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山东主要鸡病情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26677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山东主要鸡病情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当前山东主要鸡病情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当前山东主要鸡病情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当前山东主要鸡病情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当前山东主要鸡病情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山东主要鸡病情况.docx

《当前山东主要鸡病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山东主要鸡病情况.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山东主要鸡病情况.docx

当前山东主要鸡病情况

当前山东主要鸡病情况

山东省畜牧兽医总站附设兽医院张洪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养鸡得以迅速发展,2002年底全国存栏47.4亿只。

但是由于鸡的饲养密度大,缺乏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管理水平低,以及广泛的市场交易,疾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家禽的死亡率不断上升,据估计,我国因禽病引起的死亡率高达20~30%,而发达国家不到5%。

有人报道1997年肉鸡的死淘率美国为4%,中国为15%,我国饲养一只鸡所用的疫苗和药物费用为美国的10倍。

病原和药残影响了出口,肉鸡出口仅占总产量的5%左右,禽蛋出口量还不到总产量的1%。

为了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发展,现将山东当前山东主要鸡病情况做以下介绍:

一、鸡新城疫(ND)

1、ND发病的新特点

(1)、30~50日龄出现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症状典型。

临床表现为锣音,打喷嚏,排黄绿样稀便,食欲减退,点头,扭颈。

剖检喉头黏膜弥漫性出血。

腺胃黏膜乳头有出血点,十二指肠黏膜有出血点,下1/2处有枣核状溃疡灶,相当一部分肾肿,有尿酸盐沉积,脑膜、脑和脑组织充血、出血,法氏囊有时充血。

(2)、成鸡经多次免疫,HI抗体水平较高(28~9),仍可发病,但症状不典型。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排白绿黄色稀便,采食量下降,产蛋率可由90%降至30%,同时有2~5%的软壳蛋,沙壳蛋,畸形蛋。

病程较长,病理变化不典型,少数鸡只气管、喉头、泄殖腔及十二指肠黏膜出血,十二指肠内容物呈橘黄色。

(3)、ND的混合感染增多。

临床发现的有ND+IBD,ND+MD,ND+E.coli,ND+痛风,ND+MG+E.col,ND+MD+E.col+痛风,ND+曲霉菌病,ND+鸡白痢等。

2、ND多发的原因

(1)、野毒的持续污染。

①病死鸡的处理不当。

②鸡群的整齐度不够,一些弱鸡免疫应答能力差,长期处于易感状态。

③野禽的带毒传播等。

经对48个鸡群的调查,野毒的感染率多数在5~20%之间。

(2)、NDV的毒力增强。

山东NDV主要分离株的毒力指标

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

6周龄鸡静脉注射接种致病指数(IVPI)

最小致死量致死鸡胚时间(MDT)

强毒力株标准1.6~2.5>140~60h

山东农科院分离株1.822.6250

省家禽所分离株1.78~1.9544~51

滨洲兽研所分离株1.852.5658.4

省兽医站1.7646

(3)、基因型的变化。

ND在世界上曾有过三次大流行。

第一次是1926年起源于东南亚,经亚洲向欧洲缓慢运动,经30年传播到世界各地,主要由基因Ⅱ、Ⅲ、Ⅳ毒株所致。

第二次大流行于60年代早期起源于远东,并迅速从中东传到欧洲,至1973年就已波及大多数国家,主要是基因Ⅳ、Ⅴ型所致。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因赛鸽感染的NDV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被认为是第三次大流行,主要是基因Ⅵ型所致。

据1998年世界禽病最新动态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在世界许多地区虽然ND没有大面积爆发,但ND仍是家禽的常见疾病,许多学者认为是NDV的第四次流行。

主要是基因Ⅶ型所致。

NDV属于单股RNA病毒副粘病毒科,其构成由6种结构蛋白(包括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融合蛋白F、非糖基化内膜蛋白M、转氯酶蛋白L、P、脂质囊膜蛋白NP),其中F蛋白的裂解可造成基因型的变化。

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进行毒株的分型和内切酶系统发育进化分析,迄今为止认为ND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是由于基因型的变化,不同毒株的抗原性和致病力差异悬殊,接种疫苗后尽管可以产生高水平的抗体,但不能完全临床保护。

