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80046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6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docx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docx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

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

在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我们要研究的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3.实验:

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

(1)准备两个玻璃皿。

(2)在其中一个玻璃皿里铺上土壤,另一个不铺。

(3)在两个玻璃皿里各放3粒绿豆。

(4)定期给两个玻璃皿里浇同样多的水。

 

4.在实验中,设置两组进行对比,是为了通过对比实验效果来分析改变的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5.在实验中,每一个玻璃皿中至少放3粒种子是为了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一粒种子可能会因自身原因不能发芽,影响实验结果。

第2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

1.在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的实验中,两组种子都发芽了,说明土壤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2.绿豆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

项目

种子总数

已发芽数

未发芽数

常温组

18

16

2

低温组

18

1

17

(1)常温组有两粒种子未发芽,低温组有1粒种子发芽了,这属于实验中的偶然现象。

(2)常温组多数种子发芽了,而低温组多数种子未发芽,这说明温度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

件。

3.绿豆种子发芽和光照的关系

项目

种子总数

已发芽数

未发芽数

有光组

24

24

0

无光组

24

24

0

有光组和无光组的种子都发芽了,这说明光照(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4.比较种子发芽实验说明:

(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

(2)阳光和土壤不是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第3课绿豆苗的生长

1.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1)改变的条件:

光照。

(2)不变的条件:

水、温度、土壤、空气等。

(3)实验记录

项目

高度

茎、叶的颜色

茎的粗细

阳光下的绿豆苗

短而直

茎是暗红色、叶是翠绿色

粗壮

黑暗处的绿豆苗

长而弯

茎是白色,叶是黄色

很细

(4)实验结论: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2.光合作用:

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3.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

植物能适应环境,降水量大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大(如芭蕉),降水量小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小(如松树),有的甚至会退化成刺(如仙人掌)。

4.植物具有向阳性、向水性等特性。

第4课蚯蚓的选择

1.蚯蚓生活在地下,可以推测它喜欢黑暗的环境。

2.干土里很难发现蚯蚓,推测它不喜欢干燥的环境。

3.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4.在“了解蚯蚓对环境的选择”的实验中,反复进行多次实验,可以避免偶然因素干扰实验结果,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5.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动物在长期生活繁行的过程中也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

动物

生活环境

适应环境的特征(身体结构)

天鹅

湖泊、沼泽

喙坚硬,利于捕食

青蛙

池塘、稻田

保护色,不易被发现

企鹅

南极

翅膀特化为鳍,善于游泳;有大量脂肪,能御寒

草原、森林等

换毛,适应季节的温度变化

蜥蜴

草原、森林等

保护色,不易被发现

第5课当环境改变了

1.当环境改变的时候,动物会努力适应新环境;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动物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

2.青蛙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行为

春:

孵化夏:

捕食秋:

挖洞冬:

冬眠

3.四季的田野

季节

气候

草木

蝴蝶

青蛙

温暖

发芽

由卵孵化成幼虫

由卵孵化成蝌蚪

炎热

茂盛

幼虫→蛹→成虫

蝌蚪→青蛙

凉爽

枯落

产卵、死亡

挖洞

寒冷

凋零

以卵的形式越冬

冬眠

4.青蛙具有冬眠行为,青蛙冬眠主要是为了适应冬季寒冷、缺少食物等恶劣环境。

蛇、熊等也会冬眠。

5.丹顶鹤具有迁徙行为,丹顶鹤迁徙主要是为了适应气候、日照及食物等因素的变化。

大雁、燕子等也会迁徙。

第6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是动物的必要需求,动物消耗食物而获得能量。

2.食物链:

绿豆苗→蚜虫→瓢虫→蜘蛛

(1)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2)一般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谁被谁吃”的关系。

箭头方向也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3)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4)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3.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相互联系在一起呈现出的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第7课设计和制作生态瓶

1.绿豆苗和它周围的各种生物形成了一个群落。

2.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生态系统。

3.群落是一定范围内(如池塘)的所有生物,而生态系统是一定范围内(如池塘)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

4.制作生态瓶

剪开瓶子——放入沙和水——放入植物——放入动物

(1)放人顺序:

沙子→水→植物→动物。

(2)生态瓶中的生物:

植物(水草、浮萍等)、动物(小鱼、小虾、田螺等)。

(3)生态瓶中的非生物:

水、沙、阳光、空气。

5.改变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和非生物条件,生态瓶会发生变化。

如果拿掉部分水草或加入两条小鱼都会导致小鱼缺氧而浮到水面。

 

第二单元船的研究

第1课船的历史

1.船的发展历史

独木舟(人力)→摇橹木船(人力)→帆船(风力)→蒸汽船(蒸汽机)→轮船(柴油机)→潜艇(柴油机或核动力)

2.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独木舟存在装载量小,不稳定等不足。

我们可以采用增宽船体等方法使其保持稳定。

4.船在水中行驶时,会受到水的阻力。

船首采用流线型(尖形),可以减小船在行驶中的阻力。

第2课用浮的材料造船

1.制作并研究竹筏或木排

(1)用几根竹竿或木条,做竹筏或木排模型。

要求:

