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十项新技术详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84691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158 大小: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8页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8页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8页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8页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详解.docx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业十项新技术详解.docx(1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详解.docx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详解

1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5)

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1.1桩基新技术

1.1.1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在钢筋笼上预埋注浆管和注浆阀,在成桩后一定时间内实施桩侧和桩底后

注浆,一是加固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二是对桩底和桩侧一定范围的土体

通过渗入(粗粒土)、劈裂(细粒土)和压密(非饱和松散土)注浆起到

加固作用,从而增强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小沉降。

在优化工艺参数的条件下,可使单桩承载力提高40%~120%,粗粒土增幅

高于细粒土,软土增幅最小,桩侧桩底复式注浆高于桩底注浆;桩基沉降

减小30%左右。

(2)技术指标

根据地层性质、桩长、承载力增幅和桩的使用功能(抗压、抗拔)等因素,

灌注桩后注浆可采用桩底注浆、桩侧注浆、桩侧桩底复式注浆。

主要技术

指标为:

浆液水灰比:

地下水位以下0.45~0.7,地下水位以上0.7~0.9

最大注浆压力:

软土层2MPa,软土层4~8MPa,风化岩10~16MPa。

注浆水泥量:

Gc=apd(桩端)+asnd(桩侧)

ap=1.5~1.8,as=0.5~0.7

n–桩侧注浆断面数d—桩径(m)

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根据土的类别、土的饱和度、桩的尺寸、承载力增

幅等因素适当调整,并通过现场试注浆最终确定。

(3)适用范围

适用于泥浆护壁钻、挖孔灌注桩及干作业钻、挖孔灌注桩。

(4)已应用的典型工程

该技术已在北京、天津、上海、福州、汕头、武汉、宜春、济南、廊坊、

西宁、西安、德州、哈尔滨等地200余项高层、超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应

用,经济效益显著,据对80项工程的初步统计,节约工程投资1.5亿元

以上。

对于单桩混凝土体积8~20m3的桩,每根可节约造价0.2~0.8万元,

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2

该技术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研发,获2项发明专利,2000

年建设部认定其为国家工法。

1.1.2长螺旋水下灌注成桩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长螺旋水下成桩技术是采用长螺旋钻机钻孔至设计标高,利用混凝土泵将

混凝土从钻头底压出,边压灌混凝土边提钻直至成桩,然后利用专门振动

装置将钢筋笼一次插入桩体,形成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后插钢筋笼应与压

灌混凝土宜连续进行。

与普通水下灌注桩施工工艺相比,长螺旋水下成桩

施工,由于不需要泥浆护壁,无泥皮,无沉渣,无泥浆污染,施工速度快,

造价低。

(2)技术指标

基桩承载力:

设计要求;

桩径:

设计要求;

桩长:

设计要求;

桩垂直度:

≤1%;

混凝土强度:

满足设计要求,不小于C20;

混凝土塌落度:

宜为200~220mm;

提钻速度:

宜为1.2~1.5m/min;

钢筋笼:

设计要求,应具有一定刚度。

(3)适用范围

适用于灌注桩水下施工。

(4)已应用典型工程

该技术为一项灌注桩施工新技术,已在北京、天津、唐山等地10多项工

程中应用,受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欢迎,经济效益显著,

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该技术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研发并获发明专利。

1.2地基处理技术

1.2.1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是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加水拌合

形成的高粘结强度桩(简称CFG桩),通过在基础和桩顶之间设置一定厚

度的褥垫层保证桩、土共同承担荷载,使桩、桩间土和褥垫层一起构成复

合地基。

桩端持力层应选择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

合地基具有承载力提高幅度大,地基变形小等特点,并具有较大的使用范

3

围。

(2)技术指标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常用的施工工艺包括长螺旋钻孔、

管内泵压混合料成桩、振动沉管灌注成桩和长螺旋钻孔灌注成桩。

主要技

术指标为:

地基承载力:

设计要求;

桩径:

宜取350~600mm;

桩长;设计要求,桩端持力层应选择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

桩身强度:

