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15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43255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15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配套K12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15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配套K12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15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配套K12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15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配套K12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15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15区.docx

《配套K12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15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15区.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套K12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15区.docx

配套K12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15区

专题15区域经济发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

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2015·浙江文综,7,4分)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1.B 甲地位于河流附近,且由林地变为湿地,说明该地地势较低。

相对乙地,丙地在20世纪50年代时早已开发为耕地,开发条件较好。

丁地为林地,河流上游,地势较高,起伏较大,耕地开发条件较差。

2.(2015·浙江文综,8,4分)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B 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利于增加人均耕地,实现规模化经营。

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有利于提高农业水平,实现规模化经营。

为发挥湿地生态功能,该地区正在生态退耕,耕地面积减小。

该地受热量条件影响,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耕作制度难以改变。

3.(2014·安徽文综,34,32分)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

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8分)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12分)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

(12分)

3.【解析】 第

(1)题,地理位置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等。

甘肃有“天然药库”之称,说明其药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则推断其自然环境多样,而独特的位置特点是其自然环境多样的主要因素。

(2)题,由甘肃的地理位置特点,可总结其中药材种植的优势自然条件。

甘肃作为“千年药乡”,说明其种植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产品质量好;甘肃为内地欠发达省份,拥有劳动力优势;近年来甘肃药品加工业蓬勃发展,说明拥有中药材加工技术、市场广阔和政府支持等优势条件。

第(3)题,近年来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说明其中药材生产链拉长、产业结构趋向完善,因此影响应从经济效益(如产业发展、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社会效益(扩大就业、弘扬中药文化等)等方面阐述。

【答案】 

(1)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会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蒙古、维吾尔、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据上海第一产业有关数据与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回答4~5题。

2000年

2008年

2009年

农业人口(万人)

25.40

12.50

11.70

耕地(万公顷)

28.59

20.50

20.23

农业产值(亿元)

216.50

280.35

283.15

种植业(亿元)

61.84

106.07

114.29

牧业(亿元)

80.75

63.50

60.04

渔业(亿元)

36.53

55.23

51.39

农业服务业(亿元)

8.20

8.49

4.(2013·上海地理,29,2分)2000年到2009年上海农业产值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①种植业科技投入增大 ②渔业产值有增有减 ③农业服务业有所增强 ④农业人口持续减少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A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

2000年到2009年,上海农业人口减少,耕地面积减少,但是农业产值却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也促使了农业产值的增加。

5.(2013·上海地理,30,2分)根据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图表数据,上海农业发展的趋势可能是(  )

①耕地面积保持稳定 ②牧业产值将持续下降 ③从业人口有所减少 ④农业产值比例将上升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B 表格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9年耕地面积、牧业产值和农业从业人口呈持续下降趋势;从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可看出上海农业产值稳定在一个很低的比例。

一、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农业活动

商品粮生产

畜牧业生产

林业生产

地形区

平原地区

西部高原区

山地、丘陵地区

自然条件

①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

②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

④雨热同期

①宜牧面积广;

②降水较多,草类茂盛;

③畜种优良

①宜林面积大;

②森林物种资源丰富

社会经济

条件

①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一些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③开发晚,人口密度小,使本区农业经营的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发展

2.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与整治

优势及开发方向

问题及整治措施

土地

资源

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耕地集中连片→商品粮基地,大豆、甜菜生产基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湿地退化→退耕还湿,建立湿地保护区

黑土冲刷→植树造林,黑土培肥

森林

资源

树种多,林木蓄积量大→全国最大的林业基地,发展速生丰产林和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

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以育定采),建设自然保护区

东北农林建设的成就

3.东北地区商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及途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稳步发展商品粮生产;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抓好养畜基地建设;健全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抵御旱涝能力;加快中低产田和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

加快农业技术应用推广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速文化教育普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加强耕地建设和保护;搞好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合理解决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争地矛盾

二、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布局形成条件

区域

特色农业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

三角洲

出口创汇农业

水热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靠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港口、铁路、航空等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南疆

