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1476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53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docx

《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docx

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修订稿(2014年2月19日)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项目工作组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正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活方式转变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同时,对每一位当代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责任。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与探究的好奇心,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

在活动与实践中学习科学,既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

活动性表现在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中的具体方法和技能,提高科学能力,发展科学态度。

实践性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尝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从学生的生活与周边自然现象出发,统筹设计,整体规划,强调多个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和科学各领域共同的教育功能、思维方式以及研究方法;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相互渗透,科学学习能丰富其他学科的内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影响科学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不仅对小学阶段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而且也为初中理科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每位学生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

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者性别、个性等个体条件的不同,小学科学课程都应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合的、公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2.倡导探究式学习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

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

小学科学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的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强调做中学,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突出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小学科学教学要创设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尊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等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使学生逐渐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三、课程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反映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成果,兼顾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小学科学学科周期比较长,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本标准把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具体分解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

每个方面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学中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重要内容为载体,把重心放在培养小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的养成上。

本标准在物质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生命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技术与工程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全部学习内容,并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内容融入其中。

这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被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在课程内容部分将其按三个学段进行安排。

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

因此,课程内容部分还针对每个主要概念设计了活动建议,供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参考。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人合作、关爱生命与自然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一)总目标

1.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二)学段目标

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描述科学知识的学段目标。

领域

科学知识学段目标

1~2年级(低)

3~4年级(中)

5~6年级(高)

物质科学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身边材料的基本性能;观察物体的运动,知道常见的力。

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描述物体的运动,认识力的作用;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

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变化;了解力的作用与物体运动的变化;知道不同能量的转换。

生命科学

认识周边常见的动物和植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基本特征。

初步了解植物体和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植物体的生命周期;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和人体健康;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

地球与宇宙科学

描述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了解各种天气现象。

知道太阳、地球、月球的基本特征,描述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了解地球具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圈层。

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珍惜的家园。

技术与工程

认识身边的常见材料,知道简单工具的作用与使用,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

知道设计包括一系列步骤,完成一项工程设计需要分工与合作,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任何设计都受到一定的条件制约。

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工程是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的一系列活动;了解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这里阐述的是目的而不是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一)总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科学家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形成共识的过程。

2.理解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与想法。

能应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

3.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4.了解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深入和发展。

5.理解探究不是模式化的线性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相互交叉的过程。

能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应用于力所能及的探究活动。

(二)学段目标

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迁移应用、反思评价这9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要素

科学探究学段目标

1~2年级(低)

3~4年级(中)

5~6年级(高)

提出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科学问题。

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适合自己探究的科学问题。

作出假设

在教师指导下,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的假设。

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能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制订计划

在教师指导下,能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制订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思想。

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针对假设设计合理的探究方案,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收集证据

在教师指导下,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或者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