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40039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十二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十二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十二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十二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讲 文言文阅读.docx

《第十二讲 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讲 文言文阅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讲 文言文阅读.docx

第十二讲文言文阅读

第十二讲文言文阅读

备案

[开课]

高考考试大纲规定: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为达到此目的,需要我们夯实基础,以下工作是复习必备的: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在文中的含义。

3.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重新梳理掌握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和常用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5.重新梳理掌握中学课本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

6.强化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翻译训练。

[链接]

第一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文言实词重点内容讲解

理解和把握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这三种现象。

1.古今异义词。

古今汉语相比较,差别最大的恐怕就是词汇了。

古今多数词语都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词义的扩大。

有些词的意义,起初包含的范围狭小,后来范围扩大了。

如: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这里的“国”,指的是“国都”,而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则指的是“国家”,词义范围明显扩大。

第二种,词义的缩小。

有些词的意义,起初包含的范围较大,后来缩小了,如: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杜甫《兵车行》,句中的“子”,指的是子女,既可是男孩,也可是女孩。

而现在的“子”,则只有“儿子”的意思了。

第三种,词义的转移。

古汉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的意思转变成新的意思。

如: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杜甫的《石壕吏》)这里的“走”,是“跑”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走”却变为“行走”了。

第四种,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发展到现在,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杜甫《石壕吏》)句中“偷”,是“暂且”、“苟且”的意思,是中性的,而现在一提到“偷”,自然使人联想到了窃取财物的人,成了贬义词。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特别注意的还有另一类词语,例如: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段诗句中的“烈士”,虽可以与现代汉语一样,作为双音词看待,但其实际意义却有很大不同。

古代“烈士”往往指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而现在指为正义而献身的人。

如果用现在的含义去理解,岂不要闹大笑话?

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古今同形异义词,表面上和现代汉语双音词一样,实际上却是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

这就更不能用现在的双音词去理解了。

我们在阅读古文时,要特别注意那些古今词义变化的词语,不能以今释古,否则,会贻笑大方的。

2.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就较常见,在以单音词为主的文言文中则更为普遍。

尽可能地掌握词语的多种义项,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词法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的方式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名词直接修饰动词(或者说名词充当状语);名词、形容词、动词、数量词的相互活用;使动、意动、为动三种特殊的动词用法。

下面就几种主要的活用方式逐一进行说明。

(1)名词用作动词。

①副词后面的名词,一般用作动词。

如: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

”(沈括《梦溪笔谈》)“芽”本来是名词,前面加上副词“已”来修饰,作了句子的谓语,就变成“发芽”的意思了。

②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一般用作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经常与动词相结合,构成合成谓语。

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这里的“水”,前面加了能愿动词“能”,就变为“游水”的意思了。

③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

“塞者凿之,陡者级之。

”(徐宏祖《游黄山记》)句中的“级”,与后面的代词“之”构成动宾关系,应译为“把它凿成石级”。

④介词结构作补语,它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如: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介词结构“于其址”作了名词“舍”的补语,这里的“舍”就应看作动词“筑屋(舍)定居”。

同理,名词前有时间处所词或介宾结构作状语,也活用为动词。

⑤名词和动词之间构成并列关系时,这个名词常常用作动词。

如: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张溥《五人墓碑记》)名词“墓”和动词“葬”构成并列关系,应译为“修墓”。

⑥两个名词在一起,如果二者既不是并列结构,也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

“范增数目项王。

”(《史记·鸿门宴》)名词“目”与后面的名词“项王”构成动宾关系,变成了“用目示意”的意思。

⑦名词与前面的“所”构成所字结构,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这里的“罾”,本是捕鱼工具,与“所”结合后,译为“用罾捕到的”,这里“罾”显然是动词了。

总之,这几类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形式,都应从语法角度去辨别,活用后的翻译,也应变为与之相应的词类的意义。

