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思考与实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00269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思考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构建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思考与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构建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思考与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构建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思考与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构建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思考与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建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思考与实践.docx

《构建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思考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思考与实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建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思考与实践.docx

构建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思考与实践

构建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

实践与思考

一、为什么要构建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

钱学森临终前给中国教育界留下一个深刻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值得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我们追寻杰出人才尤其是钱老成长的轨迹,或许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从钱老读书时的故事可以看出,他把大量的时间用来“玩”,也就是读课外书、动手实验和外出实践。

使他在玩中,对知识充满了兴趣,对探索新知充满着向往,促使他博览群书的同时醉心实验、并在民主的学术氛围中,学会了合作、质疑,而且还不断挑战权威,勇于追求真理,从而培养了创新能力与精神。

这些都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和启迪,需要创新思想的自由表达的宽松环境,更需要创设求异的创新氛围。

那么我们每门学科的教育应该怎样应对。

尤其是我们数学学科,大量的实验是受老师控制的,事先规划设计好的,是在预定轨道上的,是不会有一点失败的,是一定不要动脑筋就能成功的,是单向的,至于为什么老师这么想,无人去深究。

使学生始终认为老师无所不能,前辈总是对的,没有要我们学生动脑筋的事,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传承,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以致形成思维定势,缺乏个性,判断力,缺乏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盲从教师和权威,这必然一定程度上会扼杀学生异想天开,使思维没有广阔性、独创性。

而事实证明,历史上有所发现的人,不仅要不畏艰难,而且要突破世俗的偏见,甚至冒杀头的危险,哪有什么指路人或预设的人。

我们说,如果没有或缺失科学求真、求实、求新、求是的人文精神,缺乏科学素养,是广大青少年丧失创造力的根源。

所以这种教育造成中国人模仿能力,复制能力极强,假冒伪劣盛行,原创能力稀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因此,在课堂里,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科学探索,通过观察、实验、猜想、推测和交流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大胆“创造”数学,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在教师规划设计好的轨道上去进行科学验证。

从数学知识的内涵来看,广义性的数学知识应该是,既包括数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知识系统的“硬件”,又包括运算、处理数据、推理、作图、制表等技能,即操作手段,还包括数学思想方法这样的数学知识系统的“软件”。

这样我们就能清晰地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学生不仅要掌握这些“硬件”,而且要掌握技能,更要掌握这些“软件”。

不能把数学教学简单的理解为机械的思维训练和单一的解题训练,那样我们所进行的如同是教小狗做计算题的表演,不是数学教育。

所以仅靠灌输是没办法掌握的,因此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这次课改的核心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以前我们课堂中较为薄弱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现代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哪我们一线教师该如何构建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

我谈点自己不成熟的实践与体会,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二、如何构建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

要促使学生有效学习,要注意以下四个基本要素:

一是“经验”。

不难理解,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二是“思考”。

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

三是“活动”。

即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四是“再创造”。

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

        

(一)课前要进行有效的准备

俗话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就是要备好课,老师们都明白这个道理。

但我要特别提醒大家,建构主义认为:

数学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总要重复历史的主要进程,即重现人类对数学的建构过程。

在“重现”的过程中,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学情,才能把握教学的起点,才能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经历像前人一样创造数学的过程。

所以我们在课前要想:

究竟要教什么?

学生可能怎么学?

可能碰到什么困难?

怎么去引领?

如:

在一次教研组长赛课中,我听了两位教师上的《乘法运算律》一课,很有感触。

第一位教师先复习加法运算律,再让学生与探索加法运算律一样,探索了乘法运算律。

第二位教师不仅先复习加法运算律,而且还让学生回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方法,再让学生猜想乘法有没有这样的运算律,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索、验证,从而探索出乘法运算律。

[评析]

1、抓住教学起点

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

“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

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些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因而,教学之前,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材和学生,本教材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鉴于这种情况,教学加法运算律,应“扶”着学生研究,为学习乘法运律提供直接经验。

教学乘法运算律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让学生自觉运用加法运算律所掌握的方法,经历大胆猜想,历举个例、尝试比较、多组验证、概括结论的几个阶段。

