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全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26708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全集.docx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全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全集.docx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全集

萝卜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以萝卜的生长过程为例,体验农、业劳动的过程

2.了解农业的收获与农民收入及生活的关系

3.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

“同学们回家以后,了解了自己家经常吃的主要食物,有的同学还了解了这些食物的来源。

现在请几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发言简要记录在黑板上,并告诉学生: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人们要维持正常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我们所需要的食物大多是在土地上通过劳动获得的。

但是,人们是怎样通过农业劳动从土地上取得收获的呢?

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虎子和爷爷是怎样种萝卜的吧。

2.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本课题的七幅图画,通过讨论或谈话的方式知道:

第—幅图画是播种。

在烈日下,按照一定的间距,爷爷用镐刨坑,虎子在弯腮把萝卜种子点在坑内,并把坑用土覆盖好。

第二幅图画是间苗。

因为播种的时候,每一个穴位里都要撒几粒种子,种子发芽以后,每个穴位里都会长出一撮萝卜苗,但是不能够任其生长,因为那样萝卜就长不大。

所以要拔掉幼弱的萝卜苗,只保留—棵最健壮、长得最大的幼苗,这叫做间苗。

第三幅图画是除草。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杂草也会随着长起来,并且和农作物争夺土壤里的水分和养料,为了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尽管天气非常炎热,虎子和爷爷仍然必须在烈日下给萝卜松土和除草。

第四幅图画是给正在生长的萝卜培土。

萝卜只有在疏松的土壤里才能够越长越大,因此在萝卜的生长过程中,要给萝卜周围培土。

第五幅图画是灌溉。

第六幅图画是收获。

收获的时候是用镐把土刨松,这样把萝卜拔出来的。

第七幅图画是在获得了好收成以后,虎子和爷爷有了收入,精打细算地把收入用于日常生活。

3.阅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人们从收获中留下自己需要的以后,要把剩余的部分拿到市场上卖掉?

”“为什么收获的季节是最开心的季节?

4.阅读教科书中“虎子家卖萝卜的收入和支出账目”。

教师引导学生讨沦:

“虎子家为什么要用卖萝卜的钱买这些东西?

对照虎子家的劳动收入方式,讨论:

和自己家的收入方式有什么不同?

自己的

父母是怎样通过劳动来维持家庭经济来源的‘1

5.总结。

家庭作业

从种植到收获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不的规律。

2.了解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

3.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不同的地区适宜种植农作物有一定的规律,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的道理。

4.形成尊重农业劳动,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的态度。

5.知道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十分丰富,从而产生自豪感。

6.知道土地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食物,保证着人类的生存,从而对生养我们自土地产生由衷的敬意。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从虎子讲述的‘萝卜的故事’中了解到,从每年月初种植到5月底收获是萝卜最佳的生产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好的收成。

这是为什么呢?

2.解决问题讨论。

请学生阅读本课题第一段的课文,讨论:

光照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光照、温度和农作物的生长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一年中“在自然条件下,只有在一段时间里的光照、温度才适合有关农作物的生长”:

还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回家以后对父母和长辈的调查,谈一谈本地区主要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的季节和时间,由此得出“什么季节适合种什么农作物,有着一定的自然规律”的结沦。

3、教师讲解。

4、教师小结。

家庭作业

了解一种农作物的来历。

第二课时

1.导人。

农作物的种植不仅和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都能够种植或出产的。

比如我们每天吃到的食物,商店里出售的食品、蔬菜、水果,并不都是我们这里生产的,有的是本地出产的,有的是从外地运来的。

2、全班讨论。

阅读教科书第9页的课文,讨论:

“你知道哪些农作物生长所要求的土壤、气候是不同的?

”通过交流知道,有的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像水稻、甘蔗等;有的作物喜欢温暖,像小麦、棉花;有的农作物喜欢沙质土壤,像花生;有的农作物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像玉米等杂粮在很多地方都能够种植。

阅读中国政区图,通过政区图上的图例了解主要农作物在我国的分布。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为什么南方几乎不生产小麦?

水稻在北方也有,可是为什么要少得多?