(2)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修饰动词,也就是说,名词不能用作状语。

但在文言文中,名词直接修饰动词的现象却是常见的。

例如: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马中锡《中山狼传》)句中的“人”是名词,直接修饰“立”,“人立”不是“(有)人站着”,而是说:

“(狼)像人那样站着”。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

这种情况常常是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例如: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句中“云”“响”“景”都是名词,在这里分别作了“集”“应”“从”的状语,意思是:

“像云彩似的聚集”“像回声一样呼应”“像影子一样跟从”。

②表示对人的方式、态度。

这种情况可译为“像对待……一样”。

例如:

“人皆得以隶使之”,(张溥《五人墓碑记》)这里的“隶”,本来是“奴隶”,在句中直接修饰“使”,可译为“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他们”。

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一般译为“用……”。

例如: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蒲松龄《促织》)这里的名词“笼”,作了动词“养”的状语,应该译作“用笼子养(它)”。

④表示动词、行为发生的处所。

可译为“在……”。

例如:

“夫以秦王之威,相如廷叱之。

”表处所的“廷”,作动词“叱”的状语,“廷叱之”就是“在朝廷上叱责他。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势、方向。

这种情况常由方位名词充当状语,可译为“向……”。

例如: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这里,方位名词“北”“西”分别作了动词“救”,“却”的状语,可译为“向北救了赵国,向西打败了秦国”。

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频率、时间。

这类情况常由日、月、岁等时间名词充当状语,表示“每……”意思。

例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

”句中的“岁更刀”就是“每年换(一把)刀”。

综上所述,名词充当状语的用法,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基本上都要加一个介词,这时的名词,实际上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介词结构。

(3)使动、意动、为动。

使动、意动、为动都是动词的特殊用法,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意动则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为动表示主语为宾语做什么。

这三种用法和一般动词用法区别很大,三者之间的区别也较为明显。

使动用法的一般翻译格式是:

主语+使+宾语+使动词。

例如:

“予我千金,吾生若。

”(方苞《狱中杂记》)就要译为:

给我一千两银子,我使你活下去。

意动用法通常翻译的格式是:

主语+以+宾语+为+意动词(即主语+认为+宾语+是+意动词)。

例如:

“成然之。

”(蒲松龄《促织》)就可以译为:

成名认为(他的话)是正确的。

为动用法的翻译格式是:

主语+为+宾语+为动词。

例如: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就要为:

庐陵文天祥亲自为自己的诗作序。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辨明动词的不同用法,才能正确理解文意,准确翻译原文。

二、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解释文言实词常犯的毛病是:

一、以今义代古义,以流为源;二、对词的义项掌握不全面,以常见义代冷僻义;三、词类活用方式掌握不准,使动、意动活用特点认识不清;四、文译白时,选词对应不准确。

文言文考查,总离不开词义的理解。

而这些词义又往往是临时义,命题者一般不会照搬书上的原句来测试,这就给同学们答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不过,如果平时学得牢,用得活,并能掌握一定的方法,还是能够准确理解词义的。

1.以形析义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条件。

如:

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容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啜”,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断定其义是“吃”或“尝”。

2.以音猜义法。

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

甲弊兵顿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亦不锋利了。

3.温故知新法。

对于文中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意思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出它在此处的含义。

如: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

这里用法稍与“到达”靠近,但不确切。

“到达”可引申为“接触”,由此再引申为“实践”。

“履”,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的“履”均作“以足踏地”义讲,这是“履”的本义。

此处“履”是在本义上引申为“走过”或“实行”的意思。

4.以今推古法。

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语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意义。

(1)例中“疏”,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导”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可释为“通”。

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

5.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上使用同义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个词义便可推断出来。

如:

彼竭我盈,故克之。

“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满”。

6.随文取义法。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在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如:

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个。

这段文字中容易产生释义错误的是“责备”二词,稍不注意就会把它当成现代汉语的“责备”(批评、指责)解。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圣人也有缺点,所以君子对人不求全责备。

