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洲自然地理基本特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62407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大洲自然地理基本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各大洲自然地理基本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各大洲自然地理基本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各大洲自然地理基本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各大洲自然地理基本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大洲自然地理基本特征》.docx

《《各大洲自然地理基本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大洲自然地理基本特征》.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大洲自然地理基本特征》.docx

《各大洲自然地理基本特征》

各大洲地理特征

作业:

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总结各大洲自然地理基本特征?

答:

七大洲的自然地理基本特征。

亚洲

亚洲大陆地质构造复杂,山川纵横交错,地势起伏壮观,地下资源丰富。

各种走向的山脉,反映独特的构造体系,形成地形骨架。

各种类型的地形组成独特的结构,是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重要基础。

亚洲的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

共有40个国家和地区。

人口32.29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

亚洲的地质地貌:

亚洲的地貌类型复杂,山地和高原约占全州面积的75%,丘陵和海拔小于200米的半原仅占全州的25%。

有流水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火山地貌和海岸地貌等。

地形比较复杂,主要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

中部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约占全洲面积的四分之三。

平原分布在大陆的周围地区。

特点:

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约占全洲面积的3/4;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集中在中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边缘地区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既有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又有世界最低的洼地死海(海拔—400米)和辽阔的平原。

地貌则体现地形的形成过程,具有特殊性。

亚洲的气候:

亚洲跨纬度广,跨热,温,寒三个热量带,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显著;面积大,距海远近差异大,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显著:

地形起伏大,垂直分异显著的特点就形成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及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文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了复杂的气候。

从州内各地区气候特征的组合和州及各大陆气候特征的对比,反映出亚洲气候具有几个明显的特性,即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类型的复杂性。

(1)强烈的大陆性.主要表现为冬冷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集中,多数地区大陆度均在50℅以上.

(2)典型的季风性.由于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分布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陆间巨大的热力差异及其季节变化或增加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从而形成了强度最大,影响范围广和类型复杂的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凉冷干燥.(3)类型的复杂性.除温带湿润海洋性气候和冰原气候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气候类型在亚洲均有分布.亚洲由于地处高纬度和高山,高原地区很广,寒冷气候在各大洲中比较突出;同时亚洲的亚热带范围也很广,且受地理位置,海陆影响,地形结构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亚洲的亚热带气候自西向东又可区分出地中海气候,伊朗行气候,高山气候和季风型气候.

亚洲的水文:

(一)河流:

亚洲有许多大河具有源远流长支流众多流域广大,水量丰富等特点。

受地形控制大河多由中部向四周辐射,分别注入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

①注入北冰洋的有: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水源主要是雪水封冻期长有春汛,下游易泛滥中上游水力资源丰富.②注入太平洋的有:

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湄公河,湄南河等雨水是主要来源.③注入印度洋的有:

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恒河、印度河、阿拉伯江等。

印度洋以西的河流主要靠高山雪水补充水源。

④注入地中海的河流比较短小,流量冬季大,夏季小。

亚洲内流水系发达,主要的内流河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锡尔河、阿姆河。

(二)湖泊湖泊众多,有不少世界名湖.里海:

世界面积最大的湖泊(37万平方公里)贝加尔湖:

世界最深的湖泊(最深1620米)死海:

世界最低的湖泊(—392米)纳木错:

世界最高的湖泊(4650米)

亚洲径流量小(我国多由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山地降水补给),多季节性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夏大冬小),汛期短,含沙量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从中间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亚洲的植被与土壤:

亚洲植被与土壤类型组成及分布规律直接受现代自然地理因素影响。

广大完整的面积,起伏极端的地形,尤其是多种多样的气候,是亚洲具有多种多样植被和土壤类型的主导因素。

(一)亚洲土壤——植被组合分布的特点是:

①发育最年轻、种类较简单的自然植被和土壤类型分布在亚洲北部;发育历史悠久、种类复杂的自然植被和土壤类型分布在亚洲南部;②北亚——中亚与北亚——东亚——东南亚:

植被与土壤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

③东亚——中亚:

从沿海至内陆,土壤与植被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经向地带性。

④高山和高原的地区:

土壤与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二)植被与土壤的分布规律

亚洲植被——土壤带的分布,基本与气候类型的分布、排列与更替图式一致,通常为11带。

①寒带苔原——冰沼土带②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带③温带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带④亚热带常率阔叶林-——黄壤、红壤带⑤热带季风林——红壤及砖红壤性红壤带⑥热带雨林——砖红壤带⑦温带草原——黑钙土、栗钙土带⑧温带荒漠——棕漠土和灰棕漠土带⑨热带和亚热带荒漠——荒漠土带⑩亚热带硬叶常绿林——褐色土带⑾高山植被土壤带。

根据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的综合影响,可将亚洲划为6大自然地理区,即北亚大区、东亚大区、东南亚大区、南亚大区、西南亚大区和中亚大区。

七.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人口.

