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医术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3712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中医术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常用中医术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常用中医术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常用中医术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常用中医术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中医术语.docx

《常用中医术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中医术语.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中医术语.docx

常用中医术语

常用中医术语

常用中医术语

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昏不识人

时清时迷神志清晰手撒遗尿口噤不言

目含口张突然昏仆头晕儿鸣时昏时醒

神志呆痴少寐多梦言语不利倦怠神疲

头晕气短心烦口渴神疲懒言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口眼歪斜不省人事角弓反张

神疲乏力五心烦热情绪抑郁心悸健忘

急躁易怒四肢厥冷发里有泽毛发憔悴

发落稀疏面色素紫颜面潮红身目俱黄

头痛身楚面赤身热面色苍白颜面浮肿

口唇无华口干口苦口唇青紫口干鼻燥

口角流涎嗳气呃逆鼻翼煽动鼻流清涕

鼻流浊涕鼻塞流涕目光有神手撒鼻鼾

白睛发黄两眼上翻口气酸臭喷嚏频作

口苦目赤面黄晦滞气怯声低语言清晰

少言懒语语无伦次言语蹇涩声音嘶哑

手足麻木气粗声高气粗鼻扇咳痰不爽

胸闷气短胸闷心烦张口抬肩咳逆倚息

呼吸急迫咳痰不爽牙关紧闭喉中哮鸣

呼吸微弱咳逆喘促咳喘气短胸肋满痛

胸闷轻咳干咳呃逆咳声重浊痰黄粘稠

痰白清稀咳而痰多胃脘胀痛胃脘隐痛

脘痞纳少腹痛肠鸣脘胀纳呆腹痛嗳气

泛酸恶心纳少纳呆肛门灼热腹痛欲便

大便干结大便暗红小便清长大便短赤

小便频急小便涩痛余沥不尽小便短赤

小便灼痛尿血鲜红尿频不爽淋漓不尽

身目黄染寒热往来步履不利热时不寒

发热恶寒手足心热身热不扬四肢浮肿

皮薄光亮面白肢冷体倦食少恶心呕吐

精神困顿恶风自汗肢体溃烂气滞血瘀

喜凉怕热浸润蔓延溃破腐烂麻木冷痛

一般术语

一、症状描述:

1恶寒、发热、寒热往来(时冷时热,交替发作)

2但热不寒

3但寒不热

4出汗:

自汗(动则汗出者)、汗出如油、盗汗(睡时汗出,醒时汉止)

5消谷善饥或多食易饥(食欲亢进)

6纳差或纳呆(食欲减退)

7二便:

小便清长、短黄、红赤、频数

大便稀溏、里急后重及努责、大便秘结

二、体征描述:

1.神志精神方面;

意识模糊、表情呆滞、神疲倦怠、精神萎靡、目光有神或谵妄错乱、循衣摸床等。

2.面色方面:

面色有(无)华、面色缓白、面色萎黄、面色潮红、面色青紫、面色黛黑等。

3.动态方面:

身轻躁动、弃衣抛被、身重倦卧、坐而难卧等。

4.语言:

谵语(胡言乱语、语声亢应、洪亮、有力者)

郑声(语言低微重复者)

独语(喃喃自语者)

语言寒涩(中风患者,吐词不清者)

语声低微无力、语声不扬、语声中浊等。

三、情志护理方面;

条达情志,勿忧思恼怒,畅情志,避七情刺激,保持情志畅达,喜怒有节等。

四、饮食方面;

饮食不节(洁)、肥甘厚腻、辛辣刺激等。

五、生活起居方面:

起居有常,避风寒(热),外感风寒(热)慎起居等。

总论

一、中药:

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二、中药学:

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取,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科学。

三、中药学的发展:

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初步奠定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载药730种

3.«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载药844种,最早使用图文对照方法

4.«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宋代,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

6.«炮炙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

7.«本草图经»—所附900多幅要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8.«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四.炮制:

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制剂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五.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储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7.炙