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

通过探究知道:

(1)小麦——喜欢在温暖、干旱的环境中生长,易结穗。

南方太热、潮湿,不适合小麦的生长。

温度太高就会疯长枝叶,不容

(2)水稻——和小麦的习性完全不同,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喜欢生活在水里,所以南方种植得多。

北方虽然也有种植,但必须抓准农时,不然天气转冷,到了霜降,水稻的籽粒还没有成熟,就不会有收成了。

(3)小麦、棉花喜欢温暖和强烈的阳光,我国中部及新疆部分地区具备这样的气候条件,所以有着广泛的种植。

(4)水稻、甘蔗等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和充足的雨水,所以在我国南方种植得比较多。

青稞适应高寒条件,所以只在西藏和青海地区有种植。

(5)水果——对阳光和水的要求都比较高,我国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区以及新疆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这些地方有出产。

(6)玉米等杂粮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因此在很多地方都能够栽种。

3.探究活动。

观察教科书第10页图画所出示的小麦、玉米、甘蔗、大豆、苹果、花生等农作物,并讨论:

“这些粮食、蔬菜、水果最早是从哪里来的?

”通过讨论明确:

现在人种植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都是人类从野生的植物物种中经过漫长的年代,通过选育、驯化培育出来的。

4.阅读与总结。

阅读教科书第10页的课文,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布置家庭作业。

妞妞的困惑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所造成的危害。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2.全班讨论。

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1页的图画和课文,教师提问学生:

“我们是普通的消费者,面对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中有残留农药,我们怎么帮助学生通过论知道,要购买有绿色农产品标志的商品,购买有纯大然、无污染、公害标志的农产品。

3.探究讨论。

对于豆博士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妞妞的另外一个困惑,应该怎办呢?

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4.教师小结:

概括讨论中的要点,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了解商店和市场出售的食物、蔬菜、水果中,有没有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标志的农产品;问—问爸爸、妈妈是否认识绿色农产品的标志。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人手,比较完整地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体会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2、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领域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渗透有关通信基本礼貌的教育。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

2、布置任务。

教师向学生明确要求:

(1)所介绍的应当是教科书上呈现的通信技术。

(2)要说明这项技术的具体使用方式及特点,最好能够联系实际进行。

(3)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介绍,并且将讲解、表演、图片、实物等方式结合起来进行。

鼓励小组成员以合作的方式介绍。

3.小组准备。

可以按照学生意愿,令所选择的通信工具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组成一组。

教师巡视并且给予帮助,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资料提供给学生。

4.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2.讲解活动。

按照上次课及课后的准备,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一种通信方式。

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介绍之后,组织其他学生提问题,与讲解者进一步交流。

3.全班讨论。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对通信家族有了许多新的了解,并且认识到随着学技术的进步,通信家族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出现了越来越先进、方便、快捷的通信工具。

朗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请学生思考,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乐乐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规范自己在类似情况下的行为,减少不文明、不礼貌的言谈举止。

4.教师小结

布置家庭作业。

 

信的旅行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封信从寄出到收到的几个主要环节,体会邮政人员在其中付出的辛苦,从而萌发尊重他们及其劳动的情感。

2.学会正确地书写信封,了解关于寄信的一般常识。

3.了解通信中的一些规则,养成自觉遵守通信规则的意识和行为。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

“教科书第35页通过四幅照片为我们展示了一封信从寄到收的几个主要环节,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都有哪几个环节?

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2.‘“刚才有些同学提到,一封信从寄到收要经过邮局叔叔、阿姨分拣信件这一过程,那能说一说,他们是依据什么对信件进行分拣的呢?

