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全面复习练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12688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全面复习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全面复习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全面复习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全面复习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全面复习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全面复习练习.docx

《九年级语文全面复习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全面复习练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全面复习练习.docx

九年级语文全面复习练习

九年级语文全面复习练习

1、下面划线的句子都有语病,请改正过来。

在今天,①拥有一部电脑就如同好比拥有整个世界。

于是,有的人开始厌倦纸质图书,更愿意在网上快速阅读。

但是网上阅读好像乘火车出差,直来直去毫无悬念;而阅读纸质图书则好像坐牛车去姥姥家,慢悠悠地观景赏花心含喜悦。

②对纸质图书的命运,即使怎样担忧,我都始终抱有希望,因为只要你想借助阅读享受快乐,这种方式就永远不会消亡。

而且,③随着整个社会浮躁心态的改变,使传统阅读方式将会受到大众的钟爱。

目前,④古典著作图书受到读者追逐,就是最好的印证。

(1)句①语意重复,应删去的词是            。

(2)句②中关联词使用错误,应把           改为           。

(3)句③成分残缺,应删去的词是             。

(4)句④中词语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2、下面语段中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在横线上。

     一天,有位父亲带着小儿子去乡下旅行,

(1)想让他认识一下穷人是怎样生活的。

旅行结束后,父亲问:

(2)‘‘你知道这回穷人是怎样过日子了吧?

”儿子回答:

“我发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的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头的小河;(3)我们的花园里仅有几盏灯,可他们才有漫天的星星;我们的院子只有那么一点儿,他们的院子却有整个农场那大!

”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

儿子接着说:

(4)“感谢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将举行演讲比赛,同学们都当仁不让地推荐能说会道的林菲同学代表班级参赛。

B.专家指出,前段时间社会上流传的吃盐补碘能抗核辐射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C.当壮族姑娘唱起热情的山歌,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因地制宜,用欢快的歌声来应和。

D.龙舟赛拉开了战幕,一只只疾驰的龙舟宛若蛟龙,在南湖水面上劈波斩浪,络绎不绝。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因地制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B.夏日的宿迁嶂山森林公园,树木葱茏,流水潺潺,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C.泗洪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堤上高高低低的树木鳞次栉比,观鸟台就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D.中学时代是一个人确立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2011·江苏盐城)名著阅读。

《水浒传》第六十八回回目是“宋公明夜打曾头市卢俊义活捉史文恭”。

(1)宋公明的外号是______________;卢俊义曾被梁山

(2)

(3)

(4)□〔清〕姚 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少皆以能文有名。

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

先生奏言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集之道甚备。

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为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

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

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

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

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

其后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代之,归数月,遂卒。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

称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

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知不衰,时于其间属文。

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

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姚鼐曰:

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

是时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

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

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

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

先生暮年,宾客转胜,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

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

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

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上下诏求遗书会:

适逢

  B.且言搜集之道甚备备:

齐全

  C.所欲著书皆未就就:

靠近

  D.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耽:

沉溺

  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竹君“才华横溢”的一组是()

  ①与其弟石君,少皆以能文有名

  ②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③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④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

  ⑤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

  ⑥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朱竹君年轻时就以善于写文章而闻名,考中进士后先后担任过编修、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安徽学政和福建学政等官职。

  B.朱竹君建议开局搜寻古籍,得到军机处大臣刘文正公、于文襄公的大力支持,朝廷因此开设四库全书馆,朱竹君也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撰。

  C.朱竹君喜好交游,朋友众多;为提携后进之士,常常称道他们的优点,掩饰他们的缺点。

他时常在与朋友饮酒谈笑之间写文章,而这些文章又写得很好。

  D.作者在二十多岁时就认识了朱竹君,并在一起慷慨谈论。

他认为朱竹君不幸早逝,一是过于喜欢喝酒,二是朋友众多,交往甚密而导致过度劳累。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译文:

  

(2)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

  译文:

  (3)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共16分)

带白蘑菇回家毕淑敏

①妈妈爱吃蘑菇。

②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天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

③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

④从鸟岛返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⑤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

⑥小姐进来整理卫生,细细的眉头皱了起来。

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

小姐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

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

⑦听了小姐的话,我让白蘑菇趴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儿,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

上火车的日子到了。

小姐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

⑧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

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么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

小鸡?

