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旅游.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7073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7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邺城旅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邺城旅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邺城旅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邺城旅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邺城旅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邺城旅游.docx

《邺城旅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邺城旅游.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邺城旅游.docx

邺城旅游

 

邺城遗址博物馆

邺城遗址博物馆效果图

   邺城遗址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邺城遗址博物馆是实施邺城遗址保护规划的开篇之作,该项目位于临漳县香菜营乡显旺村村北,邺城遗址保护范围以外、邺北城中轴北延长线上,南距邺城北城墙遗址约300米,东距马义线约450米。

博物馆占地65亩,主体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东西长66米,南北宽50米。

博物馆总预算4100万元,其中主体建设1497万元。

博物馆的南门,是朱明门的1:

1外形。

朱明门是邺南城的南城门,是北京城午门形制的来源。

建筑结构为框架结构,仿古建筑。

博物馆主要是用于收藏和展示邺城出土文物,宣扬邺城历史文化,承担邺城历史研究和传播任务,兼做邺城考古工作站,同时也是邺城邺城遗址旅游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

邺城遗址博物馆是我县目前最大的一项历史文化工程,意义重大,作用深远。

目前,博物馆主体工程已竣工。

 

天下第一柏——古汉柏

   位于临漳县城西南27公里,倪辛庄乡靳城村东头,树高22.5米,胸围5.6米,树冠覆盖面积直径约为80米。

  枝干挺拔,树冠苍劲,枝叶翠绿,树主干上生长部分半球体的骨突,形状如紧握的拳头。

当地村民说:

“树根若被铲破,会泌出略带红色的液体。

”村民谓之“血柏”。

传说这里是曹操的南校场和操练水军的玄武池所在。

此树是当年魏武拴马桩。

此树位于邺南城正南门朱明门南出1.5公里大道西侧。

位置是重要的。

邺南城是北朝晚期的佛教中心,邺下大寺甚多,也有人说这是大寺庙内留下的古树。

  据河北省石家庄市园林局林业专家鉴定:

这棵树至少在千年以上。

是我省平原上现存的最大的柏树,是株桧柏。

皇家寺院塔基遗址

皇家寺院

  这一占地30万平方米的寺院史无记载、格局奇特,它不是人们习见的前塔后殿式北朝寺院格局,考古人员甚至没有能找到寺院的围墙遗迹,目前发掘工作仍在进行。

临漳一带古称邺,北朝时期(公元386年-581年)东魏、北齐等先后以邺城为都。

如今古邺城大多已埋在地下。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组成的邺城考古队,近年一直在邺城从事考古发掘。

近来他们对一个相传为魏元帝曹奂墓的土台进行发掘,结果发现是木塔塔基,从塔基看,原塔高度应在50米到100米之间。

通过对塔基周围地区进行发掘,找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寺院遗址,考古人员从其年代和规模判定是北朝时的皇家寺院。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北朝寺院的典型格局是前塔后殿,这也不乏例证。

但邺城考古队顺着塔基向后发掘没有找到建筑基址,却在塔基的东南和西南方向各发现一个一万平方米的大型院落基址。

邺城考古队的何利群助理研究员说,如此大面积的寺院围墙遗迹总是应该有的,但考古人员在寻找围墙的过程中,一直没有能找到夯墙遗迹,却发现了一个环绕水系的遗迹,也许寺院是以水为墙。

这样大规模的寺院为何没有文献记载让人不解,其别具一格的建筑格局也很有研究价值。

  转军洞(ZhuanjunCave):

传说,“转军洞”建成之后,曹操在邺城举行了一个盛大的阅兵式,请当时还羁留在他军中的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参与检阅。

阅兵开始后,只见曹兵阵容强大,兵马雄壮,刀枪曜日,甚是壮观。

尤其是曹操行兵布阵非同一般,往来反复,首尾相衔,变化无常。

关羽虽然时在曹营,乃是不得已而为之,实属身在曹营心在汉,权借虎穴暂栖身。

他有心摸清曹兵虚实,掌握他的兵力情况,好为日后攻曹做好准备工作。

但他点来点去,怎么也点不清曹兵数目。

后来心生一计,趁曹操不备,用佩剑将一匹白马的尾巴削掉一截,后来仔细观察了一会儿,见这匹马又转了过来,才弄清了曹操原来在城下建造了暗道,正所谓“兵不厌诈”,关羽暗暗佩服曹操的足智多谋。

