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自然垄断与投资管制理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20588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 自然垄断与投资管制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三讲 自然垄断与投资管制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三讲 自然垄断与投资管制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三讲 自然垄断与投资管制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三讲 自然垄断与投资管制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讲 自然垄断与投资管制理论.docx

《第三讲 自然垄断与投资管制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 自然垄断与投资管制理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讲 自然垄断与投资管制理论.docx

第三讲自然垄断与投资管制理论

第三章自然垄断与投资管制理论

第一节自然垄断理论的演进

自然垄断理论历经了一个较长的演进过程,从中,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小结:

1.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自然垄断产业主要是那些具有显著规模经济的产业。

但一些学者提出,即使不存在规模经济,只要一家企业能比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更有效地提供产品或服务,则自然垄断存在。

2.许多学者认识到,破坏性竞争状况是和自然垄断状况相联系的,即在自然垄断领域的竞争是不稳定的、破坏性的,因而不适宜竞争。

3.许多学者认为,简单地以规模经济(或以任何一种容易定量的方法)来识别自然垄断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判别自然垄断性还需要考虑具体产业中市场的定义和范围、需求的性质等相关因素。

第二节自然垄断的经济特性

1.若干理论观点

◆克拉克森等的规模经济论:

自然垄断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函数一般呈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即生产规模越大,单位产品的成本就越小。

因此,由一个企业大规模生产,要比由几家较小规模的企业同时进行生产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以图3—l加以说明:

 

 

图3—1竞争和有巨大成本优势的垄断

 

◆沃特森的效率比较论:

自然垄断是这样一种状况:

单个企业能比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更有效率地向市场提供同样数量的产品。

◆夏基等的成本弱增论:

自然垄断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成本函数的弱增性(Subadditivity)。

 

2.单一产品的自然垄断性

如果某一产业中的企业只提供单—的产品,则这一产业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基本条件是,在一定的产业范围内,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比多家企业共同提供产品具有更高的效率。

则该产业在产量Q范围内存在自然垄断性的充要条件是:

在上式中,

为进一步说明规模经济与成本弱增性的关系,我们以图3—2加以说明:

 

图3—2显示了单个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

在产量达到Qˊ之前,平均成本是不断下降的,当产量超过Qˊ后,平均成本就开始上升。

即当产量小于Qˊ时存在规模经济,产量大于Qˊ时则存在规模不经济。

成本弱增性所要讨论的是,由一家企业提供整个产业的产量成本较低还是这家企业与另外的企业共同提供相同产量的成本较低。

显然,当产量小于Qˊ时,由一家企业生产能使成本最小化,所以,在这一产出范围内,成本当然是弱增的。

为了考察当产量大于Qˊ时能使成本最小的方案,我们可引进两个企业的最小平均成本函数,在图3-3中,我们假定这两个企业具有相同的生产效率,则AC2就是这两个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而AC1则是从图3—2中复制过来的单个企业的最小平均成本曲线。

 

图3—3两个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

在图3—3,AC1和AC2在产量为Q*点处相交,Q*点决定了成本弱增的范围,当产量小于Q*时,由单个企业生产成本最低,所以,在此范围内成本函数是弱增的。

值得注意的是,成本弱增性是描述自然垄断经济特征的最好方法,尽管在产量Qˊ与Q*之间存在规模不经济,但从社会效率看,由一个企业生产效率最高。

由此可见,规模经济并不是自然垄断的必要条件,决定自然垄断的是成本弱增性。

 

3.多产品的自然垄断性

范围经济性:

假设TC(QX,QY)表示一个企业生产QX单位的产品X和QY单位的产品Y所发生的总成本,C(QX)表示一个企业只生产QX单位的产品X而发生的成本,C(QY)表示另一个企业只生产QY单位的产品Y而发生的成本。

则存在范围经济的条件可用下式表示:

第三节自然垄断的可维持性

从成本弱增性的讨论中,可以引出这样一个结论:

在成本弱增的产出范围内,为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率,应该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当产出超过成本弱增的范围后,就应该允许新企业进入。

