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结对之徒弟汇报课活动总结推荐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43594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徒结对之徒弟汇报课活动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师徒结对之徒弟汇报课活动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师徒结对之徒弟汇报课活动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师徒结对之徒弟汇报课活动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师徒结对之徒弟汇报课活动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徒结对之徒弟汇报课活动总结推荐文档.docx

《师徒结对之徒弟汇报课活动总结推荐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徒结对之徒弟汇报课活动总结推荐文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徒结对之徒弟汇报课活动总结推荐文档.docx

师徒结对之徒弟汇报课活动总结推荐文档

为加强校本研究,增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我校于开学初开展了新老教师结对活动,本着“资源共享,互助交流”的原则,徒弟虚心好学,师傅毫无保留,教研活动浓厚,走进每间办公室都能看到老师们教研的情景。

为给大家提供展示的平台,学校于5月份开始进行了徒弟汇报课,要求同年级的教师必须参加听课,师傅要进行现场评课。

活动中,有13位讲了汇报课,徒弟们在师傅的指导帮助下,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向老师们展示了一堂堂精彩的汇报课,在此感谢所有参赛的师徒教师。

  纵观13节汇报课,呈现出这样一些共性:

教学设计科学细致,教学流程清晰顺畅,师生互动活跃充分,教学效果总体良好,教学功底日渐深厚。

这说明我校的青年教师正在健康地成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势喜人,令人欣慰。

 青年教师的成长一方面是他们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总结的结果,另一方面,师傅的指导和帮助也功不可没。

拿这次汇报课为例:

课前,各位师傅细心地指导徒弟一遍又一编地完善教学设计;上课时,师傅又亲临课堂加油打气;课后,师傅还认真地评课,肯定优点,找到不足,诲人不倦,谆谆教导。

此次活动各个教研组都发挥了集体的智慧,组内的教研气氛浓厚。

师傅出谋划策不保留,青年教师虚心求教肯钻研,每位教师课前准备都非常充分,能够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制作精美实用,运用灵活,使课堂教学形象直观、新颖生动,构建了和谐的课堂。

汇报课的优点:

   1、课前准备充分:

参加汇报课活动的13位青年教师,在课前的准备都是相当充分的,教师们编写了教学设计,在对课标、教材的理解方面也吃得相当透彻,在自制教具、准备课件方面也做得较好。

   2、多媒体运用好:

在本次汇报课中,一个突出亮点即是在教学中都有效地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而且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非常熟练,能够达到媒体运用与教学有机统一。

3、教师主导有方:

巧妙点拨,相机诱导,本次青年教师表现得较成功。

本次汇报课,大多数老师均能坚持启发式教学,常以问题为诱因,设疑重点处、点拨关键处、敲打易错处,不断唤起学生求知的主体地位,耳、眼、手、脑并用,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唐美美老师的《珍奇稀有动物》一课,以及如男老师的《激素调节》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课标理念,使学生在和谐静谧的环境中,轻松愉悦地完成学习各项任务。

  4、教学做得扎实:

讲练结合,训练扎实。

老师们大多能紧扣教材,把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落实在字、词、句、概念、计算上,不架空、不拔高。

   5、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教师都能用准确的普通话授课,其中不少青年教师的语言准确生动,逻辑条理清楚,语速快慢适宜。

例如唐美美老师的语言表达就极富感染力,施如男老师、林雅茹老师的语言很有激情,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吴金玲老师的语言表达也很亲切自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7、教学目标明确:

这次汇报课青年教师大都能依据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明确具体恰当的课时教学目标,并将知识传授、思想教育、能力培养较好地统一起来,教学中目标导向明确并贯穿课堂的始终。

课堂结构紧凑,教学环节设置合理。

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启发式激发学生思维,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的双边活动活跃,还注意及时反馈调节。

唐美美老师的小组讨论及竞赛,符合初一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课堂效果很好。

本次活动中,我们组4位教师参加了汇报课。

总的来说,授课教师对课程标准有更深的理解,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等环节的设计与组合都有科学的把握,教师的基本素质已经大大提高。

下面我分别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

高颖老师:

知识讲解透彻,使学生在如何审题、如何答题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渗透高考评分标准,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科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启发式教学为主,设置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打破常规教学,在教学中适时引入时政热点,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渗透着情感教育。