(摘自:

《邺都春秋》第83页)

 

 

 

  临漳县香菜营乡有个谷子村,相传王禅老祖就出生在这里。

这村大都是王姓人家。

并自谓鬼谷后裔。

从前就修盖有鬼谷祠堂。

民间还流传着有关鬼谷子的故事。

说是从前有一王姓富户人家,只一独生女儿,与邻居穷家的男子相爱。

因门户不对,不能结合。

他们相爱日深,男子患病死去,女子便常私自到坟头去看。

坟头生一株谷苗,秋后穗子硕大饱满。

女子采回,春成米吃下,于是有了身孕,父母追问再三,她只好将此事说出。

其父有碍面子,赶出家门。

于野外产一男婴,即为王禅。

据说那片地里茅草,到现在还是红色。

笔者出于对鬼谷学问的崇敬和爱好,曾到此村去作了调查。

发现还真有一块清代光绪年间的碑刻。

上面清楚地刻着:

毛真人遂降鸾书。

述学了鬼谷子先生的事迹和成就。

临漳县政府公众信息网

建安十五年(210年)冬,筑铜雀台。

《水经注·卷五·浊漳水》记载:

在邺城的西北隅,以墙为基,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

魏武望奉常王叔治处也。

严才叛乱,攻掖门,王修闻变,率领部属急奔宫门救援,曹操在铜雀台上望见之说:

“彼来者,必王叔治也”。

(王修字叔治)从此记载看,铜雀台不但是曹操和宾客们饮宴赋诗的地方,而且是战备要地。

  按《三国志·魏志》:

铜雀台新成,公将诸子登之,使各为赋。

次子曹植,才思敏捷,援笔立就,写下了《登台赋》,传为美谈。

操大异之。

其略曰:

“见天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新营。

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川之长流兮,望众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魏文帝曹丕也写了《登台赋》,其名句为:

“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严以承天。

  曹操用重金从匈奴赎回汉末著名女诗人蔡文姬,在铜雀台上接见并宴请了她,让她演唱了其名著“胡笳十八拍”。

铜雀台及其东侧的铜雀园是邺下文人创作活动的乐园。

  铜雀台位于三台中间,南与金虎台、北与冰井台相去各六十步。

中间阁道式浮桥相连接,“施,则三台相通,废,则中央悬绝”。

  十六国后赵石虎时,在曹魏十丈高的基础上又增加二丈,并于其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

巍然崇举,其高若山。

窗都用铜笼罩装饰,日初出时,流光照耀。

又作铜雀于楼顶,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飞。

《邺中记》载:

石虎时,铜雀台有殿室一百二十间,房中有女监、女妓。

正殿上安御床,挂蜀锦流苏帐,四角设金龙头,街五色流苏,又安金钮屈戍屏风床。

又在铜雀台挖两个井,二井之间有铁梁地道相通,叫“命子窟”,窟中存放了很多财宝和食品。

北齐天保九年(公元558年),征发工匠三十万,大修三台。

整修后,铜雀台改名为金凤台。

唐朝又恢复了旧名。

  元末,铜雀台被漳水冲毁一角,周围尚有一百六十余步,高五丈,上建永宁寺。

明朝中期,三台还存在。

明末,铜雀台大半被漳水冲没。

冰井台

是曹操三台(铜雀、金虎、冰井)之一。

位置见铜雀台条。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建于铜雀台北。

因上有冰井而得名,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间,南距铜雀台六十步。

中间有阁道式浮桥相连结。

铜雀台与金凤台之间的联系也是这样。

所以三个台每台既有独立性又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冰井台上有三座冰室,每个冰室内有数眼冰井,井深十五丈,储藏着大量的冰块、煤炭、粮食和食盐。

