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学考地理考点必胜秘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76250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3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学考地理考点必胜秘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广西学考地理考点必胜秘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广西学考地理考点必胜秘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广西学考地理考点必胜秘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广西学考地理考点必胜秘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学考地理考点必胜秘籍.docx

《广西学考地理考点必胜秘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学考地理考点必胜秘籍.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学考地理考点必胜秘籍.docx

广西学考地理考点必胜秘籍

2019年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考点(必修一、必修二)

整理:

李洁雄

地理必修一:

一、宇宙中的地球

(一)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概念:

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

★★★2.层次(级别):

八大行星: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金星距地球最近

哈雷彗星:

公转方向(自东向西)

公转周期(76年)

(二)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1.太阳系

同向性:

绕日公转方向都为自西向东

共面性:

绕日公转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近圆性:

绕日公转轨道都为椭圆

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运动特征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2★★★结构特征:

质量、体积、距离

3.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及形成这些条件的原因:

1.安全的宇宙环境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使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九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适宜的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拥有合适的温度,有利于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

(2)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能够吸引住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

(3)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形成了原始海洋,孕育了生命。

【随堂练习】:

1.与银河系处于同一个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B.地月系C.河外星系D.总星系

2.判断题:

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适宜的温度,是因为地球本身的质量和体积比较适中。

()

3.关于八大行星分类正确叙述()

A.类地行星是指水星、金星、地球

B.巨行星是指火星、木星、土星

C.远日行星是指天王星、海王星

(三)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2)太阳辐射含义:

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3)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H—1He)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

②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太阳能、煤、石油等能源

(四)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外到内分层:

日冕、色球、光球(用肉眼所看到的是太阳的光球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黑子、耀斑

(1)黑子:

发生在光球层,温度比其他地方低;

(2)耀斑:

生在色球层,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

(3)黑子、耀斑周期:

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扰动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2)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两极地区产生美丽的极光;

(4)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五)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

(北极:

逆时针

南极:

顺时针)

恒星日:

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

24小时

角速度:

两极为零,其余各点均为15o/小时

线速度:

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两极为零。

两极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公转

自西向东逆时针

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近日点(1月初):

最快

远日点(7月初):

最慢

公转示意图:

★★★★★

(六)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地球自转运动的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夜产生的原因: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晨线:

夜→昼

昏线:

昼→夜

(2)晨昏圈: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3)晨昏线(圈)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

晨昏线的位置在不断向西移动。

(4)昼夜交替的周期:

24小时,一个太阳日。

(5)晨昏线上的时间问题:

晨线与赤道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为18点.

(6)晨昏线一年中只有春分日和秋分日与经线圈重合,其余日期斜交。

(7)昼夜交替:

地球的自转

2.时差★★★

(1)地方时的产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要早。

(2)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上地方时不同。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3)区时:

全球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4)北京时间:

东八区的区时,东八区中央经线即东经120°上的地方时。

(5)日界线——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日期。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6)简单区时计算:

某地的区时=已知时间±时区差,东加西减,即所求地点位于已知地点的东侧,用“+”,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西侧,用“-”。

例:

已知北京时间为4月9日16时,求纽约(西五区)的区时,莫斯科(东三区)的区时

3.产生地转偏向力

由于地球自转,沿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会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七)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黄赤交角(23o26/)

地球自转: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

黄道平面

2.黄赤交角的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如图)★★★★★

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到北纬23°26′,最南到南纬23°26′。

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纬23°26′;春秋二分直射赤道。

节气(二分二至)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3.昼夜长短的变化★★★

(1)在春、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自秋分日至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3)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达一年中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达一年中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半球反之。

(4)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特殊日期的太阳高度

a.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b.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上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c.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南回归线上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总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5.四季的更替★★

(1)产生原因: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的过度季节。

实际四季划分(气候):

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为冬季。

【随堂练习】:

1.北半球正值

A.春分日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2.在地球的自转运动中,甲、乙两地

A.角速度甲大于乙B.线速度乙大于甲

C.角速度相等  D.线速度相等

(八)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纵波:

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横波:

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1.地震波

莫霍界面:

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大陆部分):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不连续面

3.地球的内部圈层:

★★★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地壳: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

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KM。

2.地幔:

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3.地核:

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4.岩石圈:

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

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4.地球的外部圈层:

★★★

1.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二、地球上的大气★★★★

结论: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

(如白天有云温度不会太高)

(3)散射作用——有一定选择性。

(如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3.大气的保温作用

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的都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并受到大气逆辐射将热量又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二)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维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的形成★

近地面空气受热或冷却(冷热不均)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3.应用实例分析:

★★★★

(1)海陆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山谷风

(3)城市热岛环流(城市风):

城区由于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等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人为废热,使城区温度比郊区温度__________(高或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

地表冷热不均

2.形成风的制约力:

★★★

(1)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垂直于大气运动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只改变风的方向,不改变风的大小。

(3)摩檫力——方向与风向相反,既改变风的方向也改变风的大小。

(四)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1)分布:

(如图)

气压带:

A:

______________F:

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G:

_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风带:

⑤:

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①:

_____________⑥:

______________

E:

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

(2)移动规律: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

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形成原因

气候特点

典型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o之间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亚马孙平原、

刚果盆地、

东南亚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40o—60o之间的大陆西岸

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

全年温和多雨

西欧

地中海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30o—40o之间的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地中海沿岸、

旧金山、洛杉矶

开普敦

(五)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1.定义: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变化的现象,称为季风。

2.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对于南亚季风环流(夏季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也是一个原因。

