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报道如何写出新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73213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报道如何写出新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企业报道如何写出新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企业报道如何写出新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企业报道如何写出新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企业报道如何写出新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报道如何写出新意.docx

《企业报道如何写出新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报道如何写出新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报道如何写出新意.docx

企业报道如何写出新意

企业报道如何写出新意

企业报道如何写出新意

  在新的传播格局和新的电力行业体制下,迫切需要以更灵活的方式、更新的操作模式做好企业热点新闻的发掘和企业宣传报道的策划工作。

这样,才能增强企业宣传报道的效果,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从而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媒企关系,为和谐电力及和谐电力企业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追求形式上的“软着陆”

  现在传媒界非常流行“内容为王”的说法,然而,形式本身在很多时候往往比内容更为重要。

因为它决定了如何形成文字,如何与读者见面。

所以,形式的重要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在宏观经济学上,“软着陆”是指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一段过度扩张之后,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

企业报道的“软着陆”,指的是将硬新闻软化,更加贴近受众、吸引受众、留住受众。

  人们往往认为企业报道难做,所以老是那些模式。

其实稍微改变一下,创新一下,就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

并且,这些动作往往不必费太大功夫,关键是观念问题,是做不做的问题。

  1.学会讲故事,善于讲故事美联社特写新闻部的主任布鲁斯·德希瓦尔认为:

“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能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

  的确如此,人们的阅读天性就偏爱“故事性”。

如果能够在企业报道中更多地引入故事,讲解案例,相信更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对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大有好处。

  这方面,《华尔街日报》是一个值得学习的范例。

《华尔街日报》是美国道琼斯财经新闻社的喉舌,是以金融界为主的综合性报纸,读者群体涵盖了金融企业界人士、政界及中上层知识分子。

《华尔街日报》在国际社会有着良好声誉,报纸行销100多个国家,还出版有《亚洲华尔街日报》。

目前,其销量约200万份。

  《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往往在非动态性新闻或深度报道的开头采用故事性描述的写作技巧,通过讲述一个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人物故事,引出所要报道的内容,然后逐步展开深化新闻主题。

这种写法被称为“华尔街日报体”。

华尔街日报体的最大优势,在于用人们最能迅速接受且兴趣不减的故事作由头和引子,扣人心弦,层层深化,在轻松愉快和诙谐幽默的描写中,不知不觉地让读者接受新闻事实,效果往往比生硬的说教好很多。

  不妨以笔者在写作《“一强三优”的河北方略》一稿时的粗浅尝试为例。

  引子:

一次非常规的“大输血”

  2005年3月,一场不大不小的“人事震荡”影响了河北省电力公司系统。

  “震荡”源于该公司机关本部的一则招聘启事:

为适应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要求,加强公司本部员工队伍建设,优化员工素质结构,根据岗位需要,决定在公司系统选聘部分工作人员充实公司本部。

招聘的门槛相当明了:

面向公司系统16个基层单位,年龄35周岁以下,本科学历以上,基层骨干。

  人们注意到,此前2004年12月底,李效勇赴河北省电力公司履新,任总经理一职。

按“常理”,这样的猜测不足为怪:

不过是又一次应景式的人事“大换血”。

然而,事实很快证明:

这是一次新生力量的充实,是对机关本部员工队伍的“大输血”。

经过严格选拔、笔试面试被录用的38名优秀年轻骨干,并没有成为机关的“官”,而是当上了机关的“员”。

  一个细节:

李效勇上任后到公司各部门调研,回到办公室的头一句话就是“全是经验丰富的”。

略显俏皮的话里,隐含着一个企业领航人对长远发展支撑体系的战略考虑。

  战略离不开战术的保障。

于是,推荐和竞聘相结合,且互为监督:

部门推荐两个,人事部门负责推荐两个。

单单这样还不行,还要通过科学、规范的竞聘来决定。

同时,类似杜绝猫腻的办法和思路贯穿了“大输血”的始终。

考试前一天,涵盖了应用文、专业技术、答辩三部分的考题及考核、答辩的组织形式,依然被李效勇推翻重来,而试题、判卷、考核、答辩等工作均由新的人员所组成的单一小组来完成。

