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14830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3.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3.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3.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新人教版3

亲爱的同学:

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②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③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④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

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

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B.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D.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但这不会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将重焕生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山神庙是林冲人生的转折点

刘传录

①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是个优雅浪漫的汉子,到庙里上香都是夫妻二人同去,只不过这次上香改变了林冲的一生。

他认识了一生中唯一的知己鲁智深,也遇到了高俅的衙内。

当高衙内第一眼看到林冲娘子的时候,命运便被冷酷无情地改变了。

②高衙内是货真价实的“官二代”加“富二代”,放在今天不知有多少女人去缠他、追他,可林娘子对高衙内就是没感觉,面对高衙内的调戏大义凛然。

林冲得到丫鬟报信赶来,认出是高衙内,只好忍了。

林冲面对自己的顶头上司一忍再忍,可还是落入了高俅的阴谋,误入白虎堂,被判刺配,此时林冲还是忍字当头,为了自己和妻子的性命,写下了休书,踏上通向沧州的漫漫路途。

③刺配路上,林冲受尽了两公差的折磨,当来到“野猪林”时,董、薛不顾林冲哀求,要结束他的性命,千钧一发之际鲁智深救下了他。

在鲁智深的护送下,林冲安全到达沧州,在沧州牢城服刑,规规矩矩改造自己,后被安排到草料场看守草料。

④林冲为什么一路上忍受奴才的虐待并安心服役呢?

唯一的解释是,林冲心中还存有一丝幻想,想重回主流社会并同娘子团聚。

这缥缈的希望让林冲咬紧牙关,隐忍到底。

⑤然而林冲的隐忍并没能使他保住性命,高俅派人追杀到沧州,打掉了林冲的幻想,沧州山神庙成了林冲的墓场,在风雪中那个隐忍到底的林冲死掉了。

⑥那一夜的雪与火让林冲难忘,大雪挽救了林冲的性命,草料场的大火激发了林冲的斗志。

林冲终于手刃了自己昔日的朋友陆谦,那个优雅浪漫的林冲死去了。

⑦风雪弥漫的夜晚,在沧州山神庙死去的林冲复活了,丢掉了朝廷禁军首领的帽子,拾起了一个乱世土匪的外衣,复活的林冲放弃了原来的生活轨迹,不得不和主流社会对抗。

《水浒》中有这样一个让人感动的镜头:

大雪纷飞的荒野,林冲望着熊熊燃烧的大火,他知道,他拼命想挣扎回去和他美丽妻子团聚的那一天没有了,已经被这场大火彻底吞噬。

林冲扔掉了空空的酒葫芦,迎着呼啸的北风一个人孤独地前行,雪地里一串脚印渐渐延伸到远方……

⑧新生后的林冲走上了梁山,彻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的性格从火并王伦那一刻彻底改变。

晁盖等八人打劫生辰纲后投奔梁山,王伦要轰走晁盖,林冲看不惯王伦的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一怒之下杀了王伦,体现了林冲狠的一面。

可是林冲杀王伦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梁山事业的发展。

从此林冲就是梁山的一面旗帜,他的丈八蛇矛所向无敌,除曾头市一战晁盖不听林冲劝阻中计失败外,林冲领军是全胜的,为梁山事业的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⑨复活后林冲的结局,流传较广的有三种,第一种是《水浒传》的正统结局,林冲跟随梁山泊一同接受招安,在凯旋途中得了风瘫,半年后病故。

第二种来自《荡寇志》,梁山泊被官军剿灭,他被同为高俅所迫害的禁军教头王进大骂,回营后羞愤交加,郁郁而终。

第三种则来自央视版电视剧,得知宋江放走了被生擒的高俅后,林冲被活活气死。

《荡寇志》虽然全面否定了梁山泊起义,但对林冲稍加怜悯,让他亲手剐了高衙内,又让高俅被徽宗处斩,总算大仇得报;央视版更是让他成为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死去的头领,为招安蒙上了深深一层阴影。

⑩哪种结局最好呢?

还是原著的结局好。

林冲应该会接受招安的,他终究不是李逵、三阮那样的草莽汉子,梁山泊也终究不是他的归宿。

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埋藏着重回主流社会的渴望。

然而当看到自己的战友先后殒命,深深的幻灭感便重新萦绕在了心头,他明白朝廷终究不会放过梁山,高俅也仍然不会放过自己。

⑪林冲因风瘫选择留在杭州六合寺,身边有已经断臂的武松陪伴着,守着好友鲁智深的骨灰,望着西湖的烟波浩渺,听着钱塘江的潮起潮落,日复一日卧在病榻上,回忆着在东京与妻子一起度过的时光,离开了这个让他心碎的世界。

(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林冲之所以一路上能够忍受奴才的虐待并安心服役,就是因为他的心中还有重回主流社会并与娘子团聚的幻想。

B.林冲为梁山事业的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因为他所向无敌,基本上他领军能够全胜,这与他八十万禁军教头的身份相称。

C.作者认为原著的结局更好,最终林冲会接受招安,因为他与李逵、三阮那样的草莽汉子不同,梁山不是他最好的归宿。

D.林冲是一个疾恶如仇之人,他杀掉王伦并非只为一己私利,而是因为看不惯王伦的心胸狭隘,这一事件也使他的性格彻底改变。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及作用?

