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陈情表教案1人教版.docx
《高中语文陈情表教案1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陈情表教案1人教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陈情表教案1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陈情表教案1人教版
●从容说课
李密从小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故对刘十分孝顺。
《晋书·孝友传》列其首位,誉之“以孝谨闻”。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
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天下。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
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的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
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
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事;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的孝情。
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带而过,掩入对祖母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乃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
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母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读懂课文,把握其行文层次,体悟其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情真理切的特点,是学习的重点。
课文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诸多文言实词是学习的难点。
要对词语作分类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并积累。
反复诵读,要求能背诵能默写,在诵读中加深理解。
另外,通过课堂讨论,帮学生体悟主旨,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险衅、夙遭闵凶、见背、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夙婴疾病、乌鸟私情”等文言词语。
3.积累成语: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零丁孤苦、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
能力目标
1.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2.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饰又用词得体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鉴赏本文,体会李密的言外之意,即对封建统治者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3.把握文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
苦情、亲情、忠情。
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
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的要义,进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3.讨论法。
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李密散文的艺术特色。
4.比较法。
通过对本文与《出师表》等相似文章的比较,深入了解本文的特点。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封建社会之所以能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究其原因与它的“忠”“孝”思想不无关系,因此流传下来的有关“忠”“孝”的文章也很多,而这些文章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们常说的“忠则《出师》,孝则《陈情》”这两篇千古佳作。
我们已经在初中学习了《出师表》,领略了诸葛亮的忠君思想。
今天我们来学这篇被人誉为美文的《陈情表》,感受李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二、解题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
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
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
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
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
司马炎建立晋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
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
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
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
2.文体介绍
表:
又称“奏议”,是古代臣属给帝王所上的陈述己见的文书。
本文是作者李密向晋武帝陈述实情的文章。
(解说:
学习本文首先应让学生了解“表”这种文体,使学生知道作者李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作此文的,又是写给什么人的,进而使他们理解作者的写作苦衷,达到领悟课文思想感情的目的。
)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1.听读。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文章的节奏感和文中抒发的感情。
2.诵读。
再放录音,学生跟随录音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句间停顿,读出关键词的韵味。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险衅(xìn)闵凶(mǐn)门衰祚薄(zuò)
期功(jī)强近之亲(qiǎnɡ)应门(yìnɡ)
茕茕孑立(qiónɡqiónɡjié)床蓐(rù)猥以微贱(wěi)
陨首(yǔn)逋慢(bū)优渥(wò)
拔擢(zhuó)盘桓(huán)矜育(jīn)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义。
①臣以险衅:
因。
舅夺母志:
强行改变。
躬亲:
亲自去做。
至于:
直到。
终鲜:
终究没有。
臣侍汤药:
侍,侍奉,服侍;汤药,名词作动词,吃汤药。
上报奉诏:
上报,即报上,报答皇上;奉,恭敬地接受。
奔驰:
奔赴上任。
臣之进退:
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进,就职;退,辞职养亲。
不矜名节:
注重。
至微至陋:
微,身份卑微;陋,见识浅陋。
更相为命:
活命,生活。
是以:
因此。
庶:
庶几,或许。
谨拜表以闻:
谨,恭谨地;以,而,来,状中连词;闻,使皇上知道。
不胜:
禁不住。
②古今异义词
成立告诉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④通假字
闵——悯蓐——褥
说明:
以上释义仅是补漏和纠错,其余见书上注释。
4.学生提出字词方面的疑难,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然后学生自己小结。
5.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
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
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
用了什么方式?
