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38120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邵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邵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邵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邵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邵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邵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邵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邵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邵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邵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邵阳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十一月

附表50

前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邵阳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结合邵阳实际,制定《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全市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和指导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规划范围为邵阳市所辖全部土地,总面积2082963公顷。

第一章区域概况

邵阳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资水上游,北与娄底毗邻,南与永州、广西桂林交界,西与怀化相连,东与衡阳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25°58'~27°40',东经109°49'~112°05'。

邵阳市为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总趋势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

境内自然条件优越,水力资源、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与旅游资源丰富。

主要河流有资江、邵水、夫夷水等。

矿产资源开发历史悠久,以石膏、煤、锰为主。

旅游资源有包括崀山、南山、法相岩—云山、虎形山—花瑶等在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2005年全市森林面积1153195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5.36%,生物资源相对丰富。

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744万,城镇化水平26.27%,人口密度357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4‰。

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30%,人均GDP为5439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30.1∶28.8∶41.1。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2.1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7.83%。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1.05亿元,比上年增长36.20%。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一、土地利用结构

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2082963公顷,其中:

农用地面积184223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88.44%;建设用地面积10640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11%;未利用地面积13432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5%。

专栏一2005年邵阳市土地利用结构单位:

公顷,%

地类

面积

占一级地类的比重

占全市土地的比例

土地总面积

2082963

100.00

农用地合计

1842234

100.00

88.44

耕地

438472

23.80

21.05

园地

69468

3.77

3.34

林地

1153195

62.60

55.36

牧草地

11633

0.63

0.56

其他农用地

169466

9.20

8.14

建设用地合计

106408

100.00

5.11

城乡建设用地

小计

79352

74.57

3.81

城市

5746

5.40

0.28

建制镇

8199

7.71

0.39

农村居民点

63818

59.97

3.06

采矿及独立建设

1589

1.49

0.08

交通水利用地

20136

18.92

0.97

其他建设用地

6920

6.50

0.33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合计

134321

100.00

6.45

水域

22696

16.90

1.09

滩涂沼泽

3088

2.30

0.15

自然保留地

108537

80.80

5.21

二、土地利用特点

——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小,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

邵阳市土地总面积居全省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0.28公顷,人均耕地0.059公顷,人均占有各种土地资源相对较少。

全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为93.55%,土地垦殖率为21.05%,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土地利用类型以农用地为主,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小,但增长速度较快。

全市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8.44%,建设用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5.11%,但随着邵阳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自1997年以来,建设用地年均增加902公顷,且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

市域东部和中部地区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占较大比重,土地利用率高,农业与非农业用地矛盾突出;西部和南部地区山地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大,城镇化水平较低,土地利用相对粗放,土地投入产出率低。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

全市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从1996年的0.14万元/公顷增长到2005年的0.68万元/公顷,增加了0.54万元/公顷,同期地均GDP从0.81万元/公顷增长至1.73万元/公顷,增加了0.92万元/公顷,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不断提高。

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地矛盾日趋尖锐。

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全市共减少耕地(含生态退耕)24318公顷,年均减少2702公顷,人均耕地降低到2005年的0.059公顷,已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0533公顷的警戒线。

耕地不断减少,人口持续增加,人地矛盾不断加剧。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5年全市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为0.68万元/公顷,地均GDP为1.73万元/公顷,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7%和55%。

全市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为1.20万元/公顷,地均零售商品总额为0.57万元/公顷,地均财政收入为0.07万元/公顷,在全省14个地州市中均排名第10位,与其他市州相比,土地利用效益不高。

——城乡土地利用缺乏统筹,二元用地结构问题突出。

近年来,邵阳市城镇化进程加快,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促使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并没有像预期那样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迅速减少。

城乡缺乏互动的用地结构,不仅导致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使农村建设用地闲置低效利用的状况无法改变,同时也影响到城乡土地问题的整体解决,制约着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由于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乱采滥挖、露天开发,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到2005年邵阳市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0261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32%;由于环境保护意识不足,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土壤污染严重,全市有30余处土壤受到砷、铅和铜的污染,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到491公顷。

四、土地开发利用潜力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

规划期间邵阳市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可新增耕地潜力为22927.74公顷,其中通过耕地整理可新增耕地8563.52公顷,通过居民点整理可新增耕地3816.65公顷,通过土地复垦可新增耕地1547.29公顷,通过土地开发可新增耕地9000.28公顷。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主要分布在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和武冈市。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

规划期间通过对存量和低效建设用地调整和利用,可实现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8503.16公顷,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可实现潜力432.3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实现潜力7986.68公顷,独立工矿用地可实现潜力84.18公顷。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1996年为规划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