亚洲是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的大陆,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都是世界古文明的发祥地,勤劳智慧的亚洲人民,历经几千年的辛勤劳动,开发了这块辽阔富饶的土地,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非洲

非洲面积约30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

共有56个国家和地区。

人口6.6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三位。

非洲地质地貌特征:

非洲的纬度位置:

东半球的西部;赤道横穿中部,绝大部分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海陆位置:

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罗陀海峡同欧洲相望。

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窄的红海,并以苏伊士运河与陆上分界。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起伏不大,被称为“高原大陆”。

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西北部分布有阿特拉斯山脉,东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脉。

非洲地形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高原。

自北向南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位于东非高原,是非洲最高峰。

非洲东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断层陷落带——东非大裂谷带,长6000多千米,谷底有一连串狭长水深的湖泊;第二,盆地。

中部是广大的刚果盆地,原为广阔的内陆湖,后因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泄而成;第三,沙漠。

北部是撒哈拉沙漠,面积77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非洲气候特点:

非洲气候在分布状态上呈现出以(赤道为轴)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气候炎热干燥。

其原因是:

赤道横贯非洲中部,南北两部分所跨纬度大致相等和非洲所跨气压带,风带也大致南北对称所决定的。

另外与地形上是一个起伏不大的高原大陆,缺少高大山地之阻挡,气候的垂直变化小,使非洲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变化不大,地带性比较明显等也有关系。

气候炎热干燥是因为热带雨林气候面积较小,主要位于刚果河流域,面积较小。

地中海式气候,位于大陆的南北边缘,面积较小。

夏季炎热而干旱,冬季温暖而湿润。

面积较大热带草原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位于撒哈拉大沙漠和西南角狭长地带。

而撒哈拉沙漠占非洲总面积的1/4,全年炎热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总之,全非洲纬度低,气温高;干燥地区广,常年湿润地区面积小。

非洲的水文特点:

非洲有“热带大陆”之称,其气候特点是高温,少雨,干燥,气候带分布呈南北对称状。

(1)非洲的河网分布与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也具有对称的水系、水文网结构。

南北纬10°之间降雨量丰富,河网密度最大。

在其南北两侧的热带干湿季气候类型区内,降雨量较赤道两侧地区少,但河网仍然比较稠密。

再向南、北,到了热带干旱气候类型区内,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河网非常稀疏。

再向南、北,在地中海气候区内雨水又渐增加,出现了一些河流或时令河。

(2)许多块状高地或宽广盆地是河流的辐散中心或辐聚中心。

东非高原是最大的辐散中心,其次是西非富塔贾隆高原,与其类似的还有喀麦隆高原、包奇高原。

比耶高原和马塔贝莱高原等。

可以说凡是雨水较多的高原都是河流辐散中心,内陆盆地都是辐聚中心。

(3)非洲河流主要分属于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四大水系。

(4)非洲湖泊众多,绝大多数集中在东非大裂谷及其两侧,多属断层湖,呈串珠状排列于裂谷线上,如坦噶尼喀湖。

另一类湖泊是凹陷胡,以东非高原上的维多利亚湖最为著名。

非洲的土壤和植被特点:

非洲的植被和土壤类型是在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它们的分布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大体一致,即以赤道为中轴、南北对称分布。

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其南北两侧依次排列着热带稀疏草原、热带草原、热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硬叶等。

根据其分布特征,非洲主要有以下4种景观类型:

(1)热带雨林——砖红壤类型区。

分布范围与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一致。

非洲热带雨林的植物种类成分异常丰富,但优势种不突出,结构复杂,层次众多,树冠稠密郁闭,植物终年常绿,无季相变化。

动物以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等为最多。

动物都是全年活动,没有冬眠、夏眠及季节性迁移现象。

在高温多雨的气候的条件下,发育着热带砖红壤等土类。

(2)热带草原——红壤、红褐土类型区。

分布范围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基本一致,从北、南、东三面呈马蹄形包围着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萨瓦纳是这里典型的生物群落。

由于草本植物的生产量较高以及草原面积广阔,这里有大型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如斑马、长颈鹿、非洲狮等。

茂密的草本植物引起生草过程的发育,土壤中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的集聚,便形成了红壤、红褐土等土类。

