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20113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州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海州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海州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海州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海州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州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docx

《海州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州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州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docx

海州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

海州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研究纲要)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概念规划研究演进过程综述

(二)概念规划产生背景

二、海州现状评述

(一)连云港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海州的基本概况

(三)海州经济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四)海州经济发展环境分析(PEST分析)

(五)海州经济发展资源和战略能力分析(SWOT分析)

三、海州总体定位

(一)发展定位的原则

(二)发展定位的目标

四、海州发展战略

一)

农业发展战略

二)

工业发展战略

三)

旅游发展战略

四)

市场发展战略

五)

社区服务发展战略

六)

信息发展战略

七)

房地产发展战略

五、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一)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二)古城发展战略研究

(三)旅游发展规划

六、开发战略研究

(一)投资分析

(二)风险评估

(三)阶段发展规划

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概念规划研究演进过程综述

1、国外概念规划的历史演进过程

概念规划既非法定规划,既可以在宏观层面又可在微观层面编制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涵盖范围广,是对未来远景的一个描述和整体性认识,带有一定指导性。

由于它具有“内容简化,重点突出;强调一定灵活性”的特点(与总体规划相比),且社会效益好,从而得到了规划界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同。

城市发展的概念规划(也称作战略规划),在西方由来已久。

朗方在19世纪初,在美国人口才4OO多万的条件下,将华盛顿按80万人的规模规划。

阿伯克龙比在二战后所作的大伦敦规划,都充分表现出远见卓识。

长期以来,概念规划在公共领域的应用是非常有限的。

196O年代,欧洲以及以外的一些国家的政府被认为在福利国家的构建中具有主导作用,也就在这时战略的思想深入了公共领域并开始扩展开来。

这几年在中国规划界风起云涌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冠以“概念规划”,可直接联想到的是新加坡的“概念规划”(Conceptplan)。

新加坡的概念规划第一次完成于1971年.经过了20年于199O年进行了修编。

“概念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以指导2OOO,2010年人口达到4O0万时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physicalgrowth)即下一轮的城市形态发展的框架。

新加坡的第一次概念规划制定于1971年。

无独有偶,澳大利亚首都发展委员会(CapitalDevelopmentcommission)从1965年开始,在197O年完成的首都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明日的堪培拉》的前言中就指出:

“综合性的详细的规划已经发现是不实际的。

这个文件不是僵硬的详细规划,而是一个战略的考虑。

它提出广泛的模式和一般指导原则,使得第二阶段的详细规划和制定政策能随之进行。

”堪培拉的战略规划,从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入手,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依据。

而英国也是在1968年开始对传统的过细、过死的城市土地使用规划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探索。

在1971年修订的新《城乡规划法》中确定了结构规划(StructurePlan)和地区规划(LocalPlan)两个层次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其中结构规划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在于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分析,大大加强了规划政策,简化了图纸。

香港也分别在1984年、1990年提出“全港发展策略”。

2、我国概念规划的历史演进过程我国关于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最早出现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层次,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则起步于198O年代。

1983年葛起明针对我国80年代初在缺乏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及区域规划的指导下开展城市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依据不足的状况,提出在编制总体规划之前应先编制由政府负责、由计划经济部门组织的城市发展规划。

1986年波兰科学院院土彼得·萨伦巴针对当时总体规划缺乏区域分析、缺乏城市长远发展展望、缺乏具体实施计划的状况,提出了在总体规划之前应编制区域规划和没有时间期限的远景规划的意见。

然而从整体来看这一时期战略规划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进入90年代,随着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经济与人口的迅速发展,许多城市与区域问题在普遍缺乏战略性长远性规划的背景下集中出现,使得战略规划的研究变得为迫切。

学术界也开始大量介绍国外城市战略规划丰富的规划实践与理论评介,主要集中于以英联邦国家为主的规划体系的评介。

这其中包括英国的结构规划、战略规划指引、大都市战略规划、新加坡概念规划、加拿大的大都市战略规划、香港全港发展策略等。

此外关于国外大都市战略规划机制的介绍还包括汉城、巴黎、东京、纽约以及德国的战略规划等。

丰富的规划实践与理论评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战略规划重要性的认识。

A·拉奎因认为如果要加强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地区的可持续性,就需要从静态的总体规划向无限期的更加适应变化的战略规划转变。

陈秉钊提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及经济快速增长下传统的总体规划模式已不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规划应该预见的更远些,重点把握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大结构和大的基础设施。

姚凯认为我国城市的发展环境面临着多重变革,一方面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内部环境的错综性使得总体规划战略适应性的研究变得十分必要。

陈为邦则提出现在的城市规划基本上偏重于物质形态规划,但显然要逐步向战略性、综合性、政策性规划过渡。

在90年代末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在我国开始得到充分的认识。

在众多关于战略规划的研究中,概念和编制方法的讨论构成了主要内容。

2OOO年以广州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为序幕,国内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实践活动。

