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工作.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31858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镇工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乡镇工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乡镇工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乡镇工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乡镇工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镇工作.docx

《乡镇工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工作.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镇工作.docx

乡镇工作

怎样做好乡镇工作

“县郡治则天下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作为党和国家最基层的政权机制,具有“保平安,促发展,构和谐”的重大职责,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镇政权建设。

当前,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但是谁都知道要把贫困地区的农村建设达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就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贫困地区农村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找出对策措施。

本人结合在乡镇工作的经验,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乡镇工作这个课题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首先我谈一下第一个问题:

什么是乡镇?

乡镇即乡和镇,泛指较小的市镇。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几千年来,我国乡镇设置不断演变。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需要,乡镇机构进行多次重大改革。

同志们,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而我们的“乡镇建制”也有3000年的历史,它始建于西周的“乡制”,经历的“乡官制”、“职役制”、“自治制”等多次变革。

1949年新中国处理之后,我们的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也有六个演变阶段,每一个阶段机构配置均有所不同。

第一阶段(1949—1958年):

确定乡镇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始了土地改革和基层政权建设,实行县、区、乡三级人民代表会议。

此时,区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乡是区下面的一级政权组织。

1950年12月,政务院颁布《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明确乡与行政村同为农村基层行政区划,同属区管辖,一般不设内部机构,只配备数名专职甚至是不脱产的工作人员,分管民政、公安、财政、粮食、调解等事务。

1954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发出了《关于健全乡镇政权建设的指示》,规定:

乡人民政府应设置各种工作委员会。

一般应按生产合作、文教卫生、治安保卫、人民武装、民政、财粮、调解等方面的工作,分设各种经济的工作委员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合并或调整,最多不超过七个。

1954年,宪法和地方组织法首次明确规定,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村一级退出政权体系。

1957年农村开始撤区并乡。

从此,区不再作为县以下的一级政权组织存在,乡镇成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

第二阶段(1958—1980年):

人民公社时期

1958年初毛泽东同志正式提出农业生产合作社要实行小社并大社的主张,到1958年10月底,全国农村已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镇党委改称公社党委,原镇人民委员会改为社务委员会。

公社管理委员会受县人民委员会的领导,下设各种管理机构,负责管理生产建设、财政、粮食、文教卫生、民兵、调解民事等。

生产大队(管理区)是分片管理工农商学兵和进行经济核算的基本单位。

生产队是劳动组织单位。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公社兼有国家行政管理和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双重职能。

1962年6月,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

人民公社的管理层级可以是两级,即公社和生产大队;也可以是三级,即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

生产大队一般设大队长1名,副大队长1~2名,设治保、调解、民政等委员各1人,设民兵连(或营)长1人,仍保留妇联、共青团等职数。

第三阶段(1980—1985年):

“社改乡”时期

从这一阶段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崭新历史时期。

在农村,变化最大的就是乡镇。

1978年12月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体制逐渐开始解体。

1982年12月,宪法规定“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治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农村按居住地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从此确立起“乡政村治”体制模式。

到1985年,人民公社全部解体,乡镇重新成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

县和乡上下级关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即“条条块块”双重领导的“七站八所”来推动,其中“所”的性质是政府机构,“站”的性质是行政性事业机构。

第四阶段(1986—1998年):

撤并乡镇和县乡综合改革

1.1986年至1989年:

撤并乡镇。

由于1983年中央文件中“乡的规模一般以原有公社的管辖范围为基础,如原有公社范围过大的也可以适当划小”的规定给地方留下较大的操作空间和灵活性,造成了新建乡的规模普遍变小,建制镇的数量猛增。

于是从1986年开始,各地又开展了“撤并乡镇”工作,建制乡的数目从1985年的8.3万个左右下降到1988年的4.5万个左右。

1986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开始把注重力集中到乡以下的村级组织建设。

1987年1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标志着我国实行“村民自治”进入了度化运作阶段。

2.1990年至1997年:

县乡综合改革。

重点解决简政放权、人员机构臃肿的问题。

1991年10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就有关政策做出规定。

部分省份选择一些县进行县乡综合改革试点,重点解决乡镇政企关系不顺、县对乡统得过死等问题,实行简政放权,理顺服务部门的条块关系,加强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993年,从中央到乡镇又进行了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乡镇人员编制精简42%,并规范了县直部门派驻乡镇的农技、农机、畜牧、兽医、文化、广播等服务性机构的管理方式。

第五阶段(1999—2008年):