(3)热带荒漠——荒漠土类型区。

分布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终年干燥少雨。

植被贫乏,植物种类稀疏,覆盖度很低,有大片无植物的沙漠区。

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为主。

动物主要是昆虫、爬行动物、啮齿类和一些鸟类。

在干燥少雨、植物稀少的条件下,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了荒漠土类。

(4)亚热带森林——褐色土类型区。

分布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和南非西南端,在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着许多旱生特征明显的硬叶林和常绿灌丛。

动物主要有北非蛮羊、无尾猿,哺乳动物还有狐、熊、跳鼠等,鸟类以兀鹰为代表。

在地中海式气候和植被的环境下,发育着褐色土类。

北美洲

面积约2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

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

人口4.3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

全称北亚美利加洲。

位于西半球的北部,即美洲的北半部。

东滨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濒北冰洋,西北隔白令海峡同亚洲相望,东北隔丹麦海峡、格陵兰海同欧洲为邻,南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一般以巴拿马运河同南美洲分界。

面积2435万平方公里(包括岛屿)。

人口约36000万,多为欧洲移民后代,其次有黑人和原居民印第安人、因纽特人等。

北美大陆北宽南窄,大陆部分从东向西分成三个南北纵列带:

东部是久经侵蚀的阿巴拉契亚山地和加拿大低高原,中部是辽阔坦荡的平原,西部是雄伟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

北部和东部海岸一般比较曲折,岛屿众多。

主要岛屿有格陵兰、加拿大北极群岛、纽芬兰岛、西印度群岛等。

半岛有佛罗里达半岛、尤卡坦半岛和下加利福尼亚半岛等。

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北部亚寒带地区针叶林广布,中部有辽阔的草原,南部有热带森林。

重要河流有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马更些河、哥伦比亚河等。

由于古代冰川作用的结果,北中部和东北部一带湖泊星罗棋布,有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

政治经济地理上,一般北美洲只包括加拿大、美国、格陵兰岛(丹麦)、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法)、百慕大群岛(英),面积约2147万平方公里;墨西哥及其以南部分以及西印度群岛,通称拉丁美洲。

北美洲地质地貌特点:

地形起伏大,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呈南北三大纵列带。

西部高山区:

山脉(落基山等),高原,盆地相同,是美洲与太平洋板块相撞而成,多火山,地震。

中部平原:

中央大平原东部低矮的高原,山地区:

拉布拉多高原,阿拉巴契亚山脉。

北美洲地形明显地分为三个南北纵列带,即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为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西部高大的山系属科迪勒拉山系,由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及落基山脉等几列平行山脉组成,山间分布着高原和盆地。

中部广阔的平原分布在西部山地和东部高地之间,北起北冰洋,南抵墨西哥湾,是一片纵贯北美大陆中部的广阔平原,平原上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

东部低缓的高地由阿巴拉契亚山脉和拉布拉多高原构成,因久经侵蚀成为低缓的山地和高地。

北美地形:

三大地形区,南北纵列分布

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北段

①科迪勒拉山系北起北美洲西北的阿拉斯加,南到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是年轻的褶皱山系,海拔一般达2000——3000米

②北美洲境内的科迪勒拉山系,宽度较大,由东、西两列山带和一系列山间高原、盆地组成

③东列的落基山脉是主体。

北美洲气候的重要分界线和河流的重要分水岭

④西列山带逼近太平洋沿岸,又分内外两带,它们在墨西哥高原南部会合

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拉布拉多高原

①古老,久经侵蚀,大部分起伏平缓,海拔300——600米

②狭窄的大西洋沿岸平原

中部——低高原和平原

①劳伦琴低高原。

地面起伏不大

②大平原。

落基山脉以东,南北伸展

③内陆低原。

南半部由密西西比河冲积而成

北美洲的气候特点:

北美洲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1、极地气候(有的地方称寒带气候):

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北部北极圈以内的地区。

2、温带大陆性气候:

⑴、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落基山脉,马更些河以东,哈德孙湾周围地区。

⑵、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

哈德孙湾沿岸平原以北,五大湖周围地区,大奴湖周围地区。

⑶、温带草原气候:

密苏里河中上游地区及其南部地区,落基山脉以东,墨西哥高原以北。

⑷、温带沙漠气候:

主要分布在北美洲西南部的墨西哥高原和西马德雷山脉之间地区。

3、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科迪勒拉山系西部的沿海山脉的西部沿海地带。

4、地中海气候:

分布在北美洲西北角一个很小的区域。

大致在洛杉矶等地。

5、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

主要要分布在马德雷山脉周围及其南部一些地区

6、亚热带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在密西西比平原,墨西哥湾北部沿岸地区。

7、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

北美洲中西部地区的落基山脉等地。

北美洲主要河流及水文特点:

1.密西西比河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水系。

若以发源于落基山东坡的支流密苏里河的源头算起,全长6262km,为世界第四长河。

流域面积322.2×104km2,约占北美洲总面积1/8。

密西西比河汇聚了发源于落基山东坡、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和北部冰碛区南侧共约250多条支流,西岸的支流又比东岸多而长,形成巨大的不对称的树枝状水系。

密西西比河西岸支流流经半干旱地区,流量较小,季节变化急剧,含沙量大,主要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

东岸的支流以俄亥俄河最重要。

密西西比河流域大部分为平原,中、下游比降很小,河道迂曲,河漫滩宽广。

密西西比河每年输送入海的泥沙约3×108m3,河口形成面积2.6×104km2的三角洲。

密西西比河为美国中南部农业区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但水患也很严重,遇特大洪水容易泛滥成灾。

密西西比河的航运价值很大,除干流外约有50条支流可以通航,水深2.7m以上的可航道总长近2.6×104km,流域内有多条运河与五大湖及其他水系相连。

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水力蕴藏量为2630×104KW,主要分布在俄亥俄河及其支流,开发程度较高,如巨大的田纳西河水电工程。

  

2.圣劳伦斯河 

圣劳伦斯河从安大略湖湖口流出,向东北注入大西洋,它是五大湖的出水道。

流程约1200km,在河口形成宽50km、长400km的三角湾。

水量相当丰沛,河口年平均流量为1.4×104m3/s,由于五大湖的调节,加以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均匀,圣劳伦斯河成为世界上水位最稳定河流之一,枯水期流量要占到洪水期流量的70%左右。

从湖口至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上游河段,比降陡急,多急流浅滩,水力蕴藏丰富,但对航行不利。

这个地区是美、加两国人口和工业云集地区,五十年代起,对该河段实施整治,开凿了一条深达8.1m的水道以及三条运河和七座船闸,水力资源也得到开发,兴建了一系列水电站,使之成为美、加两国重要的航运动脉和电力供应基地。

  

3.马更些河 

马更些河是北美洲第二长河。

上游源流阿萨巴斯卡河和皮斯河均源于加拿大落基山的东坡,前者向东北注入阿萨巴斯卡湖,从该湖流出后与皮斯河汇合成奴河,往北注入大奴湖;从大奴湖流出后始称马更些河,沿落基山麓向西北流,最后分支入北冰洋的波弗特海,河口形成约12000km2三角洲。

从皮斯河的支流芬莱河源头起算,马更些河全长4241km,流域面积180.5×104km2。

干流东西部在水系发育程度上有显著差异。

东部因受第四纪大陆冰川影响,水系尚未充分发育,但有水道与大熊湖、大奴湖、阿萨巴斯卡湖等通连;西部发源于落基山的支流相对较成熟,水源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

因地处高纬,河流有较长的冰期。

中、上游出现高水位时,下游尚未解冻,冰块拥塞,甚易引起泛滥。

马更些河水系把偏远的加拿大北部与南部地区联系起来,特别是在运送大熊湖、大奴湖一带矿产品方面有重要意义,但该河的冰期,减低了它的经济价值。

  

4.科罗拉多河 

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西坡,流经大盆地和科罗拉多高原,注入加利福尼亚湾,全长2190km。

流域面积为59×104km2,大部分在美国境内,流域内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一般不足250mm,沿途为数不多的支流多系间歇性河流,主要由于落基山区融雪和降水的补给,科罗拉多河才成为一条源远流长的常流河。

在科罗拉多高原上的中游河段,由于高原抬升和河流强烈下切,形成一系列深邃的峡谷,其中以大峡谷最为壮观。

这一河段比降极大,水力蕴藏丰富。

科罗拉多河水量不大,由于蒸发旺盛和灌溉损耗,愈向下游水量愈减,在近河口的尤马处年平均流量仅700m3/S。

流量季节变化很大,洪水期和枯水期的流量相差30倍左右。

但是科罗拉多河水,对于中、下游干旱区来说,则是一项宝贵的水源。

科罗拉多河还以含沙量高著称,河流挟带大量的碎屑物质使河水十分混浊。

估计每年输送入海的泥沙超过1.6×108t,河口因此不断向前推移,目前三角洲面积为8600km2。

北美洲的土壤及植被特点:

北美洲植被-土壤类型的组成是气候类型多样性的反映,地球上各种植被-土壤类型在本洲几乎无不具备。

从全局来看,又以针叶林-灰化土分布面积最广,按其所占全洲面积的比率,则超过世界各洲;其次,冰原和苔原-冰沼土分布之广也突出于世界各洲,前者仅次于南极洲,后者与亚洲相近;而热带类型植被-土壤,无论绝对面积或是占全洲面积的比率均较小,荒漠型植被-土壤也属次要。