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

当地种植长绒棉的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的需求量大

海南岛

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

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

昆明

花卉种植业

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多种花卉品种

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然后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步骤如下: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

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

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包括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

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一般包括农业地位、农业类型、主要农产品、农业分布区、耕作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

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2014·课标卷Ⅱ,37

(2)~(4),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

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

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6分)

(2)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分)

(3)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

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8分)

【点拨】 试题以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的建三江地区为背景,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发展生态农业、商品农业的优势条件,同时考查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知识调用能力和描述能力。

【解析】 第一步:

读图文,明设问。

第二步:

建联系,调知识。

影响虫害的气候因素,需要调用气候特点和气候要素的知识。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农业技术三个方面。

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既要考虑自然条件提供的基础,也要考虑技术条件。

“中国绿色米都”包含生态农业和商品农业基地两层含义,要调用相关的知识解答问题。

第三步:

析条件,组答案。

(1)题,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先要结合图文位置信息明确当地气候的特点,即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温差较大,再从害虫生存、繁殖的角度进行分析。

(2)题,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一是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不需要大量施肥,二是“定点监测”“精准施肥”的现代技术保证了不会过量施肥。

第(3)题,获“中国绿色米都”的理由,既包括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理由(开发历史较晚,自然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虫害少,土壤肥沃,且应用现代技术,化肥农药施用少),还包括形成“米都”商品农业基地的理由(生产规模大;生产技术先进,单产高;地广人稀,商品率高)。

【答案】 

(1)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2)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3)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

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导学导考 农业生产活动是第一产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所具有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反映出其对自然条件依赖较大,使得命题可以与区域分析结合更加紧密。

在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与评价时应紧紧联系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要注重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评价与分析,也要注重结合图示相关信息进行分析。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将我国典型的农业区域对比分析,形成规范性的表达方式。

同时注意要素间的联系。

特别关注东北地区新型农业产业的建设。

(2012·海南地理,22,10分)图示区域人口密集,其中甲市出产的白酒驰名中外。

酿造该种白酒的原料主要为生长在甲市周边区域的糯红高粱。

为了确保白酒品质,当地种植的糯红高粱一般不施用化肥和农药。

为了扩大产量,农业专家曾尝试在他处种植糯红高粱,但离开其原产地仅数十千米,便会出现质量变差、减产等问题。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甲市周边地区发展糯红高粱种植业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解析】 从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四川省(也可根据地理标志产品“糯红高粱”判断为四川泸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且位于紫色土分布区,土壤肥沃;甲市有铁路线、高速公路及河流流经,交通便利;且由题干“图示区域人口密集,其中甲市出产的白酒驰名中外”可判断该区域劳动力资源和消费市场情况。

甲市糯红高粱对种植环境条件要求很高,导致种植空间有限,产量也较低;同时,随着城市和交通的发展,狭小的种植空间受到挤压,环境污染威胁也在加重。

【答案】 有利因素:

自然环境独特(位于亚热带、水热资源丰富、紫色土);接近消费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6分)

不利因素:

受到(交通、城市等)环境污染威胁;产量和种植空间有限。

(4分)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近年来在政府的引领下,浙江农村出现了“互联网+”新的运营模式,浙江多地农村涌现特色农产品基地,简称农特基地,形成上游农产品生产—中游农产品加工—下游农产品销售和旅游等全产业链集聚。

读图,完成1~3题。

1.(2016·全国联考卷二,7,4分)近年来农村出现特色农产品基地主要得益于(  )

A.气候变化B.河流整治

C.交通便利D.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

1.D 根据材料提示,“互联网+”在浙江农村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也就是说互联网和农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出现一些特色农产品基地。

2.(2016·全国联考卷二,8,4分)新的运营模式(  )

A.增加产品库存B.增加销售环节

C.依赖信息联系D.增加销售成本

2.C 根据图中信息,这种新的运营模式,其种植的农产品是依据订单多少来确定的,而图中吃货、微商、营销公司和农特基地之间联系,也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订单生产,由此可以减少产品库存,减少销售环节和销售成本,从而可以推出新的运营模式对信息联系要求高。