板书清晰,难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能有肢体语言去感染学生。

阚飞飞老师:

情境教学使学生在兴趣不知不觉的接受和掌握新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知识落实到位,学生的思维始终能和老师保持一致,而且启发式教学,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是每个知识点都能随时掌握,在知识讲解过程中,既注重学科内的纵横联系,又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突出,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日常习惯化能逐步培养学生会看书、看好书和看透书的阅读能力,学生通在师抑扬顿挫的语言中感染着掌握不同层次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肢体语言和教学语言协调一致,相得益彰。

肖博老师:

教学目标明确,难点重点突出,知识迁移能力强,用一个图示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新知识的深化,使学生对新知识没有陌生的感觉,启发式教学得当,使每个知识层层深入,使学生和老师的思维始终保持着一致,知识落实到为,在讲解过程中渗透着学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能感染学生,时间安排合理,能给学生充分的理解、接受和巩固的时间。

刘丹老师:

虽然是刚刚毕业,又是理科班的教学,但是教学目标明确,难点重点突出,对知识的扩展有深度有广度,知识储备量大,情境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兴趣中掌握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知识的迁移能力很强,能明确考纲的要求,反复强调中,对理科生来说非常重要,语言生动,板书主次分明。

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

 

汇报课中的美中不足:

  1、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有前松后紧的现象。

  2、个别教师还缺少在课堂中随机应变的能力。

按自已设计好的程序进行,对课堂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处理的还不是得心应手。

还需继续培养、提高。

  3、有些课堂中的学生讨论尚存形式倾向,没有完全让学生自主的发挥,仍有牵着学生走的现象。

启发的内涵体现欠到位。

  4、教学中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生活,缺乏与学生真正的情感交融。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当我们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发现一些不足和缺憾。

而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也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

   总之,尽管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在这些青年教师的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一种萌动的力量,一种向上的信念和决心,一种谦和,一种希望。

这些,正是我们第三小学未来的发展之所需。

在此次汇报课当中,让也我们看到了教研活动的价值所在。

新教师在教研组全体老师共同帮助,指导下,在其指导教师培育下,成长迅速。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交流活动,能够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的业务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也希望青年教师能够展现自己的个性风采,有体验有收获,更上一层楼。

“小荷才露尖尖角”,青年教师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基本功,希望他们能继续保持积极探究、勤奋好学的精神,尽可能多听别的教师的课,总结教学经验,积累教学机智,提高驾驭课堂、有效调控课堂的能力。

不断进步,迅速成长为第三小学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第一点就是“实现一个走向”这个走向就是指17节课在走向真实的课堂生活。

大家知道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我们的语文老师积极性是相当高的。

我们在进行不断地多方面的探索。

在探索的过程中,因为对新课改的理念的理解不到位,因为种种其他的干扰,我们的一些课堂出现了非真实课堂生活的倾向。

17节课在这一次的教学实践中,鲜明的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在去除浮华,追求生动而又扎实的课堂。

课堂是师生、生生真实交往的空间。

在这17节课的实践过程中力避弄虚作假。

当然我们也实事求是的说,之所以能够引导我们的课堂走向真实的课堂的生活是与我们大赛近几届在组织的导向有关系。

比如说我们现在减少了老师和学生的过多接触,甚至现在我们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都是老师当场来见学生十分钟。

更过的课堂设计是从初读课文或第一课时开始的。

当然实事求是地讲,从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来讲。

这种做法是值得研究的,但为了公平这些做法就失去了一些科学性。

比如说老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和学生接触,那对老师的教学功底是严峻的考验。

他必须用这么短的时间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他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随时的调整教学进程。

因而我们说我们过去所强调的备课中备教材,备教案,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过程中,其中备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化。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这一次的大赛中我们看到,在老师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在老师整个施教的过程中,我们弄虚作假的问题得到了纠正。

尤其是那种追求观赏性,在老师面前和在学生面前表演的现象已经基本杜绝。

我们说17节课大家应该实事求是地讲,这些老师无论从他们的教态,还是从他们的语言;无论从他们对问题的处理,还是自己对教案的调整都在回归一种自然。

当然这种回归还不够,这种不够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地从现场来考虑,也要理解这些参赛的老师。