(水经注) 

  后赵石虎(约335年)也用这些冰井贮藏过冰块。

到夏天最热时拿出来分给大臣们吃。

从后赵、前燕至东魏、北齐对三台都不断加以整修,比曹魏初建时还好。

(光绪《临漳县志》特别是在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征用工匠三十万,对三台大加整修,竣工后把“冰井”改名“崇光”。

(《北齐书·帝记·文室》) 

  北宋时,冰井台上还有曹魏初建时的铁梁。

韩琦在安阳筑休逸台,从冰井台上搬走四根铁梁。

韩琦筑台曰:

“休逸台得魏冰井台铁梁四为柱。

”《安阳县志卷十三》。

 

  元代许有壬还亲眼看到过冰井台。

但到了至正五年(1345年)冰井台就被漳水冲毁一角,台身残高三丈,周围仅一百多步。

(《河朔访古记》)。

至明朝中期,冰井台还遗迹可循,“旧基略无可见者,今惟三废台存”。

(嘉靖《彰德府志》) 

  崇祯三年(1630年)吕维祺在《登铜雀台二首》诗中说:

“所谓南城、北城、金凤、冰井皆不可复识,惟见孤台荒庙,漳水汤汤而已。

”他说的“孤台”指的是铜雀台,实际就是现在的金凤台。

从吕诗跋语中可知,冰井台在明末已被漳水冲毁。

 

  冰井台是1700多年以前曹魏时建筑的,用以贮藏冰块、煤炭、粮食等物,准备在紧急时应用,实有战备意义。

《中国煤炭史》载:

“中国曹魏冰井台是贮藏煤炭最早的地方。

   曹操时叫金虎台,是建安十八年(213年)于邺城西北部,以墙为基建起来的。

在铜雀台的南面,“高八丈,台上有屋一百三十五间”。

《邺中记》云:

“自魏至后赵前燕及东魏北齐,三台每加整修,甚于魏武初造之时。

又安金凤于台颠,故号曰:

金凤台。

然则改虎为凤者,后赵避石虎讳也。

后赵时在台的周围加砌了一层砖”。

十六国后期,战争频繁,三台残破。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征发工匠三十万大修三台宫殿,“因其旧基而高博之。

”修了三年才完成。

完成后改“金兽”曰“圣应”。

“金兽”的名称是:

“南台(金虎台)初避石虎讳而改为金凤,至北齐时,已恢复旧名。

《北齐书》作“金兽”,因成于书唐时,避李虎讳而改。

(《考古》1963年第一期“邺城调查记”注10)

  金凤台历经隋、唐、宋,无多大变动,到元时,台周围一百三十余步,高三丈,上建“洞霄道宫”(《河朔访古记》)。

到明代中期以后,冰井台全部、铜雀台大部被漳水冲没。

只存有一个金凤台巍然独存,上建玉皇庙大殿。

当地居民和来访者遂将金凤台误认为铜雀台,相沿至今。

  临漳居民习惯一日三餐,早晚吃稀,中午吃稠,主食以小麦、玉米面粉和小米为主。

小麦面粉花样繁多,习惯做成馒头、面条、火烧、包子、水饺、烙饼、麻糖、丸子、烧饼等。

玉米面和小米习惯熬粥。

临漳县的麻糖香甜酥脆,在周边县市很有名气。

菜肴方面,烩菜和黄辛庄大块肉是临漳的有名名吃,在安阳邯郸地区享有声望。

县城北街的羊汤鲜美奇特,扬名四方。

乡土文化

临漳人性格豪放,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上千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临漳县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

    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是一个地方历代相传,积习已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表现了这个地方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

临漳这个千年古县,无论在礼仪习俗,还是在婚丧嫁娶方面,充分表现了中原一带重视礼仪。

    在社会交往中互相问候成为时尚,尊重对方显得高雅。

街坊邻居,同事熟人相见互相问候,早晨习惯问候“您起得早啊!

”集市上相遇便问“花钱不花?

”,老年人相遇常问“身体快当吧?