但由于政府管制者很难较准确地把握成本弱增的范围,在政府管制实践中,即使在成本弱增的范围内,管制者也会允许新企业进入自然垄断产业,从而造成低效率进入。

由鲍莫尔、贝利(Bailey)、威利格(Willig)和潘扎(Panzar)等经济学家提出并得到发展的“可维持性理论”(theoryofsustainability),就是专门讨论新企业进入自然垄断产业而引起的问题的一个理论模型。

在这一理论中,自然垄断企业被认为是产业中的主导企业,它在作出价格和产量决策时要受到一系列约束条件的制约。

而如果新企业认为有利可图,它们可以无约束地进入市场。

对自然垄断企业行为(价格和产量决策)的有关约束条件有:

(1)产量等于特定价格下的市场需求总量;

(2)收入等于生产这些产量的总成本;(3)如果新企业进入市场,垄断企业不能够改变原来的价格,并要求以原有价格满足新企业夺走后的剩余需求:

在这些约束条件下,如果没有新企业企图进入市场,那么,垄断企业是可以维持的。

图3—4自然垄断的不可维持性

(1)和图3—5自然垄断的不可维持性(II)

综合对自然垄断的可维持性与不可维持性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的政策结论是:

在平均成本上升,但属于成本弱增范围内时,如果垄断者的利润大于零,新企业只要把价格定在垄断企业的价格之下,就可能夺走垄断者的大部分市场份额,造成自然垄断企业的不可维持性,因而需要政府对市场进入加以管制,以保证垄断企业的可维持性。

而在平均成本下降的产出范围,只要垄断企业不高于平均成本定价,新企业进入市场后就不可能采取降价策略,否则就会亏损,因此,只要新企业是理性的,就不会产生进入市场抢夺垄断企业市场份额的刺激,这就会自动保证自然垄断的可维持性,不需要政府对市场进入的管制。

第四节自然垄断的动态性

从整体上而言,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产业都属于自然垄断产业,但并不等于这些产业的所有业务都是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讨论自然垄断的边界。

◆自然垄断的静态边界:

多数学者认为,这些产业的输送网络业务属于自然垄断性业务范围。

这是因为,这些业务领域需要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其中相当部分是沉淀成本,如果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进行重复投资,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使每家企业的网络系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不能实现自然垄断的成本弱增性。

◆自然垄断的动态边界:

从动态的角度看,自然垄断的业务范围还具有相当大的可变性。

技术与市场的变化导致自然垄断的动态变化。

第五节投资管制理论

一、A—J(Averch—Johnson)效应

1.投资回报率管制的三个关键问题

对投资回报率管制是一种传统的价格管制方法,它要求被管制企业按照合理的资本投资回报率作为定价标准。

但这种管制方法会产生三个问题:

⑴什么是合理的投资回报率?

⑵怎样确定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基数?

⑶企业是否会通过投资决策影响和企业定价与利润直接相关的资本基数,并会产生怎样的扭曲后果?

2.A—J理论模型

在上述问题中,显然,第(3)个问题对管制者来说最为棘手。

阿弗契和约翰逊在其著名论文《在管制约束下的企业行为》中,对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答案(AverchandJohnson,1962)。

他们的研究表明,在投资回报率管制下,企业会产生一种尽可能扩大资本基数的刺激,以在规定的投资回报率下,能获得较多的绝对利润。

这样,为生产特定产品,企业会运用过多的资本投资以替代其它投入品。

其结果造成生产低效率。

这被后来的研究者称为“A-J效应”(A-Jeffect)。

A—J模型假定一个生产单一产品的垄断企业运用劳动力和资本这两种投入品。

企业利润等于企业收入减去投入品(劳动力和资本)成本。

对企业来说,关键是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投入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用数学模型表示,就是使⑴式最大化:

II=R(K,L)–wL–rK

(1)

其约束条件是:

(2)

在上面两式中,II为利润;R为收入函数;K为资本数量;L为劳动力数量;w为劳动力价格;r为资本价格;S为政府规定的投资回报率。

在投资回报率约束条件,即等式⑵中,分子为总收入减去劳动力成本,然后除以资本数量,这就是说,投资回报率是以资本为基数的。

3.A—J效应的政策含义

投资回报率管制能鼓励企业大胆投资

需要防治企业浪费性投资

二、政府管制滞后效应

1.为什么会产生政府管制滞后效应

政府管制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和产业技术经济特征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实际投资回报率的可变性之间的矛盾。