“责备”释为“要求完备”。

第二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学习文言虚词的一般方法

1.从实词虚化、通假现象、虚词兼类等方面分清虚实词的变化关系;

①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②天涯若比邻

③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例①“毕”,由动词“完成”虚化为副词“全部”;例③“而”,原是连词,这里通假作“尔”,作代词用;例②“比”这里作实词的形容词“近”用,属词性兼类的现象。

2.根据虚词在句中的具体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②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例①两个“其”在句中的结构位置虽同,但意义不同。

“其剑”的“其”表领属关系,属他称代词,译为“他的”;“其舟”的“其”与“舟”没有领属关系,是指示代词“那”。

例②三个“之”,在句中结构位置不同,其意义也不同。

第一个作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作动词“往”,第三个作代词“她”。

3.注意虚词中的兼词、连用、双音单音等特殊现象。

①不识有诸?

②噫吁口戏,危乎高哉!

③吾祖死于是。

例①“诸”是兼词“之乎”的意思。

“之”是代词,“乎”是疑问语气词;常用的兼词有“焉”(于之,于是),“盍”(何不),“叵”(不可)等。

例②是三个叹词在句首的连用,也有句末语气词连用的,无论是两个还是三个连用,重点在最后一个词。

例③“于是”的“于”介词,“是”代词,不同于今天的连词“于是”。

遇到同类情况如“无论、可以、从而、其实、虽然”等,要注意区分是单音虚词还是双音虚词。

4.通过比较,了解虚词古今意义的变化。

①少数沿用下来。

如“使吾勇于就死也”的“于”,今仍有“善于”等说法。

②有的完全消失。

如发语词“夫、盖”等,起提顿的“者”,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等,现已不再使用。

③有的意义和用法发生变化。

如“今虽死乎此”中的“虽”作“即使”用,今义则与“但是”配合,表转折。

④有的改用别的词。

如结构助词“之”,现在改用“的”,语气助词“矣”,现改用“了”

二、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请参考教师用书“知识备要”部分)。

三、如何推断文言文中虚词的词义

文言文难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

由于大多数文言虚词是从实词中借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文言文中某个词有时是虚词,有时又是实词。

这是区别和确认虚词的一个难点。

此外,同一个虚词在具体的语言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例如,我们经常接触到“以”字,义项就相当丰富。

作动词,“以”有“以为”“认为”等义;作介词,“以”有“用”“拿”“凭借”“依据”“按照”“把”“因”“由于”“在”“从”等义;作连词,“以”有“而”“又”“而且”“并且”“用来”“以致”“因为”等义;“以”还可以通“已”,有“止”“已经”等义。

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地判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呢?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

1.依据语法功能析用法,根据用法辨词义

请看下面的例句:

(1)苏回为郎,二人劫之。

(《赵广汉办案》)

(2)其母就与之决。

(《范滂别母》)

(3)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

(《范滂别母》)

(4)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冯唐论将》)

(5)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优孟衣冠》)

(6)顷之,上行出中渭桥。

(《张释之执法》)

要判别以上几例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

(1)中“二人”是主语,“劫”是谓语,那么“之”就应是宾语,而作宾语的常常是名词和代词,所以此句中的“之”作代词,代前句中的“苏回”。

(2)句中主语是“母”,谓语是“诀”,“就”和“与之”只能作状语,这样看来“与之”只能是一个介词结构,“之”就应该是介词“与”的宾语,作代词。

(3)句中“割”是谓语,宾语部分是“不可忍之恩”,中心词是“恩”,“不可忍”作“恩”的修饰成分,那么,“之”就只能作结构助词“的”。

(4)句中“廉颇李牧”是主语,“为”是谓语,“之”用在主谓之间,是助词,但不译。

(5)句中“以”是“凭借”的意思,“楚国堂堂之大”若理解为“楚国的强大”或“楚国强大”,与下句连起来不够流畅,译成“强大的楚国”就好多了。

这样看来“大”作楚国的定语,中心词应是“堂堂楚国”,“之”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

