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03587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试卷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省悟(xǐnɡ) 诬蔑(miè) 前仆后继(fū)

B.折扣(shé)停滞(zhì)舍身求法(shě)

C.推敲(qiāo)探求(tàn)持之以恒(huán)

D.豢养(huàn)灌溉(ɡài)画龙点睛(jīnɡ)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麻醉 摧残 诓骗 不足为据

B.凶险视查虚妄墨守成规

C.汲取压榨尴尬根深蒂固

D.中伤懒惰樵夫自暴自弃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科技使自然造福于人类,但面对自然对人类的某些惩罚,它却束手无策。

B.我痛恨那些华而不实、平淡无奇或自欺欺人的广告。

C.由于山体滑坡,奔赴汶川抗震救灾的队员往往突然会走投无路,但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及时赶到目的地,开展救援工作。

D.CMA考试已经越来越难,因而要想通过考试,行之有效的备考方法、技巧必不可少。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许多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B.崀山的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具有湘西南特色的旅游项目日益受到众多外地游客。

C.随着共享单车的广泛使用,怎样规范停放成为群众谈论热议的话题。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你在人生中遭遇拒绝和障碍时,想想以下这种可能,不逃跑,并多问一句为什么。

B.我们是十四、五岁金色少年具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

C.农谚曰“寒露一到百草枯,”表明此时气温已经降到限制农作物生长的极限。

D.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曾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著作——维科的《新科学》。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驳论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B.顾颉刚是我国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

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C.罗迦·费·因格,英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D.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

他在实践中创立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

7.(2017·威海中考)随着微博、微信等的迅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地获取海量的碎片化信息。

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时代,似乎一切信息、知识,唾手可得,阅读显得如此轻松、容易。

针对这一现状,某班级准备就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正方反方展开辩论,请你选择一方,在辩论会上陈述观点。

(4分)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2017·呼和浩特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13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8.文章第①段三次说是“事实”,用意何在?

用文中的短语概括这一段论证的内容。

(3分)

 

9.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之外,还明示了民族自信力在当时的作用,请你在文中找到并摘抄下来。

(2分)

 

10.依照文中画线句子的逻辑关系,选择恰当的关联词(2分)(  )

A.只要……就……     B.只有……才……

C.即使……也……D.虽……也……

11.文中加点字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说说它的作用。

(3分)

12.请你选取一个体现当代中国富有自信力的例子并加以概述。

(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3分)

走出阅读的“舒适圈”

梁 媚

①阅读是件令人享受的事情,但却不能一直抱着享受的态度去做这件事情。

因为人总要踮起脚尖来,才能不断突破自身能力的天花板。

②很多人在谈论一本书的时候,总爱用“好看”与否来衡量。

对于那些以故事和情节取胜的作品而言,个人喜好固然是一条标准,但更多的书不能用读者的舒适与否来评判。

如果仅仅将阅读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圈”,眼界和水平势必被自己的经验和偏见所囚禁。

③就我的阅读而言,也经历了一个“走出舒适圈”的阶段。

大学期间,作为一名刚开始学习国际关系的学生,我的阅读偏好是与现实主义相关的著作,并以此界定“好看”和“不好看”。

慢慢地,我发现这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国际社会现象,于是,我开始努力克服自己“不舒服”的阅读感受,去完整阅读更多的其他领域的经典著作。

慢慢地,我的思想变得更开阔,对问题的理解也更深入,收获越来越多。

尝到甜头之后,我开始努力地走出一个又一个阅读的“舒适圈”去获取更多新的、不同的知识。

④工作之后,职责需求推动着我更努力地去吸收新的知识,以适应新的环境,承担更重要的任务,这又是一轮克服不舒适感的战斗。

既要学习岗位上的一些新知识,又要把工作经验结合到理论中去重新学习,从初期的不适到逐步接受,再进展到学有所得,最后变成能享受这种学习。

其实,在阅读中学习新理论、吸收新知识,都有一个形成舒适圈再打破舒适圈的过程,之后形成更大的舒适圈。

随着圈子的扩大,脑中的内容越来越饱满,知识越来越丰富,能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⑤现实中,也有部分人不愿逃离自身的阅读舒适圈,不愿意看外面的世界。

