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歌咏自然》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37787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12 大小:35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歌咏自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歌咏自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歌咏自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歌咏自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歌咏自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歌咏自然》教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歌咏自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歌咏自然》教案.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歌咏自然》教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歌咏自然》教案

第一单元 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

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

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

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

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

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

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3.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注重品味语言。

 《春》一文的语言十分优美,要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后,重点抓住优美的语句加以品味、理解,这篇散文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

这一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济南的冬天》宜采取多种形式反复阅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齐读、散读等。

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

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

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

在学习此文时,应注意有感情地朗读训练。

 《古代诗歌四首》的阅读要按照诗词的特点进行,首先要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感知句意。

其次,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情感。

再次,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想象,体会诗词意境。

第1课 春

2课时

第2课 济南的冬天

2课时

第3课 雨的四季

1课时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2课时

写作

1课时

第1课 春

1.易错字

酝酿(niàng) 黄晕(yùn) 应和(hè) 涨起来(zhǎng) 宛转(wǎn) 戴着笠(lì) 抖擞(sǒu)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

安静

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含有“静得安宁”的意味,侧重表示没有喧哗,不混乱,多用于口语。

“静得安宁”用“安静”;

“静得舒适”用“恬静”。

恬静

褒义词,形容环境或生活安静。

含有“静得舒适”的意味,侧重表示没有声音,显得舒适,多用于书面语。

5.词语释义

欣欣然:

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

明朗润泽。

酝酿:

文中指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卖弄:

炫耀。

花枝招展:

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其散文代表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绿》等。

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文题解说】

 “春”是季节名称,是四季之首。

“春”是作者描写的对象,独字为题,简明平实,概括宽泛,富有美感和韵味,给人以清新、简约、明丽之感。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

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因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做田园牧歌式的抒情,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春》以清新优美的诗歌笔调,描绘了作者故乡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色。

文章结构细腻,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

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

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要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后,重点抓住优美的语句加以品味、理解。

这篇散文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

这一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语句深入体会。

 本课为2课时。

 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

 2.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3.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画面的特点。

 4.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2.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3.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浓郁的情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点】

 1.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2.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图画的特点。

 3.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难点】

 1.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课时

 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4.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导入⇒字词、文学常识⇒初读感知⇒朗读、思路⇒朗读体验

导入一:

关联型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古诗,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在此情境下引出课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情绪的调动。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

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

在多少诗人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

现在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导入二:

意境型

 [设计意图] 用一段抒情性的文字,流露出对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为学习本文创设情境。

 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束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阵阵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希望、梦想和追求……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憧憬和欣喜,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吧!

导入三:

趣味型

 [设计意图] 通过谜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

 “考考你”——谜语1:

等得三日人方归,二人有缘终相会。

谜语2:

一日来三人,只有一个大。

——(打一个两字名词)

 这两个词语的谜底都是春天。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

无数文人墨客都写下了赞美春天的诗句。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走进他的散文《春》。

在享受诗情画意的同时,探访他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的。

一、掌握字词,了解文学常识

 [设计意图] 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作者信息,为顺读课文做铺垫、打基础。

 1.字音辨读。

蓑衣(  )  斗笠(  )  应和(  )

 2.字形辨识。

yùnniàng(  ) 黄yùn(  ) 抖sǒu(  )

 3.词语解释。

(1)欣欣然:

               

(2)    :

明朗润泽。

 

(3)酝酿:

                

(4)卖弄:

               

(5)    :

比喻姿态优美。

 

 〔明确〕 1.suō lì hè

 2.酝酿 晕 擞

 3.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朗润 (3)文中指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炫耀。

 (5)花枝招展

 【以上1~3题教师出示课件,由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互相检查,矫正巩固,加深印象。

 4.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教师补充作者相关信息,生构建对作者的完整的知识链条。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现代散文家、诗人。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他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作;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抗战胜利后,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在身患重病时,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死于贫病交迫之中,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化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感知课文,对文本有一个初步印象,同时检验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

 【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准字音,同时思考如下问题,建立对本文的整体感知。

 1.文中细致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

 〔明确〕 草、花、风、雨、人。

 2.在这大好的春光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喜爱、赞美。

 3.哪些段落直接抒发了这种感情?

 〔明确〕 第八、九、十自然段。

 【学生找出后全班有感情地齐读,注意:

读出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你能找出文中盼春的句子吗?

 【女生齐读,注意读出作者的急切和喜悦之情。

三、朗读训练,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梳理文章思路,能够让学生建立本文的架构图,对文章有一个整体认识。

 1.朗读训练。

 

(1)指导朗读要求:

基本语调该是轻柔、缓慢的,语句清晰、自然、质朴,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的。

 

(2)听读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边听边体味美感。

 (3)学生试读。

 (4)学生朗读比赛,师生点评。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怎样划分?

 (3)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思想?

 【学生回答,明确以上问题。

 〔明确〕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总写——盼春。

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

具体写——绘春。

把景物和感受相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

总写——颂春。

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

新、美、力。

 文中具体描绘了五幅春景图: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第七自然段

 3.根据以上归纳,我们看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的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体验,读出自我

 [设计意图] 此环节设计了学生的朗读自我体验,鼓励学生敢于动脑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我审美体验。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标画出认为是“美句”的语句,自己反复诵读;并体会其“优美”之处,然后将美句推荐给其他同学,并说明理由,教师点拨。

  美句示例:

  1.我推荐: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叠用“盼望”足见急切,借“东风报讯”表满怀喜悦。

读的时候要用活泼清新的语调。

  2.我推荐: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三个动词排比,写春在山头,春在水边,春阳温暖。

三个动词要重读。

  3.我推荐:

第三自然段,写出了春草的新、力、柔的特点;尤其是“钻”字和几个叠词用得妙。

要读得轻、柔,仿佛陶醉其中。

  4.我推荐:

描写春花的那一自然段。

写出了春花争艳的热闹场面。

还用了不少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特别喜欢“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仅写出了野花的多,还写出了花的光泽,仿佛看到它那轻盈的姿态。

要读得稍快点,让人产生遐想。

  5.我推荐:

描写春风的那段。

通过触觉、嗅觉、听觉写出了春风和煦清新的特点,要读得慢而柔,仿佛在感受春风一般。

  6.我推荐:

描写春雨的一段。

这一段先写春雨的特征,用几个比喻写出了雨的多、密、细、柔;再写了雨中的景色,让人感觉很温馨,要读出喜爱之情。

  7.我推荐:

第七自然段。

这段由对景的描写转到了对人的描写,写男女老少在春天的活动,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状态——爽。

要读得有激情,读出力量来。

  8.我推荐:

最后三句。

作者用三个比喻,诠释了春天的特点:

新、美、力,读的时候要读出赞美之情。

  【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的感受。

学生发言。

  示例:

  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

  我觉得《春》像一幅山水画。

  我觉得《春》像一阕田园牧歌式的词。

  我觉得《春》像一首节奏明快的歌。

  【师小结。

  我觉得《春》像一杯蕴含了绵长而清冽的韵味与芳香的醇酒。

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真人格的追求。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

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1.从修辞来看,本文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找出文中的这些语句,并体味其表达效果。

 2.仿照下面的句子,以“春风”开头,写一个结构相似、语意连贯的句子。

 鼓声如惊雷滚地,似银瓶乍裂,若飞瀑泻来,敲醉了山,敲酥了水……

 春风          

 春

课时

 1.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画面的特点。

 2.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4.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5.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的浓郁的情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难点】

 1.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3.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郁的情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前情回顾⇒精段赏读⇒自主探究⇒赏读提升

 [设计意图] 回顾前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梳理对文本的基本认识。

 1.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总—分—总。

 2.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春天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用一个词回答。

 〔明确〕 美丽、绚烂、柔情、迷人……

一、精段赏读,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赏读主要的文段,指导学生赏读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有助于学生美读能力的提升。

(一)赏读第一自然段。

 【通过自主朗读指导,结合问题引领,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赏析、联想。

 1.课文第一部分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盼望着”?

 〔明确〕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期盼春天心情的急切。

朗读时语调要上扬。

 2.“近”和“盼”有什么关系?

 〔明确〕 “近”准确地表达出春天还没有到来,照应了“盼”字。

 3.体会两个“着”、两个“了”的作用。

 〔明确〕 两个“着”字给人以非常亲切、柔和的感觉,两个“了”字又充满了喜悦之情。

(二)赏读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至第七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 第二自然段是总写春景,宏观勾勒;第三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是分写,微观描绘。

 2.这一部分是怎样安排写景的层次的?

 〔明确〕 先总写,从大处勾画春的轮廓;后分写,依次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

 3.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一切”是总写,山、水、太阳是扣住“睡醒”,从大处落笔分写,由面到点。

 4.体会“刚”字的作用。

 〔明确〕 “刚”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

“近”是说靠近而未到,“刚”是说已到、才到。

 5.引导学生想象山“朗润”、水“涨”、太阳的脸“红”的情境。

 〔明确〕 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描绘,这时林木抽芽、山川变绿,使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水“睡醒”的情态用“涨”描绘,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泱泱的样子;太阳“睡醒”的情态用“红”描绘,表现出春日融融的暖意。

 6.体会三个“起来了”的作用。

 〔明确〕 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

 7.说明本段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明确〕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

“欣欣然”的意思是欢欢喜喜地,赋予大自然的万物以人的感情,不仅人们喜欢春天,大自然的万物也喜欢春天。

太阳的“脸红”则更使人感觉到春日的可爱。

(三)赏读“春草图”。

 1.第三自然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 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觉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2.体会“钻”所表现的内容,弄清“偷偷地”在文中的意思。

 〔明确〕 “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这里的“偷偷地”是“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的意思。

 【可启发学生联系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会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3.体会“嫩嫩的”“绿绿的”和“嫩的”“绿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 “嫩嫩的”比“嫩的”更嫩,“绿绿的”比“绿的”更绿,准确地表现了春草“新”的特点。

 4.体会“一大片一大片”给人的感觉。

 〔明确〕 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受到春草的勃勃生机。

 5.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游戏?

这和写春草有什么关系?

 〔明确〕 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了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二、自主探究,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自主赏析探究剩余的几幅图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用上一环节学习的赏读美文的方法,自主探究“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四幅图画。

赏析时,结合问题提示,从修辞的使用及表达效果,从用词的准确性和精练性,从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从作者观察景物的多种角度等方面来赏析每一幅图画。

(一)自主赏析“春花图”。

 【侧重理解词语的运用、描写的角度。

 1.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明确〕 作者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描写春花的。

 2.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 这些句子以拟人的手法描绘出各种花竞相开放,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非常形象,把花写活了。

如果不写这些句子,就显得平淡、呆板,缺少生气。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不能颠倒?

为什么?

 〔明确〕 不能颠倒。

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

 4.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5.“闹”改为“飞”好不好?

为什么?

 〔明确〕 不好。

因为“闹”字中不仅表现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6.写“花下”,则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明确〕 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7.“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明确〕 “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8.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确〕 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

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

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

这两个比喻又互补:

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二)自主赏析“春风图”。

 【注重赏析写景的角度,比喻修辞的运用。

 1.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 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补充:

五种感觉。

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

 2.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 引用是一种修辞。

“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3.体会“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个比喻给人的感觉。

 〔明确〕 温暖和柔情。

 4.春风本身是无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