画出设计图,模型能稳定地浮在水面,模型牢固、不散架。

(2)用螺母测试它们的载重量,注意不能让水浸湿螺母。

为了防止侧翻,应将螺母均匀地摆放。

2.比较独木舟和竹筏

项目

独木舟

竹筏

体积

较大

载重量

较大

稳定性

较好

竹筏通过加大船体,增加底面积,比独木舟更稳定、载重量更大

 

3.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4.竹筏的不足之处:

容易浸水、不牢固。

5.摇橹木船和宝船解决了容易浸水的问题,而且出现了“摇橹”“风帆”等动力系统。

6.生产生活的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

第3课用沉的材料造船

1.有的材料在水中是浮的,有的材料在水中是沉的。

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沉的材料也可以造船。

2.物体在水中会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像这样的力是浮力。

3.橡皮泥和铝箔是在水中会下沉的材料,把它们做成船型后,它们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增大,因而能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

4.为了让船型橡皮泥和铝箔稳定地漂浮在水面上,我们可以增加船的宽度、使船体均匀不偏沉。

5.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会侧翻,造成事故。

6.渡船的底部特别宽阔,可以提高船的稳定性。

7.双体船是一种带有两个平行船体的船,这样做的优点是提高船的稳定性。

第4课增加船的载重量

1.技术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推动船的发展。

2.漂浮在水面上的船受到的浮力等于船的重力。

3.实验:

比较不同底面积的船的载重量

(1)实验方法:

①设计:

用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铝箔,设计不同底面积的铝箔船。

②制作:

根据设计,制作3艘铝箔船,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③测试:

用垫圈模拟货物,比较哪-艘船的载重量大。

(2)实验现象:

体积大的船装载的垫圈多。

(3)实验结论:

船的载重量与船只体积大小有关,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船的载重量就越大。

4.比较船的载重量时用弹珠模拟货物的缺点:

弹珠滚动易沉船,测量的载重量不一定准确。

而用垫圈模拟货物测量的载重量更准确。

5.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浸人水中的体积)叫排开的水量,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载重量就越大。

6.弹珠会滚动,导致船容易侧翻,解决问题的方法:

把船分隔成几个船舱。

7.船舱中合理放置重物(不偏沉、不滚动)有利于增加船的载重量。

第5课给船装上动力

1.最早的船靠人力行驶,随着船的体积越来越大,人力已经无法满足大船航行所需要的动力了。

科学技术在改变着船的动力系统,推动着船的发展。

2.给小船装上动力:

给小船装上风帆、给小船装上风帆力推进装置、给小船装上蒸汽推进装置

(1)用卡纸制作风帆,用风扇吹风帆模拟自然界的风。

(2)用电池带动扇叶转动,风力推进装置向后吹风时,小船向前运动。

(3)点燃蜡烛加热金属管内的水,水沸腾后向后喷出蒸汽,小船向前运动。

(4)给小船装动力时,要合理放置,防止小船侧翻。

3.船可以通过船舵来控制行进的方向。

4.认识潜艇

项目

特点

减小阻力

控制沉浮

动力

潜艇的特征

水下航行

设计成鱼类的身体形状

调节自身重力的大小

柴油动力和核动力

5.船在行驶过程中会受到重力、浮力、水的阻力等。

6.要想使船保持动力必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第6课设计我们的小船

1.设计我们的小船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船的大小、船的形状船体材料、载重量稳固性、动力系统。

2.工程设计一般会经历“问题一设计一制作一测试一完善”等过程。

3.设计并制作一艘小船的要求(明确任务):

①控制小船的制作成本,②载重量达到200克,③有自己的动力,④能把货物运送到目的地。

4.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们要先做好设计。

(1)画出船的设计图,标注材料和结构。

(2)讨论设计图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3)列出所需的材料,计算所需的费用。

5.交流我们的设计,相互提出改进建议。

要敢于对小船的设计方案质疑,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合理建议。

6.在设计小船的活动中,要建立质量和成本的意识,要力争用最少的经费制造出理想的小船。

第7课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

1.制作

(1)制作时要分工合作,先分工,再制作。

(2)制作时要按照设计图进行。

如果在制作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需要改进设计,可以及时在设计图和经费预算上做出调整。

(3)具体制作时,应先分装,再组装。

(4)调试。

如果船身不稳,可以检查船身是否平衡。

2.测试标准:

(1)载重量达到200克。

(2)有自己的动力系统。

(3)能行驶一段距离。

3.评估与改进

(1)从多个角度评价小船的制作过程。

(2)根据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调整和优化小船。

4.科学阅读

(1)现代轮船有骨架、船舱等结构设计,可以增加船的牢固程度.能更好地利用空间。

船舱还可以预防沉船。

(2)船底的龙骨结构,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

(3)“蛟龙”号是一艘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

(4)我国船舶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分别位于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珠三角(以广州为

中心)和环渤海地区(以大连为中心)。

(5)我国已经建造了自己的航空母舰:

辽宁号航空母舰、山东号航空母舰

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

1.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要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

2.我们的地球

(1)平均半径约为6400千米。

(2)大气层平均厚度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