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62863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docx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docx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

【篇一: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在课件】

t>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课前预习】

1、文体链接: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加点字。

河阳之北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达于汉阴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北山愚公长息曰固不可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学习过程】

一、检查“课前预习”。

二、朗读课文共同体验

1、听课文录音,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2、自由朗读,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的内容。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小组合作完成)

(一)疏通文章第一段文意

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

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

方七百里,高万仞河阳之北...

3、问题1: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

4、根据译文背诵原文。

(二)疏通文章第二段文意

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

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始龀...

3、问题1: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问题2:

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问题3:

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4、根据译文背诵原文。

(三)疏通文章第三段文意

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

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3、问题1:

智叟的观点是什么?

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问题2:

愚公的观点是什么?

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问题3:

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问题4:

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

(抓重点词“笑”“疑”)

4、根据译文背诵原文。

(四)疏通文章第四段文意

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

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一厝朔东......

3、问题1: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4、根据译文背诵原文。

四、综合探究。

(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1、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

智叟:

2、《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会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这篇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3、体会文章的手法。

(1)对比:

(2)衬托:

五、课堂总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年来宝贵精神财富。

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健康发展。

【课后作业】

一、通假字

1、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3、河曲智叟亡以应。

4、一厝朔东。

5、无陇断焉。

二、一词多义

1、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2、焉: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3、之:

出入之迂也:

冀州之南:

汝之不惠: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跳往助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4、其:

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其如土石何:

5、而:

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聚室而谋:

而山不加增:

6、于:

达于汉阴:

告之于帝:

三、古今异义

1、河阳之北阳古义:

今义:

2、达于汉阴阴古义:

今义:

3、指通豫南指古义:

今义:

4、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

今义: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

今义: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

今义:

7、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

今义:

8、惧其不已也已古义:

今义:

四、重点语句翻译。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篇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附答案】

时间:

年月日总课时序号:

主备人:

授课人:

课型:

新授课

1、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

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

是哪几幅图画?

【交流点拨】第一幅:

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

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

毕力平

险图(第二段);第四幅:

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段);第五幅:

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3.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山高大无比:

“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路途遥远: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

“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④工具简陋: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交流点拨】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5.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

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

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交流点拨】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6、阅读第四段,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

【交流点拨】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

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

要抓住“命”“感”“惧”三个词思考,“命”是谁“命”?

是“帝”。

“帝”为什么“命”?

“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

“帝”为什么会“感”?

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

操蛇之神为什么“告”?

因为“惧其不已”。

“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懈。

由此可以得出:

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7.你觉得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见卓识的令人尊敬的智者。

8.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

【交流点拨】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

(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

(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发展变化的眼光。

9.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交流点拨】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

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

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

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延续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

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重点实词、虚词

(1)纳谏:

(2)形貌昳丽:

..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4)何能及君也:

..

(5)旦日:

(6)又弗如远甚:

....

(7)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8)王之蔽甚矣:

..

(9)能谤讥于市朝:

(10)闻寡人之耳者:

...(11)时时而间

进:

(12)期年之后:

..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课文研讨]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通假字

(1)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3)河曲智叟亡以应(4)一厝朔东..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6)无陇断焉..

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2)毕力平险.(3)帝感其诚(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一词多义

且:

(1)年且九十

(2)且焉置土石..

焉:

(1)且焉置土石

(2)始一反焉.之:

(1)出入之迂也

(2)汝之不惠(3)告之于帝...

(4)冀州之南,河阳之北(5)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6)跳往助之(7)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

(1)其妻献疑曰

(2)感其诚(3)其如土石何...

而:

(1)面山而居

(2)笑而止之..

(3)聚室而谋(4)而山不加增..

于:

(1)达于汉阴

(2)告之于帝..

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3.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

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5.告之于帝。

倒装句,状语“于帝”后置。

6.帝感其诚。

被动句,译为: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甲】《愚公移山》(节选)《列子》

【乙】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

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③〔意〕估计

16.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惩山北之塞()

(2)固不可彻()..

(3)甚矣,汝之不惠()(4)虎亦寻卒去()..

1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文:

18.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或“Ⅹ”(2分)

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映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令人称赞。

()

c、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

19.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

对此你有何感想?

请简要谈谈。

(2分)

译文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

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

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一会儿,老虎终于离开了。

估计老虎吃人,总是先用其威风施加在别人身上;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16、

(1)苦于

(2)通(3)通“慧”,聪明(4)不久(4分,每对一个得1分)

17、

(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分)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分)

【篇三:

愚公移山学案__带答案】

一、为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万仞()荷担()箕畚()()孀妻()始龀()穷匮()智叟()雍南()朔东()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且焉置土石()...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河阳之北()()....虽我之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三、填空

(1)本文作者是______,名______,又名______,战国时期__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郑国人,与郑穆公同时。

其学本于_____、_____,主张______。

所著《列子》一书早已散佚。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通_______词义:

_______

(2)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___通_______词义:

_______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_______通_______词义:

_______

(4)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通_______词义:

_______

五、、语段阅读

1、用“/”给文中第二、三段没有加标点的句子断句。

2、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与“以君之力”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厅事之东北角b.策之不以其道

c.杜少府之任蜀州d.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译文:

(1)其如土石何?

()

a、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

b、他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d、还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

a、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到一窍不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c、你思想的顽固,到了不可开窍的地步,连妇女和小孩都不如。

d、你的心很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还不如妇女和小孩。

5、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

(4分)

(1)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

一评点是针对文中

“______________”而言的。

(6)出自本文的成语:

6、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7、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a.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

d.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