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健康教育910doc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07030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6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910doc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910doc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910doc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910doc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910doc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910doc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docx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910doc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910doc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910doc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docx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910doc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

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

课题内容

学前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

课型

理论课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学前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

掌握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评价

教学重点

与难点

生长发育评价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使用教具

多媒体

学情简析

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但对于案例说视频比较感兴趣

教学过程(内容不能少于150个字)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健康的概念

提问

思考

新课展开

一、循环系统

 

第三节循环系统

一、什么是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这个系统担负着全身的交通运输,将营养送到全身,把废物排出体外。

(一)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密闭的、连续性的管道系统。

它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运送血液的管道。

血液由心脏搏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返回心脏,如此环流不止。

血液在循环全身的过程中,把携带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给组织和细胞,再把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运送到肺及排泄器官。

肺呼出二氧化碳,肾脏、皮肤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1.心脏:

心脏位于胸腔内,位于两肺间偏左前方,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所在,由于它的收缩、舒张,才把血液送至全身。

其大小似本人的拳头,外形像倒放的桃子。

心脏内有纵行的心中隔,把心脏分为左右两个互不相通的部分,左右心房之间的心中隔叫房间隔,左、右心室之间的心中隔叫室间隔。

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还有一些活门,叫做瓣膜。

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放,控制着血流的方向,瓣膜开放,关闭时发出的声音,叫做“心音”。

2.血管:

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动脉是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所经的管道。

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送回心脏的血管。

毛细血管则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

血液由心脏搏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返回心脏,如此环流不止,完成血液循环。

动脉血管:

管壁厚、有弹性、管腔比较粗、血液速度均匀。

特点静脉血管:

管壁薄、弹性纤维少、到老年时容易变形,血容量大,流速慢。

毛细血管:

连通最小动脉、静脉、速度特慢、管壁薄、分布广。

3.血液:

是存在心脏和血管里的液体,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

(1)血浆:

血浆中91%—92%是水分,其他为钙、维生素、各种酶等等,主要起运输血细胞、养料和废物的作用。

(2)血细胞:

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

①红细胞:

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Hb),是由球蛋白和含铁的血红素结合而成的,有运输氧的功能。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到一定程度就称为贫血。

它的主要机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这种机能是通过其主要成分血红蛋白来完成的。

1白细胞:

可依染色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

嗜中性粒细胞:

有吞噬细菌的作用

有粒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

保护机体,免疫功能

单核细胞

它们能作变形运动,从毛细血管的细胞间隙中游出,将细菌吞噬,白细胞则与细菌同归于尽,变为脓细胞。

脓,原来就是“阵亡”的白细胞。

正常时各类白细胞保持一定的比例,在炎症或其他疾病时,白细胞总数或细胞分类百分比可有变化,被用作诊断疾病的方法之一。

2血小板:

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

血小板减少,则出血时间延长。

(二)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结、脾、扁桃体组成。

淋巴管

淋巴系统淋巴结是静脉回流的辅助部分,主要功能

脾是运输全身淋巴液入静脉

扁桃体

人体各处的淋巴结群,分别接受身体的一定区域的淋巴回流,正常的浅表淋巴结无粘连,无压痛,蚕豆大小。

如果浅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等症状,往往是由于它所属的区域或器官出现感染。

因此,观察淋巴结的肿大情况,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

感染部位与肿大的淋巴结

感染所在部位

肿大的淋巴结

咽、口腔

颌下淋巴结

鼻咽、口腔、颈面部

颈部淋巴结

头皮、后颈部

枕部淋巴结

上肢、乳房

腋窝淋巴结

下肢、会阴

腹股沟淋巴结

二、幼儿循环系统的特点

(一)血液的特点

1.随着年龄的增长,红骨髓造血比例下降,而黄骨髓增多

造血,5岁以内的幼儿,均为红骨髓参与造血,5—7岁的幼儿长骨中出现脂肪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由脂肪细胞组成黄骨髓增多。

而红骨髓相应减少,一般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当贫血时黄骨髓能恢复潜在的造血功能,同时肝、脾也能恢复胎儿时期的造血功能。

故贫血可有肝、脾肿大的体征。

2.幼儿年龄越小,血液量相对比成人越多,血液总量增加也快

幼儿年龄越小,血液量相对(体重)比成人越多,1岁时占体重的11%,14岁时占体重的9%,成人的血容量约占体重的7%—8%,这对幼儿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

血液量增加快,所需要的造血原料当然也多。

合成血红蛋白需要蛋白质和铁作原料。

饮食中缺少蛋白质和铁就会使血红蛋白的合成受到障碍,发生缺铁性贫血。

幼儿血液中红细胞含血红蛋白较多,且具有强烈的吸氧性,这有利于幼儿的新陈代谢。

红细胞

血红蛋白

新生儿

500万个/mm3——750万个/mm3

150——230g/L

4岁—5岁后

440万个/mm3

139g/L

幼儿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与成人差不多,但对机体防御和保护机能较强的嗜中性粒细胞较少;而防御机能较差的淋巴细胞较多。

因此,这个时期的幼儿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差,易患传染病。

年龄

嗜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1—2岁

36%

56%

4—5岁

58%

34%

8—14岁

55%——65%

30%

成人

62%——72%

21%——23%

幼儿的血小板数目与成人相似,每立方毫米的血中含血小板15万—25万。

造血器官骨髓和骨髓以外的造血器官,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的新生能力强,能很快造成新细胞,补充死亡细胞。

但是这些器官的功能不稳定。

任何小的影响都会破坏其功能。

如儿童有感染或营养性疾病时就能引起贫血或肝脾肿大。

维生素B12和叶酸虽不是直接的造血原料,但它们与红细胞的发育成熟有关。

人体缺少维生素B12和叶酸可引起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慎用合霉素、氯霉素、抗癌药:

骨髓是制造血细胞的“工厂”,若骨髓的造血功能有了异常,也会引起贫血。

某些药物,如合霉素,氯霉素等,有抑制骨髓造血的作用。

(二)血管的特点

1.管腔大,管壁薄,血管弹性小,在毛细血管流动的血量多

血管的发育在6—7岁以前超过心脏的发育程度。

幼儿的血管弹性较小,管壁较薄,管