(二)概念规划产生背景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的城市规划面临着与前30年完全不同的局面。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已经在自觉、不自觉地发生着变化。

1、宏观背景

(1)中国城市化继续呈加速发展态势

2O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认为21世纪初影响全球的最大事件就是高科技的发展和中国的城市化。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36%,未来10年将会达到43%,这对原有的城市和即将新建的城市提出了新的挑战,无论是人口、空间还是基础设施都面临巨大的压力。

(2)经济全球化要求城市发展具有全球视野经济全球化使不同城市在全球生产消费链条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处于全球经济竞争网络中不同级别的节点。

城市都力求在全球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者说争夺属于自己的位置。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城市的经济活动逐步融入世界,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也正是借着优先与国际接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有研究认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某种程度上体现在中心地市的竞争上。

战略规划之所以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两个地区兴起,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地区的经济活动相当程度上已经与国际接轨,城市政府考虑问题已具有全球视野。

(3)竞争与经营城市——内在动力

城市竞争将前所未有的在全球平台上展开,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将取决于城市在大小区域中的竞争能力。

选择的共同性使城市之间争夺相同的资源,资源的稀缺性又使竞争成为必然。

城市为求生存发展,必将根据其自身条件争夺有用的资源。

全球流动的资本、高技能的人才、旅游者等都是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城市发展所必须吸引的要素,而这些要素又都是有限的。

市场化的背景下城市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城市面临来自区域甚至全球其他城市的竞争,光有微观的建设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经营城市的需要,城市必须进行符合自身情况的宏观的战略管理,把握大的发展方向。

城市政府较之以前更关注城市,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必须和空间布局相结合,并通过区划调整等手段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发挥中心城市和其所在地区的作用。

这一切都要求城市规划工作突破原有工作边界,更综合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对于城市发展的战略性、长期性问题的研究成为城市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

2、中观背景

(1)城市功能的日益复杂多元要求城市规划工作有更强的研究

性。

一方面,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关键。

城市工作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同时面临工业化和信息化,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更加复杂,与此同时,城市的社会功能又被提到新的高度。

2000年柏林世界城市会议提出“高技术、高接触、高创造性为代表的社会服务业的发展是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即城市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创新能力共同构成城市的综合能力,这使我们对城市功能有了新的认识。

而这一切要求城市规划工作者在城市规划的制定中更重视战略思想的拟定。

城市规划就其性质和工作的操作而言,首先是研究工作,战略规划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问题的平台,更具有综合性和政策性。

(2)城市区域化与区域城市化要求城市与区域“捆绑出击”。

目前一种新的认识被普遍接受,即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是全球化时代城市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

“解决城市问题在城市之外力”。

以区域观点来认识城市问题,寻求对策,是规划的基本方法。

战略规划在相当程度上着墨于区域研究;就在于市场经济下区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协调机制没有健全。

区域政策不够明确,而且也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

地方政府要在区域中谋求发展和竞争中的有利地势,不可能从现有的区域政策中寻找根据,只能从自己的局部利益出发来考虑发展的道路。

很多潜在的竞争对手同处于一个区域,政府必须充分理解彼此的优势和劣势,概念规划研究正是为政府应对竞争、谋求发展提供了一种技术上的帮助。

3、体制(制度)背景

(1)城市规划的作用正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识。

很显然,规划不能简单局限于现在的发展,如何体现新的政府职能是规划作用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

因此,一方面规划技术上要能够贴近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过程,另一方面技术上要能够进一步增强应变能力,扩展规划在社会、经济、区域综合研究上的实力。

现阶段战略规划实践方面的探索正体现了这种努力。

(2)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度成本过高目前城市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办法中存在的过于古板教条的倾向已经影响到规划作用的发挥。

僵化的编制模式忽视了规划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如果完全依赖城市总体规划来解决城市发展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问题,编制成本过高,因而迫使地方政府放弃现成的规划工具,去寻找其他的模式。

在经济学的意义上在较短时间里可以获得多种发展思路,省钱省力省时,选择做战略规划研究或者概念规划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因此,概念规划产生的背景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是全球化时代,城市面对快速多变、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自身的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也是城市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导城市发展的一种尝试。

二、海州现状评述

(一)连云港的基本情况分析

1、连云港在江苏省的发展状况

连云港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东魏时便有海州之称。

连云港市位于我国沿海中部,江苏省东北部,东临黄海,西通中原,南屏江淮,北接齐鲁,是国家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