(4)、疫苗质量和接种方法问题。

二、禽流感(AI)

AIV通过空气、水和料传播,经在呼吸道和肠道增殖,随血液循环进入机体,出现病毒血症,导致胰腺炎、心肌炎、肌炎及脑炎,表现为腹泻、呼吸道炎症、鸡冠水肿,生产性能下降等。

据山东省家禽所1998~1999年对山东11个地区调查分析,山东确有AI的发生,并以H9为主,以40月龄左右肉鸡及产蛋高峰期多发。

山东部分地区鸡群AIELISA抗体检测结果

采样地区样品总数阳性数阳性率%

安丘67710.45

潍坊381843.27

德州29724.14

济南9444.44

东营362158.33

聊城332472.73

临沂17847.06

济宁1200

烟台1218.33

菏泽1300

莱芜30516.67

总计2969532

(资料来源《山东家禽》2001年第1期)

(一)、AI的临床症状疾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为咳嗽、甩鼻、肿头、呼吸道症状、采食量下降、排黄白稀薄粪便、发烧、死亡率不等,产蛋率下降20~50%,软壳蛋、白壳蛋、沙壳蛋增多,冠髯淤血,呈黑紫色,一侧或两侧肉垂增厚变硬,腿上无毛处鳞片间有出血斑。

(二)、剖检病变:

腿肌和胸肌皮下雨血,肝、脾、肾肿大出血,肠系膜出血,胰脏肿大,呈弥漫性出血,腺胃肿大,乳头或粘膜出血,乳头能刮出脓性分泌物,肌胃角质膜溃疡,粘膜层出血,十二指肠、直肠、泄殖腔粘膜出血,卵巢高度充血,输卵管水肿,内有白色脓性分泌物,气管粘膜充血、出血或潮红,内有粘液、心冠脂肪和内膜出血。

(三)、防治措施:

定期消毒:

AIV是有囊膜病毒,一般消毒剂都比较敏感。

免疫接种:

AIV基因组分为8个各不相同的片断。

包括核蛋白NP、基质蛋白M1、小分子蛋白M2、多聚酶PB1、PB2和PA、非结构蛋白NS1和NS2,AIV在细胞内复制时,其抗原性往往发生变异,各基因片断发生重组,可发生256个子代病毒。

另外,AIV表面的纤突分为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其中H已发现H1~H15,N已发现N1~N9,他们可以随机组合。

AIV的多变性给免疫带来了困难,并且AIV不同亚型间交叉保护性差。

鉴于我国多为H5和H9,可用疫苗。

肉鸡5~7日龄0.3ml皮下注射,蛋鸡7~10日龄0.3~0.5ml,20周龄加免一次。

AIV可以长时期存活,甘孟候《禽流感》介绍美国宾夕法尼亚鸡流感爆发期间,在淘汰105天后,仍可从湿粪中分离到具有传染性的病毒。

AIV很容易通过“借尸还魂”的手段逃过免疫打击,产生更强的致病性。

AIV由多种家禽携带,水禽、鸵鸟、孔雀等,猪可能是混合器。

使用金刚烷胺可能有效,但有耐金刚烷胺的毒株产生。

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草药的抗病毒的活性成份包括:

黄酮、挥发油、甙、醇、醛、醌和内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有机酸、鞣质、单、多糖以及维生素等。

在作用原理上,他们或作用于病毒的增殖过程,或影响宿主细胞和宿主屏障,有的则干扰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临床上使用中药防治AI有一定的效果。

常使用的中药有“富特”、“毒瘟清”等。

三、传染性支气管炎(IB)

IB在山东发生相当普遍。

本病是冠状病毒IBV在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或肠道复制,感染1~2天出现病毒血症,随血液散布到许多器官,导致呼吸道感染和生殖系统及肾脏的损伤。

IBV的结构蛋白由纤突蛋白(S)、膜蛋白(M)、核蛋白(N)、小囊膜蛋白(sE)构成。

S蛋白形态的多样性,导致IBV血清型较多,现在报道有30多个血清型,所以在临床上有不同症状。

主要有:

(一)呼吸型传支:

主要发生于雏鸡,24h可波及全群,主要呈现气管啰音、咳嗽、打喷嚏,剖检气管下1/3部有粘液分泌,注意小鸡感染后可造成一些假产蛋鸡。

(二)肾传支:

主要发生在青年鸡,除呼吸道症状外,还排白色稀便,剖检肾小管,输卵管充满尿酸盐,形成花斑肾,导致尿排不出,常因尿毒症死亡。

(三)生殖型传支:

主要发生在成年产蛋鸡,可引起产蛋率降3~10%,蛋壳发生变化,畸形蛋、粗壳蛋、无皮蛋、输卵管萎缩。

(四)腺胃型传支:

1997年江苏、青岛发现,主要发生在3~14周龄的鸡,常与传染性腺胃炎不易分辨。

但目前看,分离的病原却不能复制出临床病例相同的腺胃病理变化,尚需进一步研究。

预防与控制:

因IBV血清型多,各血清型间交叉保护力差,可能发生即使抗体水平很高却因流行毒株的感染而导致发病。

另外IBV有间歇排毒性。

还有人认为,弱毒苗在鸡群中的周期性感染有毒力反强的潜在危险。

因此防治非常困难。

以呼吸性代表株(M株)IBV致弱的弱毒疫苗是50年代以来开发应用的血清型,主要有H52、H120、MA5,其次是CONN株强度株致弱的疫苗株。

活疫苗能有效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但是多种弱毒疫苗混合使用可能基因重组而出现新的变异毒株。

根据以上情况,建议首免3~4或7~12日龄H120滴鼻,同时用多价油苗注射(注意由于IBV与NDV在鸡胚培养中表现相互干扰作用,应先防ND后防IB)。

32~35日龄H120滴鼻,同时用多价油苗注射。

100~140日龄蛋鸡用ND—IB二联苗加强免疫。

本病发生时不易紧急接种,因为有些IBV的表面成分能逃避老血清型疫苗产生的免疫作用。

可用“普尔兴+呼必治”治疗。

四、传染性喉气管炎(ILT)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LT)是由疱疹病毒ILTV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ILTV在喉头和气管黏膜的上皮细胞中繁殖,感染4~7天后ILTV扩散到三叉神经节,并在此潜伏感染,不断排毒,排毒时间可达2年。

发病后的特征是呼吸极度困难,黏膜出血,常因喉炎、气管和支气管的坏死组织形成栓塞使鸡窒息死亡,死亡率5~70%。

ILT雏鸡发病少,主要感染成年鸡、产蛋鸡,寒冷季节多发。

在有ILT发生的地区,可用疫苗预防。

首免时间不能低于8周。

由于接种疫苗的鸡也可向外排毒,造成环境污染,所以,免疫后至少4周不能与未免鸡群接触。

免疫方法只能点鼻、点眼或涂肛。

五、传染性法氏囊病

又称腔上囊炎、传染性囊病,临床上以法氏囊肿大、肾脏损坏为特征。

近几年来由于超强毒的存在,鸭也有发病。

尤其1993年以来,发现3~4日龄的鸡发病。

1.流行特点:

本病发病急,21~35日龄多发,1~100日龄均可发生。

感染率可达100%,死亡率不等,一般10%~20%,高者可达40%~50%。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种蛋感染本病,经常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粪便、尘土、用具、人员衣服、昆虫等途径而传播。

本病感染雏鸡后导致对其他疫病的抑制,并提高对其他细菌、病毒的易感性,所以本病对养鸡业危害相当严重。

2.症状:

本病往往突然发生,潜伏期短,感染2~3天出现临床症状。

病鸡表现精神沉郁,头下垂,眼睑闭合,羽毛蓬松,食欲下降或废绝。

下痢,呈白色水样,脱水,最后衰竭而死。

发病后1~2天病鸡死亡增多,且呈直线上升,4~5天达到死亡高峰,以后迅速下降。

病程一般1周,长的可达3周。

本病一度流行后常呈隐性感染,在鸡群中长期存在。

3.剖检:

病死鸡脱水明显,两腿干枯。

大腿内侧点状斑状出血,严重者大腿外侧、胸肌、腹部出血。

腺胃、肌胃交界处多见出血斑或出血带。

肾肿胀、苍白、输卵管变粗充满白色的尿酸盐。

法氏囊肿大,浆膜下水肿,呈胶冻样。

法氏囊外观黄色,囊腔内分泌物为紫红色,严重者整个法氏囊呈紫红色,像紫葡萄一样,整个法氏囊出血。

病鸡群中有其他原因致死的鸡,可见法氏囊萎缩、变小。

4.预防控制: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防疫卫生消毒工作。

实行每舍“全进全出制”,进鸡前一定要对鸡舍进行彻底消毒,尤其是用被法氏囊病病毒污染的场地重复育雏时。

(2)搞好免疫接种:

一是种鸡未作灭活苗免疫,也没有感染过法氏囊病病毒鸡的种蛋孵出的雏鸡,首免可于10~18日龄,间隔10天后二免,种鸡还应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注射组织灭活苗,以提高雏鸡母源抗体水平。

二是雏鸡来源于灭活苗免疫过的种鸡后代,根据生长期长短,可在2周龄和7周龄时活苗饮水。

三是在法氏囊病病毒严重污染地区,使用组织灭活苗。

该苗含有地方变异株在内的混合病毒群抗原,具有特异性强、高效、多价、不受母源抗体干扰、无免疫抑制等优点,对法氏囊病毒野毒株免疫覆盖面宽,能提供较好的交叉保护。

方法是:

7~10日龄弱毒苗饮水,同时或间隔1周灭活苗注射。

种鸡再分别于18~20周龄和40~42周龄再注射灭活苗。

四是在法氏囊病疫区首免和二免都要用中等毒力活苗饮水免疫。

鉴于目前发病日龄变宽,首免可适当提前5~10天,10天后,二免,疫区还应在50~60日龄用中等毒力疫苗再免1次。

5.治疗措施:

(1)对发病鸡舍、鸡群进行封锁、隔离消毒。

(2)加强饲养管理,于料中或水中添加电解多维,VC等药物以补充体液,增强体质,防止肉鸡腹水;改善环境卫生,提高舍温1~2℃。

加强通风换气。

降低饲料中的蛋白含量(减至15%左右),同时料中加入倍量的多维和抗菌素,以增强体质,提高抗应激、抗感染能力,防止继发或并发其他疾病,提高免疫后鸡体内抗水平和增强细胞免疫能力,降低死亡率。

(3)对病鸡和发病鸡群紧急治疗。

IBD发病1~2d的鸡群,可肌肉注射法氏囊高免卵黄抗体(雏鸡1.0~1.4ml/只;30日龄左右的鸡1.8~2.4ml/只),这时一定要注意加投防治大肠杆菌病的药物;若发病超过3d的鸡群,一般不建议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最好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如加康囊宝、利巴韦林等药物来控制病情,修复破损的法氏囊,加投抗生素以防细菌继发感染。

六、鸡马立克氏病

鸡马立克氏病是鸡常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以引起小鸡和青年鸡发生多种多样的肿瘤为特征。

本病于1907年由匈牙利的兽医病理学家马立克氏首次发现。

MDV1960年前属中毒型,70~80年代出现超强毒型,目前又出现超超强度型,使MD的预防更加困难。

1.流行特点

马立克氏病毒最容易感染育雏期的小鸡,被病毒感染后的小鸡,要经较长的潜伏期才表现症状。

自然感染的病例,最早发病的时间在3周龄以后。

整个育成期及开产后一个时期内都能够发生马立克氏病,但以2—5月龄发病率最高。

病鸡脱落的上皮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成熟的马立克氏病毒,是马立克氏病传播的主要来源。

另外,病鸡的排泄物、分泌物中也有病毒存在,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及环境都能导致易感鸡发病。

不经消毒的种蛋、蛋壳表面粘附了病毒或含病毒的脱落皮屑,与雏鸡接触后就会引起感染。

接种了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小鸡,2周内如果饲养环境恶劣,高度应激,鸡舍消毒不严,可导致免疫失败。

