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迁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01511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的迁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口的迁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口的迁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口的迁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口的迁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的迁移.docx

《人口的迁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的迁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的迁移.docx

人口的迁移

1、单项选择题(15×4=60分)

图2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省级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读图2回答1~3题。

1.(2011重庆卷文综,3)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

A.收入水平高B.远离东部C.人口数量少D.经济落后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A省高迁出率低迁入率,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该地经济落后,就业机会少,收入低。

2.(2011重庆卷文综,4)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A.棉花B.甜菜C.橡胶D.青稞

【答案】D

【解析】通过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和人口密度最小这两个特征可以判断出该省是西藏藏族自治区,进而判断出典型农作物为青稞。

3.(2011重庆卷文综,5)图中能够反映的省级人口迁移状况是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答案】C

【解析】从图2中可以得知迁出率最大约为6.5%,迁入率最大约为18%,A错;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就A一个,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有三个,都比较少,得出答案C。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比2000年增11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据此完成4~6题。

4.(2011海南卷地理,16)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10年我国人口流动的数量比2000年多11700万人,表明我国人口流动规模逐渐扩大,故A项正确;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东部地区人口比例增大,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扩大,且我国总人口数量增加,故B、C项错误;我国沿海地区人口数量增加速度较快的主要原因是内地人口不断向该地迁移,故D项错误。

5.(2011海南卷地理,17)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人均耕地减少

【答案】C

【解析】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水平较高,医疗卫生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均优于中、西部,促使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向东部迁移,故C项正确。

6.(2011上海卷地理,18)该现象会

A.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B.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

【答案】B

【解析】材料所示的人口迁移属于国内的人口迁移,人口主要由农村迁往城市。

人口迁移促进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故选项B正确。

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7.(2011上海卷地理,6)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①三峡库区移民迁往东部沿海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答案】D

【解析】考查对生态移民概念的理解:

由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而进行的人口迁移。

三峡为工程移民,东部知青迁入西部边疆是政治因素。

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

读表完成1~2题。

年龄段(岁)

迁出人口(人)

迁入人口(人)

≥60

700

800

45~59

1600

5000

25~44

2000

30000

15~24

2400

27500

0~14

640

5000

1.(2011福建卷文综,3)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城市迁入的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人口素质较低,难以胜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A选项错误;环境人口容量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科技水平有关,与人口数量无关,因此B选项错误;从年龄段来看,迁入人口以15~24岁,25~44岁两个年龄段人数最多,属青壮年,因此不会加快人口老龄化,D选项错误;大量人口迁入将引起城市住房、商业、工业、交通等用地增加,即加快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故正确答案为C。

2.(2011福建卷文综,4)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B.中小幼教师C.工程技术人员D.建筑设计师

【答案】B

【解析】从表中可知,净迁入0-14岁年龄的人口也较大,结合题干信息“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中小幼教师,而其它环卫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设计师这三种职业人员联系不明显。

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2011广东卷文综,7)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迁入率随时间波动变化,选项A错误;2004年前迁出率逐年下降,2004年后迁出率又出现回升的趋势,选项B错误;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读图可知,机械增长率随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变化呈波动变化的趋势,选项C错误;净迁入量是指迁入人口数量与迁出人口数量的差值,随着人口总量的变化,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同,选项D正确。

4.(2011广东卷文综,8)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域可能是

A.上海B.安徽C.湖南D.河南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分析,该省级行政区人口迁入较多,迁出较少,说明该省级行政区经济发达,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2011·上海)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据此回答1~3题。

   1.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

   ①三峡库区移民迁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D.②④

   2.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

   A.人口密度B.人口容量

   C.人口构成D.人口素质

   3.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

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合的地域文化是(  )

   ①华南妈祖文化②江南水乡文化

   ③华北平原文化④荒漠绿洲文化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1~3.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问题。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生态移民”。

三峡库区移民是由于工程建设引起的;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和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是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引起的;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是由于国家政策引起的,故D项正确。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因素。

“有组织、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相对稳定,因此对于迁入区来说,首先要考虑人口容量问题,考虑到底能容纳多少人,故B项正确。

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地域文化的判读。

华南妈祖文化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海南、台湾等地;京津地区主要是华北平原文化;沪是江南水乡文化;荒漠绿洲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故B项正确。

   答案 1.D

   2.B

   3.B

   读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回答4~5题。

   

   4.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

   5.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

   A.甲、乙B.甲、丙

   C.乙、丙D.乙、丁

   4~5.解析 第4题,从图中判断,该地20~34岁的人口迁移比重最大,主要为劳动力输出,经济因素是促使青壮年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因素。

第5题,20~29岁年龄段人口占总迁移人口的比重最大,而0~4岁年龄段人口迁移比重也较大,说明20~29岁年龄段的人携带子女迁移,两个年龄段的人口迁移相关性最大。

   答案 4.D

   5.A   

   6.农民工是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体之一。

和澳大利亚相比,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我国部分居民迁移到澳大利亚。

我国的农民工和迁移到澳大利亚的中国居民在图中分别为(  )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解析 在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对于迁入国来说,要求迁入者的文化程度要高,同时能够工作的时间长。

