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36036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8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docx

《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docx

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

 

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

生态县建设规划

(2009~2020)

 

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二O一O年三月

目录

1前言1

1.1任务的由来1

1.2规划编制的范围和期限2

1.3生态县建设的目的和意义2

1.4规划编制的依据3

2三江生态县建设的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4

2.1自然条件状况4

2.1.1地理位置4

2.1.2地形地貌4

2.1.3气候和气象条件4

2.1.4水文条件5

2.2社会经济状况5

2.2.1社会发展5

2.2.2经济发展6

2.3生态环境状况7

2.4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状况分析7

2.4.1社会经济发展7

2.4.2土地利用10

2.4.3森林资源及生物多样性10

2.4.4水力资源与水资源11

2.4.5旅游资源12

2.4.6矿产资源13

2.5生态县建设的有利因素与制约因素13

2.5.1生态县建设的有利因素13

2.5.2生态县建设的制约因素14

3生态县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16

3.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6

3.1.1指导思想16

3.1.2基本原则16

3.2规划时限17

3.3规划目标17

3.3.1总体目标17

3.3.2建设规划分阶段目标18

3.3.3规划指标体系及其相关指标19

3.3.4生态县建设目标的可达性分析22

4生态县建设的区域功能定位及发展布局23

4.1生态功能区划原则23

4.1.1可持续发展原则23

4.1.2完整性原则23

4.1.3协调性原则23

4.1.4可操作性原则23

4.2区划方案23

4.2.1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24

4.2.2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25

4.2.3重点城镇功能区25

5生态县建设的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26

5.1构建生态产业体系26

5.1.1生态农业26

5.1.2生态服务业27

5.1.3生态工业28

5.2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29

5.2.1水资源保护与开发29

5.2.2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30

5.2.3林业生态保护与开发31

5.2.4水土保持与综合治理32

5.2.5矿山资源开发与生态恢复重建32

5.3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33

5.3.1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33

5.3.2抓好生态建设34

5.4生态人居体系建设35

5.4.1人口发展35

5.4.2改善城镇人居环境36

5.4.3绿色社区、生态村建设37

5.5建设生态文化37

5.5.1发展绿色产业37

5.5.2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38

5.5.3创建绿色学校38

5.6能力保障体系建设39

5.6.1科技支撑能力建设39

5.6.2公共服务与公共安全体现建设40

6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重点工程41

6.1生态工业工程41

6.2生态农林牧渔业工程42

6.3生态服务业工程43

6.4资源保护和利用工程44

6.5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工程45

6.6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46

6.7防灾减灾工程47

6.8能力保障工程48

7生态县规划建设工程投资与效益分析49

7.1工程投资经费预算49

7.2资金筹措51

7.3投资效益分析53

7.3.1经济效益53

7.3.2环境效益53

7.3.3社会效益54

8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的保障措施55

8.1组织保障55

8.1.1加强组织领导55

8.1.2明确责任,强化考核55

8.2法制保障55

8.2.1加大生态县建设规划法制扶持55

8.2.2完善管理制度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56

8.3资金保障56

8.3.1多渠道增加投入56

8.3.2建立生态建设项目库56

8.4技术保障56

8.4.1扶持培育科技创新56

8.4.2样板示范、大力推广57

8.4.3建立生态县规划建设信息管理平台57

8.5社会保障57

8.6加强对外交流57

参考文献:

58

 

附件

附图一:

三江侗族自治县在中国、广西的位置图

附图二:

三江冬侗族自治县在柳州中的位置

附图三:

三江侗族自治县行政区划图

附图四:

三江侗族自治县水土流失和主要污染源分布图

附图五:

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划图

附图六:

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重点工程布局图

附图七:

照片1

附图七:

照片2

附件:

三江侗族自治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编制说明

1前言

1.1任务的由来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实施全面经济振兴,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的关键发展阶段。

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

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为全面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2003年5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订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在全国全面推行可持续发展建设。

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有关文件,结合我区实际,相应制定《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并在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批准。

《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为编制各县生态建设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2006年初,柳州市党委、政府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精神,结合柳州市实情和长远发展需要,主动适应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尤其是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适时做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柳州的重大战略决策。