3.(2016·全国联考卷二,9,4分)全产业链集聚有利于农村(  )

①提高人口迁出率  ②加快城镇化进程

③加快交通运输建设 ④提高老龄化人口比重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3.C 上游农产品生产—中游农产品加工—下游农产品销售和旅游等全产业链集聚在农村,有利于加快农村的交通运输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村人口迁出;农村人口迁出以青壮年为主,减少人口迁出则有利于降低老年人口比重。

4.[2016·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模拟1,37(3),8分]据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玛卡是一种原产拉美地区4000米以上高山的野生植物,忌高温和涝洼积水,其大量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形成品质极佳的药材。

近年来,我国云南的某些坝子地区采用人工栽培技术,引进玛卡种植,但产出的玛卡药材品质远不及原产地。

图1示意玛卡原产地所在国家的位置示意图。

图2为玛卡。

简述该国玛卡种植地区,并比较分析该国与我国云南所产玛卡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

4.【解析】 由材料“原产拉美地区4000米以上高山的野生植物,忌高温和涝洼积水,因其生存条件恶劣”可以判断,该国玛卡种植地区为中部山地地区。

“云南引进玛卡种植,其产出的玛卡药材品质不及原产地”,其原因调用影响农业的因素,结合材料作答。

【答案】 种植地区:

种植在该国的中部山地地区;(2分)

该国

云南

品质

一般

原因

地形

坡地地形,利于排水(1分)

坝子地形,地形平坦,易积水(1分)

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气温低,温差大,光照充足(1分)

季风气候,气温较高、温差小,光照不足(1分)

土壤

野生地区,土壤养分充足(1分)

坝子地区,土壤多次种植作物,土壤养分低(1分)

5.(2016·西北工大附中四次训练,37,24分)下图示意H市及其周边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拥有百万人口的H市为我国西南地区较富庶的重工业城市。

该市及其周边地区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水果和冬季蔬菜生产基地,也是我国立体农业的典型区。

表:

H市某河谷蒸发量与降水量统计数据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蒸发量

/mm

130.4

182.4

271.0

298.7

314.3

233.2

190.2

174.9

137.9

129.2

103.8

97.7

降水量

/mm

3.0

2.1

4.4

14.6

51.6

143.5

191.4

177.0

137.6

49.1

15.2

3.4

(1)分析该地区河谷可种植优质热带水果的有利气候条件。

(6分)

(2)从交通运输角度分析该地蔬菜远销北方市场成本高的地理原因。

(6分)

(3)简析该市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有利社会经济因素。

(8分)

(4)指出该地区发展立体农业的有利地形条件。

(4分)

5.【解析】 第

(1)题,该地发展优质热带水果的气候条件可结合图中经纬度、地形特点及表格资料,从气温、光照、温差等方面去分析。

(2)题,主要从交通运输方式的种类多少、线路疏密、运输效率、运距等方面分析。

第(3)题,社会经济因素一般包括政策、市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劳动力等。

第(4)题,立体农业首先具备地势高、起伏大的地形条件。

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地区等高线数值大、密集,所以是山地地形,利于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 

(1)纬度较低,河谷地形,年均温高;(2分)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基本无寒潮影响;(2分)干燥,多晴天,(2分)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

(2分)(任答3点)

(2)运输方式以公路、铁路为主,线路少,密度低;(2分)山地多,地表起伏大,运输效率低(速度慢);(2分)运输距离长,蔬菜易腐烂。

(2分)

(3)政策支持;(2分)农产品丰富;(2分)水电充足;(2分)市场需求量大;(2分)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工业基础较好,技术支持力度大);(2分)劳动力较丰富。

(2分)(任答4点得8分)

(4)山地多;(2分)相对高差大;(2分)河谷海拔较低。

(2分)

6.[2016·山东临沂一模,27

(2)~(4),8分]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面积约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mm。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辽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示意图。

