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1230.docx
《教育管理学123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管理学1230.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管理学1230
教育管理学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第二章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教育管理行为与教育价值观的选择;第四章教育质量管理;第五章教育管理体制;第六章教育组织机构;第七章教师管理;第八章学生管理;第九章课程与教学管理
☐第十章教育领导及其管理(校长管理);第十一章德育管理(自学)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重点:
认识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难点:
教育管理学学科归属;
知识点:
教育管理学性质、特点及内容。
一、什么是教育管理学
陈孝彬: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广义的教育管理学和狭义的教育管理学两大类。
广义:
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是以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法规为指导,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整个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组织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实现管理目标优化的一门现代科学。
狭义:
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构建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办学资源,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的一门现代科学。
概念界定
1概念要满足四个条件
☐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含混不清,才能明确要干什么或是干什么的;
☐人们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明确的了解,即要有共识;
☐不易被人们理解的要加以解释;
☐概念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能确保这些概念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与其他概念混淆。
2概念界定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
即通过解释被定义的概念邻近属的概念和种差来给概念下定义:
☐性质定义:
以事物的性质来定义;
☐发生定义:
用事物发生或形成过程中的情况作为种差来定义;
☐关系定义:
用事物的关系来定义;
☐功能定义:
是以所界定对象的功能来定义。
教育管理学是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组成。
☐二是特征描述法:
即描述概念的对象特征以代替定义。
主要用于难于用属加种差方法定义的单个概念。
☐另外用定证的方法来定义。
即对定义的对象进行量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15%<入学率<50%)
二、教育管理学的概念界定(性质+关系+产生+功能)
教育管理学是以教育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管理学、教育学和其它相关学科为基础,运用定性与定量等有关方法,通过对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发现教育管理规律、形成教育管理理论并指导教育管理实践的一门科学.
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位
1、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管理学科
☐教育组织系统具有其它组织系统的特点。
无论学校、企业、军队等都有相同或相似的组织结构系统,有类似的职位系统、层次结构和责任与权利系统。
教育管理主要研究教育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等方面的。
☐教育管理活动与其它组织管理活动有相同或类似的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过程。
如评价技术、沟通过技术、控制技术。
☐另外,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管理学科有助于其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2教育管理归为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实际上找到了归宿
☐首先,可以充分分地利用管理学的研究成果构建教育管理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框架。
☐其次,教育管理学归为管理学分支,为其与其它学科的交流提供了意境
☐再次,有管理学为基础和与其它管理学科交流条件,教育管理学有了自己的位置,摆脱了孤立的境地。
3、教育管理学的性质:
①综合性:
②实践性:
③开放性:
☐综合性: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内容的综合;
☐实践性:
教育管理知识客观性、功能的实用性,使用的情境。
☐开放性:
打破学科的疆域,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与知识。
教育管理学的性质(陈孝彬)
1、教育管理是一门社会学科(教育是社会现象,社会是开放系统,有确定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物质世界和价值世界,社会科学整体性。
)
2、教育管理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3、教育管理的文化性(世界各国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方法有其共同的地方,这一部分的教育管理理论和方法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特点:
1.是增长智慧的科学;(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更好为祖国和同胞服务走出去。
哈佛大学商学院)
2.富有挑事项性的科学;(热门话题)
3.是价值的科学;(识别信息(意义、特点、要求是什么)——价值判断(利弊分析)——选择行为)权变的科学;(情景性)行动的科学。
(不是纯理论的科学)
四、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教育管理问题研究问题的类型:
1、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2、经验问题与概念问题3、常规问题与革命问题;4、“真”问题与“假”问题
(1)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
☐“事实”是客观存在、真实的、实在的;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
教育管理问题既有事实问题,也有客观问题。
我国学者概括为四类:
教育管理中:
☐自在事实问题:
学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成长、教师的新陈代谢等
☐经验事实问题:
教育管理者在实践中感到的疑难。
如教师管理的做法、学生管理的做法等。
☐客观事实问题:
教育管理中大量存在。
如学校机构的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等。
☐理论事实问题:
通过研究世界形势对实践经验总结得出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教育管理知识和认识。
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管理理论
(2)经验问题与概念问题
☐经验问题:
任何使我们感到奇异的与自然界有关的问题,或其它需要解释的事情,都构成一个经验问题。
☐经验问题分为:
未解决的问题(没有被理论有效解决的经验问题)、已解决的问题(被理论有效解决的经验问题)和反常的问题(被理论有效解决的经验问题,但被新的环境下又出现新的问题)
☐概念问题:
教育管理理论构建本身存在的问题,也称教育管理的元问题。
一个学科形成之初,内部概念问题较多,同时,外部也受到其它学科的挑战,外部问题也较多。
3)常规问题与革命问题
☐常规科学是建立在科学共同体对科学世界了解基础之上,科学家都尽力地维护已建立科学假设。
☐常规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是提出新概念或新理论,主要解答谜语,谜语是有答案的。
随着常科学不能解答问题的增多,或者说研究碰到反常问题的增多,研究者就会对这些反常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新的理论与范式被接受,新的理论与范式代替旧的理论与范式,这种代换是革命性的。
革命性问题是发明创造。
☐常规问题研究是完善;革命性问题是创造。
☐(4)“真”问题与“假”问题
☐吴康宁:
按主体需要来划分真假问题。
公众的问题;私已问题、炮制的问题和互通的问题。
☐真问题——现有理论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
☐假问题——除了真问题,就是假问题
五、教育管理内容
教育管理系统庞杂。
按层次划分,教育管理的内容可分三个层次:
(1)教育事业管理
(2)学校及其他教育组织管理(3)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六、现代教育管理学产生的背景(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
从古典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
1、现代教育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2、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3、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思考题:
为什么会产生“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往往办不到”的看法。
第二章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管理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
(1)管理的产生
☐
(2)管理功能:
有两种职能:
组织和开发生产力;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3)管理功能:
计划、组织(用人)、领导(指挥、指导、协调、沟通、激励)、控制(监督)、创新(变革)
2、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文化,管理行为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 :
(1)文化
☐人类要长期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文化具有民族性、发展性和层次性。
(2)组织文化
1物质环境和物质条件中的文化氛围;②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③组织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不同群体的文化,这就是组织文化。
学校文化:
外围:
建筑物、校园规划与布局;中围:
制度、行为准则。
如教师工作守则、学生守则等;
核心:
人际关系。
(3)管理是一种文化
☐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K.Druker):
“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
☐有共同的管理理论,为什么实际管理中,管理工作有差异,这往往体现在文化差别上。
(4)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管理的影响
☐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管理
☐1管理目标:
一切为了经济利益管理目标:
要把政治利益放
☐在首位
☐2采用自由竞争方式,追求卓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式,追求和谐
☐3强调个人主义是内源性动力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的威力
☐4提倡采用科学的、实证的管理方式采取伦理、说服的和示范
☐的管理方式
☐5重视理性因素在管理上的作用重情感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6管理过程追求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过程重策略的发挥
3、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管理是依据一定原理和方法,在特定的环境下,引导他人去行为,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行为。
二、教育管理的概念
1、教育管理概念的不同认识
☐美国学者D.E.奥洛斯基在《今日教育管理》——管理科学加教育。
管理是将理性认识付诸于有组织的活动。
☐日本学者安腾尧雄《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应是学校教育管理。
不仅对物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管理。
☐我国学者张复荃《现代学校管理》——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特定领域。
教育管理既要考虑社会各个领域中最一般、共同的职能,要以培养某种规格的人才为自己的目标和归宿。
教育管理行为是在一个国家(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制约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组织和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控制,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育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的目的。
三、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
1、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社区环境中,社区中各种组织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2、办教育离不开资源,教育资源来自于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
管理者的作用就是善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利用率,增大产出效益。
3、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发展。
规模、速度、类型、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
4、建立正确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
四、教育管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具有自己的特点:
1、管理育人;2、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务;3、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做好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4、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好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四、教育管理现代化
(一)管理现代化:
1、经济、技术,物的标准现代化;2、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现代化;
