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特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54869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背景下的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课改背景下的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课改背景下的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课改背景下的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课改背景下的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改背景下的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特点.docx

《新课改背景下的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背景下的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特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改背景下的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特点.docx

新课改背景下的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特点

新课改背景下的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特点

——2007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07年广东省高考尘埃落定,考前人们对于今年高考变化的种种猜想也都有了结论。

那么,今年的高考试题又有哪些变化?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它新在哪里?

我们又怎么看待这些变化?

它能给2008年的备考提供哪些借鉴?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下面就针对2007年的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做分析,把握2008年高考命题的特点及走势。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大纲要求,2007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作了较大的调整:

一是设置了选考内容,以体现选择性;二是在选考内容中增设探究能力的考查,以提高能力考查的要求;三是现代文阅读考查了论述(说明)类、文学类、实用类三种文本,以体现新课标文本分类的特点;四是加强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考查,以体现基础性和实用性。

  试卷形式与2006年相比保持了稳定性,考生答题量与去年基本一致。

在内容的安排上,先考查“知识与积累”,再考查“阅读与鉴赏”,后考查“表达与交流”;在题型设计上,先选择题,后非选择题;在能力考查上,先知识性试题,后能力型试题。

全卷内容由浅入深、能力层次由低渐高,形成了科学、合理的难易梯度,符合考生的思维特点和答题习惯,有利于考生的临场发挥,有利于对不同水平考生的区分。

由于设置了选考内容,试卷篇幅明显加长。

在考试时间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全卷通过对考查内容和试题难度的调整,合理设置试卷难度结构,使考生做题时能从易到难、由快到慢,使绝大多数的考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卷。

一、2007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从考查的内容来看分为四大部分。

下面按四个部分分别加以分析,看看2007年广东省高考语文科试卷是怎样力求全面反映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的。

(一)语言文字运用(6小题,24分)

在语言文字知识与积累的考查上,强调常用字、词、句的考查,注重语言规范,突出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这一部分的总要求是: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

在这个总要求下,有下列2个要求,一是“识记”知识。

所谓识记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语言知识中,最基本的是字的形、音、义以及常用词语的含义。

二是表达运用,掌握技能。

所谓“正确”,是指最基本的要求;所谓“熟练、有效”就是实际的语言操作能力。

这一板块共9个知识点。

1.识记 A

   

(1)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 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在高考试卷中形成2个题群,第一题群,语言基础题,4道试题,12分。

这一题群放在第Ⅰ卷的第一部分,全用选择题。

试题的基本特点之一,注重常用、常见。

考常用字读音的辨别。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峥嵘狰狞慎重缜密周全 B.诅咒趔趄狙击神情沮丧C.讥诮眉梢俏丽峭拔刚劲 D.辍笔啜泣拙劣相形见绌

答案:

B。

分别读zǔ;qie;jū;jǔ。

A项“峥、狰”读zhēng;“慎”读shn;“缜”读zhěn。

C项“诮、俏、峭”读qio;“梢”度so。

D项“辍、啜”读chu;“拙”读zhuō;“绌”ch。

主要考查音近、形近字的字音辨别,侧重书面词语的读音考查。

考常用词语的运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B.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C.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D.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答案:

C。

“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指当时名望很重,符合语境。

A项“间不容发”是个多义成语,有三个意思。

①指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②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③比喻文字精练、严谨。

不是指空间容不下的意思。

B项“妄自菲薄”指毫无根据看轻自己,指自轻自贱。

原句是自诩的意思,不符合语境。

D项“南辕北辙”比喻背道而驰,行动与目的相反。

原句是说我俩考虑问题不同,可改为“大相径庭”。

3.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应该以实际运用能力来我们的学习效果。

②老百姓说得好,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

③这小伙子整体素质的确不错,诚实温和。

A.考查宁可品性 B.考察宁愿品性 C.考查宁愿品行 D.考察宁可品行

答案:

A。

“考察”和“考查”两词有相同的地方:

都可以指用一定的标准、手段了解和弄清事物的情况。

但它们也各有侧重和不同:

“考察”着重指观察、调查、研究,目的是取得材料,研究事物,如山川、地形、地质、工程、运动、科学研究的对象等等;而“考查”着重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目的是评定或审核,对象常是非重大的、多半是人们的所作所为,如成绩、学习、业务、工作、活动、行动、言论等。

根据语境可以排除B、D。

品行:

多指外在,指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而品性:

多为内在,指个人的品格习惯性格。

③句中有“诚实温和”指人的品格习惯性格,故可以排除C。

所考词语均为学生常见常用的词语,侧重词语的细微区别。

考常见病句辨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考古学家对两干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纵观科学史,科学的发展与全人类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文。

