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5篇.docx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5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5篇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5篇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教师心得与启发范文一
当老师,总会遇到“不懂事”“不听话”“屡教不改”的让人头大头疼的学生。
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给了我们应对的有效武器。
但如果学习这本书仅停留在表面机械的问题分类和应对分类上,是不可能在实践中运用书中的方法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问题也都有自己的起因、发展、特点。
如何抓住书中的要义和精神,让我们的教育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呢?
一要转变观点。
王晓春老师毫不客气地指出,很多老师存在理念、情绪、能力方面的不足,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反而加重了学生的问题,甚至就是学生问题的源头。
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意识到教育者的身份并不能让我们自然拥有必要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受教育的是和教育者一样的有自己独立思想意识的人,他们身上的所谓问题都有因果,都能解释,并不以教育者的主观意愿为转移。
然后我们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才能用科学思想和研究者心态,去分析、去思考、去诊断。
二要培养科学思想。
遇到问题不能简单粗暴地上纲上线:
老师家长都是为你好;道理讲了这么多,怎么听不进去;这孩子就是品行有问题,没救了……而是要冷静分析:
我听到看到的是不是全部的真相?
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问题的缘由是什么?
问题的严重程度如何?
问题可能解决到什么程度?
有了科学思想做基础,能力提升才有可能。
三要多学习,多反思。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到,虽然给问题学生分了类,但也只能提供参考,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一方面我们要向包括王老师在内的专家学习,增加自己的理论储备。
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反思,向自己学习。
能运用于实践的知识,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知识。
另外,当我们把王晓春老师的理论应用到实践后,除了提高教育技能,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职业焦虑下降,幸福感增加。
通过学习加实践,对常见的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龙泉中学的问题学生毕竟较少)能做到心中有数,真遇到了也能心平气和地应对。
处理一段时间后一般都会有一定效果,能收获学生和家长的肯定,颇能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感。
二、与学生关系升华。
一方面,遇到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不会反应过激,能平等、平和地对待,学生是能感受到,并作出积极回应的。
另一方面,能真正帮学生解决问题,也能给自己在学生心中形象加分。
理想的情况是学生信任、佩服、尊重、亲近老师。
总之,《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不仅仅提升了我们的教育技能,还让我们真正享受到作为教育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教师心得与启发范文二
刚上班的时候,在课堂管理中其实有很多头疼的地方,看到学生讲话就很恼火,精神总是很紧绷。
后来跟以前学生时代的初中班主任交流了课堂管理的很多问题,她推荐我去关注语文教师王君老师的新浪博客,谈到课堂纪律要有合理的期待值,谨慎“课堂洁癖”。
感觉收获很多,此后就时常会看王君老师的博客。
感慨王老师的笔耕不辍,总有很多新的想法,对工作和生活的很多体悟也给我了很大的启发。
但是看得非常零散,不成体系。
那时候总的来说还是研究教学内容多一些,所以也是一路磕磕绊绊。
读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书中很多问题在我以前的教学中真的都遇见过。
而王老师的分析并没有脱离实际,完全地把问题理想化。
很多看法和建议还是非常中肯的。
现在想想,其实这些内容也是我们的师范院校极为欠缺的。
这本《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正如书名,这本书像一本诊疗手册,对于学生出现的种种行为现象进行分类,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类似于《诊断学》那样的教育“医书”。
收获比较大的是以下几点。
其一:
教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方面,问题生只是教育工作对象的一小部分。
如果一大半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对付问题生,真正用在备课上的时间就会很少,这样教学水平就会停滞不前。
教师主要是个教育者,而不是管理者。
对于问题生的个案诊疗是比较专业的一环,需要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分析推理。
比如学生不交作业,不认真听讲,有很多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论,所以对策往往缺乏针对性。
其二:
本书中第二个章节细致地对很多常见“症状”归因和给出对应的处理措施。
比如严重小说小动、经常性迟到、同学冲突、不完成作业、马虎等等。
其中关于马虎的分析很中肯。
这在平时考试之后,学生和老师说非常多。
而且往往成了学生自我辩护的武器。
马虎其实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究其原因非常多样。
比如心急,这个在生物遗传题中是非常常见的,比如题目需要书写基因型,涉及到多对基因的字母,有的学生会把对应关系弄错,或者随意为某种基因型赋字母。
其实在做题时冷静下来,一步步对照地把字母写在对应的符号旁边。
然后再往下读题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另一类是害怕。
