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笔记已打印.docx
《新闻学概论笔记已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学概论笔记已打印.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学概论笔记已打印
※绪论※
◎1新闻学:
定义、中心议题、研究内容
◎2新闻学和新闻工作:
新闻工作极其相关涉及内容
◎3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4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学:
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
客观世界的诸条件对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3、新闻主导理论:
是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影响新闻人观念的一个决定理论主张。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有四种: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二、简答
1、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第二、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内涵和原则是什么?
第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第二、其主要内涵是:
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措施是保护新闻自由。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
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休整”理论。
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
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4)对事实的信念。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第三、本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支配着西方报刊的不是理想的理性至上,而是利润至上、金钱至上。
3、社会责任论报刊理论的内涵和评价(注意自由注意报刊理论发展到社会责任论的过程和新的特点)。
第一、20世纪40年代由一批美国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为西方所接受。
其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第二、“报刊自由委员会”(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五项基本要求:
1)新闻必须真实、全面;新闻报道必须理智;新闻报道要作出合理真实的解释。
2)新闻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报刊应负责起社会成员间思想观点交流的责任。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对各个集体给予正确描述。
避免因误解而引起冲突。
4)报刊要提出和澄清社会目标和价值观。
大众穿报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
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这是对新闻时间性的要求。
第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并不能看不能真正实行自律,公众对此有无能为力,社会责任论者只能求助于政府来管束和制约新闻媒介。
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之间的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
4、发展新闻学(发展传播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和特征,本理论认为新闻媒介有那些功能?
第一、核心内容:
国家的发展尤其市经济的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
第二、特征:
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十分重视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和教育功能。
第三、守望:
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冲破落后观念,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建设项目,使传统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状态。
整合:
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育:
强调交易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技术。
5、学习新闻学理论的意义
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新闻事业不断进行正确的改革。
3)知道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个和实践经验。
4)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奇特科学成果。
※第一章新闻活动※
◎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新闻事业(大众传媒)、广义新闻活动
◎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村图发展的需要:
新闻活动的历史、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3、新闻活动的渠道:
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广义新闻活动:
不仅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而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二、问答题
1、原始社会新闻活动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客观世界的一系列变动直接关系到原始人的生存。
他们必须随时随地了解外界的变化,并且相互传递情况,以便商量对策,协调一致,采取行动。
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纯粹服务于人类的生存斗争。
第二、社会新闻活动的产生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社会性生产和社会性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奴隶社会新闻活动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奴隶社会不但要了解社会变动还要了解各种各样社会关系的变动。
第二、历史背景:
1)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国家统治机器;
2)出现了社会分工;
3)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它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相比有那些相同点和发展?
第一、社会背景及原因:
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彼此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1)国家的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其巩固需要与灵敏的情况反应相联系。
2)农民起义不断,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情况,内部也需要大量新闻传递工作,以便协调一致。
3)封建社会的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自主权,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自身生活和生产。
4)地主阶级除了用武装来统治,同时通过思想来麻醉农民,新闻成其宣传德威的工具手段。
5)社会分工比过去更加明确,尤其是城镇的出现,为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地域基础。
第二、与原始社会新闻相比的相同点:
1)无论何种阶级都必须要一定的新闻量才能生存下去。
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人们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
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第三、发展:
1)规模越离开越大,并且在封建社会有一大批专门从事新闻活动的脱产专职人员。
2)内容大大丰富、复杂。
除了自然变动、部落战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
3)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化了:
符号、信号(原始)——手写文字(奴隶)——印刷品(封建)
4、新闻活动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第二、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对新闻需求量增加,促进新闻活动规模和内容的增加、扩大,以及新闻传递手段的创新。
第三、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决定了新闻活动的规模、方式和内容。
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又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5、新闻活动的渠道有那些?