”请学生自愿回答,教师将正确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信封上的邮政编码,可以讨论一下编码规律,本地区的邮政编码等。

)“在前,老师走访了邮局的工作人员,听他们讲,由于有些粗心大意的人忘记写邮政编码,或有些不知道写邮政编码,给他们的分拣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我们在座的一些同学可能也不太楚应该如何书写信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信封的书写方法。

3.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个用过的信封,找几名学生说一说,信是寄到哪里的,邮政编码是什么,收信人是谁,这封信是从哪里寄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以丰富学生对书写信的感性认识。

请学生默读教科书第34页男老师的一段话,边读边记寄信的要求(要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信封),以及书写信封的格式,并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师随手将几个要点记在黑板上。

4.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布置学生填写教科书第34页的空白信封,并相互检查自己填写得是否正确。

学生填写的收信地址和发信地址既可以是课前了解到的家庭地址或学校地址,也可以是其他地区的地址,教师可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5.请学生将从家长那里了解到的有关在通信中不文明的行为讲给大家听,全班同学针对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布置家庭作业。

绿衣使者

教学目标

1.了解邮政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养成尊重他们及其劳动的积极情感。

2.了解通信是人们相互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联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积极情感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

“上次课,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到邮局实地观察一下邮政工作者劳动,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介绍给大家,也可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愿发言,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以免学生就事论事,发言的内容仅仅局限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上。

2、班讨论。

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38页的照片和说明文字。

教师提问学生:

“通过观察,同学们对我们这个地区邮递员的工作已经有所了解,但对于其他地方邮递员的工作可能还是比较陌生的,教科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地方的邮递员,你们了解他们那里的地理环境吗?

他们一般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除此之外,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参与,如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意见不一的情况,教师要加以引导,但决不意味着将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

3、个人制作。

“邮递员用辛勤的汗水为千家万户送去了温暖,教科书第39页呈现的三幅照片分别反映了边防战士、老人、莘莘学子在收到盼望多时的来信时的喜悦和激动的心情你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收到了一封非常想念的亲人或朋友的来信,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我想,你的亲人和朋友也一定会非常想念你,给他写一封信,向他介绍你的近况,并向他表达你的思念之情。

我想,他在读到你寄给他的这封信时,一定会感到很惊喜。

4、如果有时间,可以请自愿的学生向全班同学读一下信的内容;如果课上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

教师提示学生,利用上次课学过的知识,正确地填写好信封,贴好邮票,并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到邮局把这封信寄出去。

5、家庭作业

搜集反映目前农村道路交通状况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怎样看电视

教学目标

1.学会处理学习与看电视的关系。

2.懂得怎样有效、合理地看电视。

3.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4.提高调查、发表和探究能力。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在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走访、调查了生活在你们周围的人喜欢看的视节日都是什么,F面就请同学们讲一讲,调查的对象是谁,他喜欢看的电视节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按照不同的类别写在黑板上。

待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

“看来,由于年龄不同、兴趣不同,人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也是不同的。

例如,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与你们的父母喜欢的就会有所不同,也曾因此而产生矛盾。

在看电视的时候,你们与父母常常因为什么问题闹别扭?

当你与父母因看电视而产生矛盾的时候,你是怎样做的?

你有什好的建议和办法吗?

2.全班交流。

3.探究讨论。

“刚才有很多同学都提到,同学们经常会因为自己贪看电视而受父母的责怪:

在教科书第53页有一组画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它反映的是一个么样的问题?

如果像他那样,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3页下方的课文。

4.教师总结:

布置家庭作!

将课上所学的内容向家长做介绍。

 

荧屏前后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视节日的制作需要荧屏前后许多工作人员的努力

2.萌发对电视厂作者及其劳动的尊重。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本课题的学习可以从教科书第50~51页的,导渎图开始,教师应注意引导学士认让1和了解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

教师提问学牛:

“在这幅导渎图中,有两幅画画表现的是全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地看电视的情景,我想问一问在座的各位同

学,昨天晚[二谁看丁电视,看的是什么电视节日?

”清学生自愿问答。

“每一个电视盯日凝聚着许许多多电视工作者的心血、汗水和智慧,都是荧屏前后许多电视作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教师引出课题并写在黑板。

2.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提问学牛:

“你们最喜欢的电视工作者是谁?