(6)句中“顷”是个时间词,作了主句的状语,“之”附在“顷”后,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一个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如果“之”作动词“到”“往”义,用语法知识来判别也容易明白。

例如“曾子之妻之市”。

在这个句子中,“妻”是主语,“市(集市)”是宾语,第二个“之”不作谓语,句子就不通了。

由此看来,根据语法知识可判别虚词意义,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再看虚词功能。

2.采用删换替代看变化,通过比较辨词义。

请看下面的例句:

(7)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

(《刘安世为谏官》)

(8)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

(《冯唐论将》)

(9)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优孟衣冠》)

(10)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乐羊子妻》)

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庞斗智》)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周敦颐传》)

从军平阵,以功除岷州刺史。

(《循吏辛公义》)

我们如何辨别以上几句中加点的“而”和“以”呢?

假如我们把(7)句至(10)句中的“而”全部删去,读起来仍然通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

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作连词,只有删去连词,才会出现这种结果。

我们再采用换位法,即将“而”连接的前后词句交换一个位置,就会辨出这几个“而”意义上的差异。

换位后只有句(9)不影响原意,这说明此句中的“而”是并列连词。

其他三个用“而”的常用义项来替代,句(7)可用“可是“但是”,句(8)中可用“就”“接着”,句(10)中可用“地”代换。

“一丝”是“累”的状语,“而”表修饰关系。

至中“以”采用删的方法,

句可行,句不可。

这表明句中“以”是连词,先“虏”后“归”,显然“以”表承接;“杀人”是方式,“媚人”是目的,“以”是表目的连词。

(13)句中的“以”不能删的原因是它是“介词”,“以”和“功”组成介词结构,用“由于”“因”等替代就可确定它的意义。

3.瞻前顾后析语境,根据位置辨词义。

请看下面的例句:

(14)儿妾食麦而已。

(《任

其人》)

(15)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范滂别母》)

(16)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

(《书何易于》)

(17)

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以刃刺酒翁。

(《太尉平乱》)

(18)臣请以雕玉为棺。

(《优孟衣冠》)

(19)何后期为?

(《穰苴执法》)

(20)帝愀然为之不说。

(《寇准为相》)

(21)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

(《张释之执法》)

(22)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

(《寇准为相》)

(23)君子当正其威仪。

(《陶侃在广州》)

如何准确地鉴别以上加点词的词义呢?

我们可通过语境分析,观察这个词所在的位置,进而通过位置判别它的用法及意义。

(14)句中的“而”用在句末和“已”结合在一起,它不可能充当连词、代词之类,只能作语气词,可以推而广之。

而(15)句中的“而”用在两个连续动词之间只能是连词,有承接意义。

(16)(17)两句中的“以”用在动词之前的是连词(一般是这样),有“用来”义;用在名词前和名词构成介词结构,后面有动词作谓语,它就是状语,所以(17)句中的“以”是介词,有“用”的含义。

(18)(19)(20)句中的“为”用在名词和代词前,后面接动词的,它就应该是介词;后面没有动词的,它就应是动词;用在句末,它就只能是助词了。

(20)(21)中的“然”一个作词尾,通常译作“……的样子”;一个用在句子开头,且可以删去,表明它是连词,作“然而”“可是”等义。

(22)(23)句中的“其”,用在一个句子的开头,且此句为议论句,这个“其”多作语气词用;用在句子中间后面接名词,它就是代词,义为自己的”“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等。

(22)句中是语气词,(23)句中是代词“自己的”。

以上分析都是就一般情况来说的。

上面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方法。

显然,这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才分为三点,且举例有限,实际上这几种办法往往是合并起来使用,要掌握它,还需要举一反三。