第二位教师很好地抓住了这一教学起点,给学生获得了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中,积极思考,获得了良好的情绪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第一位教师教学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简单。

缺乏研究意识,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

2、夯实定律学习

第一位教师的教学,表面上看,学生始终参与了学习活动,实际上,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命令”下“奉令行事”,虽然问题也解决了,但没有自己的猜想和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怎样想到的,学生也不得而知,这样的学习充其量是为了得到某个结论而已,能力丝毫没有得到发展。

俗话说: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高斯说过:

“若无某种大胆果敢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进展的。

”第二位教师通过巧妙的设问:

“乘法是否也有这样的运算定律?

”启发学生进行了大胆的猜想,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舒展了学生的灵性,学生通过验证,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推理、猜想、验证、分析、归纳等思维习惯,不仅智慧得到发展,而且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从而夯实定律学习。

其实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

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的教学。

(二)课中要进行有效的教学

(1)要关注学生的学习

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

他认为这种学习方法就是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学生必须亲自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所以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学生对学习投入的“深度”。

要营造“探究文化”,要做到:

激励、鼓励学生的探究意愿,变“告诉”为“获得”;培养探究习惯,“多问一个为什么”,让探究精神深入学生的灵魂;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个人认为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探究环境,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关键。

一、诱发探究心理,激发探究兴趣。

……

比如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我让学生求地图的面积的问题?

二、提供探究材料,创设探究平台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提供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材料,供学生实验和操作,让学生去探究新知。

如:

教学百分率应用题之前,老师与同学一道在几个盘子里种上数目不同(或相同)且品种不一的小麦种子。

经过同学们一视同仁的培育,小麦终于发芽了,然后请同学们探究,哪种小麦容易发芽?

有的学生用种子数除以发芽数,有的学生用发芽数除以种子数,师点拨:

如何计算,更能简洁地说明问题……从而理解百分率——发芽率!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精选探究材料,不能杂,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探究的氛围。

教师还应尽量鼓励学生自制学具,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便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着眼探究问题,设计探究方案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种种新发现的环境,诱导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他们在集体讨论、互相启发中设计最佳的探究方案,使学生能运用想象和思维在教师设置的范围内,充分地多向地自由探究。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内心需求,在观察、倾听的基础上,提示要精,以寻找刺激他们产生新问题的生长点,帮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以在生成活动中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

十二册“节约用水”综合实践课,分小组探究,学生着眼“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天会浪费多少水?

”等问题,讨论探究方案,进行了组内合理分工,有的同学上网查找水资源的资料,几个同学分头去盛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周密考虑问题,如何分工合作,如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

四、引导启发研讨,推出探究结论

教师要不断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张扬个性,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在信息交流和共享中,打开思维、不断反思,在自己分析、推理中发现规律,归纳出结论。

如“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为每组提供了圆柱形玻璃杯、橡皮泥、木块及长方体玻璃杯等材料,教师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分别求出圆柱形玻璃杯里的水、橡皮泥及木块的体积,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亲自动手、分组实验,将圆柱形玻璃杯里的水倒入长方体玻璃杯中,将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反复探究,终于悟出一个道理,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体积与它相等的,已学过的长方体,就能够求出它的体积。

五、拓展探究空间,培养探究能力

在学生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再质疑,从而生成新的探究内容,并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主动发现和解决相关问题。

享受自己探究的成果与快乐。

如:

学习利率计算后,我让学生运用收集到不同存期的利率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解决选择用什么方式来存压岁钱比较合算的问题。

再如:

学生测量了不同物体的长度后,通过交流,老师领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看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比较难测量,有没有好的方法?