各自采用方式、特点、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第一、亲身传播:
1)采用的方法:
语言传播(直接交谈、电话会谈)文字传播(信件、电报、传真、邮件)
体态语言传播(手势、眼神、表情)信号传播(暗记、旗号等)
2)特点:
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
属于定向传播。
3)优点:
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性大,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4)缺点:
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第二、大众传播:
1)方式:
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书籍、电影(中国只包括前三种)
2)特点:
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
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
属无定向传播。
3)优点:
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4)缺点:
反馈慢,互动性差
第三、群体传播:
1)方式:
集会、发布会、讲座、报告会、讨论会
2)特点:
既属于无定向传播又属定向,长处和不足节余二者之间。
※第二章新闻※
◎1、新闻的基本特点:
真实、新鲜、及其延伸而来的对相关概念的要求
◎2、两种新闻定义:
报道、分析、判断
◎3、新闻的本源:
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的主要功能、新闻来源
◎4、新闻要素:
五要素、五要素作用
◎5、新闻类别:
按内容、地点、时间性、与读者关系分
一、名词解释:
1、新闻:
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互为表里,在不同场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2、报道:
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
分析:
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是对客观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做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做的预测。
其前提是,议决和结果都必须是事实。
判断:
是对某一件事情的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做的结论。
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主义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新闻应尽可能地多向人们提供可以查证的事实,不妨做些分析,但尽可能避免下结论,不要以判断代替事实。
3、新闻本源: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4、新闻最主要的功能:
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记者应从事物的变动去着手寻找新闻,这是新闻记者应具有的“新闻敏感”;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研究它的影响、意义,追究出更大的事件。
5、硬新闻:
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软新闻:
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
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
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二、问答:
1、新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它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第一、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的要求:
迅速及时。
这也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
第二、现代社会,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第三、人类传播工具的选择和发展,根本上也是由新闻特性所决定的。
人类传播工具经历了:
口头新闻——书信新闻——新闻书——新闻周刊——日报——电台——电视台——互联网
人体器官——印刷媒介——电子媒介
第四、“真实和迅速”还决定了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首先必须忠诚、工整和严谨,其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2、什么是新闻要素,明确新闻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什么作用?
第一、新闻要素是新闻构成的必须材料:
who,what,when,where,why.
第二、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两大作用:
1)有助于记者采访时迅速弄清每一个新闻事实的要点,以保证新闻来源不失实。
2)有助于记者迅速抓住新闻重点,尤其是在新闻导语写作中。
3、新闻类别:
按新闻内容分:
政法新闻、经济新闻(工交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文教卫新闻、社会新闻
按新闻发生地点分:
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按新闻时间性分:
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按新闻与读者关系分:
硬新闻、软新闻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1、新闻与信息:
信息的定义、特点,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2、新闻与宣传:
宣传的定义,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决动宣传效应的因素
◎3、新闻与舆论:
舆论的定义、特点,舆论的社会功能,新闻媒介与舆论的关系
一、释义:
1、信息:
(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
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
(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
2、宣传:
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3、舆论:
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注意:
媒介现实、媒介拟态环境、拟态公众,P53主流意见(优势意见)】
二、简答
1、信息的基本特点和一般特点是什么。
第一、信息最基本的特点:
信息必须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第二、信息的一般特点:
1)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
正是信息的共享性才使得信息得以传播。
2)扩展性。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
3)组合性。
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新信息来。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这也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
5)相对性。
信息的相对性是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注意到的信息又和接受者的内在需求相关。
2、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是什么。
第一、观念上必须明确:
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媒介以向社会提供广泛而及时的信息成为其生存的前提,一切宣传都只能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第二、在新闻工作业务上也体现出新的要求和特色:
1)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事前有预测报道,发生时有动态追踪报道,事后有总结反映报道”
2)加强深度报道。
即根据信息扩缩性特点,对信息展开深加工。
3)加强新闻综合评述。
这是信息的组合性特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运用。
4)加强全方位报道。
这是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特点,对新闻做多角度、多侧面“全息”报道。
3、宣传与新闻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新闻与宣传的基本区别:
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第二、具体区别:
1)出发点不同:
宣传的出发点是处于宣传者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去追逐受众;
新闻的出发点是受众出于自身的需要去追逐信息。
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
2)归宿点不同:
宣传者传播观念的目的是要受众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在宣传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通过宣传,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按宣传者的意图去行动;
新闻发布者除了以新闻谋利以外,对新闻本身无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受众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3)传播的方式不同:
新闻(信息)的传播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再称为新闻(信息)。
宣传却需要经常重复,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的了解和理解,并往往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形式反复宣传同一种观念。
4)传播的要求不同:
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
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真实典型。
第三、二者的复杂联系:
尽管二者从动议、特点、只能上均有原则性的区别,但又出现一定的特殊复合现象。
媒介的所有者(私人、集团、政党、阶级)或新闻工作者自身处于某种目的,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新闻报道宣传一定的思想、观念,表达自己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
4、决定宣传效应的因素:
第一、宣传的目标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宣传目的,即争取良好的宣传效应,宣传作为一个传播过程,其影响因素为:
WHO(宣传者)、WHOM(被宣传者)、WHAT(内容)、WHERE(场合)、WHEN(时机)、WHY(动机)、HOW(宣传方法)。
第二、1)宣传者:
其不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信任度和宣传效应成正比。
2)宣传对象:
其既是宣传效果的承担者,也是宣传效果的最后鉴定者。
(“魔弹论”)
3)宣传内容:
起最后宣传作用的是宣传内容。
(真理与谬误、真话与假话、有利与损害)
4)宣传场合:
分封闭环境和开放环境。
封闭环境下信息渠道单一,外界干扰小,宣传容易取得预期效果。