有很多学生平时成绩不错,一到考试就失常,很多时候家长都认为是这是紧张造成的。
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是学生只善于理解局部知识,不善于理解综合知识。
还有一些时候是对一些常考点不熟悉,做题的时候就顾此失彼。
也有一种情况是学生的短期记忆强,而长期记忆能力弱,平时考试多是短期记忆,成绩不错。
等到期中、期末考试需要长期记忆,而这恰恰不是他的长项,于是出现滑坡。
当然也有可能平时做小测验同桌之间做点小弊,一到大考就暴露出来了。
当然也有真的是因为家长和老师吓的紧张的。
当人面临过大的压力时,智力下降。
这种情况自然是需要家长减压。
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我在这里就不再细致分析了。
总而言之马虎的现象应该细致地分析其背后的机理,不可小觑。
第二种比较有意思的症状分析是关于“同学冲突”的。
对于学生的矛盾,应该多谈尊重,少谈爱,因为爱很抽象,人与人之间也很难有无缘无故的爱。
学生的多数矛盾不是靠爱,而是靠游戏规则,靠公平,靠分清是非,靠互相尊重,互相让步,靠分析问题来摆平的。
而学生冲突中有一种类型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说白了就是有理说不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思,总是让人误会,着急之处只能动手解决。
这里也可以看出,少年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从小训练。
对于已经出现这种问题的少年儿童也可以通过坚持每天大声朗读的方法来逐步训练。
还有一种“症状”是严重小说小动,原因之一是听不懂,学不会。
少年儿童精力充沛,像一股洪水,一般学生的精力主要流向学习渠道,问题生因为听不懂,学不会精力就会向纪律方向流动。
这就需要将其精力向其他方向引流,尽量再引回学习。
这本书里最后一个模块的具体案例分析非常有意思,对一个个案例层层递进,抽丝剥茧。
可以看出提问也是需要能力的,可以从许多案例中看出,我们很容易犯主观臆断的错误,不能找出许多具体的证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同时也从王老师的持续的诊断中,看出他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其中有个案例是一位教师因为说不过学生而头疼,这也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总有一些学生思维非常快,口才了得。
短时间内没办法提高自己辩论能力的情况下,可以“避实击虚。
”当然从长远来看,教师也应该多训练自己的辩论能力。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教师心得与启发范文三
这个月读书会指定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著作《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收益良多。
以前在工作中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一种忽然开朗的感觉。
这也印证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只有用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实践才能更好的做好班主任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这些年一直潜心帮助问题学生,但未进行系统的思考与分析。
王晓春老师将问题生主要分成了五大类:
①行为习惯型问题生:
“懒”。
这一类学生突出表现在行为习惯方面,比如违反班级纪律,没有礼貌,马虎,迟到早退,一般没有品德问题,只是爱惹“麻烦”。
教育这类学生,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得改正。
只需要抓破坏性最大的还有纠正起来容易见效的毛病。
逐一进步,不求立竿见影。
习惯问题根源一般在家庭,我和同行老师们一致认为“问题学生一般问题在家”。
所以争得家长的配合很重要。
②厌学型问题生:
“怠”。
这类学生品德也没多大问题,只是不爱学习,一谈学习就烦。
不喜欢听课,不写作业。
这类学生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是学习惩罚,比如罚抄,只会让学生更厌恶学习。
关键是要找到厌学的原因,背景知识问题还是智力问题,基础差还是学习类型不适应(比如喜欢交流型学习,不喜欢被动听讲)。
知道原因,才能知道怎么鼓励和给予信心、学习成就感。
③心理型问题生:
“怪”。
这类学生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狂躁,攻击性或者忧郁多疑,自残。
这类问题比较难处理,因为往往跟家庭和童年经历相关,老师工作要慎重,以防守为主,注意沟通方式和对其他同学的提醒教育。
避免太过主动而适得其反。
④品德型问题生:
“坏”。
这类学生不是简单的“淘气顽皮”,而是邪气。
打架抢劫,偷窃钱财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教师心得与启发范文四
在我6年的教书生涯里,我思考的问题无非就是怎样把每个知识点讲的很清楚透彻,怎样尽量让每个孩子在我的课堂上不讲小话不睡觉诸如此类的比较基本的问题。
我还从来没有思考过作为一个科任老师的我在遇到问题学生的时候需要我做什么。
在阅读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时,我有所启发。
作为科任老师在遇到问题学生时,更侧重的应该是维持。
一个优秀的科任老师可能会因为课讲得好,吸引学生,许多问题就会消解更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过一些问题,结合王老师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简单谈下我的心得。
我们班上就有个学生,经常喜欢在我上课的时候公开跟我对话提出质疑而且有的时候态度还很强硬,之前我会占用大家的时间来解决他一个人的问题,后来发现这样做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
后来我就直接无视他,继续讲课,我发现问题并没有解决,他课堂上公开跟我对话的毛病没有改掉。
后来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解决办法,课上我跟他说“你的问题,课下再说。
现在我要为大多数学生讲课,不能只跟你一个人理论”,开始他还是会嘀咕两句,后来我课后会去找他解决他课上提的问题。
这样反复几次之后,他在课堂上的表现好多了,有的时候还是会偶尔质疑一下但是会被我一个眼神给压下去。
还有一件事情我还有点自责的,当时我如果懂得更多会不会给他提供一些帮助,事情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去年我的一个学生跟班主任以及其他老师发生一些冲突,我疑惑的是在我眼里为什么他跟别人口中的不一样,我眼中的他是一个很可爱就是有点淘气的小孩子。