”询问对方姓名常问“您贵姓大名?

”与上年纪的陌生村民交谈,尊称“老大爷”、“老大娘”,与壮年男女交谈,尊称为“大哥”“大嫂”。

    在民间节日活动中,除中原正常的节日外,有“瞧娘与送羊”的习俗,婚嫁的女儿每年于“端午节”后,带着馒头或麻糖礼品,去娘家探亲,谚语云:

“割罢麦子打罢场,谁家闺女瞧谁娘”。

女儿生育后,娘家要蒸制羊形面食,于农历六月或七月初去女儿家给外甥送羊。

若外祖父母去世,由舅舅妗母继续送,故有“妗不老,羊不倒”之说,一直送到见了重外甥的新羊为止。

婚丧嫁娶中原基本相同,临漳所不同的是,新婚后的第二天一早,新娘由长辈带领有到祖茔拜坟的习惯,俗语云:

“新人不拜坟,不处恁家人”。

丧葬漳河南习文乡,有迎经的习惯,下葬前,亲戚到齐后,由唢呐开道,前边是迎经楼,楼内放死者照片或灵位,后边是男女孝子,按辈份排列,在村上主要街道迎经。

    民间艺术

    临漳县的民间艺术形式繁多、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历史上流传于临漳的有抬皇杠、拉花车、跑旱船、抬阁、踩高跷、耍花灯、骑竹马、跑驴、围子、二鬼扳跌、猪八戒背媳妇、背歌、撵花、低跷、大头舞、狮子舞、花棍、扇鼓、秧歌等30余种花会和舞蹈形式;临漳县的传统剧种有豫剧、落子腔、河南坠子、淮调、四股弦等及多种曲艺;临漳县的民间工艺有剪纸、刺绣、纸扎、雕刻等。

在临漳县民间艺术的百花园中,保留着古老的莺歌柳书,其发源于黄河南岸的开封一带,清同治年间传入临漳,传说当时有个很有名气的艺人叫赵言祥,演唱莺歌柳书给皇帝听,皇帝听了很高兴,亲赐黄马褂。

莺歌柳书在外地已经失传,唯临漳独存。

地名语词文化

地名是语言文化的词汇,是历史文化的化石,是地理文化的标识,是乡土文化的象征。

临漳的地名无不打上漳河、战场、都城、姓氏的烙印,构成了区域文化网络。

    漳河的地名足迹

    “临漳全县,漳河串遍”。

漳河是境内的主要河流,横贯临漳全境,据文字记载,从夏商乃至民国年间,漳河西出太行山,居高临下,流入临漳。

因临漳地处平原,土质松软,漳河在临漳地面如无羁的野马,奔腾不息,决岸溃堤,改道频繁,横行肆虐几千载。

如今临漳425个村庄,到处都有漳河的足迹。

因漳河而得名的村庄46个,如回漳、章里、夹河、河图、堤上、五岔口、二分庄、漳潮等。

    2、战乱的地名烙印

    临漳为古邺地,地处中原要冲,“为天下之腰脊,河北之襟喉”战可攻,退可守,抢占邺地与否,乃为成败之根基,所以临漳县的地名中有许多打着战乱的烙印,如东魏北齐时少数民族因建牧羊区而得名,以羊羔为通名的就有15个。

北宋与辽国交兵而得名,以屯为通名的有16个,以营为通名的有14个,以寨为通名的有13个,杨家将与辽国交战,设立军帐房,由此而演义出的东坊为通名的村有3个。

    3、都城的地名印证

    临漳的古邺城曾为六朝古都,以香菜营乡邺镇村为中心生发出许多于帝王都城有关的地名16个。

如吉田,古称籍田,位于邺南城南郊。

东魏、北齐时,在邺南城建都,每逢春天便召集百姓给牛披红挂绿,皇帝,大臣出城亲自扶犁,举行农耕典礼,这种仪式叫“籍田”,此处是籍田的地方,建村后仍名籍田,后演变为吉田。