为配合柳州生态市建设和创建“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促进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态环境建设,2009年4月,县委、县政府决定进行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以科技进步为主导,加快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旅游富县、商贸活县”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三江。

为此,开展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1.2规划编制的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为县域全境,土地总面积为2430km2。

包括县辖3个镇、12乡。

本规划以2008年为规划基准年,规划时限为2009年至2020年。

1.3生态县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生态县是指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载体。

生态县及其建设的内涵如下:

①生态县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文明的标志;②生态县是个战略概念,是牵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整体战略和目标,也是诸多发展战略在县级区域的最佳结合点和实施载体;③生态县建设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以循环经济或生态经济模式代替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④生态县建设的本质是按照自然规律,对环境与发展进行整合,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发展融为一体;⑤生态县建设的目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

所以,生态县建设的核心是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县规划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乡生态系统中人与环境空间的关系,并应用系统工程、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乡中经济系统与生物系统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达到既能满足人类生存、繁荣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又能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目的。

生态县规划是一种以县域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的生态经济规划,是建立于可持续发展层面的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和指导性规划。

进行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规划旨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城乡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县域范围内自然资源高效利用和人力资源合理开发,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生态工业的快速发展,繁荣社会经济,保护自然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最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县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县规划强调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价值取向,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分析利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信息,去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从而促使整个县域城乡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

所以,生态县建设规划是一项事关县域城乡未来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规划的事。

1.4规划编制的依据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

《关于调整<生态县、生态市建设指标>的通知》(环发〔2005〕121号)

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的通知》(环发〔2007〕1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

《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桂政发[2007]3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

《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2004)

 

2三江生态县建设的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

2.1自然条件状况

2.1.1地理位置

县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详见附图一),隶属柳州市,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介于东经108°53′至109°47′,北纬25°21′至26°03′之间,县城古宜镇距离柳州市203km,距桂林市167km。

三江侗族自治县东连龙胜各族自治县、融安县,西接融水苗族自治县、贵州省从江县,北靠湖南省通道县、贵州省黎平县,南邻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详见附图二)。

2.1.2地形地貌

县域地处江南古陆南缘,在地质构造发展史上经历了丹洲期、震旦纪及寒武纪以及志留纪末期的广西运动等几次大的地质运动。

逐渐形成了北北东-南南西展布连绵山岭和起伏丘坡。

其东属越岭山脉,东北濒八十里大南山脉,西属九万山脉,南属大苗山脉,境内峰峦叠嶂,河流纵横,地面崎岖,地形复杂,地势北部高,南部低,东、西向境内中部倾斜,整个地形地势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呈现大丘陵地貌。

全县丘陵面积占四分之三,低山占四分之一。

2.1.3气候和气象条件

县域气候类型为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夏凉冬暖、热雨充沛,气候宜人。

全年平均气温为17℃至19℃之间,南北气温相差1℃至2℃,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温度为7.3℃,极端最低温度为-5.4℃,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温度39.5℃,全年大于10℃的活动积温5500℃。

雨季分配不均匀,夏常洪涝秋易旱,冬春常受寒潮、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雨季多在5-7月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493mm,年蒸发量在1348mm左右。