此外,我们推断文言虚词,记住固定格式也很重要。

所谓固定格式,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一个固定结构,在文言文中是一种不变的句式,表示一定的意义,不能随意变动。

例如“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魏征直谏》)中“得无……乎”理解时不能拆开,义为“恐怕是……吧”,当然在不同的语境中可释为“该不会……吧”“只怕是……吧”“莫非是……吧”。

虽说有几个义项,但区别不大,基本意义比较固定。

如果我们能记住常用的固定格式释义,这对阅读文言文就有很大的帮助。

常见的固定格式有“所以”“有以”“无以”“有所”“无所”“然则”“之谓也”“其……之谓也”“不亦……乎”“何……为”“如……何”“奈何”“何若”“孰与”等。

第三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一、文言特殊句式讲解(请参见教师用书“核心释疑”的相关内容。

二、倒装句式的辨识方法

文言句子成分的排列形式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短语作补语上。

下面分别说明。

一、宾语前置

宾语的前置包括动词的宾语前置和介词的宾语前置。

1.动词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动词”。

以下三种情况宾语可以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必定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何、焉、奚、安、曷”等。

如:

(1)何有于我哉?

(《论语六则》)

(2)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左传·僖公十四年》)

(3)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1)“何”是疑问代词,提到了动词“有”前,“何有于我哉”就是“有何于我哉”,译为:

“对我来说有什么呢?

”例

(2)疑问代词“安”提到动词“傅”前,“安傅”就是“傅安”,相当于“附在哪儿”。

例(3)“焉”作“置”的宾语,全句译为“把土石放在哪里?

这种前置宾语须有两个条件:

一是疑问句,二是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缺一不可。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能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未、毋、无、莫”等。

例如:

(4)城中皆不之觉。

(《李朔雪夜入蔡州》)

(5)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

例(4)中有否定副词“不”,表示句子是否定句,“之”指代“官军进城”,是动词“觉”的宾语。

“不之觉”是“不觉之”,译为“不知道官军进城了”。

例(5)“莫”是表否定的不定代词,相当于“没有谁”,“莫我肯顾”即是“莫肯顾我”,译为“没有谁肯顾念我”。

3)利用结构助词,将宾词前置。

有的句子为了强调宾语,可利用结构助词“之”、“是”等,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前。

如:

(6)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例(6)“何陋”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作标记,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例(7)中,“句读”作“知”的宾语,“惑”是“解”’的宾语,都是借助“之”提到动词前的。

例(7)译为“不知句读,不解疑惑”。

结构助词“是”作标志的前置,这种用法保留至今,如“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等。

2.介词的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它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的形式。

如:

(8)问:

何以战?

(《曹刿论战》)

(9)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例(8)译为“(曹刿)问(他),凭什么作战?

”这里疑问代词“何”是介词“以”的宾语,“何以”即“以何”的意思。

例(9)“吾谁与归”即“吾与谁归”,“谁”是介词“与”的宾语。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两种格式:

1.在后置定语的末尾,加结构助词“者”,形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10)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中心词+定语+者

(1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心词+定语+者

2.在中心词与后置定语之间加进结构助词“之”或“而”,形成“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

(1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中心词+之+定语+者

(1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中心词+而+定语+者

三、介词短语后置

介词是“以”、“于(乎)”的介宾短语在动词后作补语,今译时却要把它放在谓语前作状语,这种情况称为“介宾短语后置”。

例如:

(14)屠惧,投以骨。

(《狼》)

(15)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例(14)“投以骨”中“以骨”是介宾短语,在动词“投”后作补语。

“投(以骨)”应理解为“(以骨)投”,即“(把骨头)投给(狼)”。

例(15)“战(于长勺)”应理解为“(于长勺)战”,译为“在长勺作战”。

4、辨别倒装句的基础是掌握各种句式特点。

具体方法有二:

1.把握倒装句式结构特点,看标记,辨特征。

例:

(16)卒然边境有急,数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论积贮疏》)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