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35328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ocx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ocx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材分析与处理思路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学习本章有助于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作用,了解改革开放的性质、实施过程,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基本经验,树立学生改革开放的理念。

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中,打破原有直接讲解方式,用反向思维方式提出问题“不改革、不开放的后果”,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为体现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智能,深化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教学中,我们还增加了将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进行简要对比、中国模式等内容。

结合教学内容,我们在本章开设实践教学课,主题是:

“昨天今天明天---改革开放的成就与问题大家谈”,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家乡或国家某一方面的变化,还可以对未来进行展望;学生还可以分析改革开放出现的问题,最后由老师统一归纳引导。

本章安排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为4课时,教学设计如下:

理论讲解

一、为什么中国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如何改革?

三、如何开放?

四、改革开放成就与经验

实践教学情感能力课昨天今天明天2课时

---改革开放30多年成就与未来展望

兼谈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分析

教师面对的学生是90后,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对改革开放有相当的见闻和切身体会,本部分内容在中学也已经学习。

但他们对为什么要改革开放缺乏深刻认识,对改革开放存在的问题缺乏理性认识,教学中重点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经验以及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理解改革开放的内容、性质、评价标准和特点。

3.理解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4.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中存在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改革开放意识、开拓创新精神、稳定、发展、改革相结合意识;对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建设性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原因、基本特点与作用。

2.理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问答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传统或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外思考与实践

1.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路是怎样的?

有什么特点?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3.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

4.请父母畅谈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变化和切身感受。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课前探究】布置学生课外观看改革开放相关纪录片或者政论片

【导语】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词、关键词之一。

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普遍认为,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让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让老百姓奔向富裕安康的幸福大道,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崛起于世界东方。

民间广为流传这样一句话:

“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是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富起来!

【提问】想一想:

七八十年代,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呢?

如果不改革开放,现在的中国,会是怎样的呢?

现在中国十几亿的人民,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不改革行吗?

改革,在我国古代称作“变法”,古代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

“治世不一道,便法不法古”,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商鞅用这种观点批驳反对变法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从七国中脱颖而出,迅速崛起,为统一六国打下基础。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康有为等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维新变法改变中国的命运。

变还是不能变,维新派与保守派为此产生激烈争议。

【案例】“祖宗之法”与“祖宗之地”

一天,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问话”一开始,荣禄就气势汹汹地教训康有为说:

“祖宗之法不能变。

”康有为回答说:

“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

”荣禄被驳斥得哑口无言。

康有为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

“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

夫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殆不待辨矣。

”“今托于祖宗之法,固已诬祖宗矣。

”(摘自《康有为全集》“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也不可避免的走上灭亡道路。

康有为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有一定启示:

任何社会制度必须促进社会向正面、进步方向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制度必须改革。

时代在变,国情在变,社会制度也需要与时俱变。

这只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简短缩影,历史为鉴,已反复验证:

开放则兴,封闭则衰。

我们这里所说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组合词。

按照字面的解释,“改革”是指改良和变革,是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开放”与“封闭”相对,是指解除封锁,建立同外界的联系,让外面进来,里面出去。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改革开放”是指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让中国强大起来。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发展状况,决定中国不改革开放不行。

1.国内情况:

人民生活困难,经济发展处于缓慢和停滞状态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国家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国家经济处于缓慢的发展和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极为困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案例】 “文革”结束时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城市

城市市民基本上靠工资生活。

然而,从1957年到1976年,全国职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涨过工资。

1957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24元,1976年下降到575元,不进反退,还少了49元(曾培炎主编:

《新中国经济50年》,第897-898页)。

很多生活消费品供给不足,需凭票购买。

粮票,更是流行了40年,被称作“第二货币”。

“三转一响一咔嚓”(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照相机),五大件置备整齐不到600元,但对很多家庭来说,虽个个心向往之却只能敬而远之。

服装从颜色到样式,单调划一,蓝、黑、绿、灰,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主色调。

(摘自“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曹普学习时报2008年10月)

农民“已经饿了十好几年啦!

农民的日子更加艰难,农村真苦,农民真穷。

据原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统计的数字:

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均收入低于50元。

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有2.7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

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

1977年6月,万里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到任以后,所见所闻,使他大为震惊: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农村问题特别严重,农民生活特别困难,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个房子样,门窗都是泥土坯(做)的,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呀!

我真没料到,解放几十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

我不能不问自己,这是什么原因?

这能算是社会主义吗?