比如有的同志可能认为,有的老师声音太大了慷慨激昂过度了,甚至认为这个课堂上朗读多了,默读少了等等。

在听课的过程中,坐在前排的评委和老师认为听有的课啊,这个课有的时候听得累,有的时候听得堵,有的时候听得闹。

有的同志讲是不是离扩音器近了,所以挪个位置后来发现不是扩音器的问题还是我们的课堂老师的语调过高了,使得课堂太噪。

反过来想可能这个老师有实际的想法,在这样一个这么大的体育馆四千多人听课,有的老师考虑自己的声音小了不能让距离主席台远的老师听课,甚至有的时候课堂上学生一安静无声了,我们底下的老师就有声了。

因此我们评价一堂课还是要实事求是地评价。

但是总之我们感到真实的课堂正在回归。

只有有了真实的课堂,学生才能有真正的成长。

课堂上学生该出错的,就应该让他出错,这个很正常。

我想如果没有真实这两个字做保障,我们课程改革就无效,我们今天的研讨也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方面我们认为体现了四种意识的增强。

第一种意识:

就是增强了学段意识。

在17节课程改变了或者说是纠正了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出现的高段教学低化或低段教学高化的问题。

低年级的课像《数星星的孩子》,像我们今天听到的课啊,《小猴子的脸红了》这些课,他们应该说都很鲜明地体现了低年级字词教学的重点,真正是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巩固字词。

中年级的课突出了句,词句和段的教学。

高年级的课,像《伯牙绝弦》等等突出了篇章教学的要求。

在这里应该说老师在设计上,无论是对篇章,知识的点拨,详略得当的问题,主次的问题或者说是高层次的阅读能力的训练问题等等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关注。

17节课,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高,从朗读训练到默读训练,从精读教学到略读教学,从白话文教学到文言文的教学,体现了教学的层次和坡度。

所以这一次学段的意识,较之以往的大赛应该说体现得比较好。

第二增强了目标的意识。

有的专家认为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不无道理的。

那目标意识的增强在这些课当中,我以为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体现在老师备课中在推敲目标力图明确,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如果老师手上有资料的话可以翻一翻,更多的课他们在教学目标中,比如学习那几个词语,学习到什么程度;阅读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的这种确定也不再笼统,而是非常明确地写出。

其二目标的制定紧紧地扣住了学段。

牢牢地体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

第三就是目标的意识在课堂教学的落实中都很强。

大家可以感到,这些老师在努力地去除那些无用的低效的环节,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的环节,教学的意图牢牢地围绕着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

这就改变了我们过去的一些老师,特别是今天我们在一线的许多老师仍然存在的备课中先备教学过程,后备教学目标的这样的问题。

应该说备一节课先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

但是更多的老师尤其是一线的老师追求教学方法,追求教学过程,备完过程之后回过头来再想我这节课教什么?

这个备课的方式是错误的。

而且会造成目标和过程两张皮的问题。

在目标意识增强这一方面,我认为目标意识体现了目标制定的自觉性。

17节课我认为体现了目标制定的自觉性。

当然在目标制定的科学性上还有待研究。

第三方面就是增强了方法意识。

谈到语文学习方法意识的增强,我们认为这17节课体现了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从教课文转向教阅读,这是教会学习的体现。

也就是崔峦老师曾经用一句生动的话来比喻“实现了美丽的转身”。

现在正实现转身,美丽不美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但是从这些课来讲,我们认识到阅读教学所负载的任务是多元的。

但其中语文本体的任务是核心。

因而涉及语文本体教学任务当中,语文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像阅读方法就是语文方法中的重要内容。

这17节课或强或弱,或有意识或无意识都在体现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像《自然之道》,像今天新疆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等在概括内容方面,他们都体现了非常鲜明的指导方法的意识,就是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当然我插一句上课的时候老师不要慌,要把方法教到位,说清楚。

像今天这个老师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有意识教方法很好,但实际上这个老师教的是抓住文章的要点,然后串联起来,用语言串联起来把握文章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而老师一着急说成了“同学们注意你们把这几个词语一写出来为什么就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这个说明老师一慌,语言就不严密了,所以老师还得强化这方面的意识。

但是毕竟像这种教学的倾向还是比较好。

还有像我们阅读教学中体现抓人物的言行、神态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像联系作者的生平来理解文章的方法。

