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自考试题与答案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6917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自考试题与答案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自考试题与答案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自考试题与答案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自考试题与答案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自考试题与答案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自考试题与答案一.docx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自考试题与答案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自考试题与答案一.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自考试题与答案一.docx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自考试题与答案一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自考试题与答案

(一)

卷面总分:

110分答题时间:

70分钟试卷题量:

22题

一、单选题 (共10题,共20分)

题目1:

1903年湖北武昌创办我国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即【】,标志着我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诞生。

A.厦门幼稚园

B.南京鼓楼幼稚园

C.湖北幼稚园

D.上海幼稚园

正确答案:

C

题目2:

在幼儿园常见的游戏分类中,【】是学前儿童最主要的游戏类型,贯穿于幼儿园各个年龄阶段。

A.表演游戏

B.角色游戏

C.积木游戏

D.规则游戏

正确答案:

B

题目3:

剩余精力说的代表人物是【】

A.拉察鲁斯

B.格鲁斯

C.席勒和斯宾塞

D.阿普利登

正确答案:

C

题目4:

弗洛伊德认为,【】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A.宣泄

B.强迫重复

C.冲动

D.游戏

正确答案:

D

题目5: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是【】

A.顺应超过了同化

B.顺应

C.同化超过了顺应

D.同化

正确答案:

C

题目6: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提出的。

 

A.贝特森

B.伯莱因

C.亨特

D.埃利斯

正确答案:

A

题目7:

儿童玩的玩具或游戏与邻近的儿童相同或相似,但没有要在一起玩的意向,属于【】

A.单独游戏

B.平行游戏

C.协同游戏

D.合作游戏

正确答案:

B

题目8:

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是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下列不属于这一观点的是【】

A.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

B.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

C.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D.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正确答案:

C

题目9:

【】生动地把游戏治疗概括为:

把受压抑的情绪“玩出来”。

A.纽曼

B.艾里克森

C.加维

D.克罗伊斯

正确答案:

B

题目10:

按照儿童认知发展对游戏进行分类的首创者是【】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布鲁纳

D.布卢姆

正确答案:

A

二、问答题 (共12题,共90分)

题目11:

名词解释:

娃娃游戏

正确答案:

在游戏的研究领域,有人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娃娃游戏”(doll-play)的研究式样。

一般的模式是给幼儿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等。

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如家庭环境。

然后让被试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

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表现的观察,对儿童所讲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与儿童的谈话中,可以记录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击性、深层的情绪障碍问题等。

题目12:

名词解释:

亲子游戏

正确答案:

亲子游戏是家庭内父母与孩子之间,以亲子感情为基础,以婴幼儿与家长互动游戏为核心内容,全方位开发孩子的运动、语言、认知、情感、创造、社会交往等多种能力,帮助孩子初步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而进行的一种活动。

题目13:

名词解释:

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

正确答案:

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

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

在开始阶段,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幼儿游戏的愿望(扮演什么角色),帮助幼儿布置游戏环境;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帮助幼儿扩展游戏情节;在游戏结束时对幼儿的游戏与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题目14:

名词解释:

剩余精力说

正确答案:

剩余精力说:

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席勒(F.Schiller)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H.Spencer)。

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就越强。

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

儿童和高等动物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这样就产生了游戏。

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而低等动物的精力只能用于保存自己,无剩余精力,所以不存在游戏。

题目15:

什么是游戏的宣泄说?

正确答案:

蒙尼格(Menninger)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提出游戏的宣泄说。

他强调了游戏在发泄内在冲动和减轻焦虑的益处,认为游戏的价值就在于能发泄被抑制的侵犯性冲动。

蒙尼格认为,在人们身上,存在着一种本能的攻击性驱力,这种驱力在不断地寻求表现。

它的直接的表现在哪里被否定,就会在哪里形成病症。

人们之所以游戏,正是因为游戏是发泄这种攻击性驱力的合法的、为社会所允许的途径。

对于成人来说,体育运动、竞赛是攻击性驱力的最好出路。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游戏则是翻译攻击性驱力的最好途径。

蒙尼格相信,游戏这种非现实性的活动的最重要的价值是它为释放被抑制的攻击性提供了机会。

题目16:

简述皮亚杰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派的代表人是皮亚杰是在研究象征性功能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时,注意到儿童的游戏。

他试图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和模仿,找到沟通感知运动与运算思维活动之间的桥梁。

因此,他的游戏理论,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就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

他的主要论点是,认为游戏是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里的活动,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或表现形式,儿童游戏的动力基础在于智慧的发展形式,即用认知发展理论的术语来说,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另外,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儿童智力(认知)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类型不同。

儿童之所以游戏,特别是象征性游戏,是因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现实世界,为达到必要的智力(认知)上的平衡和情感上的满足,而不是本能。

题目17:

游戏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是什么?