有的学生提出学校的旗杆高度难测量,经过讨论,有一个学生说可以改测旗杆上绳子的长度,有的学生看到旗杆有影子,提出可以在别的物体高度与影长一样长时,测量旗杆影子的长度……这样学生不仅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这样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中创设一个好的探究环境,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同时感受成功和失败,历经迷茫与困惑,兴奋与快乐乃至幸福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促进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这正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

(发表于《小学教学研究》2004、6

(2)要关注交往与沟通

交往与沟通是教学的核心。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独白”的教学,有效教学是一种“对话”的教学。

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等等。

“有效对话”要立足于“三个基于”,基于师生人格平等的对话,基于教学内容的对话,指向教学的“三维目标”;基于倾听的对话,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学生也应该善于倾听教师与同学的观点与表述。

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孤独的学习”。

有效教学追求“合作文化”,从主体上说,包括师与生的合作、生生合作;从时空上说,包括课上的合作与课外的合作。

合作意识的形成,必将给师生的人生增加有力的帮助。

【案例】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教材第9页的例3(一台拖拉机

每小时耕地公顷,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小时耕地多

少公顷?

)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到底该怎样算?

生1:

化成小数算。

师:

你能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很好!

,你们会算吗?

生2: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师:

你怎么知道?

 

生2:

我是举例验证得到的,假设×=0.5×0.25

=0.125=,而×==,所以我想应该

这样算。

师:

这位同学不仅进行了大胆猜想,而且进行了举例验证,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生3:

还可以用除法算,由于×表示把平均分成3

份,求其中的一份,所以×=÷3。

师:

我们还没有学过分数除法,该怎么算呢?

生4:

我画这么一个图

由图可知:

÷3就是÷3,把3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应该是

师:

你能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真了不起!

生:

书上这种方法也不错!

×还可以表示把1公顷平均

分成(2×3)份,结果是×1=.

……

【反思】

……

2、生1:

能想到化成小数算,说明该生善于将新问题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

生2:

一方面自己积极探索思考,同时又受他生启迪影响,进行大胆猜想,用“不完全归纳法”加以验证,简洁有效地解决了问题,这是一类数学学习上有发展前景的学生;生3:

,借助于形象,依据题意,数形结合,解决问题,也颇可取;多元智能理论指出:

每个人的智慧类型是不一样的。

因而,作为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差异,多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独到之处,本节课教师始终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想、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让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互动。

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真诚的称赞他们的发现,使得学生能在与别人的思维碰撞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提升自己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发表于2007、1《小学教学研究》)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怎么教,要站在数学发展的角度,善于捕捉新知的生长点,及时的点评和归纳,关注学生的智慧发展。

要特别关心,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

他们是在认真地倾听、思考,还是神游在外,或者在很被动地接受。

教师的任务是帮助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课后要进行有效的应用

学生形成的有效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在课后加以应用,以形成有效学习方式。

拓宽学习资源强化应用意识

一、联系实际收集信息,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

如:

名数的化聚学习后,在《扬子晚报》的体育新闻专版上,收集到《在韩国做“百万富翁”》的报道,现摘录其中一段:

“刚到韩国的时候,由于韩元面额和人民币相差十万八千里,对韩元的数字根本没有一点概念,一走进商店才知道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富有的穷光蛋’,随便一件极普通的日常用品都是以千万单位计算的,一只普通的烧饼1000元,一串斤把重的葡萄3000元,一盒简单快餐6000元,韩元兑人民币大约1000韩元合7元人民币,所以每次买东西都很习惯地心里将兑换率做加减乘除好几遍,生怕弄错了,多花冤枉钱。

  二、深化认识,整理信息,学会从数学角度整理信息。

(1)文字式

它是选择有关联的信息,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方式,类似应用题。

如上例《扬子晚报》的信息可整理成:

1000韩元可以兑7元人民币,一只普通的烧饼1000元,一串斤把重的葡萄3000元,一盒简单快餐6000元。

  三、根据需要处理信息,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如:

前例中有的学生提出“以上各种商品分别值多少元人民币?

”更有学生想知道“韩国与我国相比哪一国富裕?

”……

(此文刊登在《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7期上)

(四)全程要进行有效的反思

包括教师的反思与学生的反思。

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

学,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地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地科学性,

合理性。

如我设计解决问题这一节课就对课件进行了反思。

改无痕

为有痕,改答案唯一为多个。

对导入进行反思,对内容进行反思等

等。

学生也要进行反思,课上让学生说想法,课后让学生写数学日

记,写数学小论文。

总而言之,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引领学生构建有效的学

习方式,才能由知识传授上升到智慧生成。

 

学生“听课”好处多

我班有64个学生,平时上课感觉到学生发言的面不够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难度。

能否将教师听课的形式引进课堂呢?

