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笔记全每日更新10.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20242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笔记全每日更新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笔记全每日更新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笔记全每日更新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笔记全每日更新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笔记全每日更新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笔记全每日更新10.docx

《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笔记全每日更新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笔记全每日更新10.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笔记全每日更新10.docx

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笔记全每日更新10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识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先行组织者。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①信号学习【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反应。

这属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②刺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这类学习属于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③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一反应动作联结。

各种动作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这类学习。

④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即言语连锁化】

⑤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⑥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⑧解决问题学习【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行为规范的学习。

*关于“先行组织者”技术

①定义: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②目的:

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③评价:

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组织者”技术对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很有价值,教师应灵活地运用这一技术。

2.理解学习的实质、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

*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这一定义说明:

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狭义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地主动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

1、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

 

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 

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对人的学习的定义: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变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

 

①定义: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②学习内容:

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联结学习理论 

一、理论要点: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2、强化起重要作用;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4、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代表学说: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桑代克的这一理论观点是建立在小猫“迷箱”实验的基础上的。

】 

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3、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

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①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②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

③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不准备实现而实际联结实现时也会感到烦恼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才会是终生不忘的。

同时,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得到消极后果。

同时,应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

此外,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然而,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则比获得这个反应要困难得多。

2、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基本规律:

【人和动物的行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3、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

4、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但是,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

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总之,根据操作性条件学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因为惩罚只能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但并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和应该怎么做。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直接影响下,“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风靡全球,成为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

在程序教学中,教材被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自定学习步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反应,并给予即使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

不过,程序教学中的合理成分也被整合进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中。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1、信息流;2、控制结构:

期望事项(学习动机);3、执行控制(认知策略) 

3.运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认知学习理论要点:

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2、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3、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

代表学说: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P43-44) 

*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对完形派学习理论的评价:

 1、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 2、完形派在肯定顿悟的同时,否定试误的作用,是片面的。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认知—发现说)(P45-47) 

1、布鲁纳学习观: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一结构论或认知一发现说。

】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理解)

(1)动机原则。

所有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

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2)结构原则。

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动作表象是借助动作进行学习,无需语言的帮助;图像表象是借助表象进行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符号表象是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逻辑推导便能进行。

(3)程序原则。

教学就是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积的掌握、转化和迁移的能力。

(4)强化原则。

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重要的一环。

】 

3、教师应如何做(P47):

一、首先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其次,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二、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习分类:

①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②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P48-49)

(1)意义学习的实质:

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实质性的联系即指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是指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内在联系而非任意的联想或联系。

(2)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和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

①客观条件:

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

②主观条件:

a、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b、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c、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3、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P49-50) 

(1)接受学习的心理过程:

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从而清晰的区别新旧概念,并在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

(2)影响因素:

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先行组织者技术: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51-53)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在皮亚杰和早期布鲁纳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维果斯基在心理发展上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另一方面,内在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

所有这些都对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有很大的影响。

】 

*基本观点:

 

(1)知识观:

知识不是准确的表征,而是一种解释或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习观:

是学生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

(3)学生观:

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

散点归纳:

1、学习的概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是指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由有计划的通过反复练习和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一种是由于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

3、在西方心理学中,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先后提出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为八类:

①信号学习(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②刺激—反应学习(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连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4、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5、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一逐步减少错误一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桑代克的这一理论观点是建立在小猫“迷箱”实验的基础上的。

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的规律:

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6、奥苏伯尔认为学生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所谓的意义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7、联结学习理论有: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基本规律:

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基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基本规律:

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概念)、消退、惩罚;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8、逃避条件作用是指:

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会增加。

回避条件作用:

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会增加。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过程,也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第4章学习动机

1.识记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问题情境等基本观念。

*动机及其功能

1、动机:

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功能:

激活、指向、强化 

2.理解学习动机的结构及其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1、学习动机:

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的组成:

学习需要、学习期待(P55-56)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①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③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

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3、学习动机的种类:

①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

②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

③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判断)

①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并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②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会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一致与负向不一致。

3.运用学习需要形成的两条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分析需要层次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启发作用。

*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1、观点:

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2、评价:

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需要层次理论(提出者: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观点:

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种: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两方面含义:

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其中,在人的需要层次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分为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三、成就动机理论(提出者:

阿特金森) 

1、观点: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

一类是力求成功者、一类是避免失败者。

2、教育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P61)

四、成败归因理论(提出者: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 

1、观点:

(P61-62)

(1)三维度:

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②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③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2)六因素:

维纳把活动成败原因分六个因素:

①能力高低;②努力程度;③任务难易;④运气(机遇)好坏;⑤身心状态;⑥外界环境

2、成就动机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有三方面:

①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②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推断个体心理特征;③有助于从特定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3、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1能力高低:

稳定、内在、不可控

2努力程度:

不稳定、内在、可控

3任务难度:

稳定、外在、不可控

4运气好坏:

不稳定、外在、不可控

5身心状态:

不稳定、内在、不可控

6外界环境:

不稳定、外在、不可控

5、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最早提出)

1、自我效能感:

指人们对于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

①直接强化②替代性强化③自我强化;

3、影响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因素有:

一、个体自身行为成败经验二、归因方式;

4、期待:

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学习动机的培养:

①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结果的互动关系培养:

学习动机不仅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②利用直接发生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

学习需要的不断满足刺激新的学习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和机会;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时是启发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散点归纳:

1、动机具有:

激活、指向和强化作用。

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动机的三种功能:

一、激活功能二、指向功能三、强化功能。

2、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不是直接关系,而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的惟一条件。

3、马斯洛人的基本需要有5种:

生理需要、安全、归属和爱、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4、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

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

5、维纳的归因:

内部和外部归因、稳定与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归因。

6、自我效能感:

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①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

认为人的行为受强化和先行因素的影响。

强化分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效能期待和结果期待)②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

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归因方式。

7、简述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

  ①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②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③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8、浅谈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启发。

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受强化和先行因素的影响,强化分直接、替代性和自我强化三种。

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某一特定结果,那么这一行为会被激活和选择。

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暂变成“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这一活动

9、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内部条件。

10、内驱力的年龄发展阶段:

1在儿童早期,主要是附属内驱力。

2在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逐渐减弱,而且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代替了对长着的依附。

在这期间,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3在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11、学习期待与诱因:

4学习期待:

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5诱因:

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两者关系: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

诱因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外部条件。

12、问题情境:

指具有一定难度,学生需要努力克服,而是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13、怎样创设问题情境:

一、教师要熟悉教材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状态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基本规律:

(倒U曲线)

1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2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

任务较易时,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横向为动机水平的高低,纵向为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