  这在公司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此前机关本部已经连续8年未进新人。

  如今,38个平均年龄32岁的年轻人不仅迎来了人生的转折,企业也拥有了精兵良将,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等得到了较好的调整,机关本部整体战斗力大大增强,可谓棋高一招。

  实际上,在河北省电力公司采访的不长时间里,记者发现,类似这样的“棋高一招”背后潜藏着更为深刻的变化,蕴涵着这个企业对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总体战略的“执行力”。

半年来的实践显示,该公司正以求实、求严、求强、求新的姿态,在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道路上劈荆斩棘,乘势而上。

  企业宣传报道从“人事震荡”写起,应该是不多见的。

并且,这篇稿件说实话就是一个应景稿件,是给领导一个交代的,宣传色彩非常强烈。

但是,我还是想进行一些尝试。

虽然这个还算不上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已经具备了情节,具备了人物,具备了戏剧色彩,应该还是比较容易为读者接受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来担心企业不一定接受这种写法,没想到他们非常认可,给予高度评价。

我也就体会到,按照新闻规律做企业报道,是能达到双赢的结果的,是可以求得双方满

意,甚至三方(包括读者)满意的。

  需要强调的是,讲故事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增添读者对报道的理解深度,绝不是故弄玄虚,不是“卖弄”。

因为正像前面讲到的,新闻传播的受众特征决定了必须从受众出发,既然这种方式容易为受众所接受,既然其传播效果好,就不妨多采用一些。

  另外,如果讲故事能够达到一定的层次,就是能够形成经典,对于企业品牌的宣扬和传播是非常有效的。

海尔集团张瑞敏,就掌握了这个诀窍,就是编故事、讲故事。

为什么海尔的形象能让人信任,因为它通过很多的具体故事,很早发出去了,大家记住了。

包括在进入国际市场,新进入德国的时候,又有很多故事。

可以说是先入为主,通过故事,大家认识了海尔,记住了海尔,产生了好感。

所以,作为一个想打造品牌的企业,一方面要善于和媒体合作,策划选题,找准新闻价值;另一方,就是在你的新闻中要创造一些故事,然后不厌其烦地传播它。

我想,关于电力的故事很多,每个企业都有,但关键是进行整合,努力传播,制造影响。

2.开头漂亮,结尾精彩

  注重报道的开头,包括导语的质量,这是新闻写作的共性。

对于篇幅较长的调查性报道而言,开头更为重要。

一个好的开头,可以牢牢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提起阅读兴趣。

比如:

我在写作“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文化建设系列报道”的第一篇《顶天立地责任南网》的开头写到:

“历史之手,往往在不经意间开启缔造传奇的大门。

”这样的句子,相信是有分量的。

  结尾有很多种。

而追求回味最为巧妙。

举一个问题报道的例子,这对正面报道也是一个启发。

就是前一段比较热闹的富士康事件的例子。

这篇文章,《机器罚站12小时和富士康的“特殊”管理》想必大家都看到了。

它在描述了各方面的情况后,以一句员工的话画上句号,戛然而止,但又余音未绝,引人思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富士康员工如此形容他们的生活:

“干得比驴累,吃得比猪差,起得比鸡早,下班比小姐晚,装得比孙子乖,看上去比谁都好,五年后比谁都老。

  这句话由于短信的传播,大家都不陌生,但在这里看了全文之后读起来,显得是那么震撼,就是作者把握住了火候。

  3.凸显人

   企业报道,不能没有人。

关键是要凸显出来,写出人性。

还以富士康的稿件为例。

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在富士康深圳基地,23岁的陈峰(化名)正在琢磨,怎样逃离这家他刚工作不到一年的全球500强企业。

  这段时间,他亲眼看到三个年轻女工因为经常加班,晕倒在了生产线上。

他自身的亲身经历更让他觉得这不是一个适合工作的地方。

  富士康外联部的贺小姐告诉记者,员工在车间晕倒并不是在公司加班过多,而是身体素质差,“招进来1000人,500人身体本来都有病。

  1000名员工,应该是个群体,很多。

但是,作者就选了一个人作为报道主体,就是陈峰。

这样,一下子这个个体的命运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很容易牵动人心。

  后面,这个人物一直在,可以说是串线的角色。

  相比这些小女孩,陈峰要幸运许多。

  但他所经历的3个月培训,外人看来也颇为残酷。

  新职员培训分为生产线实习和企业文化课程。

每天早上6点40分起床后,陈峰必须吃得很饱,振作精神接受12个小时的体能考验。

  后面的内容很快就转到了群体的情况,是个综合描述:

