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均等违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8664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报告均等违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开题报告均等违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开题报告均等违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开题报告均等违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开题报告均等违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均等违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docx

《开题报告均等违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均等违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题报告均等违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docx

开题报告均等违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

AAAAAA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均等违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

 

系部:

AAAAAAA

专业:

AAAA

学生姓名:

AAAA

指导教师:

AAAA

开题时间:

2009年12月29日

 

沈阳工程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均等违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

指导教师

AAA

设计(论文)起止时间

20010年11月—2011年6月

学生姓名

AAAA

专业、班级

AAAAA

学号

AAA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越来越频繁,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社会个体在追逐自我利益时,往往会因为过度竞争而导致资源耗竭,从而破坏了可持续发展,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个人利益也因而不能实现最大。

KollockP将这种个体理性会导致集体非理性情境称为社会困境。

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人都理性行为,那么他们的情况要比他们不采取理性行为都差。

在各种社会困境的研究中,公共物品困境占据了一席之地。

所谓公共物品,就是指无论你是否捐献或者为此做出贡献,你都可以享用的资源。

比如说公交车站旁的座椅,不管你是否纳税,你都可以在上面歇息。

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只享受公共物品带来的益处,而集体中没有人愿意捐献或者提供公共物品的话,那么对于公共物品的享用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怎么样才能让集体中的个体更加合作,使我们的公共物品的提供和享用达到最佳的状态,使我们社会更加和谐地发展。

本文从均等分配的角度出发,考察其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在研究中,研究者以均等违反为自变量(分为两个水平,即违反均等的人数多和违反均等的人数少),以合作行为为因变量,来考察均等违反对社会困境中个体之间合作行为的影响程度,并考察个体在进行决策时的心理变量。

这对我国的公共资源管理和公共物品供给等问题都具有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社会困境概述

1、社会困境定义及其属性

社会困境是一种基本的混和动机冲突,即两个或多个团体面临相冲突的合作和竞争动机时的情景。

Dawes于1980年正式提出了社会困境的定义及限定特征,即

(1)对于个体来说,追求个人利益而采取的决策(称为背叛)会比追求集体利益来采取的决策(称为合作)获得更多的收益;

(2)如果所有的成员都追求个人的利益而不合作,那么所有人的收益都将变得更低,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人都理性行为,那么他们的情况要比他们不采取理性行为都差。

社会困境存在的根源在于个人动机的利己性。

个人动机可以分为利己和利他两种,在一般情况下,人的选择首先是利己,当利己行为不能满足自身利益实现时,或者当利己行为的结果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人会选择利他。

相对于实现个人利益,利他是利己的派生物,利己在个人动机中是第一位的。

由于利己动机假设的存在,人在社会群体中的相互作用才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特点:

群体中的每个人以最大化个人利益为出发点,按照利己的动机行事,并没有使群体利益达到最大,反而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个人利益也因而不能实现最大。

综上,社会困境具有如下几个属性:

(1)个体做出背叛选择所得到的收益要高于其做出合作选择做得到的收益,而不管社会中其他个体是合作还是背叛;

(2)行为选择的结果依赖于他人做出的选择;(3)与合作选择相比,背叛选择总是对他人有害;(4)所有人合作要比所有人背叛会使得所有人状况都更好。

2、社会困境结构

社会困境的结构主要有四类:

最常见的结构是“给-游戏”与“拿-游戏”。

“给-游戏”又称为“公共物品困境”。

在该困境中,人们需要进行捐献,但不要求所有人必须捐献。

当捐献达到一定量后便产生一种公共物品,并且所有人都可以免费获取该资源。

例如,一些人不付费也可以收看公共电视,不交钱也允许在免费公园里游玩等。

“拿-游戏”又称为“资源困境”。

群体成员共享一种公共资源,每个人都可以从这种资源中获取利益,然而如果所有人都获取这种资源,这种资源就会被消耗殆尽。

依据困境中涉及到的行为者的数量,可以将社会困境划分为两人困境和多人困境。

“给-游戏”和“拿-游戏”均属于包含多人的社会困境。

两人困境的典型实验游戏是囚犯困境。

根据捐献或资源是否均等,社会困境可分为对称社会困境和非对称社会困境。

在对称社会困境中,物品捐献或资源拥有是均等的,人们往往倾向于平均原则,并且期望别人也遵循这样的原则。

在非对称社会困境中,捐献或拥有是不均等的,人们往往倾向于比例原则,也就是给公共物品的捐献或公共资源的拥有应该与已有财富成比例。

社会困境还可以分为重复困境与非重复困境。

要求人们在特定场合分配一种公共资源,或者为了建立一种公共物品而捐献,这是非重复社会困境。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资源困境是重复的,也就是人们会在几个场合中选择是否捐献。

3、公共物品困境

在社会困境的研究中,是否对公共物品的提供做出个人贡献这类困境被称之为公共物品困境或者供给困境。

在该困境中,人们需要进行捐献,但不要求所有人必须捐献。

当捐献达到一定量后便产生一种公共物品,并且所有人都可以免费获取该资源。

公共物品困境现象在现实中的例子很多,如无偿献血、捐款修路、建学校,建立慈善基金等。

公共物品的成立和存在取决于群体成员的捐赠行为。

不少研究发现,在公共物品困境中存在着“搭便车”的现象,即有些人不仅不为“公共物品”作捐赠,还要享受建立在别人捐赠基础上的“公共物品”。

所以,如何有效减少人们的搭便车行为,促进人们对公益事业的捐赠行为(合作行为)就成为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焦点。

4、社会困境中的均等原则

分配公平是指在一定群体中不同成员间的公平分配。

如果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能完全理解社会困境的本质,那么他们就应明白彼此相互合作能使其获得最多的利益。

与之相对的是小组中的一些成员会对其他成员产生怀疑,即如果有人不合作,那么,选择不合作会比选择合作获得更多的利益。

由上述现象可以看出,小组成员必须制定出合理的分配原则,这些原则可以使公共资源或公共物品得到公平的分配,从而增进成员之间的合作。

均等原则,需要原则和比例原则就是三种分配原则。

其中,需要原则是指给那些拥有较少资源的人分配更多的公共物品,不管他们是否对公共物品做出贡献。

比例原则是指,人们按其对公共物品贡献的多少成比例地获取利益。

均等原则是指每个人都从公共物品中均等获益同时也认为是比例原则的一个特例,即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做出均等的贡献,因此他们最终获得均等的收益。

对不同分配公平原则的选择,取决于小组本身的目标,而且每一种原则都可以对成员间的社会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困境中的博弈

纳什(1950)在他的论文中阐述了纳什均衡,也称非合作博弈。

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

纳什均衡对博弈方理性等方面的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始终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经济理性;

(2)各方面的理性能力都有很强的预见能力,并且不可能犯错误;(3)拥有各种必要的信息和知识;(4)博弈方之间具有足够的相互信任,也相信自己有足够的信息和不会犯错误。

因此,纳什均衡理论最重要的基础是“完全理性”,即对博弈方的理性有很高的要求,博弈方具有这种高度的理性是实现这种理性主义的纳什均衡的基本前提。

然而有很多学者对非合作博弈的理性主义提出了批判,认为在现实的决策中,人们并不是完全按照理性的决策理论进行决策,往往伴随着许多非理性的对策行为。

Simon早在1947年就考虑到人的心理因素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论。

他认为,在当今的复杂社会里,一个人不可能获得所有必要的信息来做出合理的决定,相反,人只能具有有限理性。

巴托斯也为了验证实验室通过模拟得出的结果是否能接近纳什均衡点所规定的理论方案,通过“法日贸易协商问题”的实验研究,发现有关个体经济行为的理性假设会受到双方公平性要求的影响,最终导致个体在方案优劣次序上的偏好发生了改变。

SamuelS、Komorita和CraigP在Parks:

SocialDilemmas一文中,将社会困境中的竞合关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零和博弈。

它是一个纯竞争态势的博弈,群体内部分人的获得必然是以另一部分人的失去为代价。

(2)零差博弈。

它是一个纯合作态势的博弈,当一个人获得时,群体也会获得;而当群体失去时,个人也不会得到。

(3)混合动机博弈。

零和博弈和零差博弈都是极端的例子,在现实中存在较多的是混合动机博弈,群体内个人面临着合作与竞争的选择,往往是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导致群体的非理性行为。

明显地,混合动机博弈中的竞合关系正是模拟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困境。

因此,社会困境研究的落脚点就在于如何促进合作上。

(三)社会困境中均等违反对合作行为影响的研究

Wike(1991)提出的Greed-Efficiency.Faimess(GEF)假设:

小组中的成员虽然受到贪婪的刺激但是可以通过公平动机来调整。

也就是说在GEF假设中,Wilke(1991)提出当成员面对资源困境时,其与生俱来的贪婪念头会使他们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后再考虑小组中其他成员的利益。

Wilke进一步指出尽管成员存在贪婪的念头,但是他们的贪念是可以通过使公共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以及保证其他小组成员获得均等收益的公平性规则来限制。

这种社会困境可以被视为一项合作任务,在任务中成员在不违背公平规则的前提下使个人收益最大化。

在Zelmer对线性公共物品实验所作的元分析中,有如下因素影响着投资到集体帐户的平均值:

边际人均资本返还、交流、固定的团队构成、儿童被试对于平均投资到集体帐户的金额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而有经验的被试、对于被试不同质的捐赠金额以及在实验前要求被试对其他参与者的行为期待等因素与平均投资到集体帐户的金额有着显著的负相关。

Weber等人在社会困境的概念回顾中,提出了一个归类模型,确定有2大分类影响社会困境中的决策问题,认同(个体差异)与情境因素。

在认同这个分类里面,包括四个因素:

社会动机、个人史、性别和人格。

同时,他们把情景因素细分为任务结构和知觉因素。

其中,任务结构包括决策结构和社会结构。

知觉因素包括因果和框定。

Marwell和Ames(1979)指出拥有较多代币的被试他们自己本身就可以建立公共物品,且他们会对公共物品做出较多的贡献。

被试还认为合理的做法是贡献出其代币的一半或略多于一半。

Wit等人(1992)发现在公共物品困境中对公共物品所作出的贡献应该与小组成员已有的财富成比例,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富裕人群的财富。

Biel等人(1997)和Eek等人(1998,2001)研究了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分配方式对成员自愿贡献(合作)的影响。

Biel等人(1997)调查了家长自愿交付托费的情况,以及与自愿交付托费相关的,家长最想让孩子得到怎样的照顾的问题。

其研究结果为,均等的照顾原则被认为是最公平的分配方式,并且当均等原则被普遍采用时,家长们自愿交付的托费最高。

Walster等人(1976)提出小组成员如果意识到遵守均等原则会使他们的收益最大化,那么成员就会遵守均等原则。

成员的背叛行为会不可避免的发生,而小组成员对背叛者的背叛行为所产生的反应却很难被描述,预测或解释。

并且,在一些条件下,成员会忘记背叛者的背叛行为。

Steg认为,与环境有关的社会困境行为的研究应该尤其关注下面因素:

问题意识、自我利益、社会规范、集体效能和自我效能等。

Eek等强调现实生活中社会困境大多是非对称性。

这种非对称性要比对称性社会困境更为复杂,例如,不平等的资源分配会引起不公平感,进而可能影响人们的合作,然而研究很少给予关注。

三、论文的创新点

1、社会困境问题在美国以及西欧引起广泛关注,而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很少得到考察,国内,也仅有刘长江、李纾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因此本研究在这个方面是一个创新。

2、通过综述社会困境的研究发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考察了社会困境问题,并在某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但就作者目前的查阅能力来看,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相关研究却显得有些粗略,因此,本文将通过实验来研究社会困境中的合作行为。

3、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本研究将引入均等违反人数这个因变量,研究其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并考察了个体在进行决策时的心理变量,这在社会困境研究中也是一个创新点。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社会困境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等。

本研究将采用其中的实验法和文献分析法。

通过综述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和均等违反的相关文献,初步了解均等违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形成实验假设,并对其进行分析。

在查阅的过程中,着重了解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并以此为鉴,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

在本研究中,共有71名AAAAAA在校学生参与。

以均等违反为自变量,分为两个水平,即违反均等的人数多和违反均等的人数少;以合作行为为因变量。

实验程序大致如下:

(1)要求被试完成一个六人组的社会困境任务,并做出决策。

(2)给被试反馈。

此时进行实验操作。

一组被试(即均等违反的人数多)被告知,他们这六个人中多数人没有按照均等分配的原则做出分配,从而小组任务失败;另一组被试(即均等违反的人数少)被告知,他们这六个人中有个别人给出的分配太少,从而小组任务失败。

(3)被试再次完成社会困境任务,并做出决策。

(4)测量其他心理变量。

实验数据输入电脑,应用SPSS进行分析。

五、论文研究的重点问题

本研究以均等违反为自变量,以合作行为为因变量,来考察均等违反对社会困境中个体之间合作行为的影响,并考察个体在进行决策时的心理变量。

重点分析均等分配原则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六、论文研究的难点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在本研究中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对实验中的额外变量进行控制。

本研究额外变量的来源主要有:

实验室的环境;主试言语、行为和态度;被试者态度、身心状态;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等。

针对以上额外变量,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对其进行控制:

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在实验中,被试将被安排在一个隔音效果很好的实验室内。

运用双盲控制让实验的操作者和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目的,从而避免了主、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本研究的整个实验将在同一实验室、由同一实验者、使用同样的程序进行实验。

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

任一成员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到任一处理组,这样随机分派形成的各处理组的各种条件和机会是均等的,也即在额外变量上做到了匹配。

统计控制法,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

如剔除极端数据,或分别加权等事后控制技术。

七、论文的框架结构、主要内容及写作计划

(一)基本框架结构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的创新点

二、文献综述

(一)社会困境概述

1、社会困境定义及其属性

2、社会困境结构

3、公共物品困境

4、社会困境中的均等原则

(二)社会困境中的博弈

(三)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假设

(二)被试

(三)实验仪器与和材料

(四)实验设计

(五)实验步骤与实验任务

(六)统计分析

四、研究结果

五、分析与讨论

(一)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二)本研究结果在合作行为研究中的作用

(三)研究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综述文献,了解国内外对社会困境的研究动态。

通过实验研究考察均等违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并考察个体在进行决策时的心理变量,研究假设为在均等违反人数多的条件下,人们在公共物品中的合作水平要低于在资源困境中的合作水平;而在均等违反人数少的条件下,人们在公共物品困境和资源困境中的合作水平将不存在差异。

本研究为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以均等违反为自变量(分为两个水平,即违反均等的人数多和违反均等的人数少),以合作行为因变量。

整个实验过程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数据真实可靠,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验证实验假设,并提出如何最大限度的促进合作行为。

(三)论文写作计划安排

1、内容:

进行论文选题、定题。

日期:

2009年9月21日-----2009年10月18日

2、内容:

确定毕业论文题目以及论文框架。

日期:

2009年10月19日——11月29日

3、内容:

进行毕业论文开题。

日期:

2009年11月29日——12月12日

4、内容:

进行论文初稿的撰写。

日期:

2009年12月12日——2010年1月17日

5、内容:

修改论文初稿

日期:

2010年3月1日——5月15日

6、内容:

论文定稿,论文成稿完成,进行论文的校对、排版。

日期:

2010年5月16日——5月29日

7、内容:

论文评议、论文答辩

日期:

2010年5月30日——6月12日

八、检索的参考文献

(一)中文资料、书刊

[1]张红兵.非合作环境下的决策方法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2]李云.囚徒困境中的合作进化[D].大连理工大学

[3]叶海.推理能力和惩罚在公共物品困境中的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

[4]姚莉,操世元.社会困境治理模式的经济学分析.社科纵横,2007

[5]孙昕怡,陈璟,李红,李秀丽.合作指数与描述方式对儿童囚徒困境博弈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

[6]刘长江,李岩梅,李纾.实验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困境[J].心理科学进展2007

[7]钟美瑞.公平偏好视角下行为激励契约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

[8]丰琳,马剑虹.资源两难问题的研究及其新进展.心理科学进展,11(3):

345-349.

[9]陈欣,叶浩生.两难中合作行为研究的回顾和展望阴.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

743.748

[10]刘长江.社会困境中的行为决策[D].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

[11]刘宗粤.公平、公平感和公平机制.社会,2000年第7期

[12]董志勇,黄必红.行为经济学中的公平和互惠.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1:

61-65

[13]陈欣.社会两难情境中惩罚影响合作的心理机制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4]严进,王重宁.群体任务中合作行为的跨阶段演变.心理学报,2003,35(4):

499-503

[15]桂林,邓宁.社会科学中的囚徒困境现象及其解.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二)外文文献

[1]Stouten,J.,DeCremer,D.,&VanDijk,E.(2005).Alliswellthatendswell,atleastforproselfs:

Emotionalreactionstoequalityviolationasafunctionofsocialvalueorientation.Europe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35,767-783.

[2]Stouten,J.,DeCremer,D.,&VanDijk,E.(2006).Violatingequalityinsocialdilemmas:

Emotionalandretributivereactionsasafunctionoftrust,attribution,andsincerity.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32,894-906.

[3]Stouten,J.,DeCremer,D.,&VanDijk,E.(2007).Managingequalityinsocialdilemmas:

Emotionalandretributiveimplications.SocialJusticeResearch,20,53-67.

[4]Allison,S.T.,McQueen,L.R.,&Schaerfl,L.M.(1992).Socialdecisionmakingprocessesandtheequalpartitionmentofsharedresources.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28,23-42.

[5]Baron,R.M.,&Kenny,D.A.(1986).Themoderator-mediatorvariabledistinctioninsocialpsychologicalresearch:

Conceptual,strategic,andstatisticalconsideration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1,1173-1182.

[6]DeCremer,D.,Snyder,M.,&Dewitte,S.(2001).'ThelessItrust,thelessIcontribute(ornot)?

'Theeffectsoftrust,accountabilityandself-monitoringinsocialdilemmas.Europe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31,93-107.

[7]Stouten,J.,DeCremer,D.,&VanDijk,E.(2005b).(In)toleranceforequalityviolation:

Whenviolationsofequalityinsocialdilemmasaffectcontributiondecisions.Manuscriptsubmittedforpublication.

[8]Lutz,M.A.(2001).Onthenormofequality.Int.J.SocialEcon.,28,782–799.

[9]MarinG,MejiaBOberleDC.CooperationasafunctionofplaceofresidenceinColorbianchildren.The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975

[10]vanLange,P.A.M.(1999).Thepursuitofjointoutcomesandequalityinoutcomes:

Anintegrativemodelofsocialvalueorientation.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77,337–349.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