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情境素材集锦18120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10314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情境素材集锦1812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情境素材集锦1812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情境素材集锦1812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情境素材集锦1812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情境素材集锦1812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情境素材集锦181200.docx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情境素材集锦1812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情境素材集锦181200.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情境素材集锦181200.docx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情境素材集锦181200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情境素材集锦(181——200)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高占国

目录:

181、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182、这张图片什么意思?

183、一生只做一件事

184、“蓝色大脑”计划

185、“地球时间”计划

186、以“伐”求“保”计划

187、暗物质实验

188、海洋生物大普查

189、人造生命计划

190、喜欢探究,是人的天性

191、永远打不开的黑盒

191、永远打不开的黑盒

192、死亡森林

193、落叶之迷

194、白鼠不是贼

195、水蒸气在天上

196、脱险奇招

197、培养一代机器

198、被英国培训教材选入的两个决策失误

199、灾难的金钥匙

200、最原始的真理

181、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曾会见效率专家艾维·利,问他怎样才能把公司管理得更好。

艾维·利说可以在10分钟内给舒瓦普一样东西,这东西能使他的公司的业绩提高至少50%。

然后他递给舒瓦普一张空白纸,说:

"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最重要的六件事。

"过了一会儿又说:

"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情对于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次序。

"这花了大约5分钟。

艾维·利接着说:

"现在把这张纸放进口袋。

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这张纸条拿出来,做第一项。

不要看其他的,只看第一项。

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

然后用同样方法对待第二件事、第三件事……直到你下班为止。

如果你只做完第一件事情,那不要紧。

你总是做着最重要的事情。

"

艾维·利又说:

"每一天都要这样做。

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干。

这个实验你爱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给我寄支票来,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

整个会见历时不到半个钟头。

几个星期之后,舒瓦普给艾维·利寄去一张2.5万美元的支票,还有一封信。

信上说从钱的观点看,那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

后来有人说,五年之后,这个当年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而其中,艾维·利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没。

这个方法还为舒瓦普赚得一亿美元的利润。

艾维·利这个价值2.5万美元的方法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这个方法人人都应该去尝试,每天写出你要完成的六项最重要的事情,并按照重要性排列,先专心做完第一件,然后做第二件。

只消一个月,你就会发现,你的学习效率提高了不知多少倍,你居然完成了许多看起来要花两三个月才能做完的事情,而且时间也突然变得好像花不完一样。

如果你想体验这种感觉,那么请立刻行动。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种方法能让你做出选择,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最值得做的事情上,而不会被琐事干扰,而实际上对绝大部分人来说,他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是花在无关紧要的琐事上的。

你养成了只做重要事情的习惯,就等于获得了比别人多出一倍以上的时间和精力。

拿破仑·希尔归纳了四条做不值得做的事情的坏处,十分经典:

1.不值得做的事情会让你误以为自己完成了某些事情;

2.不值得做的事情会消耗时间与精力;

3.不值得做的事情会浪费自己的有效生命;

4.不值得做的事情会生生不息。

所以,《论语》说道: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意思就是说,就算是一些小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

但是恐怕它们会妨碍我们做更重要更长远的事情,所以真正的君子是不会去做的。

台湾作家李敖在《选与落选》中谈到人生的选择,把这个问题说得更加深刻:

"你的生命是那么短,全部生命用来应付你所选择的,其实还不够;全部生命用来做你只能做的一种人,其实还不够。

若再分割一部分生命给'你最应该做的'以外的——不论是过去的、眼前的、未来的,都是浪费你的生命。

"

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戏剧家、童话作家王尔德有一次对一位来伦敦寻求发展的作者说:

"我知道有好些人,满怀光明的远景来到伦敦,但是几个月后就崩溃了,因为他们有回信的习惯。

"余光中在《如何谋杀名作家》中不无刻薄的把给作家写信的读者也作为"名作家谋杀团"的成员,"回信,可以剥夺他们的时间,不回信,可以鞭打他的良心,无论如何,对于谋杀名作家,总是有贡献。

"

在生活中,类似于回信的琐事实在太多,看起来有一定做的价值,但你忘了,其实用这些时间你可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如果你没有勇气在一开头就予以"封杀"的话,它们就会生生不息、无穷无尽,直到把你的所有时间和精力耗费得干干净净。

文章来源:

学生大读书网

182、这张图片什么意思?