”清学生门愿发言。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生可能会比较多地提到各种节日的主持人、播音员等,针对此种情况,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问:

“那么,有谁知道,住一个电视节日呻’,除了需要主持人、播音员以外,还需要哪些工作人员,还需要做哪些I:

作电视节目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请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牛将全组同学的答案进行归纳、整理。

3.伞班交流、请学牛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表本组得出的结沦,在各小组发表的过程中,教"巾应注意将学生发言的要点写在黑板上。

待各小组发表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将他们提出的各项工作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教师总结

布置家庭作业。

1.教师应当就学生水较熟悉的某一个电视节目,帮助他们了解其制作在讨论和介绍时较容易地为学生所接受。

2.邀请的电视工作者以不是主持人或播音员为宜,以免因为“明星”效应而影响本课题的教学。

书报——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教学目标

1、知道书籍、报刊和杂志是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

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形成健康的阅读兴趣。

2、学会在书报杂志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

(板书课题)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他们经常阅读的书报杂志有哪些。

2.故事会。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人讲一个从书上看到的故事,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个故事,准备向全班做介绍。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

3、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把自己推选出来的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

4.教师总结。

教师肯定学生所讲的故事,并提议:

“如果你们愿意,可以把自己的藏书拿到学校来,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与班上的同学分享,让我们班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更多的好书。

布置家庭作业。

1.完成教科书第57页的“读后感”。

2.收集近期的各种报纸。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收集近期的各种报纸杂志,

2.准备剪报本、剪刀、胶水。

教学活动及进程

1.导人。

教师提问学生:

纸、杂志和图书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出版时间、形式、内容、故事性、新闻性等方面展开讨论目的是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报纸、杂志的特点和功能。

2.全班交流:

我家订了什么报纸或我看过什么报纸?

我最喜欢的报纸是什么?

哪些信息是从报纸上获得的?

报纸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帮助?

3.剪报。

首先介绍剪报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知识的好方式,然后介绍剪报的分类

4.教师总结。

鼓励学生订报、看报,并养成剪报的好习惯,同时也要强调剪报道德。

家庭作业.

1.清家长欣赏自己的剪报,或者向他们介绍自己小组的剪报。

2.自定题目,制作一份剪报?

 

电脑网络——我的新伙伴

教学过程

1.了解网络对于个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意义。

2.知道网络的两面性。

3.了解如何安全、有效

教学过程

1.导人。

“在大众传媒中,除了广播、电视、报刊、书籍之外,近些年来,又出现了一个神奇的新伙伴,谁知道是什么?

”(引出电脑网络,并板书课题)“我们班的同学谁家里有电脑?

”有谁接触过电脑网络?

谈谈你们对电脑网络的感受好吗厂请学生自由发言。

2.探究讨论。

在黑板上写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题目,让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说出电脑网络都有哪些积极的功能和作用。

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哪些帮助;有哪些消极的作用,如去不安全的网吧、上不健康的网络、玩内容不健康的游戏、随便结交朋友,这些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有危险。

3.演示活动:

如果是在网络教室上课,师生可以共同演示;如果是借用电脑上课,可由教师演示:

演示内容应重点展示电脑网络的现代化功能以及对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帮助+没有电脑的学校,应由教师借助相关资料给予讲解。

4.阅读与讨沦。

阅读教科书第58—59页的文字和图画,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到,网络虽然能够为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带来乐趣,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也会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与同桌讨沦:

(1)怎样在电脑网络中安全、有效地获取

知识和信息;

(2)怎样才能避免掉进“网络陷阱”。

5.制订公约。

、在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引导学生制订公约,并举行签名仪式。

布置家庭作业:

通过电脑网络发表一个倡议书或少年网络公约。

 

我们身边的交通事故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本地区交通事故发生的情况

2.感受交通事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伤害。

3.进一步学习制定调查方案。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0—61页的导读图。

教师提问学生:

“在这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画画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一种景象?

我们居住的地方和这U所呈现的景象有什么刁;同时教师引导:

‘尽管人们居住的地区各有不同之处,但无沦是繁华城市,还是偏寸,人们都有一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安全健康地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

2.全班讨沦、教师出示交通事故图(可以是书上的图)并提问学生

学生根据教师上次布旨的任务,进一步讨论了解到的交通事故。

3.阅读讨论清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2页的课文和“近十‘年来交通事故发生次数的统计图及“在交通事故十不同年龄死亡和受伤的人数”的统计图针对两张统计图的内容做适当的提问,帮助学生读懂图的内容。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

从‘近十年来交通事故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的统计图

你看到了什么?