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教师梳理内容并归纳为:
(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感人至深。
(解说:
学习本文,只有在理清课文思路的前提下,才能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
本题在思考过程中应尽量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大意,初步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作者融情于事的思想特点。
)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解释多义词的意义。
谨拜表以闻。
(用法同“而”,表示承接关系。
)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因。
是以,即“以是”,因此。
)
臣俱以表闻。
(用,介词。
)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与“无”连用,意为不能。
)
除臣洗马。
(任命,授职。
)
攘除奸凶。
(清除。
)(诸葛亮《出师表》)
道路除道。
(修整。
)(贾思勰《齐民要术》)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拳拳。
)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小小。
)(贾谊《过秦论》)
新妇谓府吏:
感君区区怀。
(诚挚。
)(《孔雀东南飞》)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寂寞之滨。
(自谦的词。
)(归有光《山宿示学诗》)
保卒余年。
(终。
)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士兵。
)(《过秦论》)
卒成帝业。
(终于。
)(《史记》)
卒然边境有急。
(通“猝”,突然。
)(《论积贮疏》)
五、课堂小结
文言文阅读是让学生头疼的内容之一,读懂课文是最基础的一关。
本课注重朗读,疏通并总结字词,这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重要途径。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注意文中重点词语。
3.体会本文陈情达意的艺术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文章“陈情于事,情深理切”的表达特点。
2.鉴赏巧妙的说话技巧。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或背诵课文。
二、开展课堂讨论,细致剖析《陈情表》“陈情达意”的艺术特点。
1.作者是如何通过“陈情”来达到为祖母尽孝的目的的?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明确:
这篇文章是在晋武帝要其做官,李密辞而不就的情况下写的。
“忠”“孝”是封建政权赖以巩固和延续的最高伦理准则,作者在忠君、孝亲二者之间暂不能兼顾的矛盾中上表请求“矜愍”,因此,他为了达到目的,在“孝”字上大作文章,从封建的道德观念出发,同时又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情辞恳切,娓娓道来,字字发自肺腑来打动晋武帝,也赢得了后世人们的赞誉。
在写作文章时,作者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
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
但写作此文时,作者压抑了前两种感情,而对后一种感情大肆渲染,并造成了一种感人至深的情境。
2.思考:
体会本文融情于事的结构特点和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语言特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
明确:
(1)作者自己的孤苦无依、和祖母相依为命、对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对皇帝的“陈”述之中,晓畅、通达、浑然一体,没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时时在述事,又处处在抒情。
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2)本文是用骈文的形式写成的。
当时正是骈文发展的全盛时期,很多骈文形式华美,但内容空泛,形成了骈文的浮华之风。
而《陈情表》却独树一帜,创造了一篇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好文章。
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语势连贯紧凑,如行云流水,畅通自然,没有斧凿的痕迹。
文中不少四字句至今还被使用。
三、鉴赏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问题:
作者如何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打动晋武帝的心?
讨论后明确:
作者当时的确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出任吧,对新朝不摸底细,祸福难测;辞不就职,终养祖母吧,又怕新朝疑忌,招致杀身之祸。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派上了用场。
首先,作者利用新朝“以孝治天下”的策略,以确实存在的供养祖母为理由,向晋武帝陈情。
其次行文时先说后说、轻说重说处理巧妙。
第一段作者陈述少小时父死母嫁、无兄无弟的孤苦无依的不幸以及由祖母抚养成人,祖母卧病在床的情况。
写得凄切哀婉,使晋武帝“切峻”同情。
第二段作者写新朝对自己的礼遇、自己的感恩之情以及进退两难的狼狈。
尤其是开头作者说“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承认新朝的合法性,让阴谋立朝的晋武帝怕李密反对新朝的疑忌顿消。
第三段作者借新朝“以孝治天下”之政策,为自己“辞不就职”寻找借口,同时不惜卑身自污,说自己“少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至此,晋武帝所有猜忌都被打消。
最后一段还指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的事实,表明先尽孝后尽忠的观点。
这样武帝完全被说服,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
四、请同学们讨论对“孝”的看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明确:
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
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解说:
对“孝”的讨论,可以加深我们对课文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道德教育。
通过学习课文,让同学们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更应该注重树人,注重他们的思想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
五、探究文章主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出示多媒体投影,展示名家对主题的不同看法。
(1)李密为了达到目的,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同时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
(陈文良《新古文观止》)
(2)这篇文章因为处处从封建的道德观念出发,而又情辞恳切,娓娓道来,字字发自肺腑,所以终于打动了君心,也赢得了后世人们的赞美。
(《中国古代文学读本》)
(解说: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
)
六、诵读课文
1.教师有感情地范背全文。
2.学生集体朗读一遍。
3.学生自由读课文。
4.请一名背诵快的同学试背。
5.学生齐背全文。
七、课堂练习
1.翻译下列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2.将本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对比,看两篇文章在“动之以情”上有什么异同。
参考答案:
1.
(1)才生下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抛开我死去了。
将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嫁,改变她守节的志向。
(2)祖母早年患了疾病,经常躺在床席上,我捧汤煎药,从来没有离开过。
(3)现在我是一个亡国的俘虏,最藐小也最鄙陋,承蒙陛下过分地提拔我,恩宠优厚,我怎么敢徘徊不前,还有别的什么企图呢?