连云港市下辖新浦、海州、连云3个城区和赣榆、东海、灌云、灌南4个县,总面积6327平方公里,总人口465万,其中,市区面积881平方公里,人口62万。

市政府所在地位于新浦区。

2003年连云港生产总值(即GDP)达到351.13亿元,较上年增长12.1%,增幅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是199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2.93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48.27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9.93亿元,增长12.8%。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36元,增长11.5%。

(数据来源:

连云港市统计局)

可以明显看出,连云港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总体呈迅

速增长态势。

其产业构成中的具体变化特点有:

A农业、服务业稳步发展,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B投资需求增势强劲,消费需求稳中趋旺;C三外保持快速增长,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D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企业效益明显改善;E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市场物价水平回升。

但同时也还存在一定问题,以2003年为例:

A农业和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B部分生产要素供应偏紧制约;C出口退税及汇率政策变动对外贸产生影响;D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压力依然较大E投资结构中出现一些不良苗头;F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协调性有待完善。

以下是连云港市2003年各项指标与江苏全省以及其它相关城市的对比分析:

江苏

南京

苏州

徐州

连云

港城

港城

港市

比上

占全

年增

省比

生产总

值(亿

元)

12451

.75

1576.

20

2802.

00

905.6

6

351.1

3

12.1

%

2.82%

12

财政总

1968.

335.0

426.0

16.7

收入(亿

82.82

34.13

1.73%

12

元)

85

3

8

%

利税总

1476.

242.2

332.6

80.36

21.55

19.26

1.46%

12

额(亿

元)

89

9

5

%

国有及

其他经

3664.

783.4

837.7

227.1

149.6

20.4

济投资

4.08%

8

76

3

4

8

0

%

额(亿

元)

基本建

1864.

451.1

364.2

132.7

103.1

19.6

5.55%

10

51

6

9

2

6

%

进出口

1136.

147.1

656.6

27.4

总额(亿

7.45

9.52

0.84%

8

70

2

1

%

美元)

实际外

商直接

1580

2208

6805

3409

2124

112.3

1.34%

11

投资(万

217

71

12

5

0

%

美元)

社会消

费品零

3566.

600.2

526.0

235.4

123.6

12.1

3.47%

12

售额(亿

48

4

5

2

3

%

元)

城镇居

9262

1019

1236

8954

7782

11.9

---

6

可以从整体看出,连云港的经济各项指标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排名偏后,占全省比重偏低。

但正如当地领导所言,港城具有后发优势,增长潜力巨大。

2、连云港与大陆相关城市的关系

a.与徐州都市圈的关系

徐州都市圈是江苏省委、省政府确定发展的三大都市圈之一。

构建和发展徐州都市圈是江苏省实施城市化战略,整合苏北城镇群体优势,促进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徐州都市圈是以徐州这一核心城市为圆心,半径100公里以内的圈层。

这一圈层包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宿迁,安徽省的宿州、淮北,河南省商丘的永城市,山东省的枣庄市及济宁市的微山县,共涉及8个地级市,面积48042平方公里,经济总量在1800亿元。

其规划特色为提出了“两区三带”,徐州与连云港之间的轨道交通建设业已提上日程,为加强两市的紧密合作描绘了更为可观的前景。

凭借处于徐连城镇聚合轴和连通城镇聚合轴交汇点的天然优势,连云港将在该都市圈中定位于:

徐州都市圈的对外窗口、中西部经济腹地的出海口岸、以及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

b.与青岛都市圈的关系

根据相关规划,连云港将与青岛及赣榆海滨联手,打出“黄金海岸”的旅游品牌。

从对立竞争变为优势互补。

另个2008年青岛将协办奥运会部分水上项目,届时中外游客将会云集青岛都市圈,加强与青岛都市圈的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c.与上海都市圈的关系

上海都市圈狭义上只辐射长江三角洲地区,但其潜在的各种影响力波及整个江浙及至华东地区。

连云港应把握与上海的合作机会,借鉴其城市建设及招商引资方面的先进作法和成功经验。

同处江苏的地理界内且同为沿海口岸城市的背景,为学习上海提供了可行性。

d.与北京都市圈的关系

连云港从严格的地理意义上讲,处于秦淮以北,属于北方地区。

相近的人文与地理条件使得港城与北方城市具有天然联系和亲和力。

而地处徐州都市圈与青岛都市圈交汇处的连云港凭借这两个都市圈拱卫北京都市圈的地理与经济优势,和北京的联系日渐密切。

政治与经济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得贴近北京都市圈格外具有战略意义与实用价值。

这也是举办“中国连云港(北京)投资合作说明会”的意义所在。

e.与南京都市圈的关系

南京都市圈虽然与连云港分隔南北,但毕竟是江苏省的政治文化中心。

且二者互为口隘。

连云港可以为南京都市圈提供另外一条陆海通道,加强与朝鲜半岛、日本的合作,共同发展相关物流产业,构筑

一条新的经济带。

南京都市圈可以以天然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辐射连云港,进行资源共享。

另外南京都市圈还是港城与华南,西南沟通的要塞和中转站。

3、云港与海外相关城市的关系

a.与香港的关系

连接香港与腹地,发展区域市场。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有三种前景:

一是小发展,二是中发展,三是大发展。

应该是立足中发展,争取大发展,建立更紧密的徐连地区与香港、新亚欧大陆桥沿线腹地的经贸关系。

抓住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loserEconomicPartnershipArrangement)带来的新机遇。

CEPA将给广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江苏也需尽快应对。

徐连经济带应利用连云港、徐连铁路枢纽的优势,抓好这一机遇,连云港应率先实施与香港的零关税等边境口岸的对接。

b.与韩国的关系

“中国连云港市(汉城)投资说明会”韩国大宇建设株式会社大邱、釜山商工会所频繁接触。

市与木浦市经过9年的交往,在教育、行政、广播电视、港口及民间交流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为今后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目前两市在经济领域的交往仍然很少,随着今年两市间开通旅客、货物航线及我市建设韩国商品一条街计划的实施,两市间在经济领域的交流合作将会日趋频繁。

目前,木浦市政府及民间的投资信息机构急于了解我市在经济方面的资料,表明了木浦市工商界希望与我市进行经贸合作的强烈愿望,面对这一机遇,我办将尽力发挥两市工商界的桥梁作用,为两市在经贸领域的合作牵线搭桥,以促进我市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c.与日本的关系佐贺市位于日本九州地区,是一个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城市。

早在二千多年前,秦朝方士徐福受秦始皇派遣,东渡大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据传说他在佐贺登陆后,就在当地定居下来,向当地传授当时先进的中原文明,使佐贺成为日本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连云港市与佐贺市交往始于1998年,当时全国兴起"徐福热",对徐福东渡日本留下的许多谜开展了学术讨论,经许多专家考证,认为连云港市赣榆县徐福村是徐福故里,而作为徐福登陆地的佐贺市由此对连云港市产生了一种亲近感,每年都组团来访,到徐福庙祭祀祖先。

连云港市也先后举办过三次徐福节和十余次徐福学术研讨会。

到目前为止,佐贺市已向我市派遣过十次代表团,我市也向对方派遣过四次代表团,两市市长都到对方城市访问过,并对两市将来结为友好城市进行了深入的交谈,表示双方要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4、与美国的关系

2月10日中国海洋运输集团的“纽约快航”轮在江苏连云港装载了中西部地区的三百六十八个出口到美国的标准集装箱,开始向美国西海岸航行。

至此,连云港首条集装箱远洋主干航线正式开通。

这一航线的开通结束了从连云港出口至美国的货物由原先在中国上海或韩国釜山中转的历史,改为从连云港直达美国西部基本港,缩短了货物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改善了连云港港口航线布局。

这是连云港港向集装箱枢纽港迈出的坚实一步。

5、海州区与以上关系的协同发展与作用海州做为连云港市的三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在与连云港的正体战略规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海州只有抓住连云港中心城市这一定位,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投入到连云港的大发展中必会实现质的飞跃。

(二)海州的基本情况

1、自然状况海州区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三个城区之一,位于市区西南部。

海州地处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地形以平原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0%。

境内主要景观和名胜古迹有孔望山、石棚山、白虎山、桃花涧等景区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0余处,其中“将军崖岩画”、“孔望山摩崖石刻”等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名扬中外,反映东夷先民社祀遗迹的“将军崖岩画”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原始社会岩画。

91年以来,海州以建设“集商贸、旅游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古城”为目标,对方圆2平方公里的海州古城实施了改造,建成、恢复古街巷8条,竣工仿古建筑15万平方米,古城风貌基本恢复。

以建设连云港旅游城市为契机,不断加大对旅游景点的投资开发建设,初步形成了“三山一涧”、“三庵一寺”、“三点一线”的游览格局。

2、人文状况全区现辖两镇、四个街道办事处、一个开发区,总面积158.9

平方公里,人口14万。

附海州区行政区划数据表(统计年鉴第七页)

3、历史沿革

据考证,四、五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海州地区繁衍生息。

自夏商以来,海州隶属多变,几经易名,至北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称海州,其后一直为历朝府、州、郡、县之治所及东海、赣榆、灌云、沭阳乃至更广阔境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淮海东来第一城”之称。

海州人文荟萃,先民们创造了具有龙山、青莲岗文化交汇特征的史前文化,宋朝石曼卿在此留下读书遗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留下大量诗词,李汝珍以海州风土人情创作了《镜花缘》。

(三)海州经济现状及问题的提出目前海州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综合经济实力仍显薄弱,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工业主体地位不明显;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有待继续提高,投资软硬环境仍需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市场化运作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