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结构格局基本一致,体现了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的交互作用。

北部高纬度地区,地面起伏不大,水热条件从北向南逐步变异,冰原、苔原-冰沼土、针叶林-灰化土依次更替,它们是北半球相应自然带的组成部分。

向南进入中纬度地区,大致以西经98°为界,东部和西部不仅各有其气候和植被-土壤类型,而且它们的排列图式也处于对立的局面。

东部地面比较开展,大部为坦荡平原、低缓高原或高地,气温和降水向南递增,依次出现了温带针阔混交林-灰棕壤、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和亚热带常绿林-红壤或黄壤的更替序列。

西部居内陆位置,山地南北纵列,大平原适处落基山雨影地带,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落基山以西广大山间高原和盆地属半干旱或干旱气候,所以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布排列图式表现为东西更替、南北延伸的格局,依次是森林草原-淋溶黑土、高草原-黑钙土、短草原-栗钙土、半荒漠或荒漠-灰钙土或漠钙土。

太平洋沿岸地带,从北向南气候类型由温带海洋性型经地中海型向热带干旱型过渡,植被-土壤类型相应从北向南更替和南北延伸,这是地带性结构与非地带性结构的综合体现。

南部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地处信风带,山脉走向与海岸平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异主要导因于向风与背风之别,分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常绿林-砖红壤、红壤和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稀树草原-红褐色土。

综上所述,北美洲地理环境各组或要素均以温带类型为主,并突出地体现着温带大陆性的特点;北部、东部地带性分异与西部、南部的非地带性分异,形成对立统一体,构成了北美洲独特的地理环境结构图式。

南美洲

南美洲全称南亚美利加洲。

位于西半球南部,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滨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峡同南极洲相望,西北部通过狭窄的巴拿马地峡与北美洲相连。

一般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同北美洲分界。

面积约1797万平方公里(包括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

人口二亿四千六百多万(1980年),主要为印欧混血种人、印第安人、白种人、黑种人等。

除巴西、圭亚那、苏里南等少数国家外,其他国家多通行西班牙语。

南美洲的地质地貌特点:

南美洲地势西高东低,也可分为三大地形区:

西部为高大山系,东部是广阔的冲积平原和波状起伏的高原(呈相间交错分布)。

西部高大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在南美的延伸部分,叫安第斯山脉。

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全长9000多千米,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

东部有三大高原:

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约500万平方千米)。

这些高原由于久经侵蚀,起伏和缓。

东部有三大平原:

自北向南有奥里诺科平原、亚马孙平原、拉普拉塔平原。

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约560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

南美洲的气候特点:

①温暖湿润,以夏雨为主(由于多雨面积广,干旱沙漠区面积相应狭小,它在南美大陆所占的比率在具有沙漠的各洲之中是最小的)

②热带气候为主(大陆北宽南窄,略呈三角形,5°S附近最宽广,使得热带气候占优势。

同时南回归线以南大陆紧缩,52°S已近尾闾,使亚热带、温带气候大大局限,且缺乏水平地带的亚寒带、寒带气候)

③气候类型结构的独特性(大陆东西两侧同纬度地区气候类型截然相反)

1.亚马逊平原形成世界最大热带雨林气候区及原因:

 

①亚马逊平原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 

②它的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有利于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深入,并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形成地形雨;

 ③东部沿海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2.巴西高原东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①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 

②常年受巴西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

 

3.美洲西海岸气候类型分布狭窄的原因:

 科迪勒拉山系阻挡各气候类型向东扩展。

 

4.南美洲北部形成热带草原的原因:

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多雨的湿季;冬季时,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处受到东北信风带的控制,且该处为高原地形,水汽难以进入,故形成了有明显干湿季的热带草原气候。

 

5.南美洲西岸赤道以南是热带草原气候的原因:

 (热带沙漠气候南北跨度大,向北延伸) 赤道以南受秘鲁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因寒流经过沿岸,使近地面成为冷源,因此在近海面出现了大气逆温现象,导致大气不能够不断地上升,形成热带沿海多雾性荒漠区。

 

6.南美洲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

(南北方不同成因)安第斯山脉的南段(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

 

①地处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 

②此地的西风为离岸风,阻止了大西洋水汽的进入,比较干燥;

 ③东部沿岸地区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

 

北段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

 ①此处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夏季东南风势力弱,大西洋水汽影响小;

 ②位于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太平洋水汽受阻挡,影响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