183、一生只做一件事

有位圣人讲,伟大人物和平凡人物的区别很多,但最主要的区别可能就是一点,那就是做事的数量,伟大的人物一生只做一件事,而平凡的人物一生做了许多的事。

伟大的人物用自己有限的一生做成了一件成功的事,平凡的人物也用自己有限的一生做了许多没有成功的事。

其实,伟大人物和平凡人物一般来讲的能量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伟大的人物把自己的能量集中使用而已,平凡的人物却分散使用了自己的能量。

西点军校将军戴维。

格立森所说:

“要想获得这个世界上的最大奖赏,你必须拥有过去最伟大的开拓者所拥有的将梦想转化为全部有价值的献身热情,以此来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才能。

气功师和一般的人的不同就在于,气功师能够做到把自己的能量集中到一点上,当集中到一点的时候,就能用手指在砖头上钻洞。

毛泽东在指挥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能够打败蒋介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实行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策略。

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就是实践这一观点的范例。

这个观点在哲学上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矛盾论的观点,即做事要抓主要矛盾。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世界上事物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做无限的事,是不可能的,可能的只能是选择适合自己做的一件事,这样,才有可能把是做成功。

拿出100%的激情和精力去做1%的事情,而不去计较它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你就会发现,原来每天平凡的生活竟是如此的充实、美好。

184、“蓝色大脑”计划

185、“地球时间”计划

186、以“伐”求“保”计划

187、暗物质实验

188、海洋生物大普查

189、人造生命计划

190、喜欢探究,是人的天性

这是夏天,大雨刚过。

老王走着回家,他注意到路面是湿湿的。

快到家门口时,他呆住了。

两只黄色的小鸡正争着啄地上的一条蚯蚓。

一个拿着塑料枪的男孩对一个抱着小白兔(玩具)女孩喊:

"快看啊,小鸡吃蚯蚓!

"

"才不是吃,是争着蚯蚓玩!

"小女孩说。

"瞧,蚯蚓被吃到肚子里去了。

"小男孩惊叫道。

"好奇怪,小鸡怎么会吃蚯蚓呢!

小鸡只吃碎米,奶奶每天给小鸡碎米吃。

"小女孩嘟嘟囔囔。

"小鸡还吃饭、吃菜叶、吃虫子,还吃……"小男孩说不出来,停顿了一会,"可能还吃巧克力。

"说完,他咯咯地笑了起来。

"乱说!

"小女孩跺脚道。

"那让小鸡尝一小点!

"小男孩从口袋里掏出刚才吃剩的巧克力,掰了一小块,放在地上。

"小鸡认为是小泥块,才不吃。

"小女孩说。

"不会的!

"小男孩嚷道,"它们没有看见。

"说完,弯腰捡起了巧克力,丢到小鸡群中。

"吃了,吃了。

小鸡爱吃巧克力,谁都爱吃巧克力。

"

小男孩跳着,笑着,奔到房下:

"妈妈,妈妈,小鸡爱吃巧克力!

"

看完这一幕,老王似乎有所悟,自言自语地说:

"看来,喜欢探究,是人的天性。

正是通过对周围世界不断的探究,人成长起来了!

"

191、永远打不开的黑盒

初二学生在上物理课程。

电学部分上完了。

这节课,老师发给每人一个黑盒。

"这个盒子黑黑的,很神秘。

看,从盒里接出了一红一绿两根导线。

"老师说。

"这两根导线连在一起吗?

这是一个谜。

"

学生一个盒面一个盒面地仔细看。

"唉,要是有一条缝隙,就可看到盒内了!

"学生叹息道。

"有缝隙吗?

"老师故意问。

"没有啊!

"

"那怎么办?

"

"打开黑盒,一切就明白了!

