句话的基础上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体会即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表达的是一种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把自己的悲喜与国家和人们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也要学习古仁人这种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故答案为:

⑴北宋;文正

⑵①原有的;②同“嘱”,嘱托;③详尽;④国都

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⑷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⑸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

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

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

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及汉字的书写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而书写的时候,不但要把字写准确,而且要求规范、美观。

⑷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内涵的能力。

解答这类试题,不要只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还应立足于相关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语境,联系文章主题,进行研读和探究。

⑸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谈从中受到的启示。

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杜甫传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曾祖依艺,位终巩令。

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

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

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

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琯罢相。

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时关畿①乱离,谷食踊贵②,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③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

“严挺之乃有此儿!

”武虽急暴,不以为忤④。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

既至而适卒。

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

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注】①畿(jī):

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

②踊贵:

物价上涨。

③饿殍(è piǎo):

饿死的人。

④忤(wǔ):

逆,不顺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严挺之乃有此儿________

②乃溯沿湘流________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 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 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 由于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3)《旧唐书》是历史传记,其语言特点是“寓褒贬与叙事中”。

请就选文举例探究历史传记的这一特色。

【答案】

(1)竟然;逆流而上

(2)B

(3)本文作为杜甫的人物传记,对杜甫的品行几乎没有评价,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他的事情,但读者可以自己揣摩杜甫的形象。

譬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璃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

【解析】【分析】

(1)此题注意:

严挺之乃有此儿:

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

乃:

竟然、居然。

(2)原文中是:

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

而不是“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

故选B。

(3)结合语言特点“寓褒贬与叙事中”分析。

如文中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

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

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

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

我们可以看到杜甫是一个重朋友义气、敢于进谏的人,作者在此褒扬了杜甫。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竟然、逆流而上

⑵B

⑶本文作为杜甫的人物传记,对杜甫的品行几乎没有评价,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他的事情,但读者可以自己揣摩杜甫的形象。

譬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璃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语言表达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题意,围绕要求,注意文中语言的表达,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

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

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

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

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

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

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

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

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

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

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

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

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

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

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

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

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

“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

”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

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

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

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

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

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

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

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

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

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

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

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

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摄,咽涩不得出。

三鼓归寝。

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

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①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

这五个人都是当时的伶人。

生,指男伶。

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

②呆白:

苍白。

③苍头:

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仆人。

④欱:

通“喝”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②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③上下一白________

④坐久清冽:

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