蜜炙—滋补强壮的作用。

粗炙—引药入肝,止痛,减毒。

酒炙—升提、通经活血。

盐炙—引药入肾,补肾作用。

姜汁炙—止呕、制寒、去毒。

六.炮制方法:

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制霜,发酵,发芽)

七.中药性能: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根据用药后的机体反映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状:

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

八.四气的含义:

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的作用: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

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的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

九.五味的含义:

即辛,甘,酸,苦,咸。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味的作用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2.甘,能补,能和,能缓,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

3.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4.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类似

5.苦,能泄,能燥。

通泄,降泄,清泄,燥湿

6.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

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十.毒性:

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十一.配伍:

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十二.七情:

(1)单行:

是指用单味药治病

(2)相须:

是指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3)相使:

是指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配伍同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增强主药疗效

(4)相畏:

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辅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5)相杀:

是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6)相恶:

是指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7)相反:

是指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十三.十八反与十九畏

1.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2.十九畏:

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四.入药方法:

1.先煎:

磁石,牡蛎,附子,川乌

2.后下:

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

3.包煎:

蒲黄,葶苈子,滑石粉,旋覆花,车前子

4.另煎:

人参,西洋参

5.烊化:

阿胶,鹿角胶

6.冲服:

芒硝,竹沥水,蜜蜂

7.煎汤代水:

灶心土

各论

1.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2.桂枝: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3.荆芥:

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4.防风: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5.白芷: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6.细辛:

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7.薄荷:

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8.桑叶:

发散风热,润肺止咳,平肝明目

9.菊花:

分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

10.柴胡: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虐

11.升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12.葛根: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13.石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14.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15.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16.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17.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8.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9.连翘: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20.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21.鱼腥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22.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23.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24.牡丹皮: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25.青蒿:

清虚热,凉血,解暑,截虐

26.大黄: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化瘀,清泄湿热

27.芒硝:

泻下,软坚,清热

28.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湿,发表

29.砂仁: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30.白豆蔻: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31.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32.薏苡仁: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除痹

33.车前子:

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34.关木通:

清热利尿通淋,通经下乳

35.金钱草:

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36.附子: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37.肉桂: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源

38.干姜: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39.木香:

行气,调中,止痛

40.香附: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41.山楂: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42.白茅根: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43.三七:

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44.仙鹤草:

收敛止血,补虚,止痢,杀虫

45.艾叶: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祛湿止痒

46.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47.丹参:

活血调经,凉血消痈,清心安神

48.红花: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49.益母草:

活血祛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50.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51.桔梗:

开宣肺气,祛痰排脓,利咽

52.川贝母: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53.瓜蒌:

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散结消痈,润燥滑肠

54.苦杏仁: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55.百部:

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56.酸枣仁:

养心益肺,安神,敛汗

57.牡蛎:

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58.羚羊角:

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59.牛黄:

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60.天麻:

息风止痉,平仰肝阳,祛风通络

61.麝香: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62.冰片:

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63.人参: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64.党参:

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65.黄芪: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66.白术: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67.山药:

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68.甘草:

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69.鹿耳:

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固带脉,托疮毒

70.肉苁蓉: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71.杜仲:

补肾阳,强筋骨,安胎

72.当归: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73.熟地黄: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74.何首乌:

补益精血,固肾乌须(制),截虐,解毒,润肠通便(生)

75.阿胶:

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76.南沙参:

养阴清肺,祛痰,益气

77.麦冬: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78.枸杞子:

补肾肝,明目,润肺

79.鳖甲:

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80.五味子:

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81.莲子:

补脾止泻,固涩止带,益肾固精,养心安神

82.硫磺:

解毒杀虫止痒(外用),补火壮阳通便(内服)

药物分类

1.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

2.清热药:

清热泻火、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药

3.泻下药:

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

4.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

5.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温经止血药

6.化痰止咳平喘药:

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止咳平喘药

7.安神药:

重镇安神药,养心安神药

8.平肝息风药:

平抑肝阳药,息风止痉药

9.补虚药:

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

10.收涩药:

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是八二三。

二十四节气

立春:

2月4日—5日,谓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