"一个胆大学生说。

"对啊!

"众人附和着。

"不。

"老师说,"不能打开黑盒,考人之处,正是这里。

"

"有办法了,用X光照一照,黑盒里的情况不就一目了然吗。

"一个学生说。

"这方法如何?

"老师问道。

"不行,学校没有X光。

"其它学生评论道。

一会儿后,一个男生有了办法。

"给我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

"他说。

"干什么呢?

"老师明知故问。

"把电池、灯泡和黑盒的导线连接起来,"学生急促地说,"若灯泡亮,说明黑盒里导线是接着的;反之,就是断开的。

"

"此法如何?

"老师笑着问。

"妙极了!

"学生们高声说。

老师立刻发了电池和灯泡。

学生忙着试了起来。

"点亮了!

"有些说。

"点不亮!

"另一些叫道。

"这是怎么了?

有的亮,有的不亮?

"老师装作十分惊讶。

"可能黑盒不同,"一个学生说,"有两种,一种导线接着,另一种断开。

"

探究到此似乎应结束了。

可就这时,一个学生大叫道:

"我的黑盒不是这样!

"

在众人注目下,他开始摆弄黑盒。

灯本来亮着,可把黑盒反转一个方向,再接,灯就不亮了。

"天呐,黑盒有方向性!

"学生惊奇地叫道。

各人试了自己的黑盒,发现都如此!

"这该如何解释呢?

"老师说。

"可能盒里有一个电子元件。

"一个学生说。

其他学生表示赞同,并补充道:

"对电流来说,这种电子元件是'单行道',只能从一端流向另一端,反向就不行。

"

"可能有节电池。

"一个学生又提出另一种可能。

他进一步解释说:

"若黑盒里的电池与外面电池是一顺的,灯就亮;若反了,两只电池抵消,灯当然就点不亮了?

"

"到底有什么?

"老师问。

"不能确定。

"学生们说。

"那怎么办?

"老师问。

学生认为只能打开黑盒看一看。

"不能打开!

"老师一口拒绝。

学生有些绝望。

过了很久,学生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一个学生说:

"若黑盒里真的有节电池,那用这节电池就能点亮灯泡。

"

众人一听,茅塞顿开。

一试,果然,只用黑盒,就能点亮灯泡。

"黑盒有节电池!

"学生们兴奋得手舞足蹈。

课结束了,学生一致要求:

"打开黑盒!

"

"你们仍不相信有电池?

"老师问。

"不是,"学生说,"只是不是亲眼所见,总觉得不踏实。

"

"黑盒之所以神秘,就是永远不能打开!

"老师说。

看来,老师是狠到家了!

让学生欲罢不能!

听,学生又提出一种猜测了:

"如果盒里是电池,它的电应会用完。

"

"怎么检验呢?

"老师问。

学生把黑盒外的两段导线连接在一起。

"老师,你摸,导线发热。

"学生说。

"对了。

"老师说,"这就是认识黑盒的方法!

虽永远不能打开,但可以不断猜测,不断检验。

"

老王:

为什么最后不打开黑盒?

胡博士:

若打开了,谜不在了,好奇消失了,学生的探究也就停止了。

小杨:

原子是不是一个黑盒?

胡博士:

是。

原子有什么?

小杨:

有电子、原子核?

胡博士:

怎么知道的?

拿出一个原子,截成两半?

小杨:

原子太小,怎么截开?

胡博士:

对,所以说,它是一个黑盒。

在上面,学生没有打开黑盒,通过不断探究,知道盒里有电池;用类似的探究方法,科学家也发现了原子里有一个核。

老王:

对于老师来说,学生也是一个黑盒。

胡博士:

对。

学生心里想些什么,是看不透的。

我们只能提问,然后根据回答,对学生的心理做出一些推测。

小杨:

对孩子的教育,你为什么这么感兴趣?

