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一上历史第二课《秦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17565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6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一上历史第二课《秦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新课标高一上历史第二课《秦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新课标高一上历史第二课《秦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新课标高一上历史第二课《秦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新课标高一上历史第二课《秦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一上历史第二课《秦汉》.docx

《新课标高一上历史第二课《秦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一上历史第二课《秦汉》.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高一上历史第二课《秦汉》.docx

新课标高一上历史第二课《秦汉》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

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极具开创性。

本课以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及其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

 

本课引言内容是秦统一天下后,丞相王绾和李斯的一场廷辩:

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这是关系到秦朝治国方略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一目,其内容讲了四点:

 

①西周灭亡与东周开始,这对与上一课的衔接是有益的。

 

②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③战国时期大国称雄,但是出现了由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

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史实依据是:

战国时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需要;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要求统一;大国兼并小国,局部统一扩大,促进了最终的全国统一;各民族的初步融合,也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战国后期以来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④秦灭六国,建立秦朝。

 

秦统一六国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是秦得以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用了10年时间,终于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

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本目最后着重概述秦的统一,从另一角度看,也是为了展现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一目,包含两部分内容,而核心问题和重点是君主专制。

 

首先,“至高无上的皇权”主要讲了两点:

 

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

天下初定,秦王嬴政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先确定个名号。

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自感功高盖世的嬴政,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其权势和地位。

于是,他下令群臣议名号。

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群臣请上尊号为“泰皇”。

但是嬴政并不满意,决定:

“去掉‘泰’字,加上‘皇’字,采用上古‘帝’位的名号,称为‘皇帝’。

”“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

课本第9页[历史纵横]栏中提供的历史材料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以“皇帝”之称代替“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②皇帝制度的创立

 

在确立“皇帝”称号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为了显示皇帝独尊作出许多皇帝专享的规定,包括:

秦始皇自称为“朕”。

此字以前任何人都可以用来表示“我”的意思,但是自秦以后成了皇帝独享的字。

还有玺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

以前一般人的印都可以称“玺”,但是现在只有皇帝的御印才可以称“玺”,而且只有皇帝才能用玉质的玺。

另外,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

“制”为皇帝涉及制度的命令,“诏”为皇帝诏告臣民的一般命令。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充分体现了皇权专制的特色。

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虎符由皇帝掌握,皇帝的话就是法律(“言即法律”)。

公元前213年那场著名的宫廷辩论之后,秦始皇下令取消了殿前议事的制度。

这样,秦始皇不仅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且真正开始说一不二了。

 

总之,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

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

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央官制”主要讲述秦朝中央政权机构的组成,这主要讲了两点:

 

①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

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

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

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

 

“三公”之下为“九卿”。

这里的“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

“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

如掌管刑狱、司法的廷尉、掌管钱谷的治粟内史等。

 

②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秦始皇所创建的这套中央官僚机构有两个明显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一目,是本课教材的一个重点。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本目主要讲了三点:

 

①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

春秋时期初设的郡县,大多设立在新吞并地区或各国边境线上,并由国君直辖。

战国时代,首先由三晋建立起以郡统县之制,且设立郡县的区域也由边境扩展到腹地。

秦国在兼灭六国的战争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区已设郡县管理。

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

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②郡县两级地方官僚机构的建立

 

郡,为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另设郡尉,负责军务,直接领兵;郡监(也称“监御史”),监察郡之行政,并有牵制郡守的作用。

郡下辖若干县。

县级行政机构由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负责司法。

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

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详见课本第11页[历史纵横]栏中的材料。

 

秦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

县级机构是秦朝实行统治最重要的一级机构。

秦以后,郡制没有保留到封建社会后期,但县制却长期实行。

秦朝县制机构管理的模式,对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

 

秦始皇所创建的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机构组织十分严密,其特点是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这套官僚体制的建立,在全国确立起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这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

 

课本最后一段讲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应以以下两点作为本课的小结。

 

①利用课本第8页《秦朝疆域图》,了解秦朝疆域的形成

 

统一后的秦朝疆域非常辽阔,不仅占有原六国的土地,而且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使疆域不断扩大,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②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深远影响

 

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①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选择重点要围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题(也是本课内容的中心),由此可确定“至高无上的皇权”和“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两目作为重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在讲以上两目,理解这一政治制度时务须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这两个概念搞清楚。

 

②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参与,备课时要设计学生活动,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中,尽量使用探究式学习方法。

探究由疑问始,故教学中要善于设问置疑,此其一。

其二,要选择适当的学生活动方式,如投影(或制作软件)典型、简明史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得出相应的结论。

又如在讲“郡县制”时可运用教材中“学思之窗”组织议论或讨论。

其三,要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

 

③教具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要从本校实际出发,有条件的地方又要力求用好电化教学手段,使其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使用教学挂图,制作投影片;条件较好的学校可设计、制作教学课件。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关于本课导入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是在秦统一中国这一历史背景下实现的。