于是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同学们,你们想当小老师到教室后排去听课吗?

”。

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同学们的掌声已经啪啪响起。

我接着说:

“不过,老师有要求,被评为先进小组的同学才可以去听课,还要做笔记、写体会。

”同学们还是颇有兴趣。

几次“听课”,效果出奇地好,以下是学生写的体会:

学生一:

今天真有趣——我当小老师,坐在后面听老师和同学们上课,我听得格外认真。

“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行9分钟,今天已行了5分钟,已行了全程的几分之几?

还剩全程的几分之几?

”……谭露说:

“行了全程的4/9,1-4/9=5/9,还剩全程的5/9。

”我们都疑惑不解。

张培妍讲:

“我们如果把全程平均分成9份,每分钟就行全程的1/9,4分钟就行全程的4/9,还剩全程的5/9,用9/9-4/9=5/9。

”谭老师画了这样一幅线段图

家校

已行4/9还剩(/)

帮助我们理解,嘿!

画图的方法真好,一下子我们全明白了。

刚才同学们表现多好啊,积极发言,认真听别人的意见,我旁边的陆杨,做题目又快有对,就是字写得不太好看。

张培妍整节课都专心致志,难怪成绩这么好,我要向她学习。

  学生二:

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后,老师要我们提问题。

陆杨问:

“刚才你说整数位数多的数就大,现在0.5的位数比0.45的位数少,为什么0.5反而大?

”这个问题提得好,陆杨真勤学好问。

“谭老师也不会,哪位同学来回答?

……你们实在答不上来,我就要请后面的小老师回答。

”谭老师说。

邱佳妍小老师说:

“假设两数后面都加上单位元,那就是0.5元=5角,0.45元=4角5分,所以0.5大。

”真有道理!

戎涛回答:

“0.5表示5个0.1也就是50个0.01,0.45表示45个0.01。

”哦!

我抢着回答:

“其实,0.5和0.45都可以看作两位小数,因为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0.5=0.50。

”“对了,你真聪明!

老师也没想到。

”谭老师夸奖我。

我还发现刘刚同学上课老是发呆,老师提醒都不知道,难怪学习成绩不好。

这节课我非常满意,很感兴趣。

【反思】

听课似乎已成为教师的“专利”,让学生“听课”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必然。

适度组织中高年级学生,扮成小老师在本班“听课”。

不仅符合新课改提出的每学期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十分有益。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听课”形式,无疑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提出明确的听课要求,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起学习的干劲。

2、有利于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

“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是数学课程目标之一。

学生“听课”,更多的是观察、思考、评价——这些知识或问题老师和同学是如何展开讨论的?

这个问题我会解答吗?

我已经理解了哪些知识?

有哪些问题需要帮助解决?

还想学习哪些内容?

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如何解决?

……因此,学生“听课”更有利于学生反思自身的学习过程,也只有当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独立地作出评判,才能真正建立起对学习的信心,从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形成较强的评价能力和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3、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听课”不仅自己可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且还可以评老师的教和同学的学,这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让学生关注他人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探索思考、注意、习惯等方面情况,来反思自己的学,可以发现自我的成功与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学会评价。

4、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节课好不好?

学生最有发言权。

让学生跳出课堂看课堂,不仅要听老师上课,还可以评老师的课上得好不好?

其他同学上课动不动脑筋?

教师通过翻阅学生写的体会,可以了解到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情感和知识的掌握状况,从而更有针对性把握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发表于《教育研究与实践》2004、3)

请问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很少)。

这节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教会学生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因为生活中用处不大。

重要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思想方法:

转化。

因为长方形面积是学生通过数面积单位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好数,这是就用到了化归,转化成长方形有。

这种思想方法在生活中更能用到,而不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一般来说:

显性知识包括概念、定理、定律、法则、公式……

隐性知识包括数学思维、思想方法、探究策略……我们在实际教学时,显性知识能够把握得较好,但隐性知识往往把握不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包办代替过多,很多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出来的东西,我们就直接告诉学生了,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权利。

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无益的。

因此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