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通常≥C15;

桩间距:

宜取3~5倍桩径;

桩垂直度:

≤1.5%;

褥垫层:

宜用中砂、粗砂、碎石或级配砂石等,不宜选用卵石,最大粒

径不宜大于30mm。

厚度150~300mm,夯填度≤0.9。

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根据地质条件、基础类型、结构类型、地基承载力

和变形要求等条件或现场试验确定。

(3)适用范围

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已自重固结的素填土等地基。

对淤泥质

土应按当地经验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就基础形式而言,既可用

于条形基础、独立基础,又可用于箱形基础、筏形基础。

(4)应用情况

该技术已在北京、天津、廊坊、石家庄、唐山、成都、南宁、深圳、德州、

长春、哈尔滨、新疆等地多层、高层建筑、工业厂房地基处理工程中广泛

应用,经济效益显著,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1.2.2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夯实水泥土桩是用人工或机械成孔,选用相对单一的土质材料,与水泥按

一定配比,在孔外充分拌和均匀制成水泥土,分层向孔内回填并强力夯实,

制成均匀的水泥土桩。

通过在基础和桩顶之间设置一定厚度的褥垫层,使

桩、桩间土和褥垫层一起构成复合地基。

由于夯实中形成的高密度及水泥

土本身的强度,与搅拌水泥土桩相比,夯实水泥土桩桩体有较高强度。

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具有桩身强度均匀、施工速度快、不受场地的影响、

造价低、无污染等特点。

(2)技术指标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夯实水泥土桩成孔可采用机械成孔(挤土、不挤土)

4

或人工成孔,混合料夯填可采用人工夯填和机械夯填。

技术指标为:

地基承载力:

设计要求;

桩径:

宜为300~600mm;

桩长:

设计要求,人工成孔,深度不宜超过6m;

桩距:

宜为2~4倍桩径;

桩垂直度:

=1.5%;

桩体干密度:

设计要求;

混合料配比:

设计要求;

混合料含水率:

人工夯实土料最优含水率Wop+(1~2);

机械夯实土料最优含水率Wop-(1~2);

混合料压实系数:

=0.93;

褥垫层:

宜用中砂、粗砂、碎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

厚度100~300mm,夯填度=0.9。

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根据地质条件、基础类型、结构类型、地基承载力

和变形要求等条件或现场试验确定。

(3)适用范围

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粉土、素填土、杂填土、粘性土等地基。

处理

深度不宜超过10m。

(4)应用典型工程

夯实水泥土桩技术自开发应用以来,就受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欢迎,

目前已在华北地区广泛应用,已处理工程数千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

1.2.3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基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真空预压法是在需要加固的软粘土地基内设置砂井或塑料排水板,然后在

地面铺设砂垫层,其上覆盖不透气的密封膜使与大气隔绝,通过埋设于砂

垫层中的吸水管道,用真空装置进行抽气,将膜内空气排出,因而在膜内

外产生一个气压差,这部分气压差即变成作用于地基上的荷载。

地基随着

等向应力的增加而固结。

抽真空前,土中的有效应力等于土的自重应力,

抽真空后,土体完成固结时,真空压力完全转化为有效应力。

(2)技术指标

该加固方法的技术指标有:

密封膜内的真空度、加固土层要求达到的平均

固结度、加固区的沉降值。

当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和设备,膜内真空度一

般可维持相当于80kPa的真空压力;加固区要求达到的平均固结度,一般

5

可采用80%的固结度,如工期许可,也可采用更大一些的固结度作为设计

要求达到的固结度;先计算加固前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天然地基的沉降量,

然后计算真空预压期间完成的沉降量,两者之差即为预压后建筑物使用荷

载作用下可能发生的沉降。

(3)适用范围

该地基加固方法适用于软粘土的地基加固,在我国广泛存在着海相、湖相

及河相沉积的软弱粘土层。

这种土的特点是含水量大、压缩性高、强度低、

透水性差。

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会产生相当大的沉降和沉降差。

对于该种

地基,尤其是大面积处理时,如在该地基上建造码头、机场等,真空预压

法是处理软粘土地基的有效方法之一。

(4)已应用的典型工程

黄骅港码头、深圳福田开发区、天津塘沽开发区、深圳宝安大道等。

1.2.4强夯法处理大块石高填方地基

(1)主要技术内容

强夯法处理大块石高填方地基方法主要是指强夯置换法,与其他地基处理

方法相比具有费用低、施工简单等优点,分整式置换和桩式置换二种方法。

整式置换法是用强夯的冲击能将软弱土挤开置换成块石层,其机理与换填

垫层法作用相似。

桩式置换法是采用巨大的夯击能量将块石夯穿被加固土

层并使块石沉底形成桩体,并与周围土体形成复合地基。

由于桩体的加筋

作用,地基中应力向桩体集中,使其分担了大部分基底传来的荷载;同时

桩体的存在也使得土体中由于强夯引起的超静水孔隙水压力迅速消散,加

快土体固结,提高土体抗剪强度,从而复合地基承载力相应提高。

(2)技术指标

①夯击能量:

单击夯击能量按Menard公式进行估算,锤底单位面积静压力

不得小于100kN/m2。

整式置换法单位夯击能不宜小于1500kN?

m/m2;桩式

置换法单位夯击能不宜小于300kN?

m/m2。

②夯击次数:

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整式置换法宜控制在最后一击夯沉量不大

于50mm;桩式置换法宜控制在最后一击夯沉量不大于200mm。

③夯点间距:

夯点位置可按三角形、正方形布置。

整式置换法的夯点间距S=D+(0.3~0.4)H;

桩式置换法的夯点间距S=2~3D;D为锤径,H为加固深度。

④夯沉量:

每阵夯沉量不宜大于0.8倍锤高,累计夯沉量宜为1.5~2.0H。

⑤加固宽度:

每边应超出基础外边缘(0.5~1.0)H,且不小于3m。

(3)适用范围

6

强夯置换法适用于坐落在回填土、碎石土、湿陷性黄土、粘土、粉土、淤

泥质土、淤泥等多种土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加固深度不宜超过7m。

(4)已应用的典型工程

已应用的代表性工程有深圳国际机场停机坪、深圳西部通道工程等。

1.2.5爆破挤淤法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通过爆炸冲击作用降低淤泥结构性强度,同时利用抛石体本身的自重使爆

前处于平衡状态的抛石体向强度降低处的淤泥内滑移,达到泥、石置换的

目的。

首先沿堤轴线陆上抛填达到爆炸处理的设计高程与宽度(见图1),

形成爆前抛石堤纵断面线⑴,然后在抛石堤前端“泥—石”交界面⑵前方

一定位置、一定深度处的淤泥层内埋置单排群药包⑶,引爆群药包,在淤

泥内形成爆炸空腔,抛石体随即坍塌充填空腔形成“石舌”,同时抛石体

前方和下方一定范围内的淤泥被爆炸弱化,强度降低,抛石体下沉滑移挤

淤。

随后进行抛石,当淤泥内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时,抛石体沿定向滑移线

⑹朝前方定向滑移,达到新的平衡后滑移停止。

继续加高抛填,从而又出

现新的定向滑移下沉,如此反复出现多次,直到抛石堤稳定为止,此时单

循环结束。

另外,当新的循环开始时,其爆炸作用对已形成的抛石体仍有

密实和挤淤作用。

图1爆破挤淤法示意图

(2)技术指标

①爆破参数设计

1)药量计算

(4)

(1)

(3)

(6)

(5)

(2)

抛石堤推进方向

下一循环

淤泥

淤泥面

水面

堆石体

部分未完全置换的淤泥

持力层

淤泥

⑶—单排群药包;⑷—爆后抛石堤断面线;

说明:

⑴—爆前抛石堤纵断面线;⑵—抛石堤前方“泥-石”交界面;

⑸—爆后重新抛石形成的断面线;

⑹—抛石堤定向滑移方向;—药包;

7

Ⅰ线药量q(kg/m)