洛安台,据查,曹操到练兵场阅兵,常在此地离鞍下马登台,后在此地形成村落,取名落鞍台,后演变为洛安台。

仁寿村位于邺南城仁寿门外而得名等等。

    4、姓氏的地名群体

    黄河流域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临漳境内的邺镇从建安九年(204)曹操据邺至北周大象二年(580)被毁,六为古都,成为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376年,中华百家姓氏成林,大都起源于中原文化,故在临漳境内425个行政村中,以姓氏为村落的多达266个,在全县占63%。

    临漳县425个行政村,190个村庄建于北宋以前,其它村庄除柳园镇的新营1978年新建外,全部是明清以前形成的百年村落。

临漳县地处中原腹地,地势开阔平缓,古迹遍野,古代是战略要地而成为六朝古都,造就了临漳县独特的地理文化景观,使之成为得天独厚的三国旅游圣地,北朝文化圣地,古老的人文景观随处可见。

古代战略要地

从古邺城的地理位置来说,自古就是一个独擅天雄的地方,它西依太行山,北临漳河水,平原千里,漕运畅通,是古代从山东到西北,从中原到幽燕的必经之地,是河北的咽喉,自古以来就有天下腰脊之称。

春秋,齐桓公筑邺,以卫诸夏。

战国西门豹、史起治邺,使邺土厚民强,富饶一方,在军事上易守难攻,在经济上繁荣富庶,在交通上便于向外发展,成为既可保存自己,又可向外扩张的战略要地。

魏国取得邺城后,便称雄于三晋,赵国据邺可抗秦国。

秦国据邺后灭掉赵国。

东汉末年,袁绍拥有冀、幽、青、并四州,中心据点设在邺地。

袁绍占邺后自表:

“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可以南向以争天下。

”曹操拥立汉献帝,在河南许昌建都,而自己却留驻邺城,作为魏都,从邺发号施令,练兵积粟,北伐乌桓,雄霸中原。

曹丕称帝因他原是魏王,便以魏为国号,将邺城定为陪都。

后赵石勒营建邺城,石虎迁都于邺,冉魏继都其后。

前燕慕容隽得有邺城后,随及由龙城迁都于邺,向中原扩张。

公元534年,元修与高欢发生矛盾,元修投靠宇文泰,高欢立11岁的元善见为帝,从洛阳迁都邺城,建立东魏。

因嫌都城狭隘,535年高欢命仆射高隆之负责营建邺南城,殿堂楼阁,豪华奢糜,殿旁有殿,楼后有楼,繁复迷离,不可胜数。

尔后高氏取代东魏,建立北齐,完成帝业,邺都未变,邺城战略要地可见一斑。

三国旅游圣地—铜雀三台

铜雀三台位于临漳境内西南,曹魏时期铜雀台居中,南有金虎台,后赵因避皇帝石虎讳,改名金凤台,北有冰井台(三国演义上说叫玉龙台,不为历史)。

台与台相距60步,中间阁道式浮桥相连。

铜雀台,建安十五年(210)冬由曹操建筑,在邺城的西北角,以城墙为基,台高10丈,有屋百余间。

这既是曹操宾客饮宴赋诗的地方,又是战略要地。

十六国后赵石虎时,在曹魏10丈高的基础上又增高2丈,并于其上建5层楼高15丈,共高27丈。

蔡文姬归汉后,在此受到曹操的接见和宴请。

金凤台,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建筑,当时叫金虎台,在邺城西北部以城墙为基,在铜雀台南。

这是曹操阅兵的场所。

台高8丈,台上有屋135间。

后赵因避讳改名金凤台,安金凤于台颠。

冰井台,建安十九年(214)曹操建于铜雀台北,因上有冰井而得名。

高8丈,有屋140间。

冰井台有3座冰室,每个冰室内有数眼冰井。

井深15丈,储藏着大量的冰块、煤炭、粮食和食盐。

数千年来因漳水多次泛滥、三座崇台,不同程度地被毁,冰井台荡然无存。

制高点铜雀台仅高5米。

金凤台较为完整,目前台高13米,南北长122米,东西阔78米。

这里是中国社科院邺城考古队和临漳县文物保管所的住地。

金凤台院落有仿古建筑40间,开辟有邺城出土文物陈列室和邺城珍宝馆,这里是三国文化旅游圣地之一,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因曹魏三台而得名的三台村扬名四海。