上轮规划主要控制指标:

全市新增建设用地23543.40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4267公顷,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18998公顷,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为416831.8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43754公顷。

规划实施至2005年主要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新增建设用地8161.79公顷,完成34.67%;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3689.56公顷,完成86.47%;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3730.06公顷,完成19.63%;耕地保有量396169.11公顷(2005年地籍数据),为规划目标的95.04%;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43900公顷,为规划目标的100.04%。

上轮规划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建立健全了全市耕地保护体系;二是土地用途管制成效显著;三是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四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无序扩张的趋势得到较好控制;五是提高了社会各界规划用地的法律意识。

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规划的弹性不足;二是规划编制时技术准备不足,规划手段落后,信息化水平低;三是规划的预期不足,指标有余但建设用地布局欠合理,可操作性受到影响;四是规划实施政策激励机制不健全;五是社会公众参与度不高。

 

第三节面临的形势

未来十五年是邵阳市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同时也是土地利用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科学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给土地利用和管理带来的挑战。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观,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发展,这给邵阳提供了难得发展机遇。

邵阳位于湖南省的西南部,是沟通广东、广西、大西南的门户,是湘、桂、黔三省毗连地区的商品集散中心,有联东引西的作用。

对东部而言,是东部地区向西部进军的前沿阵地;对西部而言,又是西部资源及各种生产要素引入东部和东南沿海的主要通道。

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进入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转移阶段,邵阳作为老工业基地和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承接结合部,既有贯穿东西的交通枢纽优势,也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优势;湘西大开发的战略部署,邵阳市是湘西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隆回、新宁、绥宁、城步、新邵、邵阳6县已列入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范围,随着湖南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将缩小邵阳与“3+5城市群”地区的差距;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必将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洛湛铁路、上瑞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及二广、衡邵、张桂等高速公路和怀邵衡铁路、沪昆高铁的规划建设,将全方位打通邵阳市与外界联系的大门,改善邵阳的区位条件。

区位优势的凸显必将对全市的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将带来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模式的变化,对邵阳市的国土空间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任务艰巨。

区位条件的改善及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给邵阳市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同时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矛盾也越发突出。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提速和扩大内需的推进,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必将加快,用地需求持续增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需要一定规模的建设用地作支撑,各业发展争相用地的局面必然发生,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耕地作为土地资源的最优部分,既要承担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的建设占用,又要保障国计民生所必需的粮食安全,面临双重压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质量有所降低,而可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要求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维持经济的发展,今后,邵阳市既要满足自身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改善、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土地资源的巨大需求,又要兼顾土地生态建设,保障可持续发展所必须保留的生态用地,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规划期间,我市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立足科学发展,树立节地观念,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土地利用战略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牢固树立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战略思想,以服务于建设小康邵阳、和谐邵阳为根本出发点,统筹区域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不断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在时间和空间上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战略思想,结合邵阳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以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建立以提高综合效益为核心的土地利用价值体系,增强土地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把基本农田保护放在首位,强化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持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环保型生态农业。

二、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用地

各行各业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土地,新增建设用地要优先安排生态环境建设,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项目,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用地。

适度安排旅游休闲用地。

大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坚持封山育林,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加强尾矿地和退化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地复垦,改善区域整体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统筹城乡土地利用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探索城镇与农村平等互利、良性互动的用地机制。

采取城镇点轴发展模式,重点保障中心城市、有发展潜力的次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用地。

调整村镇空间布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立中心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农村居住区用地空间布局。

结合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规划和实施好“城中村”改造。

四、节约集约用地

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探索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倡导土地紧凑利用和适当混合利用。

优化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严格控制外延扩张。

坚持城镇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开展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村庄用地整理和工矿废弃地整理,推行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提高用地效率。

第四章规划主要目标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规划期末全市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等水平,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基本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得到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体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人民收入持续增加,人居环境日趋良好,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力争把邵阳市建设成为具有活力的创业之城、带动区域发展的服务之城、交通便捷的枢纽之城、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城和历史厚重的文化之城。

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为:

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77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35%,GDP达到600亿元,人均GDP达到8700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0.1∶28.8∶41.1调整为22∶40∶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0亿元。

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81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50%,GDP达到1475亿元,人均GDP达到20000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40∶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00亿元。

第二节土地利用目标

——耕地和基本农田受到严格保护。

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小流域治理,耕地减少得到有效控制。

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基本农田的生态服务功能明显提高。

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394919公顷和393829公顷以上。

规划期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36306公顷。

到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控制在2707公顷以内;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得到有效优化。

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得到保障,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之间的良性互动。