因为有些文章不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在理解文章是很难深入。

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本的方法。

像通过多种方法的诵读来理解古文的方法。

甚至教给学生如何区别形近字、同音字的方法,应该说都体现了很好的教给学生语文方法的意识。

第四就是增强了读写意识。

大家看到17节课中,没有读和写,没有读写结合的课是很少的。

尤其大家鲜明地感受到这一次读写结合深入人心。

17节真正没有在课堂上做读写结合的,不说读和写分开,有读也有写,写字也有写,但是真正围绕文本进行拓展,进行读和写结合,这样的课堂,17节课中80%的课中都这样做。

课堂上不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有的课是创设情境写一段话;有的是联系课文的内容补充几句话;有的是围绕课文要填写一些词语。

总之,这些课在努力的挖掘出读写结合的点。

这一点是给我们在座的老师鲜明的感受。

这种读写意识的增强我认为不是坏事情,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

甚至我可以说这种读写意识的增强是七月中旬大连会议精神的某种体现。

所以我们认为这四个方面的意识是增强了。

第三点成绩:

体现了三个关注。

第一体现了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在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一堂课学习情境对于调动学生主体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思维重要作用。

在这些课过程中大家感受到像《伯牙绝弦》,像《中彩那天》等,他们都可以说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也可能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可能是老师语言的生动地渲染,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建构。

因而课堂,许多课堂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场面,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发言和朗读也赢得了我们在座老师的鼓励的掌声。

第二点是体现了关注字词教学的落实。

曾经有一段时间,阅读教学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曾经忽视了字词教学的落实。

那么在这一次的大赛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所有的课都没有忽视字词的教学,都不是说抛开字词教学来进行阅读教学的。

特别是低中年级的课,我们鲜明地感受到老师对于重点词语的教学,对有些生字音形意方面的教学力求扎实到位。

当然体现的程度也不一样。

我们看到像今天天津课堂上对于生字的书写和其他的一些低年级对生字的书写关注的方法和程度也不一样。

当然这些关注的程度要看你教哪一个年级,要看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

第三点关注就是关注师生情感的融洽。

无论在开课前,还是在课堂过程中,我们说每一个老师都在努力地建构一个民主的,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的氛围更轻松,更自由,让每一个孩子更能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也正是这样,使得我们17节课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不同的特点。

当然作为这次的比赛,我们更主要的是肩负研讨的任务。

下面我有重点的就17节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方思一会由孙双金校长来进行评课。

我下面谈四个方面的问题和建议,我把问题和建议连在一起。

第一方面:

教什么的问题仍然是需要首要研究的问题。

到底评价一堂课,一堂语文课的优劣他的标准如何测定。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

当然有一定的共性。

我评价一堂课先要清楚这堂课在教什么。

只有先确定了教什么才能很好地去深入研究怎么教。

这是老师课程意识增强的一个体现。

教什么他往往体现在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准确。

他往往体现在我们确定的教学内容是不是适宜,是不是适度。

我们也看到17节课,当中有的课安排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比较多,比较杂。

给我们一些在座老师的感觉就是在赶三关,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赶紧往下赶,因为时间只有四十分钟。

这样就使得你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无法落实。

其实一篇课文的精读课的教学可能两课时三课时。

我们在战略上就应该先做好布局,我总的目标有多少,在总的目标的前提下,我第一课时的目标完成哪些目标,完成到哪些程度,我为了完成这个我应该组织怎样的教学内容,组织怎样的教学活动。

这样合理地来安排使四十分钟的一节课容量上让人觉得合适。

因为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能力的训练。

能力的训练就不是知不知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的问题能不能的问题。

他有的时候需要深入进去,需要进行扎实训练。

当然我们也能理解有些老师为了体现一课书完整的教学思路,但是我们毕竟要去实际出发,我们要回归教学的本真。

因此我们说教什么的问题,首先必须要研究确定。

这样就使得我们的阅读教学“线清,点明”,而不至于蜻蜓点水,面面俱到。

面面俱到往往就是面面不到。

我们仍然要提倡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来实现一课书的完整目标。

第二方面教学设计上要把课文特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学习主体等等统整考虑。

我们在座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在一线教课的老师,我们知道任何理论都可以从一个角度来研究课堂教学。

但是一到了课堂当中,我们不能用一个理论而是综合多种理论来实现我们的课堂教学。

那么到底怎么样才把教学设计做好,这就需要我们来统整各个方面的因素。

我点几个方面。

一个方面就是初读设计的雷同,这个是鲜明地反映出来。

初读或者说是课堂教学的前半段,基本上是一致。

怎么读,怎么来进行生字方面的检查,然后怎么往下的推进雷同了。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吗?