本课导入可采取两种方法:

制作“秦统一中国”的课件(地图),展现空间形象。

该图应是彩色的,应该有动感,秦每灭一国,该国都应变成与秦同一颜色,最后由“七雄并立”的色彩缤纷归于“秦一统天下”的同一颜色。

制作课件有困难的学校,也可制作“揭贴式”地图,效果也不错。

或者采用本课导言的办法,由“到底是采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廷辩导入新课。

 

案例二 讲述“至高无上的皇权”可用此课件(或投影)

 

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

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并说: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

‘朕’”的建议。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

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

 

①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②根据材料所含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③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④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说明〕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课件中设计的几个问题。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可采用谈话、问答、议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最后可归纳总结出答案。

 

答案提示:

 

(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

 

(3)皇位世袭。

 

(4)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案例三 在讲清郡县制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同学思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第一课)与本课有关内容联系起来思考,进行多角度的比较,例如: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其二,分封的诸侯爵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等等。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

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解题关键:

本题是一道依据材料设计的问答题,旨在培养和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一要理解材料的历史内涵,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二要分析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思路引领:

本题有两问,审题后要逐问作答。

后一问贵在独立思考,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问题。

 

答案提示:

原因:

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

 

反映了:

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事无巨细,皇帝独裁;③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此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解题关键:

这是一道比较分析题,解答好此题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即准确理解分封制和郡县制这两个历史概念,以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知识。

解题关键在于精心审题,明确试题的考查范围和重点,以及答题的要求。

 

思路引领:

首先要概括指出分封制的特点,其次要从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不同的角度,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答案提示:

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赋役,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学习延伸

 

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看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你怎么看秦修长城?

 

解题关键:

本题旨在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重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

 

思路引领:

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对长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后,再探究原因,并概括说明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

原因:

①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

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

 

看法:

①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

②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③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④修建长城给当时的人民确实造成沉重的徭役和苦难,这也是文明演进所付出的代价。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秦议帝号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其议帝号。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

“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制曰:

“可”。

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制曰: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

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

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皇帝的行踪不可泄露

 

……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

“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

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秦群臣议治理国家问题

 

丞相绾等言: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秦朝实行郡县制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更名曰“黔首”。

大酺。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

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

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

筑甬道,自咸阳属之。

是岁,赐爵一级。

治驰道。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西北斥逐匈奴。

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

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徙谪,实之初县。

禁不得祠。

明星出西方。

 

三十四年,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仆射周青臣进颂曰: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

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始皇悦。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始皇下其议。

丞相李斯曰: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

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丞相臣斯昧死言: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制曰:

“可”。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史记》卷五《秦本纪》

 

《汉书·地理志》言:

“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

”后之文人祖述其说,以为废封建,立郡县,皆始皇之所为也,以余观之,殆不然。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晋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

”《宣公十一年》:

“楚子县陈。

”《十二年》:

“郑伯逆楚下之辞曰:

‘使改事君夷于九县。

’”《十五年》:

“晋侯赏士伯以瓜衍之县。

”《成公六年》:

“韩献子曰:

‘成师以出,而败楚之二县。

’”《襄公二十六年》:

“蔡声子曰:

‘晋人将与之县,以比叔向。

’”《三十年》:

“绛县人或年长矣。

”《昭公三年》:

“二宣子曰:

‘晋之别县,不惟州。

’”《五年》:

“榖启疆曰:

‘韩赋七邑,皆成县也。

’”又曰:

“因其十家九县,其余四十县。

”《十年》:

“叔向曰:

陈人听命,而遂县之。

”《二十八年》:

“晋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

”《哀公十七年》:

“子榖曰:

‘彭仲爽,申俘也。

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

’”《晏子春秋》:

“昔我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榖其县十七。

”《说苑》:

“景公令吏致千家之县一于晏子。

”《战国策》:

“智过言于智伯曰:

‘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

’”《史记·秦本纪》:

“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

十一年,初县杜、郑。

”《吴世家》:

“王余祭三年,予庆封朱方之县。

”则当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史记》:

“吴王发九郡兵伐齐,”范蜎对楚王曰:

“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

”甘茂谓秦王曰:

“宜阳,大县。

”名曰县,其实郡也。

春申君言于楚王曰:

“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

”《匈奴传》言赵武灵王置云中、雁门、代郡,燕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又言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

则当七国之世,而固已有郡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22《郡县》

 

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

[正义]曰:

《风俗通》云:

“周制,天子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左传》云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秦始皇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县也。

 

《汉书·百官表》曰:

“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监郡。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注文

 

秦朝的中央官制

 

……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

其后颇有所改。

……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

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一年复置一丞相。

有两长史,秩千石。

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

……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武帝建元二年省。

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

……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有两丞,秩千石。

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

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

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

 

──《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

 

秦朝中央、地方官的主要职能

 

奉常,秦官,掌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