所以迁移到澳大利亚的中国居民的迁移主体是③。

我国的农民工是青壮年居多,文化程度不高。

   答案 C

   下图示意2006年辽宁、湖北、贵州、江苏四省部分人口数据,(迁入指数:

某地区迁入人口数/全国各地区迁入人口数的总和)。

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四地可能为贵州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8.④人口迁入指数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因素B.政治因素

   C.自然增长率高D.人口老龄化

   7~8.解析 第7题,和其他三省相比,贵州位于西部经济地带,少数民族较多,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迁入较少,故B项正确。

第8题,④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人口老龄化比重和人口迁入指数最高,最可能是江苏省,由于经济发达,人口迁入较多。

   答案 7.B

   8.A

   下面是某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读图回答9~11题。

   

   9.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

   A.男女性别比例失衡

   B.外来移民人口数量超过本国人口数量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趋势

   10.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

   11.该国可能是(  )

   A.中国B.巴西

   C.德国D.泰国

   9~11.解析 第9题,由人口年龄结构图可读出该国65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总人口的16.3%,故该国为老龄化国家。

外来移民人口中20~50岁的占外来移民总人口的54.2%,大量劳动人口的迁入,弥补了本国劳动力的不足,也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而性别比、人口具体数量的比较无法从图中判断。

第10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大量外来移民的迁入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故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

第11题,该国老龄化严重,应为发达国家,比较四个选项,可知该国最可能是德国。

   答案 9.D

   10.D

   11.C

   一对具有生育能力的夫妇自愿不要孩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两人世界”,又称之为“DINK”家庭或“丁克家庭”。

“DINK”意为“DoubleIncome,NoKids”。

20世纪60~70年代,这种家庭模式开始在欧美等地流行。

1967年,美国18岁至44岁的妇女中有3%的人自愿不育,1980年,这个年龄组的妇女中自愿不育者占6%,占全部女性的11%,1987年,美国5名不足44岁的已婚女性中,就有1个不打算生育,而30岁以下的已婚妇女中有40%以上没有生育过孩子。

据此完成第12题。

   12.“丁克家庭”反映的地域文化特征是(  )

   A.传统农业文化B.现代工业文化

   C.现代大城市文化D.欧美文化

   解析 根据材料叙述可知“丁克家庭”反映的地域文化是现代大城市文化。

   答案 C

   (2011·重庆)下图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省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读图回答13~15题。

   

   13.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  )

   A.收入水平高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D.经济落后

   14.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

   A.棉花B.甜菜

   C.橡胶D.青稞

   15.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13~15.解析 第13题,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

据图可知,A点所示省(市、区)迁入率很小,而迁出率则很大,人口大量外迁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故D项正确。

第14题,根据题干中人口的迁移状况及人口密度特点可知,该省区为西藏自治区,其典型的农作物为青稞。

第15题,据图可知,迁入率最大值为18%,迁出率最大值为6.5%,故A项错误;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主要集中于图中A点附近,省区数量少,且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数量也很少,故B项错误,C项正确;图中A省(市、区)的迁出率远远大于迁入率,故D项错误。

   答案 13.D

   14.D

   15.C

二、综合题(共40分)

   16.上海高中生张锋在做课题《调查家庭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时,发现家族先后迁移了几个地点。

爷爷在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带全家人到了新疆;爸爸为了寻找好的工作,迁到了北京;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在全家在美国定居。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爷爷迁到新疆属于(多选)(  )

   A.永久迁移

   B.政治因素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

   D.有组织的国内人口迁移

   

(2)爸爸的迁移原因是________。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类似于张锋爸爸的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人口迁移的流向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叔叔的迁移属于(多选)(  )

   A.永久迁移B.政治因素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D.国际人口迁移

   (4)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优秀人才迁移到发达国家,这种迁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迁移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BD

   

(2)经济因素迁移 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3)ACD

   (4)为了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追求发达国家的优厚经济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 使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使经济的发展潜力受到严重影响

   17.(2010·上海)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

如今,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概述图1、图2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由图1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图2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图1可直接读出上海人口性别的最突出变化特征是性别比例趋向平衡。

性别构成问题是城市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它关系到社会健康发展、婚姻家庭的稳定,因此其社会意义突出。

从图2中直接分析不同城市地区外来人口的增长以及变化特点。

意义分析方面,主要从围绕减轻中心城区的压力,向郊区以及其他功能区分流人口、交通、环境等方面分析。

   答案 由图1可知:

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由图2可知:

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中西、南部郊区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部郊区。

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

(任答一点即可)

   18.(2011·天津)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居全国首位。

请结合图表信息简述其原因。

甲省

乙省

人口自然增长率(‰)

2003年

2009年

2003年

2009年

5.64

4.99

8.35

7.26

   答案 近年来,乙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比甲省高;甲省的人口流动以迁出为主,乙省的人口流动以迁入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