4.特点:

冬季——偏北风——低温干燥

夏季——偏南风——高温、湿润多雨

5.典型地区——东亚。

原因是东亚地处最大的海与陆之间,海陆热力对比显著,产生的气压梯度力最大,季风最典型。

成因:

均可回答为受季风环流影响(或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五)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暖气团上升状况

被迫抬升

主动徐徐爬升

降水位置

锋后

锋前

图示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的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位置,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暖气团占据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天气实例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暴发的寒潮;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风沙天气

(七)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低气压

高气压

北半球水平气流

逆时针向中心辐合

顺时针向四周辐散

南半球水平气流

顺时针向中心辐合

逆时针向四周辐散

垂直气流

上升

下沉

天气状况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示意图(北半球)

我国典型的气候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

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冬季爆发的寒潮;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天气

(八)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

1.特点:

(1)历史时期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

(2)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

气温升高

2.原因:

★★★★

(1)自然原因:

现今正处于地质历史时期的温暖期

(2)人为因素:

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3.影响:

★★★

(1)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海水上涨

(2)影响农业生产——就地区而言,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产;而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产。

(3)影响水循环过程,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4.适应对策:

★★★★

(1)减少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

(3)建设海岸防护堤坝防止海水入侵等;

(4)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5)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

植树造林、固碳技术。

【随堂练习】:

1.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北半球气旋的是()

ABCD

2.判断题:

台风是由强烈发展的冷锋造成的。

()

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性质上看,甲图中B是气团,C、D、E三地中气温最高的是地。

(2)甲图是锋天气图。

该锋过境后,E地天气状况是。

(3)乙图中F处是气压中心,该天气系统位于半球,在其控制下多为天气。

4.读“亚洲季风示意图”,回答问题。

(1)北半球亚洲地区季风形成的原因:

(2)在甲、乙两图中,表示亚洲一月季风图的是图。

(3)我国东部地区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冬季风风向:

,性质:

;夏季风风向:

,性质:

(4)东亚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原因是。

三、地球上的水

(一)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连续但不规则

(2)存在形体:

固态(主要在高纬、高山地区)、液态(数量最大)、气态(分布最广)

(3)存在空间:

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

2.河流的补给

(1)河流补给即指河水来源

(2)主要补给形式:

★★★★

①雨水补给——河流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河流径流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

②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关

③地下水补给——河流最稳定的补给方式

④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常形成相互补给关系

3.水循环★★★★★

(1)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

(2)主要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循环、海上内循环

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①促进陆地上水资源不断更新

②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

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⑤是海陆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

(二)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定义: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的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性质分类:

暖流:

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水温较高的海区流向水温较低的海区)

寒流:

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水温较低的海区流向水温较高的海区)

3.主要成因: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4.分布规律:

★★★★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中低维度):

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中高纬度):

北逆南无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夏顺(自西向东流)冬逆(自东向西流)

5.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1)对气候的影响

①暖流增温增湿——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②寒流降温降湿——秘鲁沿岸的荒漠地带

(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形成著名的四大渔场★★★★★

a.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

b.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c.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的冷海水交汇

d.秘鲁渔场——沿岸上升流的影响

(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a.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b.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航海不利;

c.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给海上航运带来较大威胁.

(4)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a.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

b.使污染范围扩大。

(三)结合实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水资源为例)

1.水资源★★★★

(1)定义:

广义——水圈内的水体总量

狭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地区差异:

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

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贫乏。

(3)衡量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4)世界分布状况:

从大洲看亚洲最多,大洋州最少

从国家看巴西最多,我国居第六

(5)我国分布特点:

地区上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上看——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关系

(1)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2)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3)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3.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原因:

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加剧水资源短缺。

(2)解决措施:

开源节流,加强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开源措施:

a.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b.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

c.开渠引水,将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调入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加强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节;

d.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节流措施:

a.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b.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c.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等。

【随堂练习】:

1.判断题: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环节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

(  )

2.右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则(  )

A.①表示水汽输送B.②表示蒸发

C.③表示径流D.④表示下渗

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分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比较分析★★★

形式

能量来源

主要形式

作用结果

综合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使地表形态变得高低不平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使地表形态趋向平坦

3.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二)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外力作用

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

流水

河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冲积平原、洪积扇、冲积扇、三角洲

风力

风湿蘑菇、风蚀城堡、沙漠、戈壁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冰川

冰斗、角峰

冰碛湖、冰碛丘陵

(三)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四)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1.褶皱

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一般地貌

地形倒置

原因

实践意义

背斜

岩层向上

拱起

中老两新

山岭

背斜成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石油、天然气

向斜

岩层向下

弯曲

中新两老

谷地

向斜成山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地下水

2.断层

(1)定义:

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压力或张力,超过岩性所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发生断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这叫断层。

(2)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3)断层中上升一块为地垒,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断层中下降一块为地堑,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4)应用:

水库等大型工程应避开断层

3.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交通方式:

以公路为主,其次是铁路

2.线路分布: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线路设计:

迂回前进

例题:

读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_______;地貌名称是____________。

(2)乙地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

(3)建设地下隧道应选址在甲、乙、丙处的______处为好,其中______处最不适合建大型工程。

(五)河流地貌★★★★

1.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2)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叫溯源侵蚀,它使河流不断变长;下蚀则使河床变深;侧蚀使河流变宽。

(3)河谷的发育★★★★

2.堆积地貌——冲积平原

(1)洪积——冲积平原:

山区

(2)河漫滩平原:

中下游

(3)三角洲平原:

河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