到2010年和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110646公顷和119775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分别控制在81660公顷和86108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分别控制在19120公顷和27733公顷以内。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农用地利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不断推进,利用效益显著提高。

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得到充分利用,建设用地经济产出率明显提高。

到2010年全市土地利用率由2005年的93.55%提高到94.04%,土地产出率由2005年的1.73万元/公顷提高到2.88万元/公顷;到2020年,全市土地利用率提高到94.51%,土地产出率提高到7.08万元/公顷。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稳步推进。

土地整理得到大力推进,废弃工矿用地实现逐步复垦,后备耕地资源得到适度开发。

到2010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不少于3105公顷。

——土地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全市污染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和合理利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各类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建设得到加强,规划期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83%,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土地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提高。

——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

土地预征机制逐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逐步完善,土地管理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土地管理效率和水平不断提高。

 

专栏二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调控指标

指标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指标属性

总量指标(单位:

公顷)

耕地保有量

438472

394919

393829

约束性

基本农田面积

343900

336306

336306

约束性

园地面积

69468

67483

67551

预期性

林地面积

1153195

1160762

1162985

预期性

牧草地面积

11633

11505

11261

预期性

建设用地总规模

106408

110646

119775

预期性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79352

81660

86108

约束性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15534

19120

27733

预期性

增量指标(单位:

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总量

5267

预期性

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

4511

预期性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

2707

约束性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

3105

约束性

效率指标(单位:

平方米)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59

65

79

约束性

注:

约束性指标为规划期内必须实现的指标;预期性指标为规划期内期望达到的指标。

第五章加强耕地保护与基本农田建设

按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要求,严格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努力提高邵阳市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益。

第一节严格耕地保护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规划控制和引导,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协调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控制在计划指标之内。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引导城乡建设用地向丘岗山地扩展,挖掘建设用地潜力。

到201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2707公顷以内。

切实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各项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必须在“先补后占”的原则下在全市范围内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大补充耕地力度,确保全市耕地保护目标实现。

到2010年,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总量不低于3105公顷。

合理引导农用地结构调整。

在种植业内部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粮食、油料、柑橘、中药材等优势产业,重点保障优势产业对农产品生产用地的需求。

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不破坏土地耕作层,不因农业结构调整降低耕地保有量。

各类防护林、绿化带等生态建设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确需占用的,必须依据数量质量相当的原则履行补充耕地义务。

 

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科学划定基本农田。

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保护目标,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将大面积、集中连片、高质量等级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已经验收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优质耕地应划入基本农田,新调整划定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不得低于原有质量等级。

将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分解落实到县(市、区),通过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到地块和农户。

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因选址特殊,无法避让基本农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

禁止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绿化隔离带和防护林建设,禁止改变基本农田土壤性状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禁止对基本农田耕作层造成永久性破坏的临时工程用地和其他各项活动。

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

建立基本农田集中投入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粮食主产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扶持力度。

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加强邵东县省级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

开展基本农田整治,加大对旱土和山丘地区的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第三节提高耕地质量

加大耕地管护力度。

实施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按耕地等级实施差别化管理。

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坡改梯和水土保持等建设,推广节水抗旱技术,实施“沃土工程”、“移土培肥”等工程,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充分发挥耕地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功能,严格控制各类防护林、绿化带等生态建设占用耕地。

确保补充耕地质量。

开展对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评价,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严格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对补充耕地质量未达到被占耕地质量的,按照质量等级折算补充耕地面积。

积极实施耕作层剥离工程,鼓励剥离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用于新开垦耕地的质量建设。

加大污染及灾毁耕地防治力度。

加强耕地抗污染和抗灾能力建设,减少人为污染及自然灾害损毁耕地数量。

严格界定污染、灾毁耕地标准,强化耕地污染、灾毁情况监测。

积极采取各类工程、生物措施,对污染、灾毁耕地及时治理复垦,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第四节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大力推进土地整理。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积极稳妥地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开展耕地整理,加大基本农田整理力度,组织实施土地整理重大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采取迁村并点等模式,逐步集中形成中心村(中心集镇)。

到2010年,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1590公顷。

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用途适宜、经济可行”的要求,加快闭坑矿山、采煤塌陷、挖损压占等废弃土地的复垦,立足优先农业利用、鼓励多用途使用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安排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规模和时序,组织实施土地复垦重大工程。

到2010年,全市通过土地复垦增加耕地200公顷。

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对宜农荒草地和其他宜农未利用地进行适度开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完善耕作条件,提高耕地的产出率。

到2010年,全市通过土地开发增加耕地1315公顷。

第六章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充分发挥土地的调控作用,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盘活建设用地存量,用好建设用地增量,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节约集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