  在实习人员同样没有凳子坐,大部分时间都要站着,且不能东倒西歪。

否则,被抓到就是劈头盖脸一阵训斥。

几个月下来,从生产线走到宿舍,每个人已筋疲力尽,双脚生满水泡。

实习期间,还要穿插一些企业文化的课程培训,8个小时的千人集训场面,蔚为壮观。

  富士康还指定了“限制加班时间”的措施。

每人按不同级别有不同的加班时间。

如果一个员工的每月加班时间超过指定小时数,超过部分算义务加班。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写个体更容易打动人心,更容易把群体的情况烘托出来,更容易凸显传播效果。

  另外,我在南网文化的一组系列报道中,也尝试了一下。

是在服务篇:

万家灯火,南网情深。

用了一个营业员小莫的例子。

  在真诚的付出中,才能体会到工作的快乐。

  广东电网公司江门供电局新会营业厅小莫,即使在接受采访时,也是满脸真诚的笑容,满腔柔和的言语,甚至一些惯用的服务用语和动作还不时流露出来。

她的身份,难以掩饰;她的快乐,更难以掩饰。

  “我从来就不认为每天站在营业厅给客户提供服务是一份不体面的工作。

相反,我的工作得到认同,让我有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幸福感。

”她微笑着说。

  “以前的服务方式根本不与客户交流,未必就是快乐的;当你真正投入到一份工作里面,有了情感的流动,你自然会觉察到工作的快乐,生活的美好。

”她依然微笑着说。

  说实话,这个人物我是借用的。

我并没有见到,没有采访,但通过这样的描述确实是很活泼,生动,又比较温情。

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一个热心服务、快乐生活的营业员形象应该说基本是可以在眼前看到了。

尤其是“微笑着”和“依然微笑”,我是特别强调这种情感的。

我感觉,要多尝试,勇敢一些,新的手法即使是学来的,也可以用,要敢用。

  4.多用直接引语

   借助直接引语打造报道的魅力,其作用主要有:

  第一,作为支撑报道的有效证据,可以增加报道的可信度,企业报道尤其如此。

这个是不用多说了。

想强调的是,企业报道,尤其是通讯员在写的时候,很容易是自己说自己,把自己放到文章里,不分作者和新闻主体,比较混乱。

效果也不会好。

所以,还是要让读者看到作者的“超脱”,其方法,就是让当事人说话,让第三者说话。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第二,承上启下串联文章。

这是个技巧问题,甚至可以作为小标题。

比较成功的是今年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一个一等奖的人物通讯《这个头,带得好——访“冬暖式大棚菜之父”王乐义》。

它就比较灵活,全部用当事人的话作为每个小标题的题目,每个部分反映人物不同的特点和不同方面的事迹。

可以说,通讯构思巧妙,文笔酣畅,通过多位人士多个角度的评价,把王乐义塑造得形神兼备,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它的四个部分是这样的:

  “王乐义引发了蔬菜生产的‘白色革命’,进而引发了餐桌上的‘绿色革命’。

他是蔬菜界的袁隆平!

  “共产党人过去带领群众打天下,现在最大的责任就是带领群众致富,这个头党员干部不带谁带?