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

1999年,全国开展地方机构改革,对乡镇采取适度撤并、压缩财政供养人员、归并事业站所等措施,并首次提出乡镇机构改革要与农村税费改革密切配合。

200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农村进行税费改革试点。

2001年2月,中央召开全国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规范乡镇机构设置,减少机构和行政编制,坚决清退超编人员和各类临时聘用人员,同时归并乡镇事业单位,压缩财政供养人员。

2004年3月,为配合农村税费改革,中央决定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提出试点要严格守住“两条底线”:

即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5年内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

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同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

全面推行乡镇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确保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数只减不增;财政管理上实行乡财县管;机构设置上不搞上下对口。

第六阶段(2009—2012年):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经过5年试点后,200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

2009年,全国已完成机构改革的乡镇达1.9万余个,全部乡镇的改革任务将于2012年完成。

全面取消农业税是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的最大背景。

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农村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改革。

自2000年3月试点,到2006年全面取消。

农村税费改革使乡镇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迫切需要乡镇机构进行相应的改革,为其提供系统、整体的支持。

2004年3月,中央决定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同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为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农村改革从单一的税费改革进入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

到2009年,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展开。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纵深推进成为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的推动器。

2008年9月开始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把探索大部门体制、综合设置机构作为改革重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已结束,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普遍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

作为一级地方政府机构,乡镇机构的改革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应有之义。

刚刚讲了一下乡镇的概念以及不同时期乡镇机构的变化,这些东西网络上都是有的,在这里我就不继续深入了。

什么是乡镇工作

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乡镇工作。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完成,乡镇政府的工作目标、工作性质、工作任务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如何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和任务,转变管理方式,转变干部角色,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任务。

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关于乡镇的重要作用、主要职责、运行方式、工作职能和工作特点。

(一)乡镇的重要作用

乡镇政权是国家政权体系的基础环节,承担着管理辖区内乡村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职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乡镇政权处在国家行政管理的前沿阵地,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与广大农民群众直接面对,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在农村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桥头堡。

当前,乡镇政权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乡镇主要职责任务

     1、执行政策,把握方向。

长期以来,作为基层政权,乡镇工作的策划谋略是在党的大政方针指导下进行的,是沟通中央和农民群众的桥梁,具有通常所说的“千条线”和“一根针”的职能特点。

对维护党的形象和体现上层建筑的管理意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执行政策方面一定做到正确宣传、有力贯彻和全面落实。

一是重点落实、积极兑现党的各项扶农惠农政策,如土地延包、种粮直补、“两免一补”等,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正确诠释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充分做到准确运用、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挖掘政策潜力,使乡镇政府的重大决策更加科学,顺乎民心,合乎民意;三是搞好政策服务,让老百姓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不断增强政策和法规意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身利益的自觉性。

     2、强村富民,搞活经济。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和分配不公的问题,表现得十分突出,新形势下的乡镇政府应该把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

一是尽快学会运用经济和市场规律办事,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精心创造环境和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二是要组织引导农民进行科学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

制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谋划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推广普及实用性科学技术,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变为引导服务;三是要为农民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不断培育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拓宽二、三产业的发展渠道,实现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3、循优起势,拓展领域。

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确定转变政府职能的重点是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最终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牵涉到农村的社会公共事务非常繁多,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小城镇建设以及公益方面的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养老、医疗、救济和社会保障等等,我们要用实实在在的政策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法律服务,保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水平。

   4、构建和谐,维护稳定。

在历史演变的不同时期,都会受特殊环境条件影响而形成具有某种社会属性的共类矛盾。

具体到现阶段的农村方面,由于日常中的村级换届、农村财务、干群关系、两级分化等,从而引发的事件逐年呈上升趋势,这些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加快发展应该成为乡镇工作的核心,它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可靠保证,对于保持农村稳定,巩固基层政权,广大农民群众安居乐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加快发展,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加快发展乡镇经济是保持农村稳定的基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备条件。

 (三)乡镇工作的运行方式

     过去乡镇政府统揽一切,工作包罗万象,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忽略了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单靠行政命令,结果许多工作事与愿违。

要真正成为本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者、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今后的乡镇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重新调整工作思路和转变工作方式。

由“农场”走向“市场”,由“管家婆”转变为“智囊团”,“转轨道”把以行政推动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到组织、引导、协调上,把工作重点从直接催种催收等具体事务转到对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上来,转到抓招商引资、上项目上来。

     

     (四)乡镇的职能定位。

     党中央、国务院为化解“三农”问题采取很多重要举措,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解放农村生产力,也就是需要尽快建立与此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基层关系,其中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是重要的环节和保证。

定位于落实农民所想、所盼的服务型政府。

搞好政策服务,把宣传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通过多种方式,把群众的意志统一到党的意志上来。