L0Hmwq=q⋅L⋅H

W

m

w

mwmH=H+⋅H

g

g

式中:

LH—单循环进尺量,一般为4~7m;

Hmw—计入覆盖水深的折算淤泥深度,m;

Hm—淤泥深度,m;

Hw—覆盖水深,即淤泥面以上的水深,m;

q0—爆破挤淤法单耗,即爆除单位体积淤泥所需的药量(kg/m3),

一般为0.6~1.0。

γw—水重度(kN/m3);

γm—水重度(kN/m3);

Ⅱ单次爆炸药量Q

Q=(0.8~1.2)B·q

式中:

B—堤头处宽度,m。

2)药包埋深Hb

Hb=(0.2~0.45)Hmw

3)药包间距a

一般取为2.0~3.0m。

4)群药包布药宽度Lb

Lb=(0.8~1.2)B,m

堤头、堤侧爆炸处理参数的计算基本一致,一次起爆的总药量应根据爆破

安全要求进行适当控制。

②爆破施工

1)爆破施工流程

施工的主要设备为水上布药船或陆上装药机。

爆破挤淤施工的主要流程如

下:

Ⅰ用汽车与推土机抛填石料达到爆炸处理的堤顶高程和拟抛填断面宽度。

Ⅱ在堤头抛填体前方“泥—石”交界面一定距离处,利用装药机械按设计位

置将群药包埋于淤泥中。

Ⅲ引爆炸药,堤头抛石体向前方滑移跨落,形成“爆炸石舌”。

Ⅳ马上进行下循环抛填,此时由于淤泥被强烈扰动后,强度大大降低,可出

现多次“抛填-定向滑移下沉”循环。

当抛填达到设计断面时,进行下循

环装药放炮。

以后的过程就是“抛填—装药—引爆”的重复循环,一次循

环进尺为5~7m,依淤泥性质和现场试验而定。

8

Ⅴ在抛石堤进尺达到50m以上时,进行两侧埋药爆炸处理。

经两侧爆炸处理

后,堤宽达到设计宽度,两侧抛石堤落底宽度增加,达到设计断面,并基

本落底于下卧持力层上,日趋稳定。

2)质量检查

在施工期和竣工期均应进行检查。

可选用以下检查方法:

Ⅰ体积平衡法一般在施工期采用,适用于具备抛填计算条件,抛填石料流失

量较小的工程。

根据实测方量及断面测量资料推算置换范围及深度。

Ⅱ钻孔探测法适用于一般性工程。

在抛石堤横断面上布置钻孔,断面间距宜

取100-500m,不少于3个断面;每断面布置钻孔1-3个,全断面布置3个

钻孔的断面数不少于总断面的一半。

钻孔应揭示抛填体厚度、混合层厚度,

并深入下卧层不少于2m。

Ⅲ物探法适用于一般性工程,应与钻孔探测法配合使用。

③爆破安全

1)爆破震动

《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6.2.2条规定了爆破震动安全允许标准。

在重要建(构)筑物附近进行爆破时,必须进行爆破震动监测。

根据《爆

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规定,爆破震动速度可按照下式进行预测。

a

⎪⎪

çç

=

R

Q

VK

3

式中:

V—爆破震动速度,cm/s;

K、α—与爆破地形、地质条件有关的系数和衰减指数;

R—爆源距测点间距离,m。

通过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回归出符合当地地形地质条件的震动速度公式

进行预测。

缺乏实测数据时,可按表1进行K、α值的选取。

表1K、α值

爆区地质Kα

天然岩石地基4001.35

抛填强夯地基5001.43

抛填石料地基4501.65

2)水中冲击波安全距离

爆破时水中冲击波安全距离可参照《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6.3.6

之规定进行。

(3)适用范围

目前国内采用爆破挤淤法置换淤泥软基的厚度一般在4~20m,对于淤泥厚

度小于4m时,可与抛石挤淤、强夯挤淤比较,大于20m时,须进行论证。

9

(4)已有的典型工程

该技术在海军16642工程防波堤、连云港西大堤、浙江嵊泗中心渔港防波

堤、大连港东区围堤、珠海电厂陆域围堤、浙江玉环坎门渔港防波堤、深

圳滨海大道、广东汕头华能电厂以及深港西部通道等上百项工程中被成功

采用。

该技术具有工期短、造价少及工后沉降量小等特点,技术经济效益

极其显著,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1.2.6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土工合成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岩土工程材料,分为土工织物、土工膜、特种

