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改写500字修改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30262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朱元思书改写500字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与朱元思书改写500字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与朱元思书改写500字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与朱元思书改写500字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与朱元思书改写500字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与朱元思书改写500字修改版.docx

《与朱元思书改写500字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朱元思书改写500字修改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与朱元思书改写500字修改版.docx

与朱元思书改写500字修改版

第一篇:

与朱元思书改写500字

与朱元思书改写500字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独自一人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船儿在风中时儿左时儿右,欣赏着两岸的高山。

真是别有一番趣味啊!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陡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

这样的天,这样的山,谁能说更偏爱谁一点呢?

我坐在船头,映入眼帘的满是青白色,发现如此美景,不紧感叹一句水之青白,水之清澈。

就连那千丈来深的地方也看得一清二楚。

水底的鱼儿正在嬉戏,细小的石子静静地躺在水里。

湍急的江流快如飞箭,那惊涛骇浪猛如飞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山峰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无数的山峰都直插云天。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好是动听。

蝉在枝头呤叫,猿则在高山高歌。

在这繁华迷眼的世间里,还有这样的地方吗?

想必热衷于官场经济人情世故的人们,来到这里,都会忘忧流连啊。

看来这样的山水,这样不沾红尘的山水,必然是有守护的。

那些苍茂的树木伸出枝条,将这山水隐蔽起来,只有阳光偷偷地从隙缝中露出头来,照亮这一江碧色,赏玩这珍藏的美丽。

第二篇: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学案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背景。

2、了解“骈文”。

3、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并且能够用优美的语言翻译全文。

(重点)

【问题导学】

一、了解作者和背景

作者____,字____,____(朝代)文学家、史学家。

据《南史·吴均传》记载:

吴均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又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

吴均曾做过吴兴主簿、建安王伟记室、国侍郎等官,由于梁武帝萧衍喜欢他的诗文,后官至奉朝请。

吴均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

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著有《后汉书注》九十卷、《齐春秋》二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续文释》五卷。

原有文集二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一卷。

背景: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原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

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但这里看到的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沿途百丽的秀美风光,如诗如画,引人入胜,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

其中“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等句,皆文笔清丽,韵味隽永。

二、了解骈文

骈文,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

也称“骈体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

但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三、大声朗读课文,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水皆缥()碧互相轩邈()泠()泠作响嘤()嘤成韵....千转()不穷鸢()飞戾()天经纶()世务窥()谷忘反.....

四、试着用优美的语言翻译全文【巩固训练】

1、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朱元思书》学案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把握写景的脉络,品味写景佳词妙句。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问题导学】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这篇文章的文眼(即中心句)是哪句?

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本段首先承“异水”二字,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___;用____、_____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___;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的特点。

2、接下来,作者写“奇山”。

3、文章抒写作者身历其境的内心感受,直接体现作者沉湎于山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全文

一切“景美皆情美”,作者在描写富春江山水的过程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训练】

1、本文总领全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从侧面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抒写作者身历其境的内心感受,直接体现作者沉湎于山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

2、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品味写景佳词妙句。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

1、通过翻译理解课文,分析文中景物的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由“景”释“文”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诵和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形成一定的方法。

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讨论;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齐读、试读、品读,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通过朗读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

在教学中,课题、作者、教学目标、读文后字音词义的检测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圈点批注的学习习惯;为了解决重难点,选取了大量的图片。

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教法与学法:

朗读、合作、交流、探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都喜好寄情于山水,描写山水的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与朱元思书》同样为描写山水的文章,是作者游览玩富春江之后,写的关于富春江风光的文章,那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文体常识:

骈文,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

也称“骈体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

但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吴均:

字叔庠,南朝作家。

其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

其诗今存140余首,音韵和谐,风格清丽,语言明快,用典贴切。

并且擅长以骈文写书信。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2、请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的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的特征。

第1段:

概括从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

第2段:

描写异水。

第3段:

描写奇山。

4、把握本文的结构:

总——分

5、疏通文意。

(1)学习第1自然段(听录音朗读后讲解):

①风烟:

指烟雾。

②共色:

同样的颜色。

③俱:

都。

④许:

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

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

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翻译:

风尘和雾气全部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乘船)顺江流飘荡,任凭(船儿)时而往东时而往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2)学习第2自然段(听录音朗读后小组讨论解决,教师解疑)。

①缥碧:

青白色。

②急湍:

急流的水。

③直视无碍:

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④奔: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翻译:

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3)学习第3自然段(听录音后小组讨论,教师解疑)。

①寒树:

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②负势竞上:

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上:

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③轩邈:

轩,高;邈,远。

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④泠泠:

形容水声的清越。

⑤相鸣:

互相和鸣。

⑥戾天:

到天上;戾,至。

⑦息心:

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⑧经伦:

筹划、治理。

⑨忘反:

流连忘返;“反”同“返”。

⑩横柯上蔽: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

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⑨犹:

好像,如同。

交映:

互相掩映。

⑩见:

同“现”,显现,显露。

翻译:

两岸高山,夹江而立。

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

泉水激打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好鸟互相和鸣,唱出和谐动听的声音。

树上的蝉儿一声一声不断地叫着,山中的猿猴也不断地啼叫。

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四、品味鉴赏课文

1、分析第一自然段:

作者是怎么样评价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

此外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评价: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第1句:

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2句:

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3句:

交待江游的地点和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2)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作者说: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那么富春江的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又异在哪里呢?

我们接着往下学习。

2、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本段承“异水”二字,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

写了水的哪些特点?

用了什么方法?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的特点。

(2)小结:

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分析第三自然段:

(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

正面

山之高:

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视觉;

山之势:

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视觉;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侧面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听觉;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联想;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视觉。

(2)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

(3)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五、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情趣等内容。

1、语言美

(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2)提问:

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3)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后明确:

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修辞的运用,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对偶)

2、意境美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重点揣摩课文写“水”写“山”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3、情趣美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

提示:

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4、让学生带着对作者的情感,再读课文,感受文中山水之美。

六、总结课文

一切“景美皆情美”,作者在描写富春江山水的过程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即作者通过对富春江山水的描写,对其美景的流连忘返,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仕途官场的厌倦。

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自然的爱慕和避世退隐的志趣。

七、布置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写景文字。

板书设计:

侧面正面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各段的写景侧重点以及景物的特征,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听读、试读的基础上,结合课件的图片,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组讨论来指导学生分析文本,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确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把握本文寓情于景的写法。

课后练笔,本节课布置了课后背诵和写作两个练习题,把写作与课文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篇: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

旨。

3.深入文章意境,涵咏体会,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获得美的享受。

(重点)

预习展示

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给下列加横线字加拼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

嘤嘤()鸢飞()窥谷()横柯()

3、《与朱元思书》的作者___,是____代文学家。

字___,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

导学示标

我们曾学过《山中杂诗》(吴均)齐背。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探究点拨

1.理解文中文言词、通假字、活用字,疏通文意。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4.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目的是什么?

5、读课文,思考。

作者说: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6、默读课文,分别画出文中的骈句和散句。

7、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8、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当堂训练

1、写出和下列加下划线实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横何上蔽,在昼犹昏()

2、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3、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的特

征。

4、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中哪句话与它有

异曲同工之妙。

5、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

找出具体语句来。

第四篇:

与朱元思书

语文备课大师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

3、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

4、体味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逸的高洁志向。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

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导入语: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索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

语文备课大师语文备课大师暇接,流连忘返。

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展示关于富春江诗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吴桓赞)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唐韦庄)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宋苏东坡)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清刘嗣绾)从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富春江的美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让我们看美文赏美景吧。

2、作者作品简介

吴均(469-520),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痒,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

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

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

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

还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注意字音、语速、语调,解决生字词。

2、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本文主要写了富春江什么景色?

试找出最能抓住景物特征的中心句。

3、学生再读课文,质疑问难,翻译句子。

三、精读赏析

语文备课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1、四人一组讨论: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山水“奇”“异”在哪里?

请找出有关句子加以说明。

“异水”:

“清”和“急”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奇山”:

峻峭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

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

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2、思考:

作者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流连忘返,发出了“茑飞„„窥谷忘反”的感叹,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说说:

如何描写景物?

概括本课写作特色.⑴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⑵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语文备课大师语文备课大师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四、拓展延伸

1、教师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

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

学生边谈,教师边归纳,写在黑板上。

相同之处:

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

都侧重写山,突出了山势高峻。

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不同之处:

写作目的不同:

《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触。

在描写上:

《三峡》在写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在形式上:

《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文。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

教师要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假想:

如果你作为导游带人游览富春山水,你将怎样来有重点地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

要求:

A、紧扣课文大意,然后大胆加入想象

B、尽量学习课文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又要适宜口语叙述。

C、选择山景或水景之一,不需面面俱到,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

教师小结

语文备课大师语文备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