小鸭?

怎么没听见叫?

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

⑨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

⑩他轻轻地重复,哦,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

半晌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

(11)我大惊失色说,那可怎么办?

(12)他说,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它的通风。

(13)我依法处置,摆了一床底的蘑菇。

每日数次拨弄,好像育秧的老农。

蘑菇们平安地穿兰州,越宝鸡,直逼郑州……不料中原一带,酷热无比,车厢内闷热如桑拿浴池,令人窒息。

青海汉子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

快想办法!

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

(14)我束手无策。

大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新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

我说,这不是更糟了?

他并不解释,三下五除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对周围的人说:

“。

箱子里装的是咱青海湖的白蘑菇,她要带回北京给妈妈。

我们把窗户开大,让风不停地灌进箱子,蘑菇就坏不了啦。

大家帮帮忙,我们都有妈妈。

(15)人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移开,为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

(16)风呼啸着。

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

白蘑菇黑色的血液,渐渐被蒸发了,烘成干燥的标本。

(17)青海大汉坐的窗口是迎风的一面,疾风把他的头发卷得乱如蒿草。

无数灰屑敷在他的脸上,犹如漫天抛洒的芝麻。

若不是为了这一箱蘑菇,窗子原不必开得这样大。

我几次歉意地说同他换换,他一摆手说,草原上的风比这还大。

(18)终于,北京到了。

我拎起蘑菇箱子同车友们告别,对大家说,我代表自己和妈妈谢谢你们!

(19)大家说,你快回家去看妈妈吧。

(20)由于路上蒸发了水分,白蘑菇比以前轻了许多。

我走得很快,就要出站台的时候,青海汉子追上我,说:

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忘了同你交代——白蘑菇炖鸡最鲜。

(21)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

1、本文以白蘑菇为线索构思全篇,请结合全文内容将白蘑菇的“经历”补充完整。

(3分)

在宾馆,服务小姐纸箱捅洞盛蘑菇——上了火车,_______________——车到中原_______________——火车到站,_______________——到家后,妈妈喝汤赞蘑菇。

2、第13小节中划线句子有何作用?

(4分)

3、请结合上下文语境,补全第14小节青海大汉的对话。

(3分)

4、文中青海大汉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颇为传神,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人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分)

(1)小鸡?

小鸭?

怎么没听见叫?

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

(2)青海大汉坐的窗口是迎风的一面,疾风把他的头发卷得乱如蒿草。

无数灰屑敷在他的脸上,犹如漫天抛洒的芝麻。

 

5、文章结尾句“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共l2分)

“拼爹”难拼出美好未来李昌禹

①一毕业就面临的“就业难”“高房价”“裸婚”等现实难题,确实让当代青年背负了太重的负担。

②于是,有人重弹“出身论”的老调:

“出生决定出路”“拼搏不如拼爹”;有人鼓吹“读书无用论”:

“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甚至有人抛出“长相论”:

“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

”这竟然引得无数网友跟风,大呼“中枪”,呼喊着“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③青春,本该是热血拼搏、永不服输的,所谓“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年轻是冲锋陷阵的资本。

然而,一些言论却劝诱年轻人早早缴械投降,或者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岂不是咄咄怪事!

④如果依靠拼爹,陈嘉庚自可守着父亲的米店过着舒适惬意的生活,陈景润大可在战乱

年代托父亲关系谋一份在邮局的稳定差事……

⑤如果依赖拼爹,身为保安的甘相伟恐怕只能躺在床上做做北大梦,棉纺厂工人张艺谋

也许只能在下班后落寞地艳羡别人拍的电影……

⑥但因为这些人有梦想,不甘心,敢拼搏,所以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⑦总有年轻人抱怨自己没有资本、没有关系、没有机遇,却不愿反思自己是否把时间都

浪费在看肥皂剧、刷没有营养的微博、在淘宝“血拼”或者通宵打游戏上。

没有一个富爸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以此为借口,丢了拼搏的勇气和斗志。

⑧“无限风光在险峰”,人生要想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必须顶住风吹雨打,忍住腰酸背痛,不断攀登。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受苦的时候,往往也是能力、功力提升最快的时候。