(4分)

6.关于林冲最后的命运有三个版本,作者比较认同原著的那个版本,你认同吗?

请阐述你的理由。

(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9分)

材料一: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

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

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

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

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

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

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

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

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材料二: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

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

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生,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图一: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图二:

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告统计》)

材料三: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

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

“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

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

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为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四: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

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

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

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

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

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解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级行政区域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达成了共识。

B.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C.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D.各省级行政区域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只有少数省份改革方案中提及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

9.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你认为你高中的学弟学妹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冯唐者,其大父①赵人。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辇过,曰:

“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

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

父知之乎?

”唐对曰:

“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曰:

“何以?

”唐曰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之,而搏髀②曰:

“嗟乎!

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唐曰: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

“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唐谢曰:

“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祁。

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

“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

”唐对曰:

“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③,曰阃④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夫士卒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⑤,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文帝说。

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

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

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选自《史记•冯唐列传》,有改动)

注:

①大父:

祖父。

②搏髀:

拍着大腿。

③毂:

车轮,此指车。

④阃:

国门。

⑤莫府:

“莫”通“幕”;“幕府”指将帅出征时设在野外的营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曰/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B.唐曰/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C.唐曰/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D.唐曰/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辇:

古代最早指用人挽拉的辎重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

文中指皇帝坐的车子。

B.入朝:

一般指官员进入中央朝廷做官,也可用来代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文中为外国使臣谒见天子。

C.北逐:

即“逐北”,意指追逐逃走的败兵。

贾谊《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也是此意。

D.坐:

本指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文中指因某种原因而获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冯唐在仕途上一直很坎坷,景帝让他做楚相,不久又免了他的职,武帝求贤时,他已老了。

B.文帝经常想起李齐,那是因为他在代郡的时候,曾多次听尚食监高祛说过李齐的才能。

C.文帝发怒是因为冯唐在众人面前说他即使有李牧这样的贤才也不会任用,使他难堪。

D.云中太守魏尚因为擅自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而受到法办,爵位被削。

13.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3分)

(2)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3分)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3分)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咏贫士(其一)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①,孤云独无依。

暧暧②空中灭,何时见余晖?

朝霞开宿雾③,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④。

未夕复来归⑤。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注:

①万族,自然界众多的事物。

②暧暧:

云雾迷蒙。

③宿雾:

夜间的雾气。

④翮(hé)鸟的翅膀,代指孤鸟。

⑤未夕:

比喻年龄未老。

陶渊明归隐时只四十一岁。

14.对本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2分)

A.首二句运用对比,表现宇宙万族都有归宿和托身之所,只有这朵孤云无所维系。

B.“何时见余晖”以问句引人深思,“何时见”实际含义就是余晖再不能见。

C.朝霞一出,众鸟即相与齐飞,而孤鸟出迟归早,表现了它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人生选择。

D.“量力”的“力”,不只是力气,还指人的思想、品格、修养等等。

结句“已矣”主要表现作者的悲观消极情绪。

15.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2分)

16.根据提示,完成默写填空。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慨叹: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陶渊明也在《归去来兮辞》中有同样感慨的句子是:

“,”。

(2)范仲淹有词云: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其中关于“衡阳雁”的意象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也曾出现过。

(3)《陈情表》中,描述祖母亲自抚养自己的原因是:

“,。

,。

(4)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5)“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这是但丁的名言。

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这种类似境界的文句是“,”。

(四)课内知识(本题共8小题,16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所含修辞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B.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B.访风景于崇阿此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C.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19.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2分)

A野马者,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蟪蛄不知春秋

C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D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0.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之二虫又何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五百岁为春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臣以奉养无主

D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出其皆出于此乎

2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2分)

A此小大之辩也B云销雨霁,彩彻区明C愿陛下矜悯愚诚D曷不委心任去留

22.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又因为《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所以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

B.《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

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C.《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

《庄子》是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

D.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言事。

“章以陈情,奏以按劾,表以谢恩,议以执异。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23.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2分)

A.园日涉以成趣B.或棹孤舟C.臣具以表闻D.秋水共长天一色

24.对下列句子描写风雪所选用的角度,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林冲)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侧面描写)

B.(林冲)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

(侧面描写)

C.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正面描写)

D.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

(正面描写)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1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7题。

(本题共6分)

近日,一篇《交大,对不起,我不是那10%》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

作者是北京交通大学2018届的一名毕业生。

他在文中写道,只有10%优秀毕业生才能地去会堂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而剩下的人需要坐着教室里观看毕业典礼的直播。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栖息地,不管社会把人分为多少层级、打上多少标签,大学师者对所有学生都应,没有人格高低之分。

如果师者眼里“只有10%优秀毕业生”,怨不得社会对你。

同时,(),那么大学老师应是社会好风气的源头活水。

有人说,大学毕业典礼是最后一课,可别小瞧了握手、拨穗、合影,从校长手中接到毕业证对具体某位学生而言是毕业课的百分之百,但为某个学生发毕业证对校长而言则只是工作的多少分之一。

这一课在教室里看校长和优秀毕业生的仪式,对自己而言不完整。

同时,学生难免会生出一种学校咋就视我为“可以忽略的沉默大多数”的消极情绪。

大学之道,是容不得师者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哪怕是毕业了,有的学生成为社会精英,有的学生泯然众人,也不可,甚至校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