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考必备清单word版本.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8155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学考必备清单word版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学考必备清单word版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学考必备清单word版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学考必备清单word版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学考必备清单word版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学考必备清单word版本.docx

《高中地理学考必备清单word版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学考必备清单word版本.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学考必备清单word版本.docx

高中地理学考必备清单word版本

 

高中地理学考必备清单

高中地理必修部分必背清单

1.区域发展三个阶段:

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农业阶段:

工业开始起步,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低水平平衡状态

3.工业化阶段:

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4.高效益阶段:

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高科技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区域内部差异逐渐缩小,处于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5.我国三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包括北方与南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6.我国四大地区: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

7.东部地区以轻型或综合性产业为主,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以重型工业为主,中部地区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8.欧洲西部(如荷兰、英国等地)的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

终年温和湿润;原因:

受盛行西风及暖流影响。

9.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广阔的原因:

1、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2、海岸线破碎3、地形南北高中间低,利于西风深入。

10.欧洲西部(如荷兰)的农业地域类型:

乳畜业。

市场的远近和饲料的供应是影响该农业地域类型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1、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生长;2、城市密集,人口集中,消费市场广阔)

11.中亚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

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②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多

12.德国鲁尔工业区兴起的原因:

①有丰富的煤炭资源②有充足的水源③有便利水陆交通

有广阔的欧洲市场

接近铁矿产地

13.德国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原因:

①产业结构单一②环境污染严重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14.德国鲁尔工业区重新崛起采取的措施:

①调整、升级产业结构②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③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④完善交通网络

15.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

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目的是:

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6.美国实行农业地区专门化生产,可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17.美国中部大平原区农业地域类型为:

商品谷物业;五大湖区域是:

乳畜业

18.美国政府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

处方农业目的是杜绝农药化肥的滥用;指定了一系列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等:

如限耕、休耕等政策。

19.农业地域类型:

热带种植园农业、混合型农业,地中海式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水稻种植业。

其中:

大牧场放牧业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的特点。

20.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

解决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污染

21.河流对城市的功能:

①提供水资源②提供水运

22.河流的上游河段开发的方向:

开发水能;原因:

水量大;地势落差大

23.我国南方地区(如浙江、江西等地):

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耕地为:

水田;农业地域类型为:

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24.南方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25.北方地区:

气候为温带季风;自然带为: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耕地为:

旱地;农业地域类型为:

商品谷物业;

26.北方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27.在区际协作中,东部地区的优势:

资金充足、技术先进;西部地区:

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

28.西气东输工程:

一期工程的起点(起源地)--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输送到上海;

二期工程起点是新疆霍尔果斯,但天然气(气源地)是来自境外中亚地区;最后输送到珠三角

29.在西气东输的过程中通过管道(优势是连续性强、安全性高;缺点是不够灵活),经过许多的城市,主要考虑的是消费市场。

30.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影响:

输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

31.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影响:

输入地——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32.南水北调:

四横(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三纵(东线、中线、西线工程)

(1)东线:

在长江下游扬州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水质较差,工程量较小,最早通水

(2)中线:

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33.改开开放初期,海外产业先向我国珠三角地区转移。

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工业的“二次转移”导致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34.承接产业转移(如湖南、江西等)的有利条件:

地价便宜;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基础设施完善;政策支持;交通便利,接近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

35.产业转移目前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寻求低成本。

对转入地影响:

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但会带来环境污染;对转出地影响:

产业升级,减少污染,短时间内存在就业问题

36.两次生物大灭绝时间:

①古生代末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②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

37.成土母质:

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来源。

(决定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化学元素)

38.气候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39.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土壤肥力高低。

40.从干燥的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逐渐加厚。

41.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难以发育形成深厚的土壤。

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条件比阴坡好;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

42.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植被和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镜子,垂直自然带的换分通常以植被或者土壤为主导标志。

43.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如海南一路向北到北京,引起变化的基础是:

热量

44.干湿度(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如北京一路向西到乌鲁木齐,由森林自然带到荒漠带,引起变化的基础是:

水分

45.垂直地带分异规律,随海拔高度变化,水热条件发生改变。

其变化规律与纬度地带分异相似。

46.地方性分异规律:

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

(表述的尺度范围较小)

47.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是生产量最大陆地自然带;荒漠带是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

48.气象灾害:

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海洋灾害:

海啸、风暴潮生物灾害:

鼠灾、蝗灾、草原火灾、森林火灾等

49.我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

洪涝和干旱

50.我国旱涝灾害较多原因:

季风不稳定。

夏季风势力强——北涝南旱;夏季风势力弱——南涝北旱;锋面雨带在4、5月份出现华南地区,6月份到江淮地区(梅雨),7、8月份移动到华北、东北一带;江淮地区7、8月份出现伏旱(受副高控制)

51.河流下游洪涝灾害多的原因:

①降水量大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人类不合理活动(如植被破坏等)④入海通道单一(例如:

海河流域呈扇形水系)

52.洪涝灾害解决:

(1)在河流中上游地区恢复植被,保持水土;还可修筑水库

(2)中游退耕还林,裁弯取直(3)在河流下游疏浚河道,修筑堤坝;(4)开挖入海通道(5)加强天气的监测,

53.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模式--低低低(现代型);问题: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养老负担压力过重。

解决措施:

鼓励生育、接收外来移民、延长退休年龄(此项仅缓解劳动力不足问题)

54.发展中国家:

高低高(过渡型),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等方面的压力。

解决措施: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5.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56.人口容量三个特点:

相对性、警戒性、临界性

57.警戒性——人口目标控制应低于人口容量;临界性——人口目标控制低于人口合理容量(强调舒适性)

58.风产生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地表冷热不均)

59.冷锋:

过境时---出现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如寒潮、沙尘暴

过境后---天气转为晴朗,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60.暖锋:

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过境后天气转为晴朗

61.气旋:

中心气压是低压,北逆南顺;水平方向辐合上升;多为阴雨天气;如台风

62.反气旋:

中心气压是高压,北顺南逆;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如伏旱

63.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类。

64.中心地理论:

服务范围呈六边形;中心地等级越高,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提供种类越多

65.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66.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碰撞挤压(消亡边界)--如高大的山脉、海沟、岛弧

张裂分离(生长边界)--红海、冰岛、东非大裂谷、海岭(大洋中脊)

67.峡谷(V型谷)、喀斯特地貌(溶洞、石林)、丹霞地貌---流水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柱----风力侵蚀;峡湾----冰川侵蚀,U型谷;

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扇----流水沉积;沙丘---风力沉积

68.褶皱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和向斜(岩层中间向下凹陷)

69.背斜的地表形态:

一般为山地(岩层挤压隆起而成);在外力作用易呈谷地(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侵蚀)

向斜的地表形态:

一般为谷地(岩层受挤压下凹而成);在外力作用下成山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岩性坚硬不易侵蚀)

70.断层有地垒(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和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71.背斜----找油气资源,建隧道;向斜---找地下水

72.三大类岩石转化:

73.岩石(固态矿物的集合体):

①岩浆岩(岩浆喷发冷凝而成)分为喷出岩(玄武岩)和侵入岩(花岗岩)。

②沉积岩(外力作用下形成):

分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③变质岩:

变质作用下形成,有大理岩(石灰岩变来)、片麻岩(由花岗岩变来)、板岩(页岩变来)、石英岩(砂岩变来)等

74.影响渔场形成因素:

(舟山渔场)

①大陆架:

海水深浅及获得阳光多少②径流:

营养物质多少

③纬度:

温带水域④洋流:

寒暖流交汇(北海道渔场等)或上升流(秘鲁渔场)

75.影响沼泽形成的因素

①地形地势: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②气象条件:

海拔高或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表积水

③水源条件:

河流水,高山冰雪融水、河流凌汛、泛滥造成地表水在洼地聚集

④地质条件:

地下多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⑤人类活动

76.盐场成因分析1.有利于海水蒸发的天气(如莺歌海盐场是位于海南岛的背风坡降水少,纬度低,蒸发量大;);2.广阔、平坦的泥质滩涂;

77.黑土成因分析(如乌克兰地区的黑土)1.有机质来源:

植被茂盛(草场广布等),或是枯枝落叶多;2.气候寒冷,微生物活动弱,有机质分解少

78.修建核电站的区位因素

①能源需求量大②常规能源缺乏③核能能量巨大,核燃料运量小④核电站建设地区适应能力强

79.修建风力发电站的区位因素

①能源需求量大②常规能源缺乏③风力较强(牧场、海岛)④风能清洁无污染,成本低

80.太阳辐射:

以电磁波形式向外放射能量。

分紫外区(平流层臭氧吸收)、可见光区、红外区(水汽、二氧化碳吸收);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白天入射到室内的主要是可见光

81.风能、水能、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来自于太阳辐射的能量

8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

从里向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用肉眼能看到的是光球层。

发生日全食时,光球层被遮住,看到的是日冕层

83.太阳活动的类型:

太阳黑子(光球层)——周期11年,与地球气候变化相关

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引起磁暴、(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威胁宇航员生命安全等

太阳风(日冕层)——极光(高纬度看到)(PS:

在宇宙中的太阳风也会对飞行器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与影响)

8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两个界面:

莫霍面(陆地33km,海洋6km)、古登堡面(2900km);三个圈层:

地壳、地幔、地核(最厚的内部圈层)

85.地质循环:

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其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86.地壳分布规律: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大陆厚,海洋薄);如:

最厚处:

青藏高原;最薄:

海洋(海沟等)

87.岩石圈:

包括上地幔顶部与地壳(软流层之上部分),固态;岩浆发源地:

软流层

88.外核:

液态或融熔状态,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因,横波在此消失,推测由铁和镍组成

89.矿物:

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最基本单元,自然界最多的矿物是石英

90.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是地表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侵蚀、搬运等)使地表趋于平坦

91.散射: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大气逆辐射作用弱

青藏高原日较差大:

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弱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

92.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主要(直接)来源。

93.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风始终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94.高空中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95.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释放大量热,导致市区温度高于郊区。

近地面风向有郊区吹向城市。

96.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亚洲低压(大气活动中心)切断。

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切断。

97.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98.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如我国夏季的东南风、冬季的西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如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澳大利亚西北部夏季的西北风)

99.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受副热带高压与盛行西风交替控制。

位于大陆西侧南北纬30°-40°,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00.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

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

大陆西侧南北纬40°-60°,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01.地球所处的星系是银河系。

银河系直径是8万光年,日地距离是:

1.5亿公里

102.山区的交通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较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呈“之”字形;西北干旱地区多分布在沙漠边缘的山麓绿洲地带;平原区的交通路线多呈网状分布

103.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之前):

冷暖干湿交替出现,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新生代(哺乳动物,人类、被子植物)、中生代(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

104.全球气候变暖:

化石燃料过多使用造成,可导致两极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洼地区被淹;雪线上升、亚热带地区北移等

105.自然资源:

按自我再生性质分:

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

按自然属性划分分为:

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

106.自然资源的利用:

前煤炭时期——以木柴水力为基本能源,也称为木柴时代;煤炭时期——以蒸汽机为代表,能源以煤为主;后煤炭时期——以内燃机为代表,能源地位被石油和天然气取代,进入石油时代.。

从长远来看,人类利用的最主要能源应该是清洁\可再生能源.

107.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108.南美国家——虚假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较高);印度、孟加拉、印尼——滞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较低);

109.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

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

110.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

生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的联系

111.集聚:

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耗;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112.工业生产系统主要由原料投入、生产活动和产品产出三部分构成。

具有投入联系的部门成为上游工业,具有产出联系的部门为下游工业(投入--产出的联系)。

113.环境污染类: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而演化而来的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的减少

114.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①被动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采集狩猎阶段)②地理环境决定论(畜力和金属工具为代表的农业时期,出现环境问题)③人定胜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④天人相关(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和因地制宜思想

115.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

水资源综合开发。

包括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

116.美国的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西坡,上游市山地丘陵,中游为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

在早期的开发利用仅限于航运。

在进行梯级开发后,有了廉价的电力,流域内发展了大量高耗能工业。

117.西北地区沙漠化: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降水少,降水强度大,土层易风化;植被覆盖率低;认为原因——人口迅速增长;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118.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城市中路面硬化——使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易引发涝灾