“练武不练功,到老一身空”,像扎马步这样的基本功,练起来最苦,也最能锻炼人。

这种苦,中老年人吃不消,只有年轻人能做到。

所以,“苦”中,蕴含着对年轻人来说最独特的价值和机遇。

⑨话说回来,其实说到“拼爹”,只要不违法乱纪,也是人之常情。

不光中国,欧美发达国家一样“拼爹”。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子女花父母的钱,父母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子女发展,在哪个国家都合乎情理。

但俗话说“坐吃山空,立吃地陷”,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易于懈怠。

如果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一旦失去了荫庇,“其亡也忽焉”。

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道理就在此。

“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奋斗,才能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⑩“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与其对别人拼爹“羡慕嫉妒恨”,不如趁年轻好好奋斗拼搏。

莫等青春散场,才后悔来不及、回不去、得不到。

12.请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分)

13.文章第⑨段划线的文字能否删去?

请简述理由。

(3分)四五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作用?

14.请分析第⑧段的论证思路。

(4分)

15.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⑥一⑨段的哪一段最合适?

并简述理由。

(3分)

新东方总裁俞敏洪说:

“如果总认为别人抓住机会,是因为他有什么社会关系,是因为世道太黑暗,那么我这辈子肯定不可能坐在这里。

  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大脑

杨凡

①人类的大脑是高塑性的,神经元和突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当我们依赖电脑作为理性世界的媒介时,大脑就会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

②脑科专家斯茅与他的研究团队曾做过一个实验:

让12名互联网老用户和12名互联网新手开始使用谷歌,同时对他们进行了大脑扫描。

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大脑之间的显著区别在于大脑皮层一片被称为背侧前额叶皮质的区域,它的功能是处理短期记忆和决策制定,新手的扫描结果显示这片区域活动微弱,而老手的则非常活跃。

③斯茅要求12名互联网新手在以后的5天每天使用互联网。

第6天,他们重新扫描了各组的大脑两组大脑扫描图片显示,代表大脑活跃程度的亮斑图案几乎一模一样。

可见,仅通过5天的训练,互联网新手大脑皮层前部的神经回路就被激活了。

④实验证明:

从事某个特定活动的频率越高,神经通路负责执行这项活动的能力就越强。

如果反复刺激同一区域,那个区域的神经回路将变得兴奋。

后来的实验也证明:

如果你忽略其他区域,其他神经回路将会相应变得衰弱。

由此科学家认为,互联网已经改变人类思维方式,降低大脑集中精力的能力和深度思考的频率。

⑤阅读并非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学习掌握这种能力。

网上阅读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使用大脑的方式,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一种阅读新趋势。

⑥伦敦大学用5年时间做了一个网络研读习惯的研究。

报告说:

“很明显,用户们不是在以传统方式进行在线阅读,相反,一种新‘阅读’方式的迹象已经出现:

用户们在标题、内容页和摘要之间进行着一视同仁的‘海量浏览’,以求快速得到结果。

⑦即使不在电脑前时,上网养成的阅读习惯也会继续回荡在我们的脑细胞中。

上网使我们的神经集中在略读和多任务同时处理。

以这种方式阅读时,我们充其量只是一台“信息解码器”,而我们专注地进行深度阅读时所形成的那种理解力、那种丰富的精神联想,很大程度上都流失掉了。

⑧美国哈佛大学的丹尼尔·韦格纳教授曾发现,结婚时间长的夫妇会依赖对方做自己的“记忆库”。

科学家把这称为“交互记忆”。

交互记忆是“外部记忆库”,就如同人们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会向专业人士请教一样,而现在,互联网也成为交互记忆的一种途径。

⑨互联网的知识储存和查找功能助长了我们的惰性,我们不必记忆什么,因为任何知识都可以通过“复制”加“粘贴”来完成。

这种便利让人难以抗拒。

但是,当我们开始利用网络代替个人记忆,从而绕过巩固记忆的内部过程时,我们就会面临掏空大脑记忆的风险。

(选自《发明与创新》)

1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网络改变了我们大脑的哪些方面。

(3分)

12.文中划线句中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去掉,说明理由。

(2分)

13.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分)

 

大地的语言(节选)

阿来

朋友来电话,招呼去河南。

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

重复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体验:

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

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想象的景观出现了。

在我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

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

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

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

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

我喜欢这样的景象。

这是让人心安的景象。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

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

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

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

麦、黍、瓜、麻、菽。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

从井中汲水的人。

操耒犁地的人。

以臼舂谷的人。

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

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

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

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我们到达了淮阳——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

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

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选自《2009中国散文排行榜》有改动)

10.从文中描写的内容看,作者视野中的土地有着怎样的景象?