  “为推广大棚,王乐义遭的罪一点不比发明大棚少。

  “以最低标准追求生活欲望,以最高标准搞好工作。

共产党员如何永葆先进性,王乐义是面镜子。

  第三,触动读者情感的迸发。

当事人的直接引语往往很生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上面讲到的营业员小莫,她娓娓道来的话语,想必是有一定的感染力的。

  比如获十六届新闻奖一等奖的人物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中写王顺友对家人的愧疚和感情。

这部分的小标题是:

  “如果说马班邮路是一个人的长征,这条长征路上凝结着他全家人崇高的奉献。

”看一下对山歌的引用。

  韩萨真的是最懂得王顺友的女人,这个家的确是他放不下的心。

他有一本发了黄的皱巴巴的学生作业本,每一页上面都记满了他在邮路上唱的山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相思相盼的情歌。

他说:

“那是唱给韩萨的。

”说这话时,他眼里有泪。

  高山起云遮住山,

   马尾缠住钓鱼竿,

   藤儿缠住青岗树,

   哥心缠住你心肝。

   獐子下山山重山,

   岩间烧火不见烟,

   三天不见你的面,

   当得不见几十天。

   优美哀婉的歌词里,

   蕴满了多少离别之苦。

  这实际上,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直接引语。

正如作者所说,这里蕴满了多少离别之苦,这样的引用,是能触动人心最深处、最私密的东西的。

  另外,最后结尾的一部分《如果说马班邮路是高原上的彩虹,他就是绘织成

这彩虹的索玛》。

几乎都是对话,也非常成功,值得回味:

  这位在木里的马班邮路上走得年头最长的人,还能走多远呢?

  他说:

“走到走不动为止。

  我问:

“如果让你重新做一次选择,还会走马班邮路吗?

  “那不会变。

  “为什么?

  “马班邮路把我这一辈子的心打开了,为党和政府做事,为乡亲们做事,让我活得舒坦,敞亮!

也让我觉得,自己在这个大山里是个少不得的人呢!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牵着马送信的人能有多重要?

  “我们木里山太大,太穷,没有邮路,乡亲们就会觉得心头孤独了。

现在我

们有十几条马班邮路,十几个乡邮员,每个人跑一条路,不起眼,可所有这些路加起来,就把乡亲们和山外面的世界连在一起了,就把党与政府和木里连在一起了!

  我的心被一种热辣辣的东西涨得满满的。

  5月的凉山,漫山遍野盛开着一片一片火红的花儿,如彩虹洒落在高原,恣意烂漫。

同行的一位藏族朋友告诉我,这种花儿叫索玛,它只生长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原,矮小,根深,生命力极强,即使到了冬天,花儿没了,它紫红的枝干在太阳的照耀下,依然会像炭火一样通红。

  噢,索玛花儿…… 

5.注重细节描写

   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成为一篇报道的闪光点,增强文章的张力和感染力,使读者久久难忘。

同时,在细节中往往可以看到推动事件进展的关键因素,或者有助于进行深层剖析的关节点,对这些细节的探求和挖掘,可以显示出记者采访的功力所在。

以我2005年4月写的通辽发电总厂主辅分离的新闻调查为例。

2004年12月24日,通辽发电总厂八届四次职工代表大会正在进行。

  本次大会将成为这个老电厂的“告别演出”,而它的重要议题,就是讨论体制改革方案。

  当主持人宣布对《深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行表决,台下“刷”地一声手臂林立———统计起来很容易,187名到场的职工代表全都表示同意。

无一反对,无一弃权!

  方案设计参与者赵海清告诉记者,此前,他们虽然对自己的工作很有信心,但绝对不曾想到会达到如此令人欣喜的程度———此前,其他企业在改革过程中曾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

  更让大家始料不及的一幕出现了。

原通辽发电总厂厂长,被称为“老厂长”的吴润华,同时也是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突然从主席台座位上站起来,面对全体代表,将无限的感激、感慨和感动化作深深一躬。

  片刻的“冷场”,之后,掌声雷动。

  直到会议结束,工会刘主席的眼眶里一直有湿湿的东西在打转。

吴润华后来也回忆,当时所有的举动都是情不自禁的。

“这样的重大变革能够得到全体职工的认可,说明工作确实是做到家了。

  民心所向,这同时也是对通辽发电总厂归属单位中电投集团公司深化发电企业体制改革决策的拥护与认可。

  大家可以注意到,这里有多少个细节。

比如手臂林立,比如深深一躬,比如“湿湿的东西在打转”,都是细节。

这样的细节不仅读起来舒服,引人,而且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比如那林立的手臂,很显然,是说明改革深入人心。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一点,很难说通辽发电总厂的改革就是成功的,所以,在一开头,在第一部分,我就把这一幕展现给读者,为全文定下了基调,也为后面的行文奠定了基础。