曹操拴马桩—古汉柏

境内习文乡靳彭城村东有颗高达21米,树干腹围5.8米,覆盖1亩有余的千年古柏,亦称汉柏。

根据河北省园林专家王志英鉴定属桧柏,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在中原独一无二。

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向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

建安九年(204),曹操克邺,尔后建王都,兴修南校场和玄武池。

校场是用来举行籍田和阅兵仪式的场所。

玄武池是训练水军模拟水战的基地。

曹操每次举行籍田、阅兵、训水师仪式时,便以柏树为系马桩,故人们又称之为曹操的拴马桩。

古汉柏如今仍枝繁叶茂、高耸参天,成为境内旅游景点之一。

佛教圣地

北齐年间佛教盛行,北齐境内有寺院4万余所,僧尼200万人以上。

北齐的都城邺下京畿之地,大寺约有4千所,僧尼将近8万人之众。

2002年在境内习文乡赵彭城村西对传说的魏国末代皇帝曹奂墓进行了考古发掘,打破了传统的志书记载和说法,那里根本不是曹奂墓,而是东魏北齐皇家寺院的塔基。

该塔基包括地上塔心实体和地下基槽部分,基槽深6米,由卵石和夯土交替构筑。

塔基中心有一个刹柱青石础,边长1.2米,以刹柱础石为中心发现有三圈柱网,共残存有6个承础石。

中心刹柱下面有一个砖涵70cm×70cm×70cm,原是埋藏舍利或佛教圣物,并有青石螭首石刻3件出土为国家珍贵文物。

佛塔中心刹柱础石和塔基砖涵木塔,目前在全国独一无二,说明东魏北齐时中国还没有形成地宫形制的舍利圣物埋藏制度。

皇家寺院塔基的发掘被列为中国2002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东魏北齐皇家寺院塔基,印证了当时临漳佛教文化的兴盛及其中心地位。

目前境内的佛寺有日光寺、铁佛寺、雷音寺,与佛教相关的村名有花佛堂、明古寺、三教堂、海岛寺等。

历史文化

作为六朝古都的临漳历史悠久,这里发生的历史事件惊天动地,历史人物可歌可泣,成语典故聚集而绚丽多彩,文化古迹遍布全境,从而造就了临漳县深厚的历史文化。

历史事件

    临漳县境内的古邺城,自古就是一个独擅天雄的地方。

它西依太行山,北临漳河水,平原千里,漕运畅通,是古代从山东到西北,从中原到幽燕的必经之地,是河北的咽喉,自古以来就有天下腰脊之称,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代战事上百次都发生在邺地,近代的邯郸战役也在临漳境内的章里集一带告捷。

    1、项羽邺地败章邯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12月,项羽军漳南,章邯军棘原,相持未战,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在邺西)军漳南。

项羽悉引兵击秦军于污水上(在邺西南)破釜沉舟,大破章邯军。

章邯与项羽在洹水南殷墟上盟约受降。

项羽立章邯为雍王。

创下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万古留传。

    2、曹操克邺

    东汉献帝建安八年(203),曹操攻黎阳(今浚县),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兵败,逃回邺城。

曹追至邺,攻城未克,收其麦子回许昌。

尔后谭、尚争权,战于邺城外,谭兵败,北逃南皮。

    建安九年(204)二月,袁尚复攻袁谭至平原,留其将审配等守邺,操围邺。

四月,曹操留曹洪攻邺,自领兵击破屯毛城的武安长尹楷,疏通上党粮道。

五月,曹操毁土山、地道、凿堑围邺城,周围40里,广深2丈,引漳水灌城,城中死者过半。

七月,袁尚将兵万人救邺,被曹操击败。

袁尚逃奔中山,曹操尽收其辎重,印绶,节钺及衣物,以示城中。

八月,审配兄子审荣开东门纳曹兵,邺城陷,审配被杀。

曹操攻占邺城后,以邺城为大本营,挟天子令诸侯,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旗杆章战斗

