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中八年级下物理教案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32132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初中八年级下物理教案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沪科版初中八年级下物理教案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沪科版初中八年级下物理教案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沪科版初中八年级下物理教案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沪科版初中八年级下物理教案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科版初中八年级下物理教案全.docx

《沪科版初中八年级下物理教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初中八年级下物理教案全.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科版初中八年级下物理教案全.docx

沪科版初中八年级下物理教案全

第七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力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概念;2、认识力的相互性;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力的认识、探索,增强对大自然的好奇、热爱的感情,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情中获得探索科学规律的乐趣,多动手,多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难点:

理解力并应用其解释有关现象

教法

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学生鼓掌欢迎老师。

当用力击掌后你的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学生用力鼓掌,并感受两手的感觉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1、力是什么

请生举出生活中有关力的词汇

师疑:

这些力是否和物理上讲的力一样呢?

列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力

师演示磁铁吸引铁打的实验。

由此引出力的作用这个概念,并让学生看加油站的内容

让学生看图5-1的内容,并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在这些例子中,总有两个物体存在,那我们将其中一个物体叫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那大家再分析图中,那些是受力物体,那些是施力物体?

根据分析你能得出力是什么吗?

(先讨论)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在物理学中一般用字母F来表示力。

注意:

力的产生不能脱离物体,且需要两个物体,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不直接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直接接触时也要发生作用(即:

推,拉,压,挤排斥等)才会产生力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

请两个学生上讲台来玩扳手腕的游戏

活动二:

用手托起自己桌上的书

分析课堂开始鼓掌时,两手为什么都会疼?

由活动分析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看课本图5-2,试分析力的相互作用

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那什么时候是受力物体,什么时候是施力物体,这要根据研究对象而定。

3、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一:

用手指压自己的脸蛋,你发现什么?

实验二:

挤压气球,你发现什么了?

实验三:

捏碎粉笔头,你发现什么?

从实验能的出什么结论?

结论: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板书)

实验四:

磁铁之间的排斥作用,使磁铁从静止到运动

结论:

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板书)

学生举例,说出有关力的词汇

再举出生活中用到力的例子

看加油站的内容

学生看课本图

学生分析

 

学生讨论归纳出力的概念

 

学生上讲台扳手腕

学生托起自己的书

 

学生观察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讨论归纳结论

观察现象并总结实验结论

总结新课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巩固练习

作业布置

课本1、2、

板书设计

第一节、力

一、力是什么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必然存在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能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二节怎样描述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三要素。

2.知道力的单位,并对1N,10N等有具体的感受。

3.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难点:

三要素中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弹簧拉力器、弹簧、皮球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活1】提问上一节内容:

(1)力的定义

(2)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说明其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的两种表现形式,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1】回顾上一节的内容并回答师的提问。

【教师活动2】

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对力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力作为一个抽象的物理量,我们如何能够具体的形象的去描述呢?

板书课题:

怎样描述力

【学生活动2】

根据师的问题回顾上一节的内容。

思考师的问题,

进入新课学习。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部分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达成共识,

初步了解本节课的的有关内容

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

1、力的三要素的探究

提出问题:

力的三要素同学们已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为什么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呢?

分析制定计划与试验设计:

(1)取一弹簧拉力器,分别让大小不同两同学拉,观察、比较弹簧拉力器的变化情况。

来研究力的大小对效果的影响。

(2)取一弹簧让一同学分别去向中间压和向两方拉。

观察、比较两次的变化情况。

来研究用力方向对效果的影响。

3)利用教室的门做器材,让一同学用相同的力、相同的方向在不同

的地方推门,比较门的变化情况。

来研究作用点对效果的影响。

实验器材:

弹簧拉力器弹簧教室的门

进行实验: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并把现象做好记录。

分析与论证: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能影响,所以称为力的三要素。

【教师说明】在研究的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与说明。

2、力的示意图

【教师活动1】

提出问题: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能不能用图像的方式去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呢?

后来人们就找到了一种很

形象的表示出了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即力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1】

积极思考教师的问题。

回忆曾经学过的相似的知识(光线描述光)。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自学课本认识力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2】自学课本,理解力的示意图的含义

【教师说明】

图像模型法:

利用图像的方式,把较抽象的物理现象或规律形象、具体、直观的表达出。

如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线,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等。

此外还有实物模型法、数学模型法等。

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师生合作评析形成共识【教师说明】

力的示意图应规范,三要素的位置一定标到位。

如果在示意图的一边画

出大小的标度,那么可以称此图为力的图示。

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1)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单位(3)力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

七、布置作业

课堂:

1、课后作业第2题2、补充:

(1)如图是一盏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

在该图中画出吊灯受力的示意图.