一个细节,能有这样大的作用,是我开

始没有想到的。

  6.注重个体切入

   这实际上与讲故事、细节描写都是异曲同工的。

在南网文化系列中,第三篇,也就是服务篇,就注意了与前几篇的不同,虽然没有那么多高亢的语言,没有更多的总结,但由于多了基层的个体案例,多了人物,我觉得从新闻规律来讲,这一篇应该是比较成功的。

同时,也比较短,2700字左右。

尤其对于服务这个话题,我认为就是要用大量的例子,要有人物,这样才可信,可感,可触。

  比如第一部分就采用了从个体到综合再到个体的写法:

  (幻灯片:

南网服务文化2)“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真情/带来每一天的光明/每一次辛劳/让世界到处充满光明/每一句承诺/每一滴汗水/换来一次次的欣慰/哪怕山高路远/路难行/光明永远都不会停……”

  四个活泼奔放的年轻人,唱着上面的歌曲。

欢快的节奏,动感的舞步,感染着台下所有的观众。

这是发生在云南电网公司昆明供电局用电营业所某次颁奖典礼上的一幕。

  这首歌叫《用心做好每一天》,词曲作者均为营业所员工。

这首歌,唱的是“七心服务”的主旋律。

记者通过实地采访得知,该所认真开展服务文化建设,用实践落实和丰富南网服务文化内涵,根据自身工作流程,推出了“七心服务”品牌。

  所谓“七心服务”,即:

我们用心、让柜台服务称心、业扩报装顺心、安全用电放心、缴纳电费省心、故障抢修舒心、个性服务温心。

  营业所负责人说,“七心服务”的关键是“用心做好每一天”———每位员工都用心关注客户的需求,把客户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把客户满意作为工作的目标;从客户满意的地方做起,从客户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主动服务,用心服务,不断实现客户满意。

  一个“七心”,映射出南网服务文化的精细与博大。

  如今,南网许多企业都结合实际,深化“服务永无止境”的理念,纷纷创造性地推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服务文化形式和内容,使南网服务品牌进一步得到强化。

  7.有观点,有闪亮的语言

   说了那么多形式上的东西,只是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来讲的。

千万不要以为有了形式就万事大吉了。

对于企业报道来说,还必须重视一个方面,那就是有观点,有干货。

  观点也是亮点,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一点。

观点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实际上与讲故事、细节描写也是异曲同工的。

所以,在企业报道中,作者(包括记者和通讯员)不要超然事外,在必要的时候,在恰当的地方,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爆发闪亮的语言。

这也是超出企业,使得文章更有普遍意义的需要。

同时,很容易就使得文章的主题自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表达观点不外乎三种形式:

在文中直接表达;通过配发言论予以体现。

二者混合使用。

下面是我们在南网文化系列报道中,比较“刻意为之”的一些文字,也代表着我们对南网文化的进一步提炼和我们对企业文化的基本判断和认识。

南网公司一位同志说,这些语言成为报道的眼睛,为报道增添了光彩。

  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掌旗者、布道者、践行者。

“企业文化”与“企业家文化”唇齿相依。

探析南网文化,不能忽视这样的规律。

  南网以自己的文化实践深刻证明:

文化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土壤,是有序经营的动力和根本。

文化建设根深蒂固,企业发展便枝繁叶茂,生机无限。

  “南网之魂”无处不在,是在切切实实发挥作用,与企业发展相融合,而不是所谓的“两张皮”和“魂不附体”。

这是南网文化建设给人的深刻印象。

  成败在于细节,服务也是如此。

“服务永无止境”的追求,被南网员工上升到了个性化、细微化、亲情化服务的新境界。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只有充分唤起员工内心的工作激情,才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进入“战斗状态”,实现快乐工作。

  仅有制度,容易让人觉得冷漠。

显然,将制度与温情结合起来,更能打动人心。

  企业文化不是为文化而文化。

企业文化既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更是企业管理的工具。

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总的来说会随着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变化。