县境四季长短南北有别,春秋短而大致相同,南部地区夏长于冬,北部地区冬夏大致相同。

但日照时间偏少,年实际日照数平均1332.3h。

年均无霜期321d,四季宜耕。

2.1.4水文条件

县域水系发达,全县共有大小河川74条,全长689km,总集雨面积19288.3km2(包括县外)。

其中流域面积大于50km2的河流18条,主要有都柳江、寻江(古宜河)、融江、苗江、四甲河、林溪河、八江河、西坡河、晒江等河流。

都柳江发源于贵州省,流过榕江、从江两县后,由西向东从梅林乡石碑流抵老堡口与寻江相汇后成融江折向南流,都柳江干流长91km,集雨面积13200km2,其中本县境内1600km2,河道比降0.7‰,最大洪峰流量13000m3/s,最小枯水流量30.0m3/s,平均流量393.0m3/s,年径流量92.6×108m3;其次是寻江,寻江发源桂北资源县,中经发源于湖南城步县的一支江水相汇合,经龙胜流入三江,从斗江沙宜到老堡口,全长63km,集雨面积4550km2,河道比降0.8‰,最大洪峰流量为6650.0m3/s,最小枯水流量24.5m3/s,平均流量为162.0m3/s,年径流量达58.4×108m3;融江系都柳江、寻江两江在老堡乡老堡口汇流而成,后流经老堡乡、丹洲镇进入融安县,朝南直向柳州奔流,在县域流长40km,集雨面积13400×104km2,河道比降0.5‰,最大洪峰流量为13000m3/s,最小枯水流量55m3/s,平均流量为450m3/s,年径流量达171.45×108m3。

2.2社会经济状况

2.2.1社会发展

县域共辖3个镇12个乡167个行政村(社区),县政府驻古宜镇(附图三)。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县,有侗、苗、瑶、壮、汉等20多种民族,2008年末,全县总人口36.9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1.42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4.96%;侗族人口21.29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7.57%;农业人口33.93万,占全县总人口的91.75%。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全国七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也是广西49个贫困县和全国特别贫困县之一。

2008年,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940万元,教育“两基”成果得到巩固,基础教育、高中教育持续发展,教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同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和农村中小学免费午餐制度,共有43224名学生受益;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和推介工作力度加大,“侗族百家宴”等6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两人被授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侗族刺绣”等16个项目列入县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县文物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体育事业取得重大突破,该县体育健儿陆永在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上获得男子举重85公斤级冠军,为侗乡人民赢得了荣誉。

社会保障制度得到逐步完善。

全县共有2819户、6646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5619户、16524人享受农村贫困居民低保,2008年累计发放保障金5576227元;完成农新建县医院住院综合楼、县妇保院医技综合楼国债项目和45所村级卫生所建设,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2008年全县农民参合人数29.03万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85.56%,并有6758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民和城镇居民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29个贫困村整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成效,贫困村道路、饮水、沼气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当年脱贫人口达5500人;完成农村特困农户茅草房改造、灾民倒房恢复重建等1599户。

此外,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12人,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432人。

2.2.2经济发展

2008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78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13.7%;财政收入1.00亿元,增长2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5亿元,同比增长8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7亿元,同比增长2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01元,同比增长15.6%;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817元/人,同比增长17.8%。

粮食种植面积14100hm2,粮食产量6.80×104t,其中水稻面积10200hm2,产量5.92×104t;全县茶叶面积已达8320hm2,新增茶叶面积686.7hm2,投产面积5066.7hm2,比去年增加733.3hm2,干茶总产量0.40×104t,产值18839万元,总产量和产值分别比去年增长20.2%和22.33%;全县水果面积4800hm2,新增面积206.7hm2,产量0.95×104t,产值1850.72万元,分别同比增产10.43%和7.50%;全县完成蔬菜种植面积4333.3hm2,同比扩大200hm2,增长3.6%,产量4.86×104t,同比增长11.00%;产值3544.92万元,比去年增长33.30%。

2008年工业总产值7.40亿元,同比增长1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3.75亿元,同比增长3.3%;工业项目投资总额16820万元,培育规模企业4家。

全县第三产业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54亿元,同比增长近13.7%;旅游总人数61.5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4.30%和76.50%,旅游业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作用明显提高。

2.3生态环境状况

截止2008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项目9667hm2,其中,退耕还林6467hm2,荒山荒地造林3200hm2;全年绿化县路139km,绿化乡路350km,绿化铁路31.2km,绿化江河358km;县城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占有公共绿地6m2;乡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达41%,人均占有公共绿地4.3m2;村屯绿化覆盖率达65%。

同时,60t/d生活垃圾处理厂、3×104t/d污水处理厂开始建设;新建沼气池2200座,使全县沼气池拥有量达35042座,沼气池入户率达42.8%,县域农村走上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良性发展道路。

根据监测资料,2008年全县地表水各监测断面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

类水质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区域环境噪声达到了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相关标准;主要江河及饮用水源水质稳定在优良水平,保持了“蓝天碧水绿山”的环境优势。