2.临床症状

马立克氏病临床上有以下几种症状,现分述如下。

(1)内脏型:

病鸡表现为精神不振,羽毛松乱,藏头缩颈,蹲卧不愿行动,冠子和脸色苍白,排绿色稀薄粪便,一般在发病后2周后左右死亡,严重的可导致全群覆灭。

有一定抵抗力的鸡群发病时间较晚,多在70~160日龄之间,它们不仅有上述症状,还表现进行性消瘦、共济失调、翅膀麻痹、下肢瘫痪等症状。

(2)神经型:

神经型马立克氏病,除表现有内脏型马立克氏病的全部症状以外,还有突出的神经症状,如行走不稳,共济失调,一条腿麻痹,前后劈叉,甚至瘫痪;一侧翅膀麻痹,僵硬;嗉囊膨大,失去收缩弹性并积满食水;或头颈颤动、哆嗦,一侧面部皮肤异常。

(3)皮肤型:

病鸡消瘦,冠脸苍白,排绿色稀便,同时皮肤上生成大大小小的恶性肿瘤。

肿瘤的中心凹陷、坏死形成黑色结痂,周围红肿高起,质地坚硬像一个小火山口。

皮肤型肿瘤的病鸡,内脏上也发生肿瘤样改变。

(4)眼型:

眼型马立克氏病发生的日龄较晚,常常在鸡群开产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零星发生。

病鸡食欲正常,不排绿白色稀便,极少发生死亡。

主要的症状是眼睛瞳孔异常,变形,边缘不整齐,虹膜变成灰白色,病变组织发生缓慢,需经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把瞳孔遮盖住。

这类病鸡在散养群中行动小心翼翼,走动时头向前一伸一伸的,避让障碍物,有时碰到食槽或墙壁上才改变行动方向,只要仔细观察,就很容易发现。

3.剖检

眼型、皮肤型马立克氏病的病理改变从外表即可观察到;内脏型马立克氏病以病变器官发生肿瘤样病变为特征。

鸡的任何内脏器官都能够发生,最常见的是卵巢、肝脏、脾脏和腺胃等。

由于发病的脏器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同,但形成肿瘤则是共同特征。

肌肉肿瘤比较少见,多呈鱼肉状,以胸部肌肉发生得较多。

神经型马立克氏病的病变主要见于神经系统。

受侵害的神经(特别是坐骨神经、臂神经)以增粗和横纹消失为特征,常伴有水肿,呈灰色或黄色变化,神经的肿胀常常呈现单侧性,易于和另一侧正常神经对比。

4.诊断与鉴别

马立克氏病与淋巴白血病在临床上不易区别,凡符合马立克氏病发生的日龄、临床特征、剖检为肿瘤的疾病,初诊时应考虑马立克氏病。

明确诊断应进行病毒分离及其他生物学实验。

马立克氏病要注意同伤寒病引起的内脏、肠壁、肌胃上出现的肉芽样肿相区别。

另外,维生素B2缺乏症也会引起下肢瘫痪的症状,要注意区别。

5.预防

马立克氏病没有有效的方法治疗,关键在于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

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方法。

出壳后24小时内的雏鸡,接种马立克氏病弱毒疫苗一次,每只鸡皮下或肌肉注射0.2亳升。

接种疫苗前必须认真检查疫苗的制造及失效日期,过期的疫苗一律不用。

稀释后的疫苗必须在2小时内用完。

注射疫苗后的小鸡,在3周以内隔离饲养,不可与其他日龄的鸡接触,以免被马立克氏病毒感染。

接种疫苗后的小鸡,40日龄以内的饲养管理对抗体的产生十分关键,在此期间,温、湿度,喂料等都要正确处理,饲养密度要适宜。

要认真搞好消毒工作,避免鸡群早期发生感染。

发现有马立克氏病的病鸡,要及时、彻底淘汰。

七、鸡痘(AP)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近两年AP的发病率增高。

密集饲养的鸡群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流行特点:

本病以火鸡最易感。

主要传染源是病鸡,任何年龄的鸡均可感染。

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皮肤、粘膜、呼吸道。

蚊虫叮咬都可引起传播,过去以夏、秋蚊子活跃的季节多发,现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肉鸡的发病有增加的趋势。

若环境不良、饲养管理不善、密度大、营养状况不良等,往往使病情加重。

常伴有葡萄球菌病、传染性鼻炎及传染性呼吸道病并发感染。

2.症状与病变:

潜伏期4~10天。

由于病变部位不同,症状也不一。

(1)皮肤型鸡痘:

主要在无毛部位如冠、肉垂、嘴角、脸部、眼皮、耳部等表皮和毛囊上皮发生增生性炎症,形成许多灰白色痘疹,互相融合形成干燥、粗糙、棕褐色大结痂,突出于皮肤表面。

此型一般较重,对鸡的采食、精神、产蛋无过大影响,很少死亡。

(2)粘膜型鸡痘:

在口腔和咽喉粘膜表面出现溃疡黄白色假膜又称白喉型。

假膜撕下后可见出血的溃疡。

如果假膜逐渐扩大、变厚、形成干酪样物质,阻塞在口腔和咽喉部,病鸡往往张口呼吸,有时嘴也无法闭合,病鸡常因窒息而死亡。

此型鸡痘可导致大量鸡只死亡。

有些严重的病鸡,鼻和眼部粘膜也受到侵害,眼结膜发炎,眼和鼻孔流出水样分泌物,以后变成淡黄色浓稠的脓液。

时间不久,由于眶下窦中有炎性渗出物蓄积,病鸡眼部肿大,可挤出豆腐渣样的物质。

(3)混合型:

鸡群中同时患有皮肤型和粘膜型的临床表现。

3.剖检:

单纯的鸡痘,内脏无特征性病变。

4.预防控制:

(1)鸡群中发病后,马上隔离饲养,及时防治。

(2)用病毒灵饮水,5~10g/50kg,连用3天。

同时结合外科手术方法治疗。

皮肤上的痘疹可用镊子剥离,伤口涂擦碘酒或紫药水消毒。

白喉型鸡痘,可用镊子将口腔粘膜上的假膜剥掉,然后涂以碘甘油软膏或鱼肝油。

(3)预防的有效方法是搞好疫苗接种。

鸡只20日龄左右刺种1次,鸡群开产前再刺种1次。

(4)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综合防疫,提高鸡只抵抗力。

八、禽脑脊髓炎

禽脑脊髓炎是主要危害雏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鸡、火鸡、雉鸡和鹌鹑均可感染。

以运动失调和震颤(尤其是头颈部)为主要特征,俗称“震颤病”。

(1)流行特点:

本病对任何年龄的鸡都可感染。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两季发病较多。

本病的传播方式以垂直传播为主,成年种鸡群感染,在其后3~4周所产的种蛋带有病毒。

对这样的种蛋进行孵化,一部分鸡胚在孵化中死亡,另一些鸡胚孵出,出壳雏鸡在1~20日龄内发病死亡。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含毒粪便排出病原,污染饲料、饮水及用具,发生水平传播。

经消化道传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染途径。

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可长时间地保持感染性。

病原传播迅速,几乎可使全群发病,雏鸡发病率一般10%~20%,最高60%,死亡率10%左右,有时超过50%。

(2)症状:

经鸡胚感染的雏鸡潜伏期1~7天,接触经口传染的,潜伏期10~30天,通常在1~3周龄发病。

初病鸡的精神稍差,眼神呆滞,不愿走动,继而由于肌肉不协调而引起渐进性共济失调。

当驱赶小鸡时表现摇晃,共济失调,以跗关节或胫关节行走,不时侧卧或跌倒。

病情进一步发展,雏鸡精神沉郁,对刺激反应明显迟钝,运动严重失调,逐渐麻痹和衰竭,头颈震颤,受惊时震颤加剧,用手触摸明显感到震颤的强度、频率不同。

病雏多因饥渴、衰竭及相互践踏而死亡。

部分病鸡可耐过幸存下来,症状完全消失。

据报道,曾有育成鸡发生眼疾(白内障)和一侧或双侧失明的病例。

一月以上的鸡群在受到感染后,除血清学阳性外,无明显症状。

成年鸡感染时出现短时间(1~2周)产蛋率下降,下降幅度在5%~15%之间,过后产蛋量会逐渐恢复。

(3)剖检:

肉眼病理变化不见特征性病变。

在感染时见眼结膜出血。

胸肌和股肌有针尖状出血点,肝实质变性,表面出血。

心肌松弛无力,肌壁变薄。

大脑和小脑水肿,脑膜下有针尖状或树枝状出血点。

病雏骨胳肌萎缩,胃的肌肉有灰白色区。

后期雏鸡全身水肿,其渗出液为白色胶冻样。

(4)预防控制:

①从不发病场引进种蛋和雏鸡。

②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及环境卫生工作。

(5)接种疫苗:

感染和康复鸡可产生循环抗体,母鸡可经蛋传给子代,保护雏鸡在敏感期不受感染、不发病。

疫苗接种是预防的关键。

有弱毒苗和灭活苗两种;弱毒苗可饮水、点眼或滴鼻,在8~10周龄及产蛋前4周接种;灭活苗在开产前1个月肌注。

也可以在10~12周龄接种弱毒苗,在开产前1个月接种灭活苗。

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效药。

鸡一旦发病,对病情严重的要及时淘汰是上策。

据报道,有人曾用病毒灵0.1%~0.2%拌料喂鸡,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下降,对照组则发病死亡。

九、鸡产蛋下降综合征

鸡产蛋下降综合征是由禽腺病毒引起的以产蛋鸡产蛋量迅速下降、蛋壳异常、蛋体畸形、蛋质低劣为特征的传染病。

(1)流行特点

本病的主要易感动物是鸡,自然宿主为鸭和野鸭,但鸭在临床上不表现任何症状。

不同品系的鸡对产蛋下降综合征的易感性不同,产褐壳蛋的肉用种鸡和蛋鸡比产白壳蛋的鸡更易感。

本病发生于产蛋鸡群,幼鸡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

26~35周龄的母鸡处于发病高峰期,35周龄以上的鸡群,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降低。

产蛋下降综合征既可水平传播,又可经蛋垂直传播。

被感染鸡可通过种蛋、精液、粪便、唾液、蛋壳等向外排毒,经水平传播使其他鸡感染。

水平传播较慢且不连续,有时一栋鸡舍病程大约可持续10周以上。

平养较笼养的感染快。

(2)临床症状

本病的临床症状是:

产蛋鸡(26~35周龄)突然出现全群性产蛋量下降,比正常下降20%~30%,甚至高达50%。

同时产薄壳蛋、软壳蛋、无壳蛋、小蛋、畸形蛋,蛋壳表面粗糙,如白灰、灰黄粉样,褐色蛋则色素丧失,颜色变浅,蛋白呈水样或浑浊,蛋黄颜色变淡,或蛋白中混有血液、异物等。

异常蛋数量占总产蛋量的15%,甚至更多。

蛋的破损率增加。

在产蛋前感染时,鸡群产蛋率很难达到高峰,有的产蛋期推迟。

产蛋下降一般持续2~3周,此后逐渐恢复,但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或达到产蛋高峰。

患病鸡群的部分鸡,可能出现精神差、厌食、羽毛蓬松、贫血、腹泻等症状。

(3)剖检

产蛋下降综合征没有明显的、特征性的剖检病变。

病鸡的卵巢不发育或萎缩变小或有出血,输卵管萎缩,子宫及输卵管粘膜水肿或萎缩,有的出现卡他性肠炎,有的腹腔内出现白色渗出物或干酪样物,有的可见到卵泡软化。

(4)诊断

在产蛋期间,鸡群如出现产蛋量下降并产无壳蛋、软壳蛋、破蛋及褐壳蛋褪色等异常现象,即可怀疑为产蛋下降综合征。

但是,造成鸡群产蛋下降的因素很多,如饲养管理不善、营养缺乏等,亦可导致产蛋量下降,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