第二读写结合应该说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因为这一次的读写结合不是部分课堂,17节课绝大多数都在读写结合,说明大家有这个意识了。

我刚才说意识增强是增强了,但是不是说随随便便的找一个点进行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说你读写点是不是恰当?

你读写结合给的时间是不是合理?

你读写结合之后这个成果是不是作为一个资源进行运用?

学生写了一段话,学生之间有没有交流?

老师有没有评价,能不能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个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给你们一点时间写一写,随便给两句话。

甚至有的时候可以说你读写结合的这个点是不是有必要,是不是合理都值得再研究。

我们总体上感到17节课的读写结合非常成功的不多。

第三小点,像有些课没有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来进行设计。

只能是在教学中期待寻找适合教案的学生,而不是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

当然我们辩证来说,客观来讲,因为有些老师这种借班上课时间很短。

他原来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原来那个地区的学生来设计。

我在教学中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在借班上课或者说这种大赛,老师他们站在这,他们期待的这个班,是怎样的班呢?

应该是这个班的能力水平和他的教学设计的起点相当。

这个课是教学得比较有价值。

所以这个我们研究,怎么才能贴近学生?

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说,我们可以通过课堂的调控,可以通过课堂临时方案的驾驭来体现。

第四小点文体特点与阅读方式和情感基调有的出现了不一致的问题。

比如拿朗读,有些课文可以慷慨激昂,有些课文可能是适应于思考,就是说低沉的或者说是沉思,不适于发出声音那样去朗读。

文本的特点要和阅读的方式一致起来。

第五小点就是有忽视整体把握课文的倾向。

重局部忽视整体的把握。

我们看17节课当中,有些课在初读之后没有很好地感知整体,没有对整体一个清楚地感知就马上往下走了。

甚至是把自己老师要教的那一部分内容拿出来,这样重局部而忽视整体。

大家知道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在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是有很好的经验,希望大家引起重视。

第六小点,就是许多环节还值得深入地推敲使得精湛。

比如我们可以问一问有些环节能不能取消他,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能不能合并。

所以这些都体现到我们教学设计的整体把握。

第三方面也就是阅读教学改革创新的程度还有待提高。

这是我们对阅读教学改革创新的程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尽管大连的会议指出了,我们这次评课的重点就是看创新,但是我们仍然看到在课堂上使大家眼前一亮的课不多。

我们说教会阅读这个课题涉及到的命题在阅读教学中是非常多的。

比如如何认识文本,如何认识阅读,如何认识不同文体的阅读方式,如何认识儿童的阅读过程,如何对教材的取舍,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都需要进行新的研究,新的突破。

像中高年级特别是高年级有些的课文很长,在一节课里,我们又要初读,又要精读,深读。

我们怎么进行取舍,这也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里有一个新的认识。

最后第四方面就是教师的强势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第一在朗读教学,老师强势。

非得指导读到跟那播音员的水平,朗诵家的水平,我们认为不恰当,不合理。

第二教学中老师牵的痕迹比较重,因为为了要出自己心中的答案。

有的专家风趣地说这一堂课不是在让学生感悟课文,而是在让学生感悟老师的感悟。

我觉得这句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所以感悟不到老师感悟到的,就频频问,问一个两个问到第五个终于问出来。

第三个小点老师爱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

让学生接出自己心中那词。

这种语言训练,这种阅读方法的教学,我们认为是要纠正。

应该是你设计的问题有利于孩子通过自己的思维说一段话,说一连贯的话。

而不是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这种倾向要纠正。

第四小点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上。

这一次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比较多,生生互动,小组的交流明显减少,值得大家引起重视和思考。

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做更多的剖析。

我们说获奖的课是我们很好的研究范例,都有研究价值,包括获得特等奖的课,他们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以更加深入,所以以上意见仅供各位老师参考,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