D.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答案:

B。

A项“两千多年前……新出土”不合逻辑;C项属于成分残缺,“诗一般的语言”前面缺介词“用”;D项“看了十天的报纸”有岐义,是指“近十天来的报纸,还是看的时间是十天”,不明确。

考查不合逻辑、成分残缺、语义不明等。

试题基本特点之二,语言材料多来自现实生活,来自学生阅读常见的知识。

如乡村生活、家庭生活、校园变化、体坛人物、著名作家等,因此试题的的现实感很强。

第二题群,表达技能题。

2道试题,12分。

这一题群主要考查语言表达技能,如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压缩语段、概括信息,修辞方法运用等。

这一题群试题的基本特点:

现实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现实性,是指语言材料来指现实,表达的话题也来自现实;开放性是指考生依据试题的要求,调动生活和文化积累,自主作答,没有所谓“标准答案”;综合性是指一道题不是考一种技能,而是兼及几种技能。

因此试题有一定的难度,考生的得分率也比较低。

如:

22.下面是2008年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

请你选取一个,围绕图形内容,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

要求语言通顺,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含标点符号)。

(6分)

 

答案示例:

(1)刹那间,只见他右手抓住篮球,一个箭步,然后如大鹏展翅,腾空越起,以千钧之力将球稳稳地扣入篮筐。

(2)东方神鹿王军霞像离弦的箭冲出了对手的“包围”,她将里贝罗们一一抛在身后,在万米跑道上展现了万米红霞。

这道题选用2008年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来设置情境,注重形象思维能力的考查,侧重语言表达的鲜明、生动。

23.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粤剧作了介绍?

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90字(含标点符号)。

(6分)

粤剧起源于明代,深受昆曲、南戏的影响,清朝顺治之后,以梆子、皮黄为基础,融合弋阳腔、昆曲之长,吸收了南音等广东民间曲调,逐渐发展成为南方的一大剧种。

它的唱腔丰富,以梆子、二黄为主,兼用民间说唱音乐。

唱有大喉、平喉、子喉之分,

调有正线、反线和乙反线之别:

伴奏乐器原只有二弦、高胡等民族乐器,后来加进了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对增强戏剧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粤剧的行当,原只有生、旦、丑、末、净等十个,后来生角又演变为文武生、武生、小武等。

粤剧是最能体现广东特色的剧种。

答案:

所给材料按内容分为概念、起源与形成、唱腔(唱、调)与伴奏、行当四个部分。

(1)粤剧是吸收了梆子、南戏等元素而形成的最具广东特色的剧种。

唱腔以梆子、二黄为主,唱、调还有细分,伴奏用二弦等乐器,行当分为生、旦、丑、末、净等十余种。

(2)粤剧是以梆子、二黄为基础,融合昆曲、南音等形成的最具广东特色的剧种。

唱有大喉、平喉、子喉之分,调有正线、反线、乙反线之别,伴奏用二弦等乐器,行当有生、旦、丑、末、净等。

(3)粤剧起源于明代,受昆曲、南戏影响,最具广东特色的剧种。

唱腔以梆子、二黄为主,唱分大喉、平喉、子喉之分,,调有正线、反线等。

伴奏用二弦等乐器。

行当分为生、旦、丑、末、净等十余种。

这道题用粤剧资料作为命题素材,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压缩语段的能力,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侧重于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

两道题内容各有侧重,分别从不同方面考查了考生语言的综合表达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同时,粤剧为我省的文化象征之一,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奥运标识与明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相呼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者的搭配象征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衔接,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应用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这样的试题启示我们一定要重视提高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一定要重视提高现实的语言表达技能,而不能只在书本上练表达。

(二)古代诗文阅读(7小题,33分)

古代诗文阅读的总要求是: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其中包括古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和古代诗文名句名篇默写这三项。

从阅读、鉴赏的角度包含下列考点: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的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古代文阅读5题,21分

  

(1)试题的基本特点:

①选择“浅易”的古文语段作为阅读材料。

所谓“浅易”,从内容上说与写作背景没有更多的联系,较少牵涉名物典章制度;从表达上说,以叙述为主,文段选自《聊斋志异·郭生》,距离今天的时间比较短,许多表达习惯已接近现代白话了;从语言上说,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多为课本中常见的。

②注重文意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高考古文阅读的试题,从总体上说有向现代文阅读靠拢的趋势,这主要表现为两点:

一是注重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2007年的3道选择题,都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的;二是强化语境意识,字词理解和文句翻译,都强调依据具体语境答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询问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友好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记载

答案:

D。

录:

抄录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以是益疑狐妄

C.郭具言所苦/其所涂留,似有春秋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答案:

D。

A、“而”:

但、却,表转折;B、“以”:

因为,表原因;C、“所”:

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D、“于”,前句“向、对”之意,表对象;后句作“在”之意,表处所。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3分)()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B.又复视浣卷,类冗杂可删/于是渐不信孤

C.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是真妄矣!