搞好信息服务,把捕捉、传输各类经济信息当作经济管理的大事来抓,通过多种途径,为农民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特别是一些项目信息,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信息等,有效地组织和引导群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搞好技术服务,科技知识是广大农民致富的“金钥匙”。

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广泛传播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帮助他们运用先进技术实现效益最大化,让农业科技成为他们致富的“灵丹妙药”。

搞好法律服务,注重加强法律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和合法经营观念,最大限度地为农民群众提供周到细致的法律服务。

竭尽全力引导农民致富。

乡镇干部应把引导农民走向市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及时提供服务,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

产前服务、产中服务、产后服务帮助农民更好地实现劳动成果的市场价值。

坚定不移地把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与本乡镇的实际相结合,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引导农民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合理的种植、养殖、加工基地,实现规模型的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

为农民排忧解难以及构建和谐发展环境。

当前一些干部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不强,为民排忧解难的群众观念淡薄,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三难”和“怕苦、怕累、怕干”的三怕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存在“压、拖、掩、踢、绕、交”思想,“压”即是解决问题自己不露面,压下属出马,问题解决得不好,好有“替身”;问题解决得好了,自己“幕后指挥”有功。

“拖”是指实在“压”不出去,就采取缓兵之计,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一天天往下拖,一直把对方拖得精疲力尽、甘拜下风为止。

“掩”是为了减少麻烦,掩盖主要矛盾和事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踢”是遇到了问题象踢皮球似的,你踢给我、我踢给他,踢来踢去,直至把“球”踢出“场”外。

“绕”是一看势头不对,绕道就走,设法躲到“安全”地带。

“交”是遇到了问题困难没能做到尽心尽力去解决,简单处理一下应付差事,把矛盾上交给上级领导和机关。

以上情况,都是直接导致一些地方遗留问题较多,干群关系较紧张,环境不和谐的很重要原因。

所以,在座的各位都是新进工作,下去之后一定要摆正位置,正视现实是履好职尽好责,真正做到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办群众所需,为群众排忧解难。

(五)乡镇工作的特点

“千条线,一根针”是对乡镇工作的形象比喻。

乡镇机关人员编制不多,却要分担所有职能部门的工作,份内和份外有时候分得不是很清楚,而且乡镇专业人才缺乏,其中特别缺乏的是文字水平较高的人才和政策水平高的工作人员。

因此乡镇机关工作人员要动态掌握工作平衡,很多时候需要跨部门干活。

乡镇工作要求我们需要尽快掌握各个部门工作的性质和内容,需要很强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在基层你会发现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中国。

乡镇是基层,乡镇的机关干部身在一线,突发事件永远冲在最前面。

需要在座的同志们在往后的工作中大胆泼辣,有相当的胆识魄力和豁出去的精神,这一点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尤为重要。

乡镇是直面群众直面民生的地方。

乡镇干部和群众打交道机会很多,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群众眼皮底下,一旦工作态度和作风不能被群众满意,很容易给乡镇党委政府工作形象带来负面影响,需要默默奉献和一丝不苟,甚至要在群众不满情绪中勇于站出来化解矛盾。

丰富的基层一线工作经历是公务员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一笔人生的财富。

只有在一线工作过才明白党要我们真正做的是什么,苦中有乐,甘于奉献、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是多少待遇金钱换不来的。

我谈的第三个问题是:

提高素质,完善自我,是做好乡镇工作的前提

我认为,一名合格的乡镇干部除了应具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五种基本素质外,还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四型”干部。

即“学习型”干部、“服务型”干部、“创新型”干部、“务实型”干部,并且还应具备完成工作的基本能力

     1、政治鉴别的能力。

政治方向是每一名乡镇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时刻都要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

特别是作为我们在座的年轻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表现出一名领导干部应有的政治觉悟、思想和态度。

提高看问题的角度,把工作放到大局中思考、审视、谋划和落实,时刻想着大局、关心大局、胸怀大局,服从和服务于全乡镇、全乡乃至全县工作大局。

比如:

每年两会的举行,全国、全省、全市、全县甚至是全乡的两会,信访稳定工作成了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如果你没有政治鉴别能力,还按步就班地工作,对信访稳定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出了问题,就把你的一切工作否定了。

     2、科学发展的能力。

乡镇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避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乡镇干部要走出“唯财是举”、“速度第一”的思想误区,避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要科学判断,在统筹协调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当前的农村有发展不快发展不好的问题,所以,乡镇干部必须审时度势,科学判断,抢抓又好又快的发展机遇。

每个乡镇领导干部都要通过熟悉乡情,体察民意,整合资源,集思广益,进一步理清和完善发展思路,认真解决好思想素质、工作方法、工作能力不适应的问题,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全身心投入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上,才能提高领导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只有这样,加快富民兴镇的步伐才能落到实处。