119.副热带环流(以30°为中心):

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寒流,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为暖流;北顺南逆。

副极地环流(以60°为中心):

北逆南无。

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暖流,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为寒流。

120.不协调的人地关系,从根本上导致了人口迁移。

生态移民——三江源地区牧民外迁(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三峡移民——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经济因素);

121.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22.商业和服务业的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123.北印度洋区:

季风环流,夏顺冬逆。

124.洋流的基本意义:

①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②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如北海道渔场;上升补偿流形成渔场,例如秘鲁渔场③海上航行顺流快逆流慢④污染顺洋流扩散范围加大,进化速度加快。

125.迎风坡:

雪线低。

背风坡:

雪线高。

阳坡:

森林植被带较高;阴坡:

较低。

126.GIS(地理信息系统):

用于数据的存储、分析、专题地图制作、城市规划管理等几个方面;RS(遥感):

用于资源普查(如矿产资源分布、植被生长状态等)、环境灾害监测(如:

受灾地实景拍摄、台风所在位置等)等方面;

GPS(全球定位系统):

用于定位导航,也可用于测定所在地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海拔高度)

127.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

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一天当中太阳高度角达最大时为地方时12时,日出日落时太阳高度角为0。

128.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最大值;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最小值。

129.6月22日,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所有区域达一年中昼长最长,该日后昼长渐短。

12月22日,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所有区域达一年中昼长最短,该日后昼长渐长。

130.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除极昼区域,日出方位为东北,日落方位为西北。

当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全球正东方位日出,正西方位日落。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日出方位是东南,日落方位是西南。

自然灾害类问题——掌握重点:

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以下将例举几类

131.热带气旋—-台风

台风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

有广阔的暧洋面(26℃以上);

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

结构

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天气特征

狂风暴雨(低压系统)

我国灾害特点

沿海重、南方重。

分布

时间

夏秋季节(北半球7-11月最频繁)

空间

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省;我国内陆江西、湖南等部分内陆省区也受台风影响)、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影响

有利

①缓解酷暑天气;②缓解伏旱带来的旱情;③改善大气质量

危害

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狂风掀翻万吨巨轮,吹倒树木,破坏基础设施;暴雨导致水库决堤,诱发洪涝灾害;风暴潮摧毁海堤和港口等。

防御措施

①加强监测预报;②加固海堤;③保护红树林;④建设沿海防护林等

132.干旱和旱灾

干旱

旱灾

概念

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

特点

(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

形成原因

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

在某些地区,即使降水丰富,但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就会酿成旱灾

一般答题要点:

①降水量少(主因——我国与雨带推移有关);②气温高,蒸发量大;③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需水量大。

主要类型

热带荒漠:

①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量少;②沿岸寒流降温减湿;温带荒漠:

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量少;②山脉的北风坡,降水量少

华北(春旱为主)、东北(夏旱为主)、华南(夏秋旱为主)、西南(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春旱、伏旱、夏旱为主)和江淮地区(伏旱为主)

春旱原因:

春季雨带未到达,降水量少;春季回温快,蒸发量大;春季农业生产需水量大。

伏旱原因: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农业生产需水量大

云贵高原干旱(特殊原因):

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

危害

农业(粮食)减产绝收,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灾情分布

东重西轻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防御措施

①修建水利工程;②营造防护林;③培育(种植)耐旱作物;④发展节水农业;⑤采用滴灌、喷灌技术;⑥开辟水源。

133.寒潮

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快行冷锋)

发生时间

9月至次年5月(深秋至初春),高峰期:

3-4月(最强)和10-11月

天气特征

北方:

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

南方:

降温、冻害、雨雪(冻雨)

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影响

有利

冻死虫卵,减少病虫害(瑞雪兆丰年)

危害

①强烈降温造成冻害;②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③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④暴雪压垮建筑物、阻碍交通运输等

防御措施

⑴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报,⑵采取防寒保暖措施(①地膜覆盖、②秸秆覆盖、③农作物浇洒水防冻、④培养耐寒作物等)

134.沙尘暴

沙尘暴

概念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发生时间

冬春季节(春季最典型)

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