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头湾宗族分谱.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97660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磨头湾宗族分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磨头湾宗族分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磨头湾宗族分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磨头湾宗族分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磨头湾宗族分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磨头湾宗族分谱.docx

《磨头湾宗族分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磨头湾宗族分谱.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磨头湾宗族分谱.docx

磨头湾宗族分谱

磨头湾周氏族谱

迁徙路线图

元末明初,江西移民潮,江西鹅公大丘-----山脚里-----田中间------磨头湾

世系表

一世周秀远,二世左字辈,三世周字辈,四世文字辈,五世得字辈,六世世字辈,七世廷字辈,八世思字辈,九世正字辈;十世韩继周(从田中间搬迁磨头湾,标志磨头湾宗族的开端,家族历史的转折点);十一世韩周仟,配唐氏,生子韩振、韩兴;十二世周韩振(大修土木,家族奠基者,宗族的丰碑),生子继高、继柳、继梅;周韩兴生子继堂、继杨、继爽;十三世周继高,配李氏,生子述显、述来、述茂、述稷;周继柳配王氏,生子述光、述烈、述壮;周继梅配王氏,生子述英、述康;周继堂配杨氏,生子述悦、述莪、述朗、述国;周继爽生子述典;十四世周述显,生子昌阳、昌辉;周述光,生子会昌;周述英配汪氏,生子昌宗、昌寅;周述康配唐氏,生子昌萱、昌宙;周述悦配杨氏,生子昌奇、昌宁;周述国配唐氏,生子昌永、昌达、昌祥、昌茂、昌朱;十五世周昌阳,生子应铜、应镗、应金、应银、应钥、应铨;周会昌生子应权;周昌寅生子应澣;周昌萱生子应坤、应巽;周昌奇配唐氏,生子应熊、应辉、应耀、应芝、应习;周昌永配唐氏,生子应甫;周昌达配杨氏,生子应旦;周昌祥配陈氏,生子应会;周昌茂配张氏,生子应科;十六世周应金,配杨氏,生子启主;周应权配唐氏,生子启文;周应澣配汪氏,生子启能;周应钥配唐氏,生子玉生、启玉;十七世周启主,配朱氏,生子成源、成琼、成增;周启能配杨氏,生子成宗、成宇、成标、成虎;周启文配张氏,生子成军;周玉生配唐氏,生子成国、成兴;十八世周成源,配唐氏,生子康军、康明;周成琼配唐氏,生子康秧、丁仔、康清;周成增配杨氏,生子建忠、富忠;周成国配杨氏,生子连军、爱军;周成兴配王氏,生子耀军;十八世周成宗,配鲁氏,生子康伟、明清;周成宇配鲁氏,生子仁德、明德;周成标配蒋氏,生女军娥(招婿艾);周成虎配蒋氏,生子庚德、能德;十九世周康军,配柯氏,生子治志、治平;周康明配唐氏,生子治辉、治煌;周康秧生子治兴;周丁仔配朱氏,生子治旺、治发;周康清配杨氏,生子治达;十九世周康伟,配李氏,生子锐宏;周明清(继出)配盘氏,生女唐倩,再婚配杨氏,生女唐可;十九世周仁德(文哲),配柳氏生女周婷,再婚配杨氏,生女周;周明德配杨氏,生子周俊杰;周庚德配何氏,生二女,周能德配黄氏,生子周凯鑫;

二十世周治志、周治平、周治辉、周治兴、周治旺、周治发、周治达、周俊杰、周凯鑫、周锐宏、周健;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古时认为女性的名字是不能上家谱的。

烈祖烈宗表

鼻祖:

韩继周

远祖:

周迁

太祖:

周韩振、韩兴

烈祖:

周继高、继柳、继梅

天祖:

周述显、述来、述茂、述稷、述光、述烈、述壮、述英、述康、述悦、述莪、述朗、述国、述典

高祖:

周昌阳、昌辉、昌宗、昌寅、昌萱、昌宙、会昌、昌奇、昌宁、昌永、昌达、昌祥、昌茂、昌朱

曾祖:

周应铜、应镗、应金、应银、应钥、应铨;应权,应澣,应坤、应巽,应熊、应辉、应耀、应芝、应习、应甫,应旦、应会、应科

祖父:

周启主、启能、启文、启生、玉生

父裴:

周成源、成琼、成增;周成宗、成宇、成彪、成虎;周成国、成兴

周继高后裔表

周继高约生于1776年,清朝乾隆年间,配李氏生四子述显、述来、述茂、述稷;述显生昌阳、昌辉;昌阳生六子,其中第三子应金传到成源、成琼、成增家族;第五子应钥传到成国、成兴家族;

周应金约生于1867年,卒年不详,葬于大园里,配杨氏,生于1870年,卒于1961年,葬大园里,享年91岁;应金生启主,启主生于1902年2月初三,卒于1952年8月16,葬大园里;配朱氏(生于1900年10月29日,卒于1963年5月21日,葬瓦厂园),生成源、成琼、成增;

成源生于1934年3月20日,配唐氏,生二子康军、康明;成琼生于1936年8月20日,卒于1983年11月初七,配唐氏,生三子康秧(正生)、丁仔、康清;成增生于1945年11月初六,配杨氏,生二子建忠(1973年)、富忠(1981年);

成国生于1955年6月19,配杨氏,生子连军(1980)、爱军(1983);成兴生于1957年11月18,配王氏,生子耀军(1981);

康军(解生)生于1952年7月初九,配柯氏,生二子治志(1988)、治平(1989);康明生于1960年3月12日,配唐氏,生二子治辉(1986)、治煌(1988);康秧(正生)生于1963年4月初六,子治兴(1986);丁仔生于1977年5月初六,配朱氏,生二子治旺(1989)、治发(1991);康清生于1968年11月初六,配杨氏,生子治达(1993);

周继梅后裔表

周继梅,生于1771年,卒于1809年8月28日;葬于石桥头楠木巢,立碑,留下永不磨灭的历史遗迹。

继梅生述英、述康;述英配汪氏,生昌宗、昌寅;昌寅生应澣;

周应澣,生于1866年,卒于1950年12月,配汪氏,生子启能,女儿玉英;——玉英嫁白土塘村,生子长成、顺成、发成;(顺成娶唐氏,生一男二女,发成娶和妹,生子月兴女燕娥)

周启能,生于19089月18日,卒于1971年正月16日;配偶杨爱妹,生于1914年3月19日,卒于1989年5月初六;生长子成宗,季子成宇,三女凤英,四子成标,五子成虎;

周成宗,生于1935年9月22日,卒于1975年正月,配偶鲁伍艮,生于1938年5月,卒于2012年6月30日;生长女顺娥,长子刚青(康伟),二女正娥,三女淑娥,小儿明清;

周成宇,生于1937年9月25日,配偶鲁显秀,生于1939年2月22日;生长子仁德(文哲),女儿明娥,小儿明德;

周凤英,生于1939年,卒于1995年7月,配偶杨英孝,生长子海明,季子海荣,女儿小燕,三子勇荣,小女华燕;

周成标,生于1950年正月15日,卒于2008年;配偶蒋秀;生长女军娥,二女冬娥,三女巧娥;

周成虎,1952年8月22日生,配偶蒋小玲,1960年12月24日生出生,生长子庚德,季子能德;

周仁德(文哲),1962年6月21日生,1980年当兵,入党,曾任梳子铺派出所所长,现任零陵公安分局警务保障室主任;仁德娶柳永红,生女婷婷(1988),再婚娶黄丽萍,生女姿岑;

周康伟(刚青),1963年5月21日生,1981年参加工作,入党,现任零陵公安分局七里店派出所民警;配偶李悦,生子锐宏(2013年11月2日出生);

周明德,1970年5月3日生,1990年12月当兵,同年参加工作,现任信用联社保卫科长;1999年结婚,配偶阳丽君,生子俊杰(2001年农历4月1日生);

周明清,1971年11月生,零陵师范毕业,中学教师;娶盘水英,生长女唐倩(1999),再婚娶杨兰,生女唐可(2013年);

周庚德,1980年10月初十生,配何氏,生二女;

周能德,1982年11月初一生;配黄氏,生子周凯鑫;

顺娥嫁唐平旦,生女双燕,子锦良;正娥嫁唐丙富,生长子颖斌,次子颖辉;明娥嫁唐高林,生子彬榕;淑娥嫁杨美标,生子杨豪,女杨红;军娥配艾,生子周健,女雨馨,冬娥嫁,生一女;

双燕嫁黄飞鸿,生子健洋;锦良娶杨锦秀,生女子琪、子瑶;婷婷嫁唐松柏,生女儿(2014年);