”(摘自“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曹普学习时报2008年10月06日)

(摘自《周末报》2010年12月9日,作者:

傅上伦、胡国华等。

沿海逃港潮

新中国从1951年封锁了深圳边界。

从1957年起,通过罗湖桥过境耕作的村民发现了两岸的差距,当地居民于是千方百计逃到香港。

在随后的20年里,深圳共出现了4次大规模偷渡。

第一次是1957年前后,实行公社化运动期间,外逃了5000多人;第二次是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外逃19万人;第三次是1972年,外逃2万人;第四次是1979年,有7万多人伺机越境。

最后外逃3万人。

为什么要外逃呢?

下面的事实可以说明:

 

   深圳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新界也有个罗芳村。

不过,深圳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4元,而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000元;宝安一个农民劳动日的收人为0.70到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70港币,两者差距达100倍,如此之悬殊,难怪人心向外了。

逃港的民众用行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

2.国际环境:

中外经济科技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中国面临巨大压力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学习西方,才能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

教材p127上介绍了1978年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

【案例】1978年中国与西方发展差距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瑞士伯尔尼公司一个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瓦,职工只有12人。

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2.6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

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一小时起落两架,还搞得手忙脚乱。

西欧几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也相当高,机械化程度高,丹麦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只有6%~7%,但生产的粮食、牛奶和猪肉,可以满足三个丹麦总人口的需要。

2011年末,中国大陆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48.73%)

美国三大产业比重为第一产业:

1.8%左右(中国10%左右)第二产业:

22%左右第三产业:

76%左右。

(摘自“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曹普,学习时报,2008年10月06日。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

(一)怎样改革开放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序曲)

1.一纸契约签订,一个时代开始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

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序幕。

分田到户、联产承包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始实行,提高了农民积极性,改善了农民生活。

2.走出国门,睁眼看世界

1978年,中央批准四个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分别赴西欧、东欧、日本和中国港澳地区访问。

西欧经济代表团最为瞩目,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政府经济代表团,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侦察兵”。

法国、联邦德国、瑞士、丹麦、比利时……一个多月马不停蹄的考察,代表团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有了实感:

“差距太大了,很有咄咄逼人的紧迫感。

代表团的访问收获,对于邓小平决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起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

访问期间,他感慨地说:

“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

我们欢迎工业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产业界同中国合作。

“首先承认我们的落后,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就有希望,再就是善于学习。

本着这样的态度、政策、方针,我们是大有希望的。

邓小平的谈话被海外媒体解读为“下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

  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经过认真讨论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3.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广东省委的吴南生1979年3月给广东省委汇报工作时说,现在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难,国家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我提议广东先走一步,并建议在广东省划出一块地方,用各种比较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外资,把他们先进的东西引到广东这个地方来。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提出要求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划出深圳、珠海、汕头等地区实行特殊的政策措施,以取得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经验。

但是,这些地方该叫什么名称才好?

邓小平十分赞同广东富有新意的设想,他说:

“就叫特区嘛!

陕甘宁就是特区。

并表示:

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南粤大地带来了一派盎然春色。

深圳、珠海这样往日落后的边陲小镇、荒滩渔村,不过几年工夫,就变成了高楼矗立、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前沿地区。

【总结】

到今天,已经进行了36了的改革开放,我们走过的是一条:

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各个领域全面展开,从建立经济特区到构建开放性经济体系,由点到面、从摸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的过程。

二、要如何改革?

(一)改革内容:

全面的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展经济是当代中国最根本最迫切的任务。

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领域改革有步骤、有序展开,改革触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各层面。

(二)改革的性质: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三)改革的评价标准:

“三个有利于”

改革开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评价和判断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把人们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的时机,从而在根本上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不要因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而加以排斥。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

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一)核心是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是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行为往往表现为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市场功能往往表现为供求、价格自发调节和自由竞争,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

关键是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各级政府必须下决心:

该管的尽力管好,不该管的学会放手,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

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过去是这样,现在将来仍然是这样。

尤其是破解现有难题,实现未来目标,我们要坚持改革,深化改革。

2.发展是目的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能是发展,而且是自身的发展。

3.稳定是前提

改革必然会带来一定社会动荡,影响改革的成功,所以任何一个国家改革必须在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还会前功尽弃,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邓小平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压倒一切的是稳定。

【拓展】为什么对中国而言,稳定压倒一切?

我国农村老百姓春节写对联时喜欢用词语“国泰民安”、“太平盛世”,说明老百姓最盼望的是国泰民安、太平盛世。

只有国泰,民才安,天下太平,才有盛世。

古往今来,世界各国莫不如此。

我们可以回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回想社会动荡不堪时是怎样的局面?

老百姓过的什么样的生活?