作为企业领导人,必须懂得用文化的变化来配合或推动战略的转变。

  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必定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不管企业文化怎么变革,总有些价值观在变化过程中会积淀并延续下来。

  如同判断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一样,文化是魂,是精气神,是一个企业卓然超群的特质。

南方电网公司企业精神、核心理念的渗透和执行,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功力和优秀“基因”。

  我们有理由相信,南方电网公司已经具备了打造永续经营、基业常青的“恒久作为典范组织”的条件。

在“责任南网”、“和谐南网”的支撑下,一个值得期待的经典品牌企业已经显露风骨,正日趋丰满。

  另外,每篇文章还配发了评论,更是对整组报道的一种提升。

这些评论分别是:

《大型国企的文化发展之路》、《责任文化彰显央企风范》、《服务文化成就卓越品牌》和《“三步曲”与“三然境界”》。

  在写王顺友的文章里,总结性的提升性的闪光语言也有很多。

不仅每个小标题都是提炼,在每个部分的最后一段总有一段作者的感慨和总结,也是拔高。

比如:

  如果说马班邮路是中国邮政史上的“绝唱”,他就是为这首“绝唱”而生的使者

  这是王顺友无数山歌中的一首,邮路成为他心中一道神圣的使命。

既然他深爱着自己大山连大山的故乡,既然他牵挂着山里的乡亲们,既然他崇敬着像太阳一般照耀着大山的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既然他生在中国邮政史上马班邮路的“绝唱”之年,那就上路吧!

一个心怀使命的人,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如果说马班邮路是一种“心”的冶炼,他在这冶炼中煅铸了最壮美的词句———“忠诚”

  “山若有情山亦老”。

如果王顺友走过的邮路可以动情,那么,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道岭,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将洒下如诗如歌的泪水,以敬仰这位人民的乡邮员,用20年虽九死而不悔的赤心,煅铸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最高贵的品质——“忠诚”。

  如果说马班邮路是一条连接党和人民的纽带,他就是高原上托起这纽带的脊梁

  王顺友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来自于他的工作。

尽管他长年一个人默默地行走,但是他的胸膛间却激荡着大山内外的心声;尽管他身躯矮小,但是他却在党和人民之间托起了一条血脉相连的纽带;尽管他朴实如石,但是他又挺立如山。

他就像高原上的一道脊梁,用无声的力量实践了自己心中一个朴素的信念:

为党和政府做事了不起,为人民做事了不起!

如果说马班邮路是一个人的长征,这条长征路上凝结着他全家人崇高的奉献

三个家,三重情,三份爱。

王顺友因它们而流泪,也因它们而歌唱;因它们而痛苦,也因它们而幸福。

有人问,这三个家哪个最重要?

他说:

“哪个都放不下。

”放不下,是因为连得紧。

三个家,家家都连着同一颗心,一颗为了马班邮路而燃烧的心!

  再比如《“一强三优”的河北方略》的结尾,从采访自然地过渡到了记者的评论,对河北省电力公司的工作进行了高度概括和肯定:

  采访就在这样的“痛快聆听”中结束,但记者被挑动起来的思绪并未停止:

“实、严、强、新”,虽并非什么新鲜追求,但要真正抹平差距,攀登高峰,却殊为不易。

在“一强三优”战略的指引下,河北省电力公司党组一班人是在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做,一种境界来追求。

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一种企业的内涵和精神自然流露之时,工作自然就提升了,企业也好似装上了“永动机”般,足以让河北电力人毫不懈怠,百年卓越。

  如果说这个点评还是局限在企业本身的评价上,那么所配的评论《可贵的执行文化》,就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了:

  不断翻新的书籍,铺天盖地的理念,常说常变的法则……当不少中国企业还沉浸在管理的误区中不能自拔时,电力企业又如何避免陷入此类漩涡,从而实实在在地创造价值,服务社会?

河北省电力公司以其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企业的实践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半年时间,没有豪言壮语,拒绝浮躁作秀,河北省电力公司的所有工作都围绕国家电网公司的战略部署,围绕建设“一强三优”公司的长远目标。

用实实在在的执行力说话,以掷地作金石声的坚持,企业才有了可喜的收获。

  缺乏“执行”的管理,将沦为一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