(1)指出西辽河流域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4分)

(2)推测西辽河流域农牧界线的空间变化特征。

(1分)

(3)简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3分)

6.【解析】 第

(1)题,海拔较高、水土容易流失的地方适合发展林业;山麓及丘陵地区不宜发展种植业,但牧草生长良好,适合发展畜牧业;东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灌溉条件较好,适合发展种植业;河湖较多,水资源充足的地方适合发展养殖业。

(2)题,读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示意图可以看出,西辽河流域草地面积减小,耕地面积增大,原有畜牧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成为耕地,故农牧界线由东南向西北迁移。

第(3)题,西辽河流域出现较为严重的耕地侵占草地等现象,存在过度砍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现象,同时由于农业生产不合理灌排,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答案】 

(1)①大兴安岭海拔较高的山区发展林业;(1分)②山麓及丘陵地带发展畜牧业;(1分)③灌溉条件较好的东部平原发展种植业;(1分)④河流、水库发展水产养殖业。

(1分)

(2)从东南向西北迁移。

(1分)

(3)①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②过度放牧,破坏草原;③过度开垦,土地沙化;④不合理灌排,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⑤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每个要点1分,共3分;答出其中3个要点即可)

7.[2016·辽宁沈阳二中一模,37

(1)、(4),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松茸是世界上珍稀名贵的天然药用菌,分布于海拔1600~3200米的山坡上,与松、栎属的树木须根发生共生关系,形成菌。

松茸在出土前,必须得到充足的雨水,出土后必须立即得到充足的光照。

我国香格里拉产区是松茸产量最高的地区,年产量约占中国松茸总产量的70%,以及全球总产量的33%。

材料二 下图为金沙江下游河段梯级水电站规划及香格里拉松茸产区示意图。

(1)分析该地适宜松茸生长的自然条件。

(6分)

(2)说明松茸产业对香格里拉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4分)

7.【解析】 第

(1)题,可以结合材料中松茸生长所需要的自然条件,从降水、温度、土壤、环境等角度作答。

(2)题,松茸是珍稀名贵的药用菌,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经济价值高。

除自身经济价值外,也会带动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

【答案】 

(1)高山地区气候温凉,雨季降水充足,湿度大;海拔高,大气透明度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植被茂盛,多松树、栎树,可提供营养支持;高山地区虫害少;生态环境好,污染小。

(答对三点,得6分)

(2)松茸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经济价值高,可提高当地居民收入;采摘、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兴起,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答对两点,得4分)

“国际慢城”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感的宜居城镇模式,要求人口在5万人以下、环境质量好、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

下图为“国际慢城”桠溪镇的大山村土地利用今昔对比图。

读图,回答1~2题。

1.(2015·江苏地理,21,3分,双选)与“国际慢城”要求相符合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骑单车出行B.经营手工业作坊

C.去速食店就餐D.建大型游乐场

1.AB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国际慢城’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感的宜居城镇模式,要求人口在5万人以下、环境质量好、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可以看出骑单车出行和经营手工业作坊符合“国际慢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去速食店就餐和建大型游乐场不符合。

2.(2015·江苏地理,22,3分,双选)大山村在成为“国际慢城”前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A.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

B.从种植业到种植业与服务业相结合

C.从水稻种植业到商品谷物农业

D.从较单一的农作物到多种经济作物

2.BD 对比两幅图很容易看出,大山村后期还发展了旅游业,产业结构由“慢城”前的传统种植业,种植较单一的农作物水稻、油菜、小麦,到“慢城”后的种植业与服务业相结合,发展了茶园、菜地、苗圃、果园等多种经济作物种植,故答案选BD。

3.(2014·江苏地理,28,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我国明确提出:

“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材料二 图1为长三角城市分布图,图2为长三角地区苏州、嘉兴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图。

下表为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对比。

图1

图2

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

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

1.0

1.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8

20

城市化水平/%

68

90

GDP占全国比重/%

18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