开放环境下,信息渠道多样,各种竞争性或敌对性势力却设法争取受众,预期效果就困难。
善于组织和选择场合是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一环。
5)宣传时机:
宣传需要针对各个个体在不同时机的不同心理状态,才取得预期效益。
6)宣传动机:
动机不同,内容的选择也就不同,宣传的目的要十分明确。
7)宣传方法:
宣传者要达到效果必须得当地运用一定的宣传手段、技巧和媒介途径。
5、舆论的本质和特点:
第一、本质:
舆论作为公共意见(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众事务为指向。
第二、特点:
1)公共性。
具体体现为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2)公开性。
舆论对社会生活现实直接或间接干预,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发挥作用。
3)急迫性。
其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需要破求解决的问题,指向与目标的显示迫切感决定了舆论的社会急迫性。
4)评价性。
它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做出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6、舆论的社会功能和主要目的。
第一、社会功能:
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共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
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显示”的本质特性决定的。
第二、目的:
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第三、主要功能:
对涉及公共实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于即定的公共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
是“社会控制”形式之一。
7、舆论控制作用的表现:
第一、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舆论针对公共事务,作为最大公共权利的国家权利成为监督和制约的最主要对象,其体现在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决策实施结果、相关执行人物上。
第二、对于公众行为的鼓励和制约。
鼓励公众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鼓励公众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舆论还在社会改革和革命中担当思想启蒙、争取群众的先导作用。
8、舆论的两面性及其衡量标准:
第一、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识倾向的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外杂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意志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是正确的。
第二、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其重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存在高下之分,好坏之别。
第三、衡量舆论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短期与长期的结果等。
9、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之间的关系。
第一、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
新闻媒介因自身的特性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构成了它与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
第二、反映并代表舆论。
1)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到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2)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使得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的位置,即“拟态公众”。
3)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
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第三、引发舆论。
1)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
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2)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务)。
这是媒体长期潜在地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第四、引导舆论:
1)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已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作着引导。
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额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新闻媒介通过隐含的意见倾向性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
而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观点立场成为“主流意见”(优势意见),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住意见而遵从和符合,往往这也是媒体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过程。
(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这是其强大影响力最明显的表现。
总之、新闻媒介与舆论密切相关。
它反映舆论代表、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1、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
口头、信号、书信、印刷、其他(露布、牌报、揭贴等)
◎2、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山品经济的产物:
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
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广播产生的历程、电视的几种制式
◎4、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
:
邸报的内容、作用和对象,近代中国报纸的产生。
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
(古代社会新闻年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
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
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
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
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
1)口头新闻。
特点:
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
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
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3)书信媒介:
远距离传递信息;印刷媒介:
古代主要指邸报;
其他传播方法:
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
2、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
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无以此为职业的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而无新闻事业。
第二、其规模小,新闻基本上为定向传播,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对象,而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新闻活动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主要是规模上)。
3、西方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在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过度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需要信息的人也在激增。
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
第三、资本注意商品经济不但使新闻事业的产生有了社会必要,而且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手段。
1)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各类知识人才,并促进了各类学校的兴办,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
2)资产阶级创造了大量巨大城市,便利了新闻采集和报刊发行发行。
报纸是城市的产物。
3)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4)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质需求。
5)资本原始积累增加了资本集中速度,使资本家有可能合办和独办报纸,并刊登大量广告,使报纸成为有利可图企业。
第四、报纸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尽管它发轫于封建社会末期并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扼杀或控制,但最终伴随着资本主义上平经济的发展,报纸最终成长发展起来。
4、报纸、广播、电视的概念
【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想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广播】以无限电波(或导线)传递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电视】以无限电波(或导线)传递声音和图象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5、报纸产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时期。
14-15世纪在意大利威尼斯兴起,很快流行到欧洲各地;17世纪初达到高潮,17世纪末逐渐消亡。
第二阶段:
新闻书的出现。
德国法兰克福最早出现新闻书,1588年奥地利人艾青氏印刷新闻书每年两册,1620年荷兰人在阿姆斯特朗开始印刷新闻书。
特点是不定期,间隔时间长,新闻迟缓,无固定订户。
第三阶段:
周报(周刊)、日报的勃兴。
1609年德国奥格斯堡《德国观察周刊》、1616年《法兰克福邮报》、1626《马德堡新闻》;17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几乎都有了周刊,1631年《法国公报》、1641年英国《国内纪闻》等;日报: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