(4)我的苦处,不仅蜀地人士和二州长官见到过,并且十分了解,天地神明实在也看得很清楚。
2.古人常有“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之说,可见两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来打动人,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范。
不同:
《出师表》这篇奏章以议论、叙事为主,字里行间渗透了诸葛亮眷恋“先帝”知遇之恩的强烈感情。
作者与刘禅兼有“君臣”与“托孤”的关系,陈述意见借“先帝”之口道出,饱含深情,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更容易打动刘禅。
告诫语重心长,殷勤寄语,率直诚恳又不失长者、臣下身份,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
杜甫赞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赞之: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可见语言感情之深。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来打动晋武帝,希望能够准许自己侍奉祖母以终余年,因此言辞委婉流畅,情文并茂,扣人心弦。
晋武帝看了文章后说:
“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
八、课文总结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应召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
学习本文,我们既要学习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九、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就文中的语言特点,写200~300字的赏析短文。
3.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天下,忠孝两全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传统美德之一,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陈情表教案2人教版
教学重点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的逻辑严密和章法多变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媒体设计:
投影或多媒体展示部分提示语句,以及结构框架,为加强理解、识记之用。
学法指导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
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
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
《文心雕龙章表》: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解说:
解题可先停留在题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后由点拨“陈情”直接过渡到文章内容,而将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穿插在课文内容品析中,以便于记忆。
)
二、关于“孝廉”与“察举制度”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
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
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陈情表》中有“前大守宗臣逵察臣孝廉”一句,意思是“从前太守名逵的考察和推举我为孝康”。
那么,什么叫“察”?
谁有资格可以荐举?
“孝廉”又是什么官职?
“察”指的是“察举”,这是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由丞相、列侯、刺史、郡守、国相等高级官吏作为推荐人,向中央政府荐举品行端正的人去做官。
又根据被荐举者的个人情况(品行、才能)分别给予各种科目的名称,如孝(孝子)、廉(廉洁)、贤良方正(品行端正)、贤良文学(才能优异)、秀才等。
这是西汉时期做官的一条重要途径。
想做官的往往求人荐举,实际上被荐举的人中不少人是由世家大族互相吹捧、弄虚作假产生的,并不一定有真才实学。
当时有民谣说: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秀才不识字。
孝子赶出爹,民谣是对这种察举制度的莫大讽刺。
到了东汉时期,察举制度有了重大改革,首先规定被荐举的人一定要年满四十岁,二是被荐举的人要经过考试后才能做官,三是规定郡守和国相按二十万人口选举一人的比例,每年荐举孝廉(这时候两科合并了)若干人到朝廷参加考试,及格者方能授予官职。
这已经有点像后来的科举制度了。
到晋时,仍保留汉代的这种察举制,但办法和名额已不尽相同了。
三、解题:
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陈”是什么呢?
“表”是什么呢?
“情”又是什么呢?
“陈”是陈述的意思,表,是一种体,一种奏章,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情:
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四、研习课文
(一):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
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一直流传至今,,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3、由题目展开思考:
为什么要“陈”?
“陈”什么?
“陈”的原因:
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
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
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
(或:
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4、结构梳理:
一段:
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二段:
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愿乞终养
三段:
提出孝之大理。
不能就职
四段:
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二):
具体研习1—2段
诵读第1段。
1、本段哪一句话是作者陈述的中心?
作者究竟有哪些“闵凶”?
夙遭闵凶“闵凶”之一:
父丧母嫁“闵凶”之二:
多病零丁故不能废远。
“闵凶”之三:
门衰祚薄(为下文伏笔)“闵凶”之四:
夙婴疾病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
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
语言简洁,寥寥数语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横的方面:
外、内。
品析:
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
“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
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3、哪些语句可见祖孙的相依为命?
哪些词语直接写出其凄苦?
作用是什么?
相依为命:
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
凄苦:
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
作用:
生动地表现其身世孤苦悲凉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4、开头以“险衅”“闵凶”备述孤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
层层叙述,极言凄苦,落在“未曾废离”上,为表主旨蓄势。
诵读第2段。
1、本段分几个层次?
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
二层。
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2、第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表征召的词有哪些?
作用是什么?
由这些词可见什么?
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
按时间顺序。
表征召:
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
“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
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
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3、第二层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
目的何在?
“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意思?
事态严重:
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目的:
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4、与第l段“未曾废离”照应的地方有哪几处?
可见作者的什么感情?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
(三)、具体研习第3段
1、讨论:
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
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2、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3、什么地方写“忠情”?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4、思考讨论: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