周继柳后裔表

周继柳约生于1668年,配王氏生子述光、述烈、述壮;述光生会昌,会昌生应权,应权生启文,启文迁徙广西,葬于龙胜;配张氏,生子周成军;

附:

新班行诗

前20代字辈为秀、左、周、文、得、世、廷、思、正、一、登、弘、继、述、昌、应、启、成、康、治;

下20代字辈:

林、焕、坤、金、浩、椿、烨、在、锦、江、森、炫、增、钰、汉、叶、灿、至、镜、湘。

零陵周氏磨头湾宗族考察

周康伟

中华民族有建祠堂、修家谱的优良传统,目的是为了不忘历史,不忘祖宗,缅怀建功立业的祖先。

国之史,地之志,家之谱。

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可与国史、地志比肩;中国有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族之修志,乃齐家治国之大道也。

周姓人十分重视族谱,有修撰家谱的传统。

祖训有曰:

三世不修谱为不孝,故谱不可不修。

周氏家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从中可以了解到周氏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与居地变迁、婚姻状况及家规等典章制度等。

而修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史、表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宝贵的历史文献。

因此,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笔者谨以此文抛砖引玉,为家谱作序或作附谱。

家谱不但记录家族变迁也记录国家大事。

很多家谱只记载家族的情况而没记载历史背景、所处时期的大事。

虽然文史水准不高、文化底蕴不深,孜孜不倦,但使家谱冠史册;本文将以纲领性内容,为家谱做资料,也为有识之士研究周氏文化提供参考。

一、周氏源流

周姓源远流长,发祥于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其主流来源于姬姓,黄帝的后裔;黄帝姓姬,《说文》:

“黄帝居姬水,以为姓”

由于年代久远,人们只好从四书五经去搜寻始祖;从“三皇五帝”开始,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

一代代往下繁衍,传了十三代到古公亶父(周太王),他们从武功迁到陕西歧山下的周原,崛起于周原的周族,则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后来人们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

周太王之孙周文王(姬昌),收百子而赐以百姓,故才有今日百家姓!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克商后,兵抵朝歌,开创大气磅礴的周王朝。

历史记载“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

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国,周姓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由西向东迁徙繁衍,在河南(古称中原)发展;西周之后,周平王姬宜臼继位,迁都洛阳史称东周,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经春秋、战国时期,到周平王十九世孙周邕,秦灭六国,汉统天下,这一时期周平王的后代以国为氏,即以周为姓。

汉高祖刘邦恢复周邕孙子周仁汝坟侯,迁籍汝南(今河南驻马店),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后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说;魏晋南北朝之时,北方长年战乱,周姓随从中原士族大举南迁。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阀混战及北宋未年金兵南下,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至福建、浙江、广东,以后又向江西、湖南、湖北发展;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

元末明初,江西移民湖南潮中,江西吉安府周氏迁徙湖南宝庆(邵阳)。

如:

邵东石碑村周氏谱记载,初祖周炳四,兄世常,生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于元、明间迁徙湖南宝庆之石碑村。

综观周姓的起源与演变,构成当代汉族周姓主要有三支:

姬姓、古周国和外族的改姓;除姬姓外,《河图运录法》记载,黄帝有大将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两人后代均以周为姓氏,形成另一支系的周姓;唐朝开元年间,姬姓为避唐玄宗李隆基名讳,改为周姓,另外还有少数民族的改姓和赐姓所形成的支系。

周姓作为黄帝直系后裔、后稷子孙以国为氏的一支,即周平王之后的汝南郡,自周朝开始就成为姬姓的主体继承者,目前在全世界人口达3700多万,湖南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0%,为周姓第一大省。

家谱是一个家族血脉相承的历史图集,无谱不成家。

我的家谱,是追寻最亲近的祖先。

本文将对零陵周氏、磨头湾村族谱及分谱进行考证和叙述。

二、“三家村”

寻根问祖,为祖寻根,是我多年的愿望。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成寻祖之旅,但你可以问问前辈,读读父母,亲近故乡。

我在拜访长辈周成元、周成宇的同时,今年清明祭祖之际,踏雪寻梅,百里来寻故地,来到了家族的发祥地。

在距古城零陵51公里、西接广西全州县黄沙河镇的地方,有一个石岩头镇,镇沿用驻地石岩头自然地名。

相传明朝末,唐姓人家集居于境内小河边一岩石上方,故得其名。

解放后,1956年零陵县45乡,石岩头算一乡,文革为石岩头公社。

这里一派江南水乡风光,一条小河从石桥下流过。

河的下游几公里的地方,有三个自然村——山脚里、田中间、磨头湾,今分属石岩头镇和平村、樟树脚村,周姓人家集居于此。

周氏始居山脚里,后搬迁田中间、磨头湾;因此,有“代俩代三村”之说;顾名思义,“三家村”一词出自苏东坡《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洛州》一诗,其本意为偏僻的小村庄。

河畔、田野、村舍,炊烟袅袅,充满田园风光,呈现一幅古朴的村庄图。

旧时的乡村是朴素、宁静的,从没有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古时的村里人常矗立于河边,望着那日落日出,等待那时光流逝。

自古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磨头湾原是一片原野,今韩家岭是一个山洞,名韩家洞;自周姓人家从田中间迁居此地后,才得以开发;祖祖辈辈从事水稻生产,主要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传统的手工业是做竹席子。

为了改善经济,他们常到外省,把到广西搞副业叫“上广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十里一亭”乡以下行政架构,而在交通干线上的“邮亭”,是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

磨头湾村是永州人出湘入桂的通道,由于年代久远,这里已找不到“上广西”的驿站。

大浪淘沙,洗尽铅华无数。

如今,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周成学、周成杰、周成元等,作为宗族里的长辈,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

我一边寻访年长者与实地考察,一边查阅村里的族谱,寻根问祖的过程中,族谱就成了最好的见证人。

三、零陵周氏与周家大院

考证磨头湾周氏前,先考察零陵周氏。

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置零陵县。

零陵与广西全州县接壤,最早的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县咸水乡。

明朝(1368年)改永州路为永州府;民国时期,废永州府,原永州各县改属衡阳道。

解放后,为零陵地区、零陵县。

如今,分布在零陵各地的周氏有:

今富家桥镇周家大院;今石岩头镇代俩周家与古里周家,古里周家相传有一周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

代俩三村即磨头湾、田中间、山脚里;在珠山镇,有周塘村,周姓始居境内塘边,故名;在水口山镇,有排头边村周家;在大庆坪乡,有周家山村,村居山冲,周姓始居,故名。

考察零陵周氏,从周家大院开始。

汝南安城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安城周氏迁居安徽庐江形成旺族,其后裔世代在朝廷为官,散居各地,隋唐时期其中一支由山东迁徙湖北后再迁徙湖南,即周敦颐家族。

详情是:

周归仁祖居山东青州,周崇昌迁居湖南宁远,周虞宾始迁湖南道州,五世嗣如登进士第,任道州刺史,终任所。

其弟如锡,唐朝武德元年(618)中进士,任高州刺史,后贬道州司马,遂落籍;其子孙居楼田(今湖南省道县)。

宋朝天禧元年(1017),周敦颐出生在道州营道楼田堡,为周归仁后裔。

明朝中叶,周敦颐的一支后代迁移零陵西南路今富家桥镇干岩头村;这里相传是“八仙飘海”中何仙姑的故里(撤乡并镇前叫何仙观乡)。

干岩头村是零陵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古民居群,村子里的人都姓周,解放前,周氏大地主,通过做官,经商,囤集财富,购置良田,建成周家大院。

四、磨头湾宗族考察

我们属周氏湖南族谱。

考察湖南周氏,就得考察江西周氏。

从流传“走西口”、“闯关东”等民谚中证实,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一次又一次移民浪潮,其中有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活动。

江西周氏主要有两支,以江西吉水为祖居繁衍的周瑜后代以及以江西瑞昌(九江)周氏为代表的两个源流。

明初就一批著名文学家为江西吉水周氏家谱写序。

清朝中叶,钱大昕撰《周氏族谱序》,对于后人考察周氏,提供了重要线索。

江西吉水周氏是三国军事家周瑜后代。

周瑜为江西吉水一世祖。

自汝坟侯周仁生十子,迁徙于安成;安城周氏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周瑜自祖父周荣开始在庐江居住。

周瑜的儿子周胤因言语触犯孙权被贬发配江西庐陵郡,谪居庐陵(吉安)。

直到赤乌二年(239)才复其爵位。

周胤回京途中卒于庐陵乌东,儿子周泰定居乌东,后代便延传下来世居乌东,成为今天吉安周氏大族。

从三国时期周瑜到宋代周敦颐,是否周瑜后裔,史料各执一词。

一说周敦颐非周瑜后裔,一说周敦颐为周瑜127世。

《湖南氏族迁徙源流》 中记载,湖南衡阳周氏始迁祖周彦升,南宋时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居衡阳南乡矮岭。

该书 记载零陵大樑园周氏,始迁祖周景和,原籍江西永新,明初由江西携二子贵龙、贵虎由江西征永有功,得封孱陵侯,长子贵龙回籍,季子贵虎留居零陵北区大樑园,传五世有玄孙十三人,衍为十三房,分处零陵、东安等处。

但零陵北区大樑园为何地,有待考证。

四川达州周亮家谱记载:

明朝万历年间(1577年),祖先由江西迁徙湖广永州府零陵县大团里崎山岭。

明末清初,重庆、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才有“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

周亮的祖先迁徙零陵后的第七世于1720年从零陵入川来了达州,入川始祖周子昌;周亮家谱记载了周氏迁徙路线图:

周原---汝南郡---江西---永州府---湖广填四川---达州,为江西周氏迁徙零陵提供佐证。

江西移民主要出自江西南部吉安、北部九江、中部南昌、东北部景德镇及丰城、德安、乐平、鄱阳、余干、泰和等地;根据移民地理特征,复原当时的移民路线,可以看到,因避免长途跋涉,江西南部周姓大都移向湖南南部,江西北部周姓大都移至湖南北部。

零陵位于湖南南部,又距吉安近,因此,零陵周氏就是明朝江西移民潮中的江西吉安(吉水、永新)周氏。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置零陵郡时,零陵郡辖7县,包括邵阳县,因此极可能在元末明初江西移民潮中与邵阳周氏同期迁来。

通过考察,撩开历史的尘埃,零陵周氏是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浪潮中由江西迁到湘南地区的;我村作为零陵周氏的分支,族谱记载中是从江西鹅公大丘迁入。

“江西填湖广”姓氏大迁徙地考,称“鹅公大丘”主要指今天江西井冈山、泰和、永新三县交界处、江西庐陵县、江西吉安永宁县等地;普利桥李氏族谱提到过“鹅公大丘”,其始祖元末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鹅公大丘”李家迁居祁阳,后迁到普利桥。

综上所述,作为汝南周氏的分支,始迁祖周秀远明朝年间从江西吉安“鹅公大丘”迁来,落户山脚里,后迁移田中间、磨头湾,至今繁衍20代,其中,磨头湾村经过10代的生息繁衍,已形成一个有200多户、400多人的村庄。

五、世系考

由于年代久远,族谱又毁于一场大火,始迁祖周秀远时代只能按年代推算,现在大多采用25年为一代,20代大约500年,周秀远出生于1465年前,于明朝弘治年间,从江西迁徙而来。

周秀元迁徙前的零陵。

献帝建安十三年(208) 刘备进取零陵。

蜀建兴元年(223) 刘备死,零陵辖地尽入东吴。

三国时期吴天玺元年(276)是年起,零陵连续三年水灾。

唐朝顺宗永贞元年(805)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寓居龙兴寺。

僖宗乾符六年(879) 黄巢起义攻广州后回师北上,途径永州。

零陵县志记载,1180年,零陵连续五个月不雨,饥荒严重;南宋1203年,零陵特大饥荒,许多人流离失所,迁徙他乡;1260年,蒙古兵攻入零陵;元朝初,1330年虫灾,大部分农作物被毁;1334年,零陵干旱7个月;1354年,大旱,温疫流行;

1500年前后,弘治中兴,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周秀远迁徙零陵,落户今石岩头镇和平村山脚里;嘉靖18年(1539年),零陵大旱酿成巨灾;1554年,零陵爆发农民起义;万历年间(1589年),大旱,人食树皮,死尸载道;崇祯年间(1540年),零陵地震,大水成灾;1644年,张献忠由零陵入桂;清朝顺治三年(1646),永州大旱,米价暴涨,灾民死亡惨重。

1653年,永州大雪40天;此时,家族的正字辈,居住在田中间村;

清朝康熙29年(1690)前后,第十世韩继周出生,按古制辈份,韩继周为我的鼻祖,我家祖宗10代由远及近为:

鼻祖、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

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我们这一代属于鼻祖的耳孙。

1715年左右,韩继周从田中间搬迁到磨头湾,这是家族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磨头湾宗族的开端。

最初在塘边建房,1716年,生长子周迁。

1740年左右,周迁配唐氏,生长子韩振、次子韩兴;

综观家族史,太祖周韩振生有三个儿子周继高、周继柳、周继梅,传下五个来孙,分别为:

周启能、周启主、周启文,周老玉、周老启。

周启能传四子一女即周成宗、周成宇、周凤英(女)、周成标、周成虎(公平);周启主传三子周成元、周成琼、周成增;周启文传一子周成军,及后代迁移广西,失考。

综上所述,太祖韩振之后分成三系:

一系为周继梅后裔,传至周启能之孙周文哲、周康伟、周明德、周明清、周庚德、周能德。

另一系为周继高,传至周启主之孙解生、国生、正生、丁仔、戊仔、建忠、富忠及老玉之孙爱军、连军、耀军,老启之孙(迁徙广西);再一系为周继柳,传到周启文一支;

至今,太祖传九世,有仍孙(康字辈)数十人,按年龄大小排列:

周康军、周康明、周文哲、周康伟、周正生、周丁仔、周明德、周明清、周戊仔、周建忠、周富忠、周庚德、周能德、周爱军、周连军、周耀军等。

仍孙女周国英、周顺娥、周朝英、周正娥、周淑英、周祝英、周香英、周明娥、周叔娥、周美英、周军娥、周冬娥、周巧娥等;外仍孙杨海明、杨海荣、杨勇荣,外仍孙杨小燕、杨华燕;

现在应破除男尊女卑的惯例,我们这一支的女性的名字也记入家谱。

中国的宗法制度很注重长子嫡孙,也就是嫡系子孙,周继高是太祖的长子,周继高的后裔,属于太祖的嫡系。

周昌寅的独子是周应澣、曾祖的独子是祖父周启能、祖父的长子是父亲周成宗,我是父亲的长子,属于高祖的嫡系玄孙。

六、家族丰碑

在磨头湾村的最东边,一座砖木房屋,伫立数百年,这是一座砖木混合式建筑,主要结构都是木材,砖瓦只是配件;四周是砖墙,室内采用木构架结构,由木梁柱承重。

当年的青石铺成的地板,一段碎石路还隐约可见;堂屋、天井,青砖黑瓦木屋,无言地诉说历史的沧桑,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遗迹。

乾隆年间,正处“康乾盛世”,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由于南方多熟种植的推广,粮食丰收,十二世太祖周韩振,大修土木,建成了这座砖木房屋,成为家族史上的丰碑。

综上所述,东边房屋建于乾隆年间,为太祖韩振从塘边搬迁东边所建。

韩振殁年失考,葬于凉山岭;

七、家族近代史

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据推算,高祖周昌寅出生于鸦片战争前后,恰巧形成我们家族的近代史,是绵延千年家族史中的里程碑。

回首自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近代史,家族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改革变化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

高祖出生的历史背景,要追溯到烈祖周继梅。

烈祖生于1771年乾隆年间,殁于1809年嘉庆年间,享年38岁,可谓英年早逝。

他是家族的一座丰碑,传下了今天的晜孙6人:

周仁德(文哲)、周康伟(刚青)、周明德、周明清、周庚德、周能德;

烈祖所处的乾隆、嘉庆年间,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唯广州一地对外通商。

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

“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

”反映了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这时期,周继梅生子二:

述英、述康;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当时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猖獗,但天祖(述英等)从不吸食鸦片,靠勤劳致富。

述英配汪氏,生二子昌宗、昌寅;

几千年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农村、农业构成社会和经济的主体。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维持下来。

大部分土地归地主和富农阶级所有,地主通过地租、高利贷和商业资本三种形式剥削农民。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一首描写古代农村生活的诗,却是天祖时代的真实写照。

《零陵县志》记载:

1848年,入秋以来,全县大雨不止,成灾。

从以上的文字来看,当时自然灾害严重。

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本来就地瘠民穷再加上水、旱、虫等天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鸦片的输入,导致满清白银大量外流,劳动力日益衰竭,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艰难,于是发生了太平天国、捻军起义。

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农民起义,与广西接壤的磨头湾村震撼很大,太平天国事迹在村里广泛传播。

5月19日,太平军离开广西进入湖南,抵达永州零陵城外。

适逢潇湘二水暴涨,湖南提督鲍起豹督重兵把守,太平军几次泅水强渡未成,便绕道而行,克道州、郴州,后进攻长沙,最后定都南京。

天祖述英、述康兄弟们避开了战火。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