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分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7170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分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诗分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诗分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诗分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诗分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分类.docx

《诗分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分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分类.docx

诗分类

古代诗词鉴赏——概说

【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选材特点】

(1)从诗歌的时间上来看,唐宋诗词和元曲(只考了几次),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

(2)从诗歌的体裁上来看,以近体诗为主(律诗和绝句)

【命题趋势】

(1)考查的形式主要是主观题。

(2)古诗鉴赏题在命题及答案上呈开放型。

考试中古诗词鉴赏的开放性,即命题角度的不确定性,学生思维的多面性,答案表述的自由性。

但“古代诗歌鉴赏不可能是完全开放式的,我们在平时训练时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近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

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近体诗:

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

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绝句:

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

词:

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

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诗歌分类】

1、赠友送别诗:

一般是叮嘱对方,诉说友情,表达深情厚谊,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恋,或对友人的劝慰、祝愿。

2、边塞征战诗:

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

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这样壮丽主题的比较少);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的生活,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安宁的渴望,或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样的主题比较多)。

3、山水田园诗:

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对归隐田园的渴望。

4、思妇闺情诗:

即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多写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怀人)

5、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对遥远故乡的眷恋,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都流露出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

(思乡)

4、5可归纳为:

思乡怀人诗。

6、咏物言志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志向、心愿,抒发对……(诗人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愤慨、不满。

7、咏史怀古诗:

一般是凭吊历史上的人或事。

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讽今。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8、写景抒情诗:

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或表达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如杜甫的《春望》。

9、哲理诗: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还有悼亡诗、干谒诗、爱情诗、题画诗、宫怨诗、无题诗等。

【送别诗】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雨霖铃》(柳永)

【常见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常见意象】  

1.杨柳。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

饯别送行。

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3.南浦。

水路登舟送别地点。

有时人们也将“南

浦”写作“别浦”。

4.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

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

出阳关无故人”。

5、烟波、秋蓬、浮云

【边塞诗】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归类整理】

1.初唐诗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

2.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3.中晚唐诗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

4.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归纳特征】

1、内容——边塞风光:

奇丽壮阔 

统治者:

穷兵黩武 

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思乡念亲 

友人:

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2、风格——雄壮豪迈、豪壮悲慨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4、常见词语: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碛、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常见意象】  

1.投笔。

指弃文从武。

  

2.长城。

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

指纪律严明的军营。

5.请缨。

喻杀敌报国。

  

6.羌笛。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如王之涣《凉州曲》: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山水田园诗】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归纳特点】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闲适淡泊、悠然自得、归(退)隐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写景的方法】

①描写角度——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等;

②描写顺序——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

③描写方法——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

【思乡怀人诗】

秋兴八首(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特点归纳】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生情:

月、雁、笛、柳。

 (捣衣)

感时生情:

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 

因梦寄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咏物诗】

【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实例分析】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形象分析:

梅花 

环境特点:

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

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

(正面描写) 

2、作者处境:

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3、所言之志:

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神。

 

4、手法分析:

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环境烘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