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招教背诵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7407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招教背诵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最新招教背诵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最新招教背诵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最新招教背诵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最新招教背诵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招教背诵笔记.docx

《最新招教背诵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招教背诵笔记.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招教背诵笔记.docx

最新招教背诵笔记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1、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1)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思和行为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1.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作用。

2.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

3.师德对社会其影响和促进作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对物质文明的的推动作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广泛性与特殊性。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育思想道德

2.教师的教育教学道德

3.教师的言语道德

4.教师的交际道德

4.教师的个人生活道德

(2)加强师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1.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论人格。

2.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知行统一。

加强师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

2.用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

3.虚心学习他人,相互砥砺提高,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

4.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教育学模块

(一)模块分值:

35分

(二)评价目标:

1、考核应聘者教育理论素养及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2、考核应聘者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理论的掌握程度及其应用能力

(三)考核内容

1、教育及其发展

1、.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这种教育具有随机性。

狭义的教育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特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这种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实践活动。

2)这种教育有专业的教育者。

3)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来实践。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的是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1)、教育的不分化性2)、教育的全民性与均等性3)、教育内容和形式贫乏而简单

2、古代社会教育1)、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教人员2)、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等级性3)、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对立4)、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5)、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3、现代教育1)、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走向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学校教育的普及性。

3)、制度日趋完善4)、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5)、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摘自网站)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凡是对学习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以称为教育者)

2.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生活中从事学习学习的人,既包括在校学习的学生,也包括各种成人教育的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影响(包括作用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3.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关系

(2)教育与社会的科技、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关系

一、教育与政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政治经济制度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以及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所以这些方面的投资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

教育与社会的科技、文化的关系

一教育与科学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者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二、教育与文化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可以传递与深化文化,同时根据文化的定义,教育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教育几乎与文化的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

教育与文化既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面,又有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变化与发展的一面。

这是因为教育与文化各自有独立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4、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个体身心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现实个性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内发论:

内发论的共同观点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要求,身心发展的顺序是有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认为人本性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注重“内省”,这些品质就能得到健康发展。

现代西方的内发论者进一步从人的机体需要和物质因素来说明内发论。

如果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最根本动因。

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美国的心理学家格赛尔认为,人的发展顺序手基因决定,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成熟的时间表面前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格赛尔认为,人的机体发展顺序受生长规律的制约,而且“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长规律的支配”。

这种机制称为“成熟”。

2.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对于人的自身的因素,有多种不同的观点:

有的认为是需要改造的。

如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必须经过后天改造才能改变。

有的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意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美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外铄论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他甚至这样说:

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由于外铄论着强调外部力量,故一般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么才能有效地学习。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集体成熟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种观点把实践、把个人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做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最直接、现实的力量。

人是能动的实践主题,没有个人的积极参与,个人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展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根据这样的观点,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自然受到特别的重视。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的时候,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繁到简、由低到高等顺序。

皮亚杰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顺序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一刀切,一锅煮,是无法取得好的效果)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

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期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首先存在于生理机能的不同方面,其次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做到因材施教)

3)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和作用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成熟的标志是:

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教育受成熟只要,对人的发展又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教育要以成熟为前提,又要积极地、能动地促进成熟。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因此,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

3.学教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还具有延时的价值

五.个体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前者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1)教育目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2)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组成

(4)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

1、教育目的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的概念:

n48

教育目的是把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体要求。

它规定吧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中共版本)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现代版)

(2)教育的功能:

n5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者说是核心问题),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驾驭活动的归宿,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定向功能,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

调控功能,教育目的会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或人发展的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

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教育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懂得根本依据和标准。

指导功能,教育目的的之道功能体现在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的方针政策上。

(3)教育的价值取向:

n51

人本位价值取向,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呢的贡献的指标。

文化本位价值取向

2.、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n56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3、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组成:

n53

内涵: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据率有道德的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版本)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一句《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现代版本)

组成(模糊):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4、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

要点:

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特点:

1)改变以教为主的原则,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2)强调培养创新精神。

3)提倡学生参与,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4)确立英语课程的开放性体系。

6、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2)教师的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3)学生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4)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n81

在教学过程中,扮演者多种角色。

1)传道授业者,教师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道德、和科学知识是教师最原始的最基本的角色。

2)知心者,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给予学生更多指导和鼓励,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和忧伤、分享欢乐和幸福,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必须尊重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主张那个在师生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景。

3)管理者,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除了开展正常的教育工作,还应该对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习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包括课堂的管理、班级的管理、集体活动的管理。

4)协调者,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技能,足够的耐心和强烈的责任心,并注重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渠道和机制,协调好各种关系,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保障。

5)研究者,教师必须以发展变化的态度、以研究者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2.、教师的素养:

n81

1)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

学科专业素养: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

第二。

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及该学科的新发展。

第三;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育专业素养。

教育学和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

3)综合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自我调控和反思能力。

4)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

健康的心理,愉悦的情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教师不光是大家熟悉的组织者、监控者和帮助者,同时也是合作者、参与者、学生和对话者。

3、学生的特点:

n74

1)发展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不成熟性,教师通过教育进行积极引导,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有潜能。

学生有接受教育的良好基础,有着巨大的潜能,每个学生通过正确的教导都可以塑造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3)差异性。

学生由于特定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

但同时,由于每个学生在智力水平、认知方式和性格、兴趣以及成长环境的不同,又存在着个体差异。

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主动性。

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独立性。

学生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享有自行确定或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特点和条件的目标和行动方式,并能在实现目标的行动中自我监控和调节。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独立的行动方式并做好适当的引导工作。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教师即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既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指导工作,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

4.、师生关系的意义:

n86

建立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以及学生人格的形成。

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n86

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道德修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发扬教育民主。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理念,多听取学生的意见,而不能以权威自居。

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地分析矛盾,妥善地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使师生之间少一点矛盾,多一分谅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n85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以促进学生主动、健全发展的现代教学价值观基础上,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长、共创共乐的新型师生关系必将成为时代的主题。

7、课程

(1)课程内涵

(2)课程的类型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4)课程标准

(5)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课程内涵j90z70

1.“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近代以来,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课程包括三层意思:

①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②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③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2)课程的类型j91z70

1.按照学科固有的属性来划分,可将学校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千百年来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文化遗产。

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2.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将学校课程划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3.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划分,可将学校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

选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

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5.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6.从课程呈现方式来区分,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z79与特征z79

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选修课程。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特征:

1.均衡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体现在三个层面:

①对学习领域的规划和设计,或者对学科与活动的规划和设计必须全面\均衡;②对各学习领域,或者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必须均衡;③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均衡.

2.综合性.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指加强学科整合,设置综合课程,密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指主要通过开发和设置综合课程的方式体现出来,提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3.选择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指学校课程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

8、教学

(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3)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4)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6)教学组织形式

(7)说课的基本程序与要求

(8)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9、教育评价

(1)教育评价的内涵与作用

(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10、德育与班级管理

(1)德育的概念、构成及意义。

(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3)德育过程的规律

(4)常用的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5)常用德育方法及其运用

(6)德育的途径

(7)班级管理的功能、内容及方法

(8)班级集体的组织与建设

11、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含义及特点

(2)课外活动的意义与任务

(3)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4)课外活动的组织

(1)课外活动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和校外教育机关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以外组织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包括课外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