有的人自我定位就是“拿个铁饭碗,悠闲过日子”,不愿意在闲暇时间看一些需要“费脑”的书。

这些现象皆源自于人们懒于改变、安于现状和害怕困难的本性。

如果永远躲在舒适圈内,就好像每天走同一条路去上班,走起来熟悉且舒适,甚至闭着眼都能走到,可一旦老路被封,便没有新路可走。

走出阅读的舒适圈,才能看到不寻常的景色,并找到到达目的地的新路线。

⑥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专业知识交融的现象,我们如果一味埋头于自己的阅读舒适圈,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知识面窄、看问题片面、解决问题不得力的情况。

要跟上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需要我们克服惰性、解放思想,通过更具“挑战性”的学习,疏解“本领恐慌”。

⑦其实,阅读就是在舒适圈和走出舒适圈中来回的过程,我们可以选择舒适,但是不该一直选择舒适。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14.本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分)

15.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3分)

 

16.根据第⑤段画线句子,以“有的人”开头,为本段补充一个类似论据。

(3分)

17.不仅阅读需要走出“舒适圈”,其实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走出“舒适圈”。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3分)

(三)(2017·海南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

(14分)

俭以养德

张 玮

①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追求奢侈,衣服买名牌,手机带高档。

但你们知道吗?

著名主持人汪涵的手机居然是个便宜的“老古董”,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是。

现在的他身价与日俱增,但他从不把多余的时间浪费在生活消费上,而是潜心学习,专心工作。

因此,他的主持功力越来越强,修养和学识也不断提升,成为了中国主持界的翘楚。

鲁迅说:

“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生活和工作是相连的,一个人一旦在生活上抛弃了节俭的品格,追求了享受和安逸,他在工作上也就很难再经受住艰苦的考验,甚至会日渐堕落。

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一辈革命家堪称俭与廉的典范。

周恩来总理一贯倡导勤俭节约,要求一切招待用品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不能铺张华丽。

1962年夏天,周恩来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

“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

”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余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

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资匮乏,百废待兴,毛泽东主席一件睡衣穿了多年,朱德同志每顿不过是一碗米饭、三小碟菜、一个汤。

回溯历史,从井冈山、延安到西柏坡,从“两个务必”到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我们党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奢靡享乐,发扬俭以养德的优良传统。

④可是有些人,终究不能坚守节俭底线,迷恋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云南省省委书记白恩培自己一年工资十来万,爱人是央企领导,一年也有几十万收入,足够过上宽裕的生活。

但他还是不能坚守“俭”字,丢弃了节俭的意识,纵容自己的贪欲,结果一步步滑向了罪恶的深渊,最终害人害己。

在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他面对镜头失声痛哭、追悔莫及。

⑤《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勤俭节约不仅给人们带来富裕安宁的生活,还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

它培养人们自我克制的习惯,它使精明、谨慎渗入人们的生活,它使人们拥有安逸、闲适平和的心态。

而奢侈是一只无形的魔爪,它会把你推向犯罪的深渊,难以回头。

因为你获得越多,就愈贪婪,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正如白居易所说的“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个人要成功,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发展,就要不忘初心、坚持不懈,保持简朴的作风。

试想,如果汪涵取得成就后,就开始追逐名利和享受,他还能不断取得进步成为主持界的精英吗?

如果老一辈革命家不坚守节俭底线,而是贪图享乐,我们国家还能历经艰险成长起来吗?

⑦ 。

 

(选自《演讲与口才》2017年04期,有删改)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摘录原文语句回答。

(3分)

19.文章第④、第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20.下面四个例子均来自课文,能够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3分)( )

A.在买牡蛎时,我给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母亲吓了一跳,骂我是疯子。

——《我的叔叔于勒》

B.父亲为了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回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

——《台阶》

C.在鲁镇,只有阔绰的穿长衫的人才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

D.杨二嫂由于生活不景气,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每日必到,或是拿走手套,或是拿走碗碟等小东西。

——《故乡》

21.请在第⑦段的横线上给文章补写结尾,回应论点,总结全文。

(4分)

三、写作(40分)

22.一位著名的运动员曾经说过,人都可能遭遇挫折,面临低谷,那就让人生最昏沉的时刻,变作永存的精神遗产。

  请以“修炼‘挫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参考答案

1.D【解析】A项,“仆”应读pū;B项,“折”应读zhé;C项,“恒”应读hénɡ。

2.B【解析】视查——视察3.C【解析】“走投无路”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多用于贬义,用在抗震救灾队员身上,感情色彩有误。

4.D

【解析】A项,“两面对一面”,应删去“与失败”;B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应添加“青睐”;C项,重复赘余,“谈论”“热议”只留其一。

5.D【解析】A项,“想想以下这种可能”后面的逗号应用冒号;B项,“十四、五”中的顿号删去;C项,引号中的逗号应在外面。

6.C【解析】英国应为美国。

7答:

示例:

(正方:

)大家好!