但县域农村饮用水水源质量不高,全县15个乡镇代表性村屯采集的供生活饮用的地表水及地下水仅有1份水样(井水)符合卫生部颁布《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规定,不合格率为93.33%,主要超标项目有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粪人肠菌群、铁、pH值,其中总大肠菌群超过标准值100~200倍;少数工业企业和矿山的废渣、废水、废气未有效处理(附图四)。

毁林开荒、炸山取石、河道挖砂时有发生,造成同乐苗族乡等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斗江镇至古宜镇一带河道景观破坏(附图四)。

2.4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状况分析

2.4.1社会经济发展

1)人口发展

2008年末,县域总人口36.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93万人,非农业人口3.05万人。

当年出生5526人,人口出生率15.75‰;死亡1745人,人口死亡率4.72‰,人口自然增长率10.78‰。

比上年的11.88‰,略有下降,但明显高于2008年柳州市人口增长率5.92‰,人口增长仍较快。

2)城镇发展

2008年,全年完成建设投资23696.76万元,其中:

市政项目投资6918.42万元,公共建筑投资3180.79万元,房开项目投资11174.45万元,私人建房投资2423.10万元。

县城二桥、河东水厂水厂及输水管网、侗乡大道与芙蓉大道等路面改造和排水管网等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目前,县域城镇化水平8.25%(以非农业人口计),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

3)农村发展

2008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打造“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推动“一池五改”(一池为沼气池,五改为改圈、改厕、改灶、改院和改水)工作。

2008年,全县村屯绿化覆盖率达到65%,当年四旁零星植树10万株;新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屯1个;全县完成人畜饮水工程93处,修复农田水利灌溉渠63条48km;完成村(屯)级道路28条;新建沼气池2200座,全县沼气池入户率达42.8%;农村特困农户茅草房改造475户。

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沼气等清洁能源的推广,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村群众的人居环境。

目前,全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民族风情浓郁,民风淳朴,村民和睦相处。

但存在问题也较为明显:

(1)示范点村屯建设多为自然村就地重建,建设主要集中在美好、亮化、硬化等方面,建设规模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示范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2)一乡村规划布局和建筑防火设计严重滞后,火灾隐患高,公共基础设施缺乏。

(3)新农村建设资金难以筹措,乡村规划布局较为滞后,农村基础条件普遍较差,环境卫生有待进一步改善。

(4)村屯文化气息不浓,民族文化有淡化趋势。

4)经济发展

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1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3.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5亿元,同比增长8.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96亿元,同比增长14.6%,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3.00亿元,同比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6.54亿元,同比增长13.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4.95:

24.53:

40.52,经济总量偏小,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01元/人,明显低于全国的15781元/人,广西的14000元/人和柳州的14350元/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817元/人,明显低于全国的4761元/人,也低于广西的3690元/人和柳州的3956元/人;人均财政收入273元/人,远远低于广西人均财政收入的1671元/人。

全县GDP总量和人均GDP在柳州市六县中居第六位,经济总量低,财政经济规模小,工农业产业较为落后,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落后。

5)农林牧副渔业发展

200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04亿元,按可比价增长9.2%,其中:

农业产值3.01亿元,下降0.97%;林业产值1.52亿元,增长53.51%;牧业产值3.72亿元,增长5.39%;渔业产值0.17亿元,增长6.9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62亿元,增长9.36%。

近年来,全县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安全食品生产,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

积极推广“猪+沼+果(菜、粮)”、“果+草+畜(禽)+沼”等模式。

利用先进实用技术,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推广免耕法、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生物和物理防治等新技术,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和资源高效利用。

加大林种结构优化,因地制宜地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名特优新经济果木林、特色药材等,实施“二茶一竹”发展规划,进行“广西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建设和“经济林(油茶)产业示范县”建设,建成无公害茶园面积5033hm2。

目前,油茶林面积49846hm2、竹林面积6110.33hm2,对现有茶油林、毛竹林进行低产林更新改造和低产林抚育改造,创建173hm2的有机茶生产基地、120hm2有机茶转换认证生产基地以及200hm2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