例如,政府一旦制定管制价格,在一定时期(如5年)内将固定不变,这就为企业提供了努力降低成本,以增加利润的刺激,企业会自觉地进行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如果企业降低了成本,就能获得比规定的投资回报率更高的收益,当然,如果企业反而增加了成本,它就只能取得低于管制水平的收益。

这种在管制政策调整周期内,对生产效率的刺激通常被认为是“管制滞后效应”(regulatory1ageffect)的作用结果。

2.政府管制滞后效应的双向作用

它既有相对稳定的管制政策与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技术状况相背离的一面,也有刺激企业努力提高效率的一面。

同时,这也暗含着,政府管制政策调整的滞后时间长度与滞后效应的强度密切相关。

3.关于政府管制滞后效应讨论的三点结论

第一,政府管制滞后的刺激效应并不一定是正向的。

企业为影响政府管制政策调整而实施的消极性战略行为可能会使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蒙受实质性的损失,它会抵消因管制滞后而激发的企业创新的刺激。

第二,如果政府的管制政策与企业的现实状况不完全挂钩,因企业的消极性战略行为而造成的潜在效率损失将会下降。

第三,管制政策调整的时间选择十分重要,这不仅关系到管制滞后期的长短,而且要考虑管制政策调整是以事先确定的周期进行,还是以随机的方式确定。

三、投资管制的可信性

1.投资管制的动态性

我们简单地假定政府管制“游戏”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管制者宣布企业可以制定的价格水平;第二阶段,企业制定投资决策,在投资中包含大量的沉淀成本;第三阶段,管制者调整以前制定的价格政策。

2.投资管制的可信性问题

在第三阶段,管制者为追求消费者利益最大化,总是试图制定较低的价格,迫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管制者还会利用其它政策手段制约企业行为。

因此,企业担心在第三阶段会出现将来对自身不利的管制政策,而对政府在第一阶段所提供的管制价格许诺存在一定程度的怀疑,这就使企业在第二阶段不敢作出大规模的投资决策。

对企业来说,这实际上是一个对投资管制的可信性(credibility)问题,它导源于管制者追求短期公共利益,但由于它影响了企业在第二阶段的投资热情,因而产生了有损于长期公共利益的消极影响。

3.解决投资管制可信性问题的思路

对于这一问题,格林沃尔德(Greenwald)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思路:

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法律手段要求管制者对企业的“许诺”在将来应该兑现,但为维护管制者对将来意外情况反应的灵活性,对管制者“许诺”的法律约束应该是有一定弹性的。

由于投资者主要关心将来的投资报酬,对管制者“许诺”的法律监督主要是保证企业在将来能取得预期收益。

但这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只要管制者许诺的可信度投有达到百分之百的水平,企业就存在一种投资管制风险,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制定投资决策时必然会考虑这一因素。

4.基本结论

当企业考虑到投资管制的动态性和可信性时,出于对将来调整管制政策的担忧,企业会减少投资的热情,从而导致投资不足,影响公共利益。

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管制者就需要向被管制企业提供一种比较可信的保障机制。

 

主要参考文章

1.王俊豪:

《A-J效应与自然垄断产业的价格管制模型》,《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0期

2.王俊豪:

《中英自然垄断性产业政府管制体制比较》,《世界经济》2001年第4期

3.王俊豪:

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的目标、模式与政策实践/中国工业经济/2004.01

4.王俊豪、程肖君:

自然垄断产业的网络瓶颈与接入管制政策/财经问题研究/2007.12

5.王廷惠:

《产业技术进步、需求扩展与自然垄断边界变化》,《学术月刊》2003年第3期

6.卫志民:

《自然垄断行业与自然垄断业务》,《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26期

7.肖立武:

《电信产业并非“自然垄断”》,《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9期

8.周耀东、余晖:

《政府承诺缺失下的城市水务特许经营——成都、沈阳、上海等城市水务市场化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05年第8期。

9.范合君,戚津东: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竞争模式选择与设计研究——以电力、电信、民航产业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11.08

10.张维化:

对我国石油石化行业放松规制的思考/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