胡博士:

对孩子的教育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兴奋,大概就是因为,它是黑盒,我们只能不断猜测、不断检验、不断探究。

192、死亡森林

隔着太平洋,和日本遥遥相对的是美国的华盛顿州,其位于太平洋的东北海岸。

1986年的一天,两个美国游人驱车来到这里。

"教授,到了。

"年青的助手停下车。

往海边一看,教授惊呆了。

全是死亡森林,有几十公里长。

枯死腐烂的树干,有的立着,有的横七竖八躺着。

里面什么也没有!

只有潮湿的海风徐徐穿行。

"怎么死的?

"半天,教授才低声问道。

"没有人知道。

"

"走,进去看看。

"教授抬腿就往里走,助手只好跟上。

"我想,这片森林死亡有三种可能。

"路上教授说:

"一是附近的火山喷发,引起森林火灾。

"

"二是森林病虫害。

"

"三是在海边,可能与咸咸的海水有关。

"

当到里面时,发现树木没有烧过痕迹,也没有火山灰。

第一种可能性排除了。

仔细检查,也没有发现虫害的迹象。

"看来,死因不同寻常!

"教授开始有点兴奋。

助手又介绍道:

离这里约五十公里的海边,也有大片的死亡森林。

"

"马上去那里!

"教授急迫地说。

当看到两片死亡森林很相似时,教授提出一个问题:

"它们是同时死亡的吗?

"

"不大可能,你看,这里的小树枝全腐烂了。

"

"这样判断,不可靠。

"教授说,"如果两地的温度和湿度不同,树木腐烂的快慢就不同。

"

"这样说,没办法判断了。

"助手直叹气。

"有。

"教授说,"树木一死,它里面的碳-14,因核衰变,含量会逐年减少。

从减少量的大小,可推算出死亡的年限。

"

"核衰变的快慢不受外界影响?

"

"对。

"教授说。

他们采集了样品,结束旅行,回到了研究所。

碳-14分析表明,两片森林是同时死亡的。

这结果令教授振奋:

"这么长的海岸上,为什么有大片森林同时死亡?

可能是附近海里发生了地震。

"

"有这种可能吗?

"助手怀疑地问。

"有。

"教授说,"1964年,也是在太平洋东北海岸,靠近阿拉斯加州的海里,发生了一次大地震,造成海岸下沉,使数平方公里的森林淹到海水中,死掉了。

"

"你的意思是,这里也曾发生了一次地震,导致树木淹在海水里?

"

"对!

"

"但死亡森林不在海里啊?

"

"过去在海里,后来地壳运动,又升出海面,变成现在的样子。

"教授解释道。

带着助手,教授又深入死亡森林考察,但没有获得新的证据。

只见内陆有一条河,流经死亡森林后,注入了大海。

正是枯水季节,河水很小。

教授和助手,沿着河底,走向了内陆。

已远离了海岸。

要不是下面这件事,他们这次就白跑了。

一群工人正在河底挖两个大坑,以便建桥。

往坑里一看,教授看到河底的沉积物是分层的,中间一层是白色沙子,上下两层则是黑黑的泥土。

"走吧,教授,这些泥沙,有什么好看!

"助手说。

教授没有动,仔细检查泥沙后,问道:

"从哪里来的?

"

"从内陆冲来的。

"助手说。

"黑土是从内陆冲来的,但这层沙子呢?

"

"当然也是内陆。

"

"不。

"教授叫道,"它是大海里的沙子,是从大海里冲来的。

"

"怎么可能!

这不是海岸。

"助手断然地说。

教授说:

"那次大地震,引起了巨大的海啸。

"

"房子高的巨浪,一浪接一浪冲击着海岸,并沿着河道不断推进,海里的沙子就带到河里?

"教授补充说。

"这只是想象!

"

"不。

"教授指着沙层中化石说:

"这就是证据!

这种生物是海洋特有的。

"

看来,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是确定无疑的了。

但助手不这样认为。

他想,若真的大震发生,海岸崩塌,那岸边不远的城镇能安然无恙吗?

房屋肯定倒塌,就算没倒,也会被随之而来的巨大海啸而卷走。

这应是一个重大事件,但查遍了这个州的史料,为何均没有记载?