我支持正方观点,认为碎片化阅读优势明显:

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大量信息;有效提供零散时间的利用率。

(反方:

)大家好!

我支持反方观点,认为碎片化阅读存在极大弊端,理由如下:

一是降低阅读效果;二是缺乏深度思考;三是阅读者获得的信息是零星的,不系统,不严谨问候1分,观点明确1分,两条恰当的理由各1分)

8.答:

强调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是这三个事实论据无法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

自欺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内容的分析。

本文第①段三次强调是事实,实则是在强调对方论据是事实的基础上,来反驳对方的论点,指出这三个事实并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从本段的三个事实的内容来看,表现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自信,他们一味地相信神佛,相信别人,就是在自欺欺人,用下文出现的短语来表述,就是论证了“中国人”具有的“自欺力”。

9.答:

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筛选。

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看出文章第④段的“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一句,暗示了自信力的重要。

10.D【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

“正史”是指官修的纪传体史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而前一句所列举的四类人,是无法进入正史记载的,但作者认为他们所具有的精神品质,虽然无法记载入“正史”但却为人们所熟知,为人们所敬佩,可以判断前后两句之间应是转折关系。

11.答:

反问,肯定“这一类的人们”人数很多。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作用。

从句子内容来看,这个句子运用的是反问的修辞,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肯定的语气,强调现在“这一类的人们”有很多。

12答:

示例:

国产飞机C919成功研发,C919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型客机,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大飞机行业的垄断,展示和提升了我们民族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的自信力。

【解析】本题考查论据的补充。

补充论据需要明确需要论证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选择合适的事例,即可解答。

补充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只能从“当代中国”的事例中选择。

13.答:

我们要走出阅读的“舒适圈”。

 

14.答:

举例论证或对比论证,用自己学习“走出舒适圈”的阅读事例前后对比,具体突出地论证了努力跳出阅读舒适圈的必要性。

(意对即可)

15.答:

首先开篇提出不能一直抱着享受的态度去阅读,指出一部分人在阅读时贪图享受带来的局限;然后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谈阅读体验,与部分人不肯跳出阅读的舒适圈进行对比;最后得出我们要走出阅读的“舒适圈”的结论。

16.答:

示例一:

有的人认为不需要学习目前还用不上的知识,有需要时再临时抱佛脚。

示例二:

有的人也想过走出舒适圈,去学习一些新的知识,但常被晦涩难懂的理论给吓回“圈内”。

17.答:

略。

(提示:

观点正确,结合实际)

18.答:

俭以养德。

(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19.答:

第④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列举云南省省委书记白恩培这一典型的事例,从反面有力地论证了“不能坚守节俭的底线,最终害人害己”的论点。

第⑤段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引用了《左传》和白居易的名言警句有力地论证了“节俭可以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奢侈会把人推向犯罪的深渊”这一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论证方法,结合两段论述内容,分析其论证作用。

20.B【解析】理解选项内涵,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台阶》中这一材料有力地论证了“俭以养德”。

21.答:

示例:

俭以养德,一个“俭”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有做到,我们才能保持自己的操守,砥砺自己的德行,不断提升自己!

22.【写作提示】审题。

这里说的“挫商”是指和智商、情商一样的,面对挫折的应对能力。

学生可以据此写一件事,或者抒发议论,表达自己遭遇挫折时,应该如何做,怎么修炼“挫商”。

多角度思考,恰当选材。

围绕“修炼‘挫商’”这一题目,可写生活中的某些经历和见闻,写作的对象可以是自己,可以是他人;还可写对修炼“挫商”的感悟和认识,可以写修炼“挫商”的意义,可写对待修炼“挫商”的态度,也可写“挫商”与人生的关系等。

总之,要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角度,围绕立意从生活中选材,选材要新,要有时代气息,这样文章才会有生命力。

关于挫折,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佳话和诗文名句,如果能在文中巧妙地加以引用或化用,定能彰显作文的文化底蕴,显示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吸引读者赞赏的目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