正确答案:

游戏是主体性活动,而且也是因为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游戏才直观具体地表现为儿童的主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

(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

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活动。

游戏活动的动机来自于儿童本身,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或要求。

因此,游戏着的儿童,身心总是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与无聊、厌烦、无所事事、顺坐等消极被动的状态有着明显的区别。

(2)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

游戏是儿童独立活动的基本形式。

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按照自己的主体地位,决定对活动材料、伙伴、内容的选择,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自己决定玩什么,和谁玩以及怎么玩。

从而使周围环境按儿童作为主体所确定的方式与主体构成特定的关系。

(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在游戏中,儿童拥有考虑手段与目的联结的多种可能性的自由,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与想法来使用玩具与游戏材料,表现与整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现个体独特的创造性。

题目18:

为什么说游戏是伴随着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

正确答案:

游戏是伴随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

工作性质的严肃性与游戏中的严肃表现是有区别的,关键是不能将伴随着的外部情绪表现与内部情感体验混为一谈。

工作性质的严肃性常常给工作的人带来紧张和压力,从而带来消极情绪体验。

而游戏中那紧张、认真的严肃表现,是游戏者出于自我需要的满足而自发的,是被愉快的后效所支持的,从而体验的是积极的情绪。

因为儿童在游戏中充分地估计了自我的力量,为自已设置着小小的障碍,为自己找来了不确定的因素,同时以一种自信和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为排除这些障碍、减少不确定的因素创造着机会。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严肃的态度里已有了愉快的因素。

反之,当工作和学习成为一种满足自我需要的自觉行动时,被迫随的紧张和压力就会减轻,严肃转化为乐趣,也就具有了游戏的体验。

题目19:

简述游戏的外部可观察行为因素。

正确答案:

活动者(即活动主体)的表情、动作、言语、身份以及活动(操作)对象等通常是活动的外显因素。

通过对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表情、动作、角色、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的观察,可以认识游戏的外部特征。

(1)表情。

表情是人们常常用来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项外部指标。

皮亚杰就曾经用微笑作为游戏发生的标志,用以区分探究和游戏。

(2)动作。

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对物体或游戏材料的使用往往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使用方式,具有非常规性、重复性和个人随意性的特点。

(3)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4)言语。

儿童的游戏往往有言语相伴随。

注意倾听幼儿的言语,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儿童是否在游戏。

(5)材料。

儿童的游戏往往依赖于具体的游戏材料或玩具来进行。

儿童年龄越小,对游戏材料的逼真性程度要求越高。

在研究中发现,许多大班幼儿用“玩就是玩玩具”来定义“玩”。

在游戏中儿童的表情、动作、言语以及活动材料等构成了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

这些行为特征作为一个整体,告诉我们“这是游戏”。

题目20:

试分析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正确答案:

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2)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以主体性在活动中的表现和程度对活动的性质进行本质上的辨别,不再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相互混淆,深刻揭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3)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对儿童主体性的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4)把游戏看做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即周围的人和事物)对儿童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

(5)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引导儿童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

从儿童自身的兴趣、需要和能力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不是主观臆断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童,对以儿童为主体的游戏活动进行过多的和不恰当的干涉。

将游戏的本质概括为主体性的活动,是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看法和认识的再一次深化和提升,是人们在当前对游戏本质进行科学探索的新尝试。

它为我们重新认识和讨论游戏的属性、价值、结构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前提,并指导着游戏在教育中的实施运用。

题目21:

试结合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谈谈在我国家庭中倡导和开展亲子游戏的策略。

正确答案:

根据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家庭中倡导和开展亲子游戏的策略应包括以下几点:

(1)向家长宣传和说明游戏的重要性,破除“游戏不同于学习”的传统观念。

只有当家长认识到游戏的重要性时,他们才会真正重视并参与游戏。

(2)家长应当民主地、平等地对待子女。

体罚、溺爱或把孩子当玩具逗玩都是不尊重儿童的表现。

只有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家长才可能在游戏中和孩子结成平等的玩伴关系,才可能尊重儿童的需要与兴趣。

游戏中不能由家长单方面说了算,使游戏对孩子来说成为一种被迫行为。

(3)家长在游戏中应培养与鼓励儿童的创造性与独立性,不要“望子成龙”过切,处处“越俎代疱”,去代替孩子游戏,代替孩子动脑筋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