     3、开拓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乡镇干部处于农村工作的一线位置,直接面对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过程中,需要我们保持锐意创新的精神状态,以创新寻求工作的突破,实现经济的发展。

因循守旧地去分析和解决工作中新问题,工作是不可能取得突破。

因此,开拓创新能力是干部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

我们都是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工作人员,更应该保持不断开拓创新的意识,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敢于打破旧的传统观念,不断研究探索新的制度、新的办法;敢于创新观念,用新的思想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4、掌握科学的能力。

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在这个关键时候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新发展的重要决策。

作为领导农村发展的直接责任人——乡镇干部应该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努力学习各种科学技术知识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展作为。

目前部分农户长期难以摆脱贫困,除了历史和自然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科技含量低,产业附加值低,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

同样是喂猪、养羊、种菜,为什么有的地方就养出了规模,种出了效益,而有的地方就很难呢?

这涉及到一个深层的原因,我国90%的文盲与半文盲在农村,农民群体知识技能低是一个普遍的现实。

因而作为指导农村发展的乡镇干部责任重大。

据我了解今年新近的公务员中懂文学的多,懂技术的少;懂社会管理的多,懂经济发展的少。

存在着专业不对口,本身的才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的问题。

因此,将在乡镇工作的自己必须要首先学习和掌握好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成为向群众传授科普知识,引导农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科技二传手”。

5、执行政策的能力。

乡镇干部要做到在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中不打折扣,不走样,更不能断章取义、自行其是,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或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要及时、全面、准确地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各项政策,把党的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使之成为群众的行动指南,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政策,这是检验乡镇领导干部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由于地理风俗、经济资源、思想观念、生产习惯和致富的能力的差异,各个乡镇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我们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必须既吃透上情,又摸清下情,在政策和原则的大框架下,依据实际情况,确定符合乡情、镇情、村情、民情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并扎扎实实地创造性地组织实施。

     6、依法办事的能力。

农民最讲现实,要他们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一定要以理服人,即使是办实事、办好事,也要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并且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征求群众的不同意见,充分发扬群众民主,使所做的工作、所讲的道理得到群众的理解和认同,所做的事情得到群众的广泛拥护。

因此乡镇干部必须学会运用民主的方法处理同农民的关系。

现在民告官的事例很多,一个乡镇有一个宅基地纠纷,其中1户反映到乡里,要求乡干部出证明与另一户打官司,接访的干部认为是民事纠纷,乡里不管。

结果被这户群众告到法庭,告乡政府不作为,最后乡政府败诉。

这说明法制社会依法办事的能力尤为重要,不然就会莫名其妙吃上官司,既影响个人形象,又损害乡政府的形象,给乡里造成工作被动。

同志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领导干部必须强化依法执政的法治观念。

因为群众的法制意识越来越强,在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必须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好党的政策与法律和权与法律的关系,努力做到依法治乡治镇。

7、敢于担责的能力。

乡镇干部处在农村展的最前沿,要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把一方百姓的福祉放在自己的肩上,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自己特点的发展思路。

由于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在工作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敢于承担自己工作失误带来的损失,敢于接受挫折和群众的批评,敢于在吸取教训中站起来。

我们要有带着负责的态度和干实事的责任心,鼓足勇气、坚定信心,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8、促进和谐的能力。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我们政绩观的新要求。

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对于身处基层一线、直接面对群众的乡镇干部来说,突出地表现为化解矛盾的能力。

乡镇干部要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首先要有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我们要带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带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把工作做深、做透、做实。

其次要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站得高、看得远,抓主要矛盾,找主要原因。

吃苦耐劳、服务到位,变“发号施令”树“执政服务”的理念,树立扎根基层、勤奋工作、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是“四型”干部,大部分都具备了这八种能力。

     第四个问题:

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是做好乡镇工作的根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关键在农村,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任务,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组织,是解决三农问题最前沿的观察哨和指挥所。

而乡镇工作纷繁复杂,门类众多,我想就自己在乡镇工作的一点感想和体会谈出来与大家一块儿探讨,以期对同志们有所启迪或借鉴。

     也就是“吃透三情,围绕三新,实现四个转变,坚持四个必须。

     

(一)吃透三情。

就是掌握上情,了解下情,切合实情。

     掌握上情,就是要吃透和深入领会上级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知道哪些允许做,哪些不允许做,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掌握上情是确保工作有一个明确导向的根本,作为上级是宏观调控,作为乡镇干部是微观操作,你的工作思路,要与上级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工作导向合住拍。

例:

在项目申报上,你必须准确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