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四上语文教案与教学计划教案格式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98880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12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四上语文教案与教学计划教案格式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9四上语文教案与教学计划教案格式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9四上语文教案与教学计划教案格式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9四上语文教案与教学计划教案格式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9四上语文教案与教学计划教案格式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四上语文教案与教学计划教案格式1.docx

《9四上语文教案与教学计划教案格式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四上语文教案与教学计划教案格式1.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四上语文教案与教学计划教案格式1.docx

9四上语文教案与教学计划教案格式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人,跟孩子们接触两天,发现学生学习习惯不够好。

很多情况学习的主动性不够高,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识字与写字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800个左右会写。

2、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

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初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读感受。

5、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段,以及在课外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三、教学总目标

1、会认写200个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司句表达情的作用

5、能把文主要内,特会文章表达的想情,复述叔事性课文的大意。

6、成读书看报的习可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向人商讨的习惯。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能清是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

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的词句。

9、在语文园地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決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关于字词

利用字典自学生字词。

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利用已有的识字记字形。

词汇教学的重点是积累词语。

另外,还要重视写字的指导。

(二)关于精读课文

1、续重视词句训练。

2、加强预习的指导。

3、渗透阅读学习重点。

4、精读课文的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5、重视明指导,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明读、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三)关于积累运用

1、阅读短文的训练。

培养学生阅读和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2、指导学生把文章写的:

有内容、有顺序、语句完整、通顺。

五、教学措施

1、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找准每堂课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

2、以学生为本。

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创设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扣人心弦的导语,绘声绘色的演讲,多媒体手段的恰当运用,课本的表演指导等有效的情境创设,使学生爱学。

5、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6、课堂上要少讲多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表达技巧,积累运用语言。

7、合理地设计家庭作业。

少布置以抄写为主的作业,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

8、坚持不解地抓好写字教学,使学生养成提笔写字就要认真的良好习惯。

9、做好阅读及语文实践活动计划,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

10、认真进行写作的教学。

引导学生注意留心周围事物,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参考教案

个人增减

1、观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

说说海潮什么样?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

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

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

“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提出质疑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品味赏析

1.师生交流,品读。

2.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板书:

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3.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从哪感受到的?

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4.小组合作学习。

参考教案

个人增减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5.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

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板书:

远近)

(2)远:

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

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板书:

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

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

白线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看图片)“白浪翻滚”、“水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

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看图片)(板书: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6.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

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指导学生朗读。

(适时板书: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7.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五、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笼罩白雾风平浪静

潮来时远声如闷雷远处白线

近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潮退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2走月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第4自然段。

3、情感目标:

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参考教案

个人增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

二、学习生字词

1、教师朗读课文,配以多媒体课件(文章伴随着钢琴曲出示)。

2、学生自读课文。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此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5、认读生词。

(自读,指读,开火车读)

6、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品读课文

师:

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④引导学生想象第六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2、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3、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已经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

三、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1、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

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2、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

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点拨:

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参考教案

个人增减

四、整体回顾

1、《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伴随着音乐,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2、让我们尝试着背诵第四自然段。

五、小练笔

六、板书设计:

2、走月亮

月盘明亮月光柔和

走过:

溪岸桥果园

(“我”和阿妈)看到:

山树草花星星闪烁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听到:

秋虫唱鸟拍翅膀……

想到:

洗衣裳做小船看水塘

3*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3.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画,描绘一下看到的画面。

2、归纳:

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3、这样一幅美景之下,会有怎样的文字呢?

我们今天就一块儿来学习一下这首短诗《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3、提出问题

①如果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明确:

归鸟、夕阳、芦苇

②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明确: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四、分析诗歌

1.问题:

鸟儿要干什么?

是什么样的状态?

2.问题:

“驮”字突出了什么?

3.问题: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何好处?

参考教案

个人增减

4.问题:

“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好处?

5.问题:

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6.问题:

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

六、小结

花牛歌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生字“罗、眠、霸、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诗歌,感悟诗中情感。

1.学生朗读诗歌。

注意字音和节奏。

2.欣赏配乐朗读,感受名家对诗歌感情的演绎。

思考:

诗中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

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三、品读诗歌,深入感受诗歌的纯真美。

接龙读诗歌。

这首诗写了什么?

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花牛呢?

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青峰

诗人描写了花牛在草地上的不同动作,分别是哪些?

结果是什么?

6.学生再读全诗,品析诗歌的语言。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在配乐声中齐读全诗。

五、课后语文活动,深化对诗歌的理解,训练思维能力。

1.搜集徐志摩相关的诗歌并朗读。

2.仿照《花牛歌》的句式,尝试写一首小诗。

4*繁星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参考教案

个人增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表格。

(媒体出示)

时间

地点

看到的

感受的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媒体出示)

在________,__________,我看着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

(时间)(地点)

在________,__________,我看着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

(时间)(地点)

在________,__________,我看着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

(时间)(地点)

3、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

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5、文章之所以让我们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四、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你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

(媒体出示)

例:

星群密布

()()()

2、复习词语:

(媒体出示)

纳凉星群密布静寂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梦幻

五、拓展延伸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内心活动。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3、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参考教案

个人增减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二、初读文章,认识字词

1、交流精彩导读:

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话时的一个小故事。

2、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三、再读文章,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都发生了什么事?

2、读后小组交流:

你了解了些什么?

有什么感受?

3、全班交流:

(1)你体会到了什么?

(2)提出疑难问题。

四、角色体验,品读感悟

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

(1)这个童话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呢?

默读课文,将对话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2)自主练习朗读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

(3)小组分角色朗读。

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

(1)师演病孩子的妈妈,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2)推选小演员,带上头饰,合作“配音”朗读表演。

五、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是豆荚里的一粒小豆,你会说些什么?

你会怎么做?

2、小豆荚们这么可爱,你一定有很多话对小豆们说,先说一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

六、课后作业

6、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蝙”“蝠”等13个生字,会写“达”“蚊”等14个生字。

2.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介绍蝙蝠(播放有关蝙蝠的多媒体资料)

2.简介雷达(播放有关雷达的多媒体资料)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

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

(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弄清楚这

参考教案

个人增减

个问题。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多媒体播放生字词,检查学生读音情况,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2.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1)敏锐:

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本课指眼光尖锐。

(2)反复:

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②颠过来倒过去。

③重复的情况。

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的句子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在这里,“反复”就是第①种解释。

(3)证明:

①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②证明书和证明信。

同样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

多媒体出示句子“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应选①。

3.自由读课文。

要求流畅、读准字音。

4.理解了生字词,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

(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

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呢?

好,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与雷达》。

三、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

它是怎么解释的?

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案。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二)那么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

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下面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

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

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

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教案

个人增减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

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实验,每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用了什么方法?

结果怎样?

7.汇报填表情况。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实验中证明了什么?

9.“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

”(多媒体播放)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更科学?

同学们联系两次实验去思考一下。

(三)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6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

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

“反复研究”就是:

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

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

无数次地再实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

参考教案

个人增减

见。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

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

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以说明。

8.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

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9.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为什么?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1.指导分段:

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

(2)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3)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4.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5.激发兴趣。

7、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目标:

1.认识“唤”“技”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等13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

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

用“”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

(出示: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

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参考教案

个人增减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

思考:

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

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