教授自有解答:

碳-14放射性测定表明,树木的死亡是300年前。

即是说,地震约发生在1700年。

那时,这个地方还没有欧洲移民定居!

教授把上述猜想和所发现的证据,写成论文发表了。

两年后,一个日本的地质学家寄给教授一封信。

信中说,他查阅了日本历史上对潮汐的记录,发现1700年1月17日,日本岛受到一次巨大的海啸袭击。

这次海啸就是教授所说的那次地震引起。

"真没想到,地震引起的海啸这么大,远在太平洋一端的日本也受到了冲击。

"教授说。

"冲击得太好啦,为我们留下有力的证据!

"助手高兴得像个小孩。

"看来,我们该为这干一杯!

"教授笑着说。

"附近海里可能有一条断裂带。

"助手猜测。

"对,有地震带。

"紧接着教授推理说,"发生地震,那就不是一次了,而是多次!

"

检验海边的沉积物,找到了更古老的死亡树林和沙层,证实了教授的推测。

"回想起来,真不可思议,四年前,假期中的偶然一次旅游,导致了这项研究。

"助手感慨道。

"证明这里曾发生过地震,又有什么意义?

"助手终于问这个早就想问的问题。

"怎么会没有呢?

"教授说,"我们的研究提醒人们,这里的大地将会晃动,房屋将会倒塌。

"

"兴建房子时,要考虑防震?

"助手说。

"对。

"教授点头说。

研究工作确实引起政府的重视,当地的建筑法修改了,建筑物的防震要求也提高了。

在这之前,谁能想象得到,对这片死亡森林的探究,会带来这么一个结果;而且这个结果对当地每一个人的将来都有影响!

193、落叶之迷

快要上课了,教室里只有几个学生。

"其他同学哪里去了?

"老师有点不安地问。

一个学生指着窗外说:

"跑去看树了!

"

教师纳闷,树有什么好看。

他移步近窗,往远处一看,在操场边的树下,确实有许多学生。

细看那三棵树的叶子,老师也吃了一惊。

只见操场头的那棵的叶子全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中间的那棵的叶子全变黄了;只有第三棵仍绿叶满枝,充满着生机。

印象中,这三棵树不久前还好好的,怎么现在变成这个样呢?

就要上课了,学生还没有回教室。

要是平时,老师肯定气得怒发冲冠;但今天却仍笑呵呵,并请人火速去通知:

"上课后,学生仍可留在操场看树。

"

看得出,老师很高兴。

实际上,他也该高兴。

他要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探究的课题,一直找不到。

没想到,它就在操场边,就是学生现在所看的那三棵树。

十分钟后,学生回到了教室。

趁着学生的热情还在,老师组织学生讨论。

"那棵树的叶了全掉光了,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

"老师问。

明明说:

"秋天到了,有些树会比其它树早些落叶。

"

丽丽说:

"我爷爷的头发全变白了,还老是掉,现在快要掉光了。

我想,掉光了叶子,可能也是树的年龄大吧。

"

清清说:

"可能是害虫。

前不久,家里栽的一盆花快死了,我爸一检查,发现叶子后生长着许多蚜虫。

"

文文说:

"原因可能是水太多。

"

"不会的,植物都需要水。

"明明接口说。

"到底是什么原因,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老师说话了,"赞同水太多的,请举手。

"

有4个同学举起了手。

"你们4个组成‘水’组,负责调查是不是水太多引起的,行吗?

"老师问道。

"行!

"这4位同学回答。

类似地组成了"害虫"组、"树龄"组和"树品种"调查组。

利用科学课的时间和课外时间,各组分头进行调查。

"树龄"组的成员最先到操场上。

一个学生指着树说:

"有证据了!

三棵树的高度有差别,掉光叶的树比较高,说明它的年龄大。

"

后来,又到学校会计处,他们查到购买树苗的原始单据,然后到苗圃去核实。

出乎预料的是,这三棵树品种相同,树龄也一样!