何前是而今非也  D.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答案:

B(“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的是王生的认识,而非郭生的谦虚。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

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

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

答案:

C

“狐狸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有误,应为“于是渐不信狐”。

9.断句和翻译。

(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3分)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断句:

(1)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译文:

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但;副词;只是、仅仅;异:

以之为异,感到奇怪;白:

告诉。

②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译文:

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饭菜,供给狐狸吃喝。

(以是:

因此;德:

感激、感恩;恒:

常常;啖饮:

吃。

阅读文段选自《聊斋志异·郭生》,区别以往的传记题材,其叙事性更强。

整体阅读难度下降,侧重文言表达习惯的考查、全篇文意的理解。

可以说,这是历年来最浅易的文言文段了。

文言文阅读从《聊斋志异》中选材,对古典名著的推广普及,对培养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宽知识面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由此也启发我们:

在古文阅读中要转变观念,不能仅把古文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而要把它当作文章来阅读,真正理解其内容。

2.古代诗歌鉴赏1题,6分,放在第Ⅰ卷,用简答题的形式命题。

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基本特点是:

(1)选择“浅易”的古代诗歌作为鉴赏材料。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这是比较“浅易”的古代诗歌,文字上没有阅读障碍。

(2)注重于诗歌本身的理解。

分析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可以看出,试题是从鉴赏的角度出的,但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对诗作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作一定程度的鉴赏,包括鉴赏意象、意境、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分)

答案:

(1)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

对于这些意象的理解,学生在课本中见得比较多,难度并不大。

平常教学注重这些基本知识的落实,完成这样的题是没有困难的。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答案: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

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古代诗歌讲究炼字炼词,强调诗眼,理解不能脱离语境,不能脱离句、篇,从整篇出发来理解,要准确鉴赏“穿”、“数”的艺术效果也不难。

看来,要提高诗歌鉴赏的得分率,当在如何读懂“浅易”的古代诗歌上下功夫,注重课本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不可求深求难,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1道题,6分。

试题特点:

(1)主要默写课本规定背诵的名篇中的名句。

4小题均出自课本。

(2)默写的诗文语句知名度很高。

与过去不同的是,写景名句,人情味很浓的名句等,都在名句的范围之内,而不能只注意哲理性强的名句。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2)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

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4)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应对这一类试题,只有老老实实地背诵考试说明规定背诵的篇目,并且注意把字写正确。

(三)现代文阅读(18分)

现代文阅读的总要求是:

 “阅读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

这一总要求中应注意两点:

一是阅读材料的类型包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二是阅读材料的性质,即“一般”,这“一般”是指两类文章专门化的程度不太高,专业的理论色彩不太浓,语言通俗,专业的名词术语较少,否则不解称为“一般”。

在这一总要求下有6个考点。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呈现出下列特点:

选择题(含单选多选)和文字表述题并用;阅读材料整体风格趋于平易好懂;阅读材料的内容贴近现实生活;试题紧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思路;试题表述趋于简明,指向明确;评分标准趋于宽容,答案“意思对即可”。

这是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的一大变化,关键是考查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艺术追求的是美,但也离不开真?

  B.有了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

C.科学家在追求“真”的同时,有时也会感受到“美”。

D.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

E.文中所说的“职业的痴呆”,是指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

F.科学与艺术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答案:

A、C(B“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错误;D“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应为“逻辑思维”;E“职业痴呆”并非是“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

F(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判断错误。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的是(3分)

A.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B.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

C.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美学诞生了。

D.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

答案:

D(答非所问。

两道选择题既有文意的理解,又有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

1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

请说明理由。

(4分)

答案:

不重复。

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

(意对即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5.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分)

答案: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以不断提高现象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和创造能力。

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应该学习科学,以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把握艺术的规律。

一个人既懂得自然科学,又有艺术素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意对即可,应分别作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观点的概括能力。

必考内容的现代文阅读选择了论述类文本,考查考生基本的阅读能力,采取主客观题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层面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

(四)选考题(3小题,15分)

语文科在阅读鉴赏部分,按照“文学类文体”和“实用性文体”设置两组各三道的选考题,分值占15分,考生可二选一作答,旨在考查学生的鉴赏与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

这是今年高考语文试题最突出的变化。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今年高考的选考内容的文学类文本选用散文,实用类文本选用兼有新闻与传记特点的访谈,以满足不同考生的需求。

两类文本的命题在考查内容、能力层级以及设问形式上基本一致,分值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