    民国34年(1945)10月30日至11月2日进行了邯郸战役之“旗杆章”(今境内章里集)战斗。

邯郸战役开始,按照战斗部署,临漳县大队驻萧城寨。

在旗杆章战斗中生俘国民党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40军军长马法五,其部下近两万人,四散奔逃,大部被歼。

为此临漳县大队受到纵队司会员杨勇和副司会员杨得志的表彰,并赠送县大队8挺机枪和一部分步枪,旗杆章战斗的结束,标志着邯郸战役取得了全面胜利,为解放全中国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现在章里集的旗杆脚下成了全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历史人物

    在临漳这块沃土上,曾发生过许许多多惊天动地的事件,众多的历史人物曾创下可歌可泣的业绩,临漳大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彪炳史册,载入国史与府县志书的人物数百成林。

战国时,西门豹为邺令,投巫凿渠,破除迷信,发展生产,泽流后世。

项羽为推翻秦社,曾誓师于漳南。

曹操虎视中原,战败袁绍,据邺而统一北方。

五胡争霸,石勒据此而龙兴。

高欢挟孝静帝于邺都,为北齐的建国称帝创下了伟业。

能工巧匠十六国后赵时期的解飞造的旃檀车、司里车、金佛车,以及北齐时崔士顺造的大船,上置木僧,栩栩如生,开世界机器人之先河。

隋朝临漳籍人陆法言知识渊博,造诣颇深,写成《切韵》五卷,开创我国音韵学之先河,为音韵学之鼻祖,对研究汉语音史有重要史料价值。

唐初临漳藉学者傅奕,精通天文历法,出任太史令,历求改革隋弊,清除佛教。

明初临漳籍人石璞官至兵部尚书,生活简朴,为政清廉,嫉恶如仇,善断疑案,军政显绩,芳流今日,总兵任礼,封宁远伯,在戌边中屡建战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抵御了外族的侵略。

清末临漳著名学者杜愉,酷爱考古,古稀之年仍笔耕不辍,写下《邺下古迹考》等著作,为研究古邺和殷都文化留下极为珍贵的史料。

战国时开创我国第一所军事院校的导师王禅就出生在临漳县的谷子村。

民国时期吕步衢率先兴办新学,振兴教育,开创了临漳县的第一所师范学校。

老红军战士黄金贵跟随毛主席、朱德、周恩来自始至终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路上负责后勤工作,历尽艰辛,立下战功数十次。

抗日名将郭好礼与日寇顽强拼搏,献出年轻的生命,被刘伯承、邓小平首长定为三军楷模。

巾帼英雄王婉贞为抗日寇战顽匪热血流干,其坚贞不渝的革命业绩至今传颂于漳河两岸。

解放战争时期,老中医袁同印为刘伯承将军治病,被刘伯承赞誉为“医术高明,妙手回春。

”临漳自“建安”以来,号称“人才渊薮”,以上所有出生和活动在临漳境内的古今人物,为中原的兴盛做出了贡献,为谱写临漳的历史而昭垂于世,为彰显临漳的传统地名文化而流芳千古,在中国古代、近代及现代史上均占有光辉的一页。

    历史典故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临漳县境内的漳河,从县境东西横穿至今,现在境内的邺镇,过去的邺城,曾先后六次为都,有过多次的营建,也有过多次的破坏,围绕漳河和邺城,这里生发出的成语故事、寓言典故不下五十则,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可谓历史典故的发祥地之一。

    “河伯娶妇”的典故载于《史记》里面,由此派生出了众多的成语,如“河伯为患”、“西门豹治邺”、“投巫凿渠”,成了人们破除迷信,发展生产的典范。

    “窃符救赵”、“破釜沉舟”和“曹冲称象”均发生在临漳境内的漳河岸边,“窃符救赵”成了人们急人之困的代名词,“破釜沉舟”以一当十成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