在这之前,"树品种"组采摘到三棵树的叶子,叶子形状很相像,但是否同为一种树,争论不休。

直到前组公布了结果,争论才自然终止。

这两组的成员只好加入"害虫"组和"水"组。

从落叶上,学生没有发现虫害的迹象。

从叶子变黄的树上,也没有找到什么。

"水"组发现地面有积水,为了判断是否总是这样,他们决定,尽量每隔两小时察看一次地面,轮流值日,并作记录。

连续进行两周后,小组向全班同学报告:

"掉光叶子的那棵树一直淹在水里;中间那棵有时淹在水里;

长满绿叶的那棵,虽地面潮湿,但从没淹在水里。

"

一个同学解释说:

"就像人要呼吸一样,可能树根也要呼吸,也需要空气。

在水里,树根吸不到空气,生命就停止了。

"

同学们觉得这种解释有道理。

不久前,他们刚做过一个实验,把几粒大豆放在水下,由于隔绝了空气,大豆不发芽。

同学们继续工作,调查水的来源。

他们注意到水是从一条小沟来的。

沿着小沟追踪,发现根源在办公楼前的草坪。

学校后勤管理员一周三次打开草坪的洒水系统,喷水时间太长,过量的水通过小沟流到那三棵树下,地势低凹处的树就淹在水中。

在教师的建议下,学生给管理员写了一封信,告诉了上述调查结果。

收到信后,管理员调整了洒水系统。

结果得到了初步的承认,但要真正证明其正确,同学们讨论后决定,必须看明年这些树是否真活过来。

几个月后,光秃秃的树枝又长出绿叶。

在这些小孩子眼中,绿叶有了新的含义:

它是生命,更是自信和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这次科学探究,胡博士有如下评论。

胡博士:

对成人来说,只要到实地一看,一眼就可认出,树掉光叶子,是水淹造成的。

但对于十多岁的小学生,这是一个天大的疑难问题,必须经过一番周折、一番探究、一番讨论才能搞清。

为什么树会掉光叶子?

小孩子们根据过会经验和知识,提出了种种猜想;有些猜想被否定了,有些猜想被证实了。

这很像科学家在做研究!

老王:

科学家也像这样?

胡博士:

是的。

不信,请听下面的故事。

待续……

194、白鼠不是贼

胡博士一行走访了一所新型学校。

一走进教室,小杨就觉得有些特别。

一是班很小,只有20个学生。

二是教室和一间活动室相连,里面有一个大沙盘和几盆花。

上课的是位女教师。

她原本要讲"花的构造",但下面所发生的事,彻底改变了计划。

教室里争吵起来,一个学生连声吼道:

"谁倒掉了喷水壶里的水?

"

教师一看,这学生叫小华,对植物有兴趣,活动室里的几盆花就是他负责照看的。

"怎么回事?

你慢慢讲。

"老师平和地说。

小华由于气愤,说了好长时间,才说清。

原来几天前,他把喷水壶盛满了水,放在窗台上,可现在几乎没有水啦。

他怀疑是小洋同学和他过不去,故意把水倒掉。

"你有根据吗?

"老师问道。

"有,上星期二,我和他争篮球,打了架。

过后两天,路上遇到时,他还直瞪眼。

"小华说道。

"是什么时间倒的?

"老师问。

小华说:

"今天是星期一,水是上星期四放在窗台上的,当时同学们都放学回家了。

这样一推算,小洋是在上星期五把水倒掉。

"

老师笑了,并说:

"水不是小洋倒的。

上星期五,他没有来,有病请假。

"

小华傻了:

"那水为什么不见啦?

"

没有人碰过喷水壶。

一个女孩只好提出一种解释:

"水可能是被小白鼠偷吃了。

"

原来,在活动室里,孩子们还养着一只小白鼠。

"水减少,一定是小白鼠偷吃的?

"老师说。

"肯定是。

"学生们说。

"若小白鼠没有偷吃,那水就不会变化。

"一个学生推理道。

为了证明这点,孩子们把喷水壶盖上,这样小白鼠就喝不到水了。

第二天早晨,水位果然没有下降,推理被证实了。

小白鼠是贼,偷吃了壶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