2)小明用100N的力向右推墙壁,请画出该力的图示

3、课外:

同步探究

 

第三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b、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关心生活中有关弹力的现象;

b、通过实验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所学习的力的作用效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力使物体发生形变上,指出在实际生活中能见到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二种不同的状况,指出这是物体的一种性质,引入要学习的内容。

2、推进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弹力的概念与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两个部分。

①弹力的概念:

a、在引入新课后,通过演示实验重现上面所说的二种不同的形变,明确指出它们的区别,并指导学生用手边的一些学习用品(如直尺、橡皮、饮料瓶等)进行主动探究,从而得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

b、通过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现象,如饮料瓶被弄瘪不恢复状或通过拉直小弹簧的实验给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c、引导学生共同感受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力足够大)结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指出物体在弹性形变时会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从而得到弹力的概念。

d、分析指出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②弹簧测力计:

a、从上述力有大小之分过渡到怎样才能得到力的具体大小,从而引入常见的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b、对照课本的图和实物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c、结合前面拉弹簧的实验,引导学生明确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d、根据其工作原理,在强调弹簧有弹性限度的基础上,回顾所学习的温度计、流表、电压表、天平等的使用方法,明确对测量工具进行使用前都应先认清其测范围和分度值,再让学生自己找出所用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指出测量前要先校零。

e、演示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说明观察求数时要让视线正对着刻度线。

同时在演示时创设情景,对学生说明使用时要让所测力的方向和弹簧伸长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3、课堂小结,拓展深化:

①共同回顾本节内容:

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②指出微小形变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显现出微小形变。

③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确,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对弹簧的两边都有拉力的作用,而测力计的示数等于作用在其一端较小的力的大小。

4、布置作业: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知道用重垂线检查竖直与水平的方法;

3、初步了解质量的概念和单位,知道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g的意义;

4、知道重心的概念,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

1、用预习目标引导学生经历预习过程,知道大部分的基础知识;

2、通过探究物重G和质量m关系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收集数据的能力,以及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G=mg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预习,预习的引导思考题:

1、怎样理解重力的产生原因、大小、方向、作用点?

2、“小明同学的体重是50kg”这句话对吗?

3、重垂线是根据什么原理检查台面是否水平?

4、从稳度的角度来看,超载有什么危害?

讲授新课:

一、重力的产生原因2、问题1.重力的产生原因:

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

3、问题2.重力的施力物体:

地球。

1、导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列举物体受重力的感性证据。

二、重力的方向2、问题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与水平面垂直向下4、实验:

用重垂线检查桌子边缘是否竖直。

5、问题4.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检查竖直、水平。

6、拓展:

问题5.把苹果分别放在北极、南极、赤道,苹果受到的重力方向相同吗?

1、列举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证据。

演示:

重垂线与水平面垂直。

3、介绍重垂直线,引导学生看课本图5—22,了解重垂线的应用。

7、拓展:

粗略研究的情况下,重力的方向可认为是指向地心的。

小范围地区内的重力方向可认为是不变的,而大范围地区内的重力方向是变化的。

三、质量1、问题6.“小明同学的体重是50kg”这句话对吗?

2、学生看P91“加油站”。

3、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位置、形状而改变。

四、重力的大小——物重3、学生随堂实验:

探究物重G和物体质量m的关系,请几位学生将数据输入到Excel电子表格里。

4、问题7.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物体所受的重力G跟它的质量m成正比,其比值G/m是定值,约等于9.8N/kg5、问题8.重力的公式:

G=mgg=9.8N/kg及表示的意思:

____。

1、演示: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大小——物重。

2、简要说明“探究物重和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的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

6、例题——计算题示范7、拓展:

问题9.g会随纬度变化(给出不同纬度城市g值表);g会随高度变化;不同星球上的g值不同,例如月球上的g值仅为地球的1/6。

五、重力的作用点——重心2、练习:

画各种情景下重力的示意图3、问题11.从稳度的角度来看,超载有什么危害?

哪些方法可能提高物体的稳度?

1、问题10.什么叫重心?

物体的重心位置与什么有关?

4、拓展:

问题12.重心位置一定在物体上吗?

如何寻找物体重心的位置?

六、小结:

重力产生原因:

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施力物体:

地球大小的测量:

弹簧测力计竖直静挂大小的计算公式:

G=mg方向:

竖直向下应用:

重垂线作用点:

重心

七:

布置作业:

 

第五节科学探究:

摩擦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知道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知道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常见的事例知道摩擦力的应用

(2)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摩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摩擦力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增大、减小摩擦。

难点:

让学生通过猜想和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手段:

长木板、长方体木块、钩码、毛巾、弹簧测力计、细线、多媒体课件及演示设备、戒指、橡皮筋等

板书设计:

摩擦力

1、定义:

摩擦力是指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

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研究力常用的三个角度)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测滑动摩擦力的实验原理)3.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如何?