土工合成材料和复合型土工合成材料等种。

土工合成材料具有过滤、排水、隔离、加筋、防渗和防护等六大功能及作

用。

在我国不仅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各种领域,而且已成功地研究、

开发了成套的应用技术。

①土工织物滤层应用技术;

②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应用技术;

③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挡土墙、陡坡及码头岸壁应用技术;

④土工织物软体排应用技术;

⑤土工织物充填袋应用技术;

⑥模袋混凝土应用技术;

⑦塑料排水板应用技术;

⑧土工膜防渗墙和防渗铺盖应用技术;

⑨软式透水管和土工合成材料排水盲沟应用技术;

⑩土工织物治理路基和路面病害应用技术;

○11土工合成材料三维网垫边坡防护应用技术等。

(2)技术指标

目前我国的土工合成材料产品的品种、规格已趋齐全,产量具有相当规模,

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和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水平,可以满足各类工程对其

力学性能、水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施工性能的需要。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在各类工程不仅能很好地解决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难

于解决的技术问题,而且的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工程造价可降低15%

以上。

(3)适用范围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

可在所有涉及岩土领域的各

种建筑工程中应用。

10

(4)已应用的典型工程

我国各地的水利、水运、铁路、公路、机场、市政、环保、工业与民用建

筑等行业均大量地使用了土工合成材料。

据粗略统计,应用土工织物滤层

应用技术的工程超过近10000个;应用加筋垫层技术的超过1000个,使

用加筋技术修建的高大挡土墙和码头岸壁超过100个,仅重庆市的加筋岸

壁的长度已超过20km;土工织物软体排已应用于所有的航道整治工程;麻

袋混凝土技术不仅在苏南运河已有30年的应用历程,近几年也在海湾工

程中得到大规模的使用;长江堤防工程和许多堆石坝已大量土工膜防渗

墙;高速公路广泛采用土工织物综合治理路基和路面病害,均取得了显著

的技术经济效益。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

该工程于1998年开工。

其主要整治建筑物有

南、北导堤两座总长97.28Km、丁坝24座总长19.09Km、分水口鱼嘴浅

堤3.8Km。

该工程大规模地使用了软体排护底、充填袋筑堤、塑料排水板

处理软土地基和模袋混凝土压顶技术。

共使用各类土工织物3285万m2、

加筋带3826万m、塑料排水板670万m。

很好的控制了河势稳定、保障了

堤身结构在施工期和使用期的稳定安全。

该工程的二期工程已于2004年

竣工,确保了二期工程航道整治目标水深的实现。

青藏铁路工程:

在新建的1118Km线路中,积极慎重大量地应用了土工合

成材料,解决了高寒地区筑路的特殊技术问题。

如在高含冰量较高路基

堤中采用土工搁栅,加强了路基的强度,解决不均匀沉降,避免纵向裂缝;

在高含冰量冻土段的路暂及深季节冻土段使用防渗复合土工膜,防止了地

表水渗入地基,影响冻土的温度场及水分含量避免造成融化下沉和冻涨问

题的产生;采用平面及三维土工网垫,试验人工植草,解决边坡防护;使

用土工格室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和边坡柔性防护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3深基坑支护及边坡防护技术

1.3.1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复合土钉墙是20世纪90年代研究开发成功的一项深基坑支护新技术。