这种景象给作者以怎样的内心感受?

(4分)

11.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4分)

①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②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1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强。

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①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②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13.文章最后一段“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联系第4段所写内容看,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4分)

内容:

结构:

 

14.认真阅读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15.本文作者曾说过:

“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和城市”,人们也“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午吃对冲资金,晚间配上红酒的大餐不能直接是房地产”。

但现实是,目前全球的城市化进程正日益加快。

当然我们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有发展就难免会有损失和牺牲。

请联系现实,谈谈阅读本文后的看法。

(5分)

 

1、

(1)词浯误用。

将“认识”改为“见识、了解” 

(2)语序不当。

这回”应放到句子的前面 (3)关联词搭配不当。

“才…改为“却” (4)成分残缺。

在“感谢”后加上“父亲”,/加上“他”、“他们”、“生活”均可)。

(只要修改正确、符合文意就给分)

2、 (4 分 ) ( 1 )“好 比”  与 “ 如 同 ” 删 去 其 中 一 个;

(2)  将“即 使”  改 为 “ 不 管”(或“无论”) ; ( 3)删 掉 “ 使 ” 字 ; ( 4)将 “ 追逐”, 改 为 “ 青 睐 , ( 或 “ 喜 爱”“ 追 捧 ” ) .27.①介词不当,在改为从,或删去在。

②搭配不当,进入改为作为。

③词序不当,广泛移至传唱前,或删去广泛。

3、【解析】此题考查成语在句中的运用。

A.“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应该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因此用在这里不妥,可改为“毫不犹豫”;C.“因地制宜”指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用在“唱歌的应和”上不妥;D.“络绎不绝”形容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往来不断,显然与赛龙舟的现场不符。

4、C5.

(1)及时雨,吴用

(2)为晁盖报仇6.①朝花夕拾②仙台③弃医从文7、C答案:

8.春末夏初(或“暮春”)思念家乡。

9.示例一:

运用衬托(或反衬)的手法,以山的青翠欲滴衬花朵的红艳似火,青红互为竞丽。

示例二: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遍布青山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就像燃烧着的一团团火焰,绮靡而灿烂。

示例三:

一个“欲”字生动传神,在拟人化中赋予了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10、花落樵渔晚归/樵渔归家闲适愉悦11偎12.(3分)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柳条映衬斜阳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C(应是“成功、写成”之义)

  2.A(②写朱竹君先生被刘文正公认为是疏朗俊伟奇特之士,不一定是“才华横溢”;③写朱竹君先生奖掖后进;⑥写作者对朱竹君先生的思念)

  3.B(根据原文,“得到军机处大臣刘文正、于文襄公的大力支持”错)

  4.

(1)先生起初被诸城刘文正公了解,被认为是疏朗俊伟奇特之士。

(给分点:

为……所:

表被动;以为:

认为)

(2)跟刘文正坚决争执,最终采用先生的意见上奏给了皇上。

(给分点:

固:

坚决;卒:

最终)(3)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

(给分点:

为:

当,担任;诸生贤者:

贤能的生员;言论:

说话谈论)

  【译文】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和他的弟弟石君珪,年少时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

先生于乾隆十九年中进士,授官编修,后升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因过降级,又重为编修。

  先生起初受到诸城刘文正公赏识,被认为是疏朗俊伟奇特之士。

后来到安徽,遇到皇上下诏搜求散佚的书籍,先生上奏说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里面有很多当世见不着的古书,请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搜寻校阅,并且陈述的搜集方法也十分完备。

当时刘文正公在军机处,却不高兴,认为不是紧要的政事而徒增烦恼,打算建议让这事停下来,而唯独金坛文襄公认为先生的奏议很好,跟刘文正公坚决争执,最终采用先生的意见上奏给了皇上,四库全书馆从此启动了。

先生进入京城,住在馆中,纂修《日下旧闻》。

不久,文正公去世,文襄公任四库馆事务总裁,特别看重先生。

先生却不去拜访,还不时因主持馆中事跟他的意见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