3、人的观念、心理、人格上的现代化。
(二)教育管理现代化
20世纪80年代后教育管理现代化有如下特征:
重学校功能管理——学校效能管理——学校发展性管理
重视个别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整体优化管理
重过程管理监督与检查——激励教职工责任感、成就欲和热情。
强调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权变性和柔性管理
重行政(命令)管理——行政管理和科学管理相结合
第三章21世纪的教育管理
重点:
现代化及社会转型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难点:
理解现代化(现代化:
一种独特的社会变迁,是由科学技术发展所致。
人们借助科学技术不仅具有社会科学变迁的能力,而且能够自觉地、有目标、有计划地实现一种社会变迁。
)
知识点:
20世纪末人们关注的教育相关问题、现代化、教育改革经验社会转型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21世纪教育和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
1、20世纪末人们关注的教育相关问题
(1)人类生存环境与教育
人类面临的困境:
人口剧增;环境恶化、资源短缺。
原因:
教育功利化。
(2)国家间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人才竞争与教育:
我国政府《中国教育发展纲要》——世界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时代与教育:
信息社会打破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引起权力和财富的重新分配;
信息社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信息社会还将对人的发展、引发出学习上的革命;信息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生命线。
信息霸权和信息垃圾。
(4)教育自身的问题与改革:
教育上的失败使一些人被社会排斥(低素质者在就业中被新兴职业排斥)
☐教育的专业性和片面性是学生心理失常的征兆;
☐学生负担过重与学生厌学是世界共同性问题。
☐教育产业化、信仰危机、教育内容落后。
4、教育与教育管理如何适应21世纪的需要
☐
(1)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
(2)突出文化功能。
人力资本。
一切为了经济增长,失去了文化功能。
(3)信息化社会,打破工业化科层结构,组织将成为“学习化”组织(4)科学技术发展为教育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
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制造技术为教育提供帮助。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1、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
2、社会转型期发生的矛盾和冲突对教育的影响
时间节凑加快;各方面的差别加大;一切领域都在变化;权威影响在下降;
正式群体内部情感在淡化;知识分子队伍在分化。
三、我国教育与教育管理改革的历史经验
1、正确处理教育改革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关系
2、教育改革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群众路线
(1)自上而下(中央—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文件、下发、执行)
(2)自下而上(基层—上级赏识、推广)
3、教育改革是教育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严重的教训:
改革=革命=全盘否认)。
4、对教育改革要积极稳妥推进(不可重复性;危害不可挽回性)。
5、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而不是教育改革的阻力;6、教育改革要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7、世界上没有最完善的教育改革方案;8、改革是一场持久战
讨论:
新课改中强调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从现实出发分析其利与弊。
第四章教育管理行为与教育价值观的选择
一、教育规律、教育理论
(1)教育规律:
教育发展过程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趋势。
特点:
①是教育现象固有的、客观存在的。
只要教育现象存在,教育规律就存在。
②是反复起作用的。
教育在任何状况下,都受到自身规律的制约。
③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受阶级意识的影响。
(2)教育理论(是对教育规律的一种假说)
教育实际经验与教育实验的抽象、概括,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即教育知识领域的概念、原理体系。
二、价值与价值观
(1)价值(多种理解)
价值是不可定义的;价值是一个系统存在或消亡的意义;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价值是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物之间需要和满足之的关系。
(2)价值观:
主体的人对客体的人、事物或现象的评价、判断标准,是人的行为选择的依据。
☐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
这是教育或学校存在的价值观。
☐教育和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是教育或学校理想的价值观。
☐教育和学校能做什么。
这是教育或学校现实的价值观。
☐教育和学校今后将会是怎么样的。
这是教育或学校发展的价值观。
(3)价值与价值观区别:
价值(功能)是客观的,是主体的认识对象;
由于认识的对象、方法、内容、目的不同和需要程度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
三、教育价值与教育价值观
(1)教育价值:
教育属性、作用、意义是否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人的自我价值能够得到体现。
主体的教育需求通过教育客体得到满足。
(2)教育主体:
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②受教育者(学生);(自我增值、体验快乐)
③教师和教育部门。
(成功感,工作快乐、传递知识的效益)
(3)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它的存在与发展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及人对教育自身的意义、作用的一种评价的思想体系。
是教育者行为选择的依据。
(特点: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2]教育价值观的发展性;[3]理想与现实的统一;[4]教育价值观支配着教育工作者的行为。
)
四、三种教育价值观的比较:
1、以传播历史的传统文化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道德传给下一代,以便让下一代像老一代一样思考、生活和工作。
①特点:
[1]以古代圣贤作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他们相信“圣经”所说:
智慧属于古人;
[2]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教育是为培养少数精英,教育是成为人上人的阶梯;
[3]教育不是为知识,发展能力,而是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
[4]学习内容是古代圣贤著作和遗训为主;
[5]在大学中,学术性和职业性是不相容的;大学——学术性——而不是工匠作坊;
[6]教师以本为中心,心中有书,目中无人;
[7]学习方式主要为——背诵、模仿、改错。
忽视学生的创造性。
②优点:
有利于文化的继承和社会的稳定,使人以适应传统求得生存。
③缺点:
使人的思想受传统观念束缚,容易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不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2、以现实功利性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新兴的资产阶级认为:
过去的再好的只能说明过去,我们必须面对现实。
现实是一个工业化国家。
工业文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学校教育)。
①特点:
[1]以现实利益为目标,以当代的创业者、发明家、冒险家、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战斗英雄为学生的学习榜样;
[2]学习的目的是获是谋生的手段;
[3]学习内容是人类一切有价值的知识;
[4]学习方法由背诵、模仿、改错——分析、对话、讨论、观察和实验为主;
[5]教学形式上个别——集体;
②优点:
效率高、质量好、教师主导作用易发挥、师生互动。
③缺点:
不能因材施教、书本知识为主、世界综合性与教学分解性、生活的动态性与教学的静态性。
3、以拓展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①基本观点:
[1]人类的未来,也是社会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教育的未来;
[2]信息时代充满机遇的时代;[3]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②特点:
[1]向一切人学习。
名人、伟人、成功者、下一代的优点;[2]教育是主体行为。
无欲无为,我欲我所为;
[3]教育是创造性活动;[4]教育时空的外延性;[5]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扩展性。
[6]教育角色的双重性。
教育管理者应重视对教育价值观的选择:
我国教育法规、政策中未见有教育价值与教育价值观,但表述了教育价值观。
例如: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教育改革关键是转变观念——这观念就是教育价值观。
思考题:
从教育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
第五章学生管理
一、学生管理概述
学生管理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
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具有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对各种不良倾向能自觉抵制。
二、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对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的根本看法,是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包括三个方面含义:
一是学生本质特征的认识。
即社会中的个体性。
二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三是学生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操作中是以部分学生或整体为对象。
(2)科学认识学生:
1、个性发展的主体观(主体性发展的个性观);
2、和谐发展的整体观(全体的和谐发展,不是特权者或天才);
3、交往过程的平等观。
三、学生管理工作内容
(一)安全管理:
是指对学校内外集体活动中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管理,从而维护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1)安全管理的原则
①预防性;②常规性(上下车人数,各个环节转换手续等);③全员性;④社会性
(2)安全管理的要求
①防止教学过程中伤害;②有针对性做交通安全教育;③有效预防校内暴力、伤害;
④认真做好各种传染病防控制;⑤认真做好安全保卫工作;⑥切实做好对中小学生的安全监管
⑦安全责任落实到人;⑧制订安全应急制度;⑨加强安全自救教育。
(3)安全管理的主要途径
1开展有效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常规化;全体性(师生)教育;社会性教育
2、制订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门卫安全、实验室安全、节假日安全、食堂卫生安全、安全事故报告等
(二)健康管理
(1)健康管理原则:
常规性;预防性;身心并重。
(2)健康管理主要途径:
制订健康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健康中心;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四、学生常规管理
一、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队伍:
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干部等
二、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
五、学生管理方法
(一)学生自我管理与参与管理
(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的途径:
1、创设良好学生自我管理与参与管理的环境;2、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践活动
3、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
(二)学生个体管理与群体管理相结合
(1)学生个体管理:
1、学生需要与学生管理;2、学习动机与学生管理;3、学生情感与学生管理4、学生态度与学生管理
(2)学生群体管理
☐1、正确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2、加强正式学生群体的建设
(3)常规管理与异常管理相结合
1、常规管理;2异常管理(师生冲突、人身伤亡、犯罪、吸烟(毒)、网络攻击、早恋、轻生、暴力等)
六、陶行知:
学生管理要善管敢放。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多说;
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在自然、大社会中多学;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闲时间消化知识和增长知识
七、正确评价学生,依法保护学生
(一)学生管理核心问题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正确的标准评价学生。
1、要摒弃单一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差的标准;2、不能用固定尽度和框框要求学生;
3、按不同层次评价学生;4、要给学生显示才的机会;5、管放结合,严宽结合。
(二)学生管理的价值提示
1、学生的个体价值(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引导健康成长)
2、学生的社会价值(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青少年不稳定期)
3、学生的工具性价值(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
4、学生的本体性价值(对教育管理价值:
水平(理论价值)、学生自我管理[管是为了不管](工作价值),组成部分(系统价值))
(三)学生管理的目标、任务与内容
1、目标(管住——创造环境,促进发展——不管)
2、任务(方针贯彻、制订和执行校规、完善组织系统)
3、内容(教育活动管理、教学活动管理)
八、学生的社会学认识
1、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的三重社会(家庭、学校、同辈)。
2、学生的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的功能(保护功能;发展功能);同辈群体的文化类型(玩乐型;学术型;违规型亚文化)。
3、学生的重要他人:
是指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包括:
互动性重要他人;偶像中的重要他人。
)
九、师生冲突的社会学分析
1、师生冲突的必要条件
A、价值目标的差异:
(1)学生遵从、内化教师传授的主导价值目标;
(2)开始冲突,最后认同。
(认知矛盾);
(3)多元化,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