你了解到什么?

4.探究讨论。

教师提问,引导全班讨论:

交通事故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影响?

身体上的伤害、感情上的痛苦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交通事故呢?

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5.小组准备。

教师布置调查任务:

就上述各个方面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制定调查计划。

6.教师小结

布置家庭作业。

1、随父母外出时都可以调查。

2、各个小组利用上下学或休息日的时间进行调查。

3、对于各小组制定的调查方案进行评价。

 

为了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和学校附近交通设施的设置情况,并知道它们的作用。

2.尊重交通警察及其交通管理人员所付出的劳动。

3.掌握报警的方法。

4.对交通设施设置不合理的状况能提出建议。

教学过程

1.导人。

“上节课,大家就交通事故的发生进行了讨沦,对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课下同学们进行了实地调查。

通过调查同学们有哪些发现?

2.发表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将汇报的重点放在交通设施的设置对于交通安全分别起哪些作用、发现了哪些新的交通设施等方面。

3.全班讨论:

“对比教科书中出示的交通设施与我们住家和学校附近的交通设立有哪些不同体现了什么厂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4—65页后子以[州答。

所采用的照片有一些反映的是比较先进的交通设施,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这里出示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交通发展的趋势,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况加以引导。

4.阅读讨论。

“通过观察、采访你了解到交通警察的作用有哪些内容?

他们是怎样保障行和车辆的安全的?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阅读教科书第65页的课文并观察教科书中呈现的照片,进一步了解交通警察的工作内容。

教师可以从中引导学生理解交通警察工作的辛劳。

教师提问学生:

“交通指挥中心是做什么的?

电子警察指的是什么?

遇到或发生交通事故时,应该怎么办?

拨打122报警电话时,要讲清什么?

5.交流与建议。

“在调查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交通设施设置不合理的地方或少设必要的交通设施的地方?

”就此叮以让学生提出建议。

家庭作业

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对家庭或学校附近的交通标志进行调查,并做记录,制成图片。

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

教学目标

1、通过实地调查和课堂学习能辨认各种常见的交通标志,并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2、了解一些过去不太熟悉的交通标志和国外的交通标志。

在认识交通标志的活动中,进一步内化和深化有关交通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

教学过程

1.导人。

“为了行人和车辆的安全,除了有交通设施的保障和交通警察的指挥,还有哪些保障措施?

你观察过道路上的各种交通标志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识和讨论交通标志。

请同学们朗读教科书第66页课文。

2.小组准备。

“你们都发现了哪些交通标志?

它们的颜色和形状有什么特点?

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各小组或个人进行准备,整理修改图片,设计汇报形式。

3.发表与交流。

各小组或个人展示调查结果。

将图片张贴在黑板上,并说明它表达的意思。

教师提问:

“黑板上这些反映交通标志的图片在形式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请三位同学分别将有共同之处的交通标志排列在一起。

教师就整理后标志的含义进行提问,然后教师应在强化各种标志含义的基础进一步提升其共性。

可提出“颜色、形状基本相同的标志都有什么相同的意义,并在黑板上写出:

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

说明所有的交通标志都以分为这三类,并让学生就这三个类别对交通标志进行归类。

教师提问:

“哪些标志是我们需要特别遵守和注意的?

道路』:

没有这些标志行行?

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

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本地区比较少见的,以及其他国家的交通标志,也引导学生看书了解,知道这种“道路语言”在许多国家都得到有效应用。

4.设计活动。

“通过调查学习,同学们也许对交通标志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更多的想法。

请你们把这些想法设计成交通标志。

既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与同桌合共同完成。

教师总结

布置家庭作业:

1.调查行人和车辆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

2.收集或设计交通安全用语。

 

珍爱生命遵守规则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交通规则。

2.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初步形成珍爱生命、自觉遵守规则的

3.初步运用统计的知识,说明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的调查情况,并适当地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