(测滑动摩擦力时动作要领提示)

新课:

1.摩擦力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做个小实验,将一只手按在课桌上向前移动,感觉桌面对于手的前进有什么样的作用。

通过活动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摩擦力是指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对于摩擦力的定义,同学们特别要注意“相对”这个词,为什么要加“相对”这个词呢?

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

摩擦力的产生要满足什么条件?

其他学生补充:

要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

师总结: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

两物体接触面不光滑;两物体相互接触且有挤压作用;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3.滑动摩擦力

(1)定义像同学们刚才做的这个小实验,手受到的摩擦力只是摩擦力大家庭中的一种,叫滑动摩擦力,即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

(2)作用点、方向问题:

以往我们对某个力进行研究,是从哪些角度分析的。

现在我们首先来分析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请同学们结合摩擦力的定义,然后讨论就能找到答案。

教师总结: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一般将摩擦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重心上。

如:

小车在桌面上向右运动时,桌面对小车的滑动摩擦力向左。

(3)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引导:

解决了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两个问题,我们再来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大胆猜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问题1、滑动摩擦力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问题2、要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这些因素有关,首先应该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测木块在木板表面上滑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

用什么方法。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

1、知道了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摩擦力。

3、知道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知道了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作业:

学生讨论小结:

1、知道了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摩擦力。

3、知道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知道了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第七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科学探究: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情景导入

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回忆骑自行车滑行的情景,给学生留下“物体受力运动,不受力停止运动”的印象。

利用多媒体展示“火车进站”“自由摆动的秋千”“地上滚动的足球”视频,思考:

这些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止运动呢?

请同学们说出你的观点并从生活中找到其他实例来支持这个观点。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并声情并茂进行讲述。

 学生思考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导分析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并非高深莫测,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利用学生的认识的局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猜想与假设

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何影响呢?

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说说自己的猜想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猜想依据。

让他们明白猜想不是臆想,不是胡乱瞎想。

锻炼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想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设计实验

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在设计实验之前,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5的相关内容①课本中所述的实验方案体现了什么方法?

是如何体现的 ②我们的观察要点是什么?

③除了课本中的方法,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将这些因素中相类似的因素合并,把问题简化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实验过程学生小组讨论自主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上台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则对其方案进行“挑刺”,使方案更加完善合理

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各小组进行实验,并要求认真细致的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课件展示数据记录表格。

滑行

表面

材料

阻力

大小

滑行

距离

速度变

化快慢

1

毛巾

 

 

 

2

粗布条

 

 

 

3

木板

 

 

 

 2.学生讨论交流完成实验数据的填写。

3.教师演示课本所示的实验4.总结实验结论结论:

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速度减小得越 。

6.进一步展示实验表格,学生讨论交流完成相关内容。

滑行

表面

材料

阻力

大小

滑行

距离

速度变

化快慢

1

毛巾

2

粗布条

较大

较远

较慢

3

木板

 

玻璃

 

 

 

某材料

 

 

 

理想平面

 

 

 

 7.你在完成上述表格时用到了什么方法?

并具体谈谈你是怎样应用的。

 

 

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教师巡回指导,并提示不必局限于老师所提供的实验器材教师演示过程中有意忽略控制变量法即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下滑学生认真观察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教师课件展示数据记录表格,并引导分析观察已填数据,明确所选材料的特性,完成表格内容,为进一步得出结论打下基础。

学生归纳所采用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的演示并不是学生实验的简单重复,旨在通过演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及时强化总结实验方法,同时也使学生明确概括、推理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之上的

得出结论

1.请大家继续用上述方法得出结论。

2.归纳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述

通过对结论的表述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叙述的严密性

小  结

在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从物理学习方法的小结上进行阐述

及时小结学习方法,为学习下一内容奠定方法基础。

总结  升  华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请同学们从以下方面进行表述。

 

①在物理知识方面你有哪些收获?

存在哪些疑惑?

 

②在物理方法的学习运用上你又有哪些收获?

学生讨论交流

及时总结在知识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使知识内化形成学生的能力

作业:

 

 

第二节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

2.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实验中应观察什么现象,并由此分析出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进而认识到观察物理现象应首先明确观察目的,并根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什么,观察的各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现象是如何说明所要观察的问题的.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能已知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及其中一个力,求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通过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图示,培养学生欣赏线条美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学生讨论并举例

例1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

例2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