了解了一下当时的情况,这个孩子当时发大脾气是因为班主任看到他晚自习讲话,他跟我说就是在借资料,如果当时老师先询问,而不是审问,多听他讲下原因,稍加训诫应该可以解决问题。
当时老师可能有些激动没有控制好,动了手,也因此激怒了他,事情才向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
学习了王老师在问题学生教育的中策如何实施,我想以后如果我遇到类似事情我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先稳住事态,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先问问“为什么”,情况了解清楚了之后再做诊断。
后来,虽然换了班主任,但还是因为一些事情发生了冲突转学了。
后来他有跟我短信联系,说新的老师都挺喜欢他的,成绩也有所提高。
书中说道学生是否属于问题生,与老师的个性和能力也有关系,到底什么是问题生,要一个绝对客观的标准是比较困难的。
不完成作业的问题,我也很头疼,哪怕是高三了依然有这样的学生存在。
王老师的书中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进行了一个分类。
分门别类的给了解决方案,我觉得还蛮有用的。
我分析了下我班上一个从来不交作业的学生,他就是成绩还可以,嫌作业太小儿科。
可能就是我的教学不适应他的知识结构,我发现他虽然不交作业,但是自己有买资料在学习,平时也会问我问题,上课也有听讲。
我以后不再对他较真了,不能片面的要求学生适应我的教学。
王老师在介绍每一种问题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都在要求我们要冷静的思考,要仔细的观察,去了解关爱我们的学生。
教育是润物无声、文火慢炖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见影,都是需要时间的。
教育问题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
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让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教师心得与启发范文五
最近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一书,从书中我获得了许多收获,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惑。
首先是我从这本书中所得到的一些启发: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定义了什么是“问题学生”?
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
问题学生可以具体分成五种类型:
行为习惯型、厌学型、心理型、品德型、“好学生”型。
这样就把问题学生的诊疗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同时他也从实践上提出了问题学生诊疗的正确思路:
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不搞“态度挂帅”;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了解情况时,行动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横向、纵向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确诊前,要提出多种假设;确诊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治疗并随时修正之。
这些诊疗思路和手段很有实用性,对于我平时的工作启发很大。
书中我印象最深刻,也最认同的就是王晓春老师提出的,对待问题学生要“多研究多思考,少说多做”。
王晓春老师在介绍每一种问题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都在要求老师要冷静的思考,要仔细的观察,去了解关爱我们的学生。
主张老师要先问“为什么?
”,而不是“怎么办?
”在我们实际操作中,如果学生没有认真完成作业,没有认真听讲,老师就急着把惩罚措施拿出来,这样只是表面上解决了,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反而还容易使师生矛盾激化。
王晓春老师对“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的分析,我觉得非常精彩,非常贴近教学实际。
“很多老师遇到严重不注意听讲的情况,都简单认为是学生对学习不重视,或者不想学习。
教师的对策,就是给孩子大讲学习的重要性,课上提醒、批评、罚站,赶出教室,再解决不了,就请家长,还解决不了,只好怀疑孩子有毛病。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就是这样做这的,但后果就是导致学生继续不听讲,没有丝毫改善。
那老师应该怎么做呢,文中分析了注意力集中问题多是由非智力因素的缺陷造成的,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基础太差,听不懂;习惯性懒惰;智力类型与众不同。
对于这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学生,重点是要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少批评,多表扬和鼓励,不该“哪壶不开提哪壶”,而应该“哪壶开了提哪壶”。
总之教育不能简单粗暴,不能流于表面,要多观察、多思考,谋定而后动,从根本原因着手去解决问题才能事半功倍。
另外关于“问题学生”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
我认为问题学生的产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社会和家庭因素导致的,学校和教育是无法解决的。
比如最常见的厌学问题,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大多数是由于学生学习成绩落后导致的。
十个手指有长短,成百上千的学生放在一起必然也会有先进和后进,应试教育之下不断的考试和排名无异于强迫那些后进生一而再的去揭开自己的疮疤,不断的去否定自己,在这种连续的打击之下有谁还能对学习保有兴趣呢?
对于部分后进生的厌学问题,这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的问题,这是整个应试教育制度带来的必然结果,单纯的学校教育是无法解决的。
而“心理型”问题学生往往是由不幸福的家庭环境所导致的,老师能够帮助到的实在是非常有限。
这本书我最大的疑惑就是,老师对待问题学生就像医生对待病人,指望“对册诊疗,对症下药”,就能“药到病除”,这样合理吗,现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