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全部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80093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全部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全部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全部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全部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全部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全部复习资料.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全部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全部复习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全部复习资料.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全部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全部答案第1课文言文两则

1.我发现“之”的意思不一样,我能写出不同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的)

(2)惟弈秋之为听。

(的)

(3)一人虽听之。

(弈秋的教导)(4)思援弓缴而射之。

(它,指天鹅)

(5)虽与之俱学。

(他,指前一个人)(6)弗若之矣。

(他,之前一个人)

2.我发现下列带点字古今意思完全不一样,我能分别写出来。

(1)及其日中如探汤。

古义:

热水今义: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古义:

距离今义: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3)孰为汝多知乎?

古义:

智慧今义:

知识

3.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4.请根据课文意思填空。

(1)《学弈》告诉我们(学习或做事情都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就像我们听过的《小猫钓鱼》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

(2)两小儿的问题“孔子不能决也”,反而被“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诚实谦虚)(或: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人。

(用一两个成语或一句名言表达)

5.解释加点字。

(1)通国之善弈者也。

善于

(2)使弈秋诲二人弈。

教导

(3)思援弓缴而射之。

拉、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认为、离

(5)孔子不能决也。

判断(6)孰为汝多知乎。

谁、你

6.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教导,心里却总想着有天鹅飞过,想拉开弓箭射下它。

2.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您多智慧呢?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而到了中午时离人远。

4.此不为远者热而近者凉乎?

这不是远的热而近的就凉吗?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一个小孩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的原因是:

日出初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2)另一个小孩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的原因是:

日出初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3)两个小孩在认识上产生分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当然结论就会大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对待问题要多角度去观察、思考。

8.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设问)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比喻)

(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反问)

(4)孰为汝多知乎?

(反问)

9文学常识填空。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相传为战国时期列御寇撰写。

第2课匆匆

1.读读说说。

本文作者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的

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稍纵即逝的无奈。

最后发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感叹。

2.读句子,仿照作者的写法,将意思续写下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仿写:

太阳落了,有再升起的时候;小草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小河水干涸了,有再流淌的时候。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仿写:

玩耍的时候,日子从身旁过去;

散步的时候,日子从脚边过去;

打游戏的时候,日子从鼠标下过去。

3.请你写出两句表达珍惜时间的格言或警句。

(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4.明辨是非。

我能在括号中写出句子的修辞方法。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排比)

2.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拟人)

3.过去的日子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

(比喻)

4.我何曾留着像游丝一样的痕迹呢?

(反问)

5.我知道:

《匆匆》是一篇(散文),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他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因而受到毛泽东主席的称赞。

他的散文文笔秀丽,风格独特,堪称典范。

代表作有《春》、《绿》、《背影》、《荷塘月色》等。

第3课桃花心木

1.读片段,结合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得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不确定”的意思是(不可预料的一些问题、麻烦、坎坷、挫折);树在生长中可能遇到的“不确定”因素有(干旱、洪灾、虫灾、风灾);人在生活中有诸如(伤、病、生活环境的巨变、事业上的挫折等)的“不确定”因素。

2.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磨难),就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我由此明白了作者是在借(树)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

2.填空并答题。

种树的人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这段话是作者跟种树人谈话后的(联想),借(树)喻(人),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

第6课北京的春节

1.读一读

虽然这篇课文比较长,但读起来很有味道。

通过阅读,我知道了北京的春节按老规

矩是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北京的春节有熬腊八粥、吃团圆饭、守岁、放鞭炮等习俗。

2.请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下面的括号。

色为全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1)正月十五,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整条大街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张灯结彩)

(2)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统统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各形各色)

(3)除夕,家家赶做年菜、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

正月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截然不同)

3.写出下列节日的农历时间。

除夕(十二月三十、二十九)腊八(十二月)春节(正月初一)

元宵节(正月十五)小年(腊月二十三)

3.课文是按着(时间)的顺序来写的。

写得最详细的是熬腊八粥、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四部分内容。

4.读文段完成练习

北京的春节(选段)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光景”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B):

A.时光景物B.情景C.表示估计

2.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是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在文中起()的作用。

正确的选项是:

A.过渡句承上启下B.中心局总结C.总起句总起

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1.通过认真读课文,我知道了课文写的是李星华的回忆,回忆了父亲(李大钊)在被捕前烧书籍和文件、被捕时处变不惊、法庭上镇定、沉着、被害后家人无比悲痛这几件事。

2.读下列句子,并在括号中写出带点词的近义词,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在文后横线上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然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搪塞、敷衍)

从这里我看出李大钊对亲人慈爱、和善,对工作认真、严肃。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随便)

可见,李大钊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个人的安危和生命更重要。

(3)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严肃)

从这里,我体会到李大钊在敌人面前镇定、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看)

我从“瞅了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等词语中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从上面四句话中,我了解到李大钊是一个从容面对危险、平静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面对死亡的人。

(或:

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对亲人有无比深厚的爱、对敌人有深切的仇恨)

3.从课文中找出和它们照应的句子写下来。

(1)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2)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4月28日。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4.轻松阅读,完成练习。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从这组关联词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的慈爱和善和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肃。

2.读文段,“局势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提示:

共有三点):

(1)父亲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2)父亲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3)工友阎振三被抓未归。

3.读画“”的句子,填空。

“轻易”在课文中是随便的意思。

父亲不肯轻易离开北京的原因是:

这里的工作比他的生命还重要。

这段话运用了(对话)描写,表现了李大钊坚守岗位、忠于革命的精神。

4.我想用“虽然……但是……”的句式来概括选段段意。

虽然局势越来越严重,但是父亲仍然不肯离开北京。

5.“籍”的音序是(J),音节是(jí)。

6.如果你来到李大钊的塑像前,你会说什么?

(自由发挥,尽情表达)

第12课为人民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