社会动荡伴随军阀混战,甚至引来外敌侵入、民众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所以说,国家稳定安宁才有民众幸福、才有个人的前途发展,如果国家动荡混乱不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我们个人也难有幸福。

我们再看现在,从2010年底开始,中东、北非一些国家局势剧烈动荡,人民遭受巨大灾难。

如利比亚动乱,无数利比亚难民逃离祖国,开始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国家动乱,前途未卜。

中国是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当前中国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两极分化等,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也无须回避的。

治理国家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方案,国家发展不可能完美无瑕,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一步步解决,而且当今政府正在努力逐步解决,而问题的解决需要稳定的环境,没有稳定环境,这些就无法解决,且原有的成果会前功尽弃。

建设一个国家需要几十年、几百年,毁掉一个国家只需要一天、一个月。

如:

网络化时代,我们作为青年大学生,坚守科学精神、尊重客观事实,不信谣不传谣,用理性平和的态度对待中国改革开放中存在问题,为中国的发展献计献策,自觉将自己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连。

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前功尽弃。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如何开放?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各民族、各国家,无论大小、发展程度如何,无论属于什么性质和类型,都有自己的长处,我国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它们的经济贸易关系。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行业等。

(二)渐进性开放

1.从沿海-内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沿海:

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1985年2月中央又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88年4月海南省成立并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浦东新区。

沿边:

1992年3月-6月,国家陆续批准与邻国有边界线和临海的省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广西、云南等的省会、首府对外开放。

同年7月,决定西藏的边境口岸普兰对印度开放。

沿江:

1992年6月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5个城市,同时开放长江流域的一些港口,形成了由沿海到内陆的开放格局。

内陆:

1992年8月,国家又决定内陆省的省会、自治区的首府在许多方面都可以实行与沿海开放城市相同的优惠政策。

2001年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引进来”---“走出去”

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就与经验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摆脱贫困、告别温饱,告别封闭,融入到世界发展洪流,浩浩荡荡地进入小康社会,形成了一幅令世界叹为观止的壮丽画卷。

目睹中国几十年的巨变,武汉市一位80高龄的婆婆坐在家门口,晒着太阳,颐养天年,幸福地对家门口来往的行人说,我这辈子最大的感受是,现在的人,个个漂亮,没有长得丑的,过去的人怎么长得丑?

现在的孩子个个聪明,1-2岁就会外语、计算机,过去的孩子笨,1-2岁还不会说话。

这是一个普通民众对国家发展进步的最好评价。

改革开放也使一度曾被认为已经完全失败的社会主义获得了新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在国际上迎风飘扬。

“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成为国际上学习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引起了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浓厚兴趣。

中国的国际形象、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中华民族富强复兴的梦、所苦苦追寻和奋斗的社会主义梦想在中国大地上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可以说,改革开放挽救了中国,挽救了社会主义。

前面我们讲过“逃港潮”,今天又是怎样的呢?

【案例】现在还有偷渡港澳的吗?

1979年5月,中央决定实施改革开放,以深圳为试点成立深圳经济特

区。

改革开放带来的第一个变化是,昔日由集体掌管的农田被分到了每家每户,村民们将分到的农田全都种了蔬菜。

当时的政策不仅包括分田到户,还允许村民们将收割下来的蔬菜运到河对岸的香港卖。

深圳这边几毛钱一斤的蔬菜,在香港能卖上二十来港币一斤。

第一茬小白菜上市,村民就成了万元户。

70年代充满“资本主义”的诱惑的时候,香港人要比内地人富有得多。

那时侯,内地人很少有出去的,多为香港人过来。

人们从香港过来都会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多为生活用品,内地买不到的药品,还有方便面。

改革开放后,许多深圳人到香港工作,也开始有大量内地人到香港旅游。

入境的人们开始带家用电器,大件的有电视机,小件的有录音机等。

都说香港买电器便宜,人们就趁这个机会到香港买家用电器,到了80年代更是达到了高峰期。

现在,过境旅客带出去的东西反而比带进来的东西多了,已经很少有人为了买什么东西到香港去,反而是每到周末,就有大批港人到深圳来买书、买肉菜等生活用品,带回香港。

 

  与过去的逃港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仅大陆人越来越少偷渡香港,反而出现了香港居民移居大陆的现象。

香港规划署调查发现,到2001年已经有4万多香港人移居大陆,近两年更是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

到2005年年底,香港人在大陆自置的物业数量达118.16万个,共有近9.2万港人在大陆居住,多集中在深圳、东莞和广州。

  (摘自“潮起珠江”,作者:

张胜友,文汇报2008年11月22日。

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国家强大了,人民富裕了,现在还有偷渡港澳的吗?

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是要让国家好起来,让“社会主义香起来!

改革开放的成就世界瞩目,世界公认,蔚为壮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