是由普通土钉墙与一种或若干种单项轻型支护技术(如预应力锚杆、竖向

钢管、微型桩等)或截水技术(深层搅拌桩、旋喷桩等)有机组合成的支护

截水体系,分为加强型土钉墙,截水型土钉墙,截水加强型土钉墙三大类。

复合土钉墙具有支护能力强,适用范围广,可作超前支护,并兼备支护、

截水等性能,是一项技术先进,施工简便,经济合理,综合性能突出的深

基坑支护新技术。

11

(2)技术指标

复合土钉墙目前尚无技术标准,其主要组成要素普通土钉墙、预应力锚杆、

深层搅拌桩、旋喷桩等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0-99等技术标准的要求。

另外,微型桩一般桩径Φ250~Φ300,间

距0.5~2.0m,骨架可采用钢筋笼或型钢,端头伸入坑底以下2.0~4.0m。

竖向钢管一般Φ48~Φ60,壁厚3~5mm。

复合土钉墙在水位以下和软土中,

采用Φ48、厚3.5mm钢花管土钉,直接用机械打入土中,并从管中高压注

浆压入土体。

(3)适用范围

复合土钉墙可用于回填土、淤泥质土、粘性土、砂土、粉土等常见土层;

可在不降水条件下采用,解决了在城市建设中因环境限制不宜人工降水的

难题;在无环境限制时,可垂直开挖与支护,易于在场地狭小的条件下方

便施工;在工程规模上,深度20m以内的深基坑均可根据具体条件,灵活、

合理地推广使用。

(4)已应用的典型工程

复合土钉墙由于技术上和经济上的综合优势,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

广州、浙江、南京、武汉等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仅深圳、上海每年应用

复合土钉墙支护的基坑工程都在150~200个,典型的工程如深圳电视中

心(深9.3~12.85m);深圳长城盛世家园一期(深11.65m),深圳长城盛世

家园二期(14.2~21.7m);深圳凤凰大厦(深14.0m);深圳假日广场(深

14.0~20.0m);上海西门广场等一批深5.0~7.0m,并有深层软土的基坑;

广州地铁新港站(深9~14.1m)等。

1.3.2预应力锚杆施工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将拉力传递到稳定的岩层或土体的锚固体系。

锚杆的一端与岩土体或结构

物相连,另一端锚固在岩土体层内,并对其施加预应力,以承受岩土压力、

水压力、抗浮、抗倾覆等所产生的结构拉力,用以维护岩土体或结构物的

稳定。

它通常包括杆体(由钢绞线、钢筋、特殊钢管等筋材组成)、灌浆

体、锚具、套管和可能使用的联接器。

预应力锚杆施工包括:

钻孔、预应

力钢筋制作安放、灌浆、外锚头制作及张拉与锁定。

(2)技术指标

预应力锚杆施工技术指标应符合标准《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GB50086-200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2-99、《岩土锚杆设计与

施工规范》(送审稿-2004)等的规定。

通常锚杆钻孔直径为130~160mm,

12

荷载设计值为200~3000kN。

(3)适用范围

预应力锚杆广泛的应用于各类岩土体加固工程,如:

隧道与地下洞室的加

固、岩土边坡加固、深基坑支护、混凝土坝体加固、结构抗浮、抗倾覆,

各种结构物稳定与锚固等。

(4)已应用典型工程

预应力锚杆在国内的土建工程中,例如高层建筑深基础工程、水电工程、

铁道工程、交通工程、矿山工程、军工工程等基础设施工程中逐渐得到广

泛应用。

比较典型的工程有北京京城大厦深基坑支护工程、三峡永久船闸

高边坡预应力锚杆加固工程、首都机场扩建工程地下车库抗浮工程、小浪

底水利枢纽地下厂房支护工程、京福高速公路边坡加固及滑坡整治工程。

1.3.3组合内支撑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组合内支撑技术是建筑基坑支护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在混凝土内支撑技

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内支撑结构体系,主要利用组合式钢结构构

件截面灵活可变、加工方便等优点,其具有以下特点:

适用性广,可在各种地质情况和复杂周边环境下使用;

施工速度快;支撑形式多样;

计算理论成熟;

可拆卸重复利用,节省投资。

(2)技术指标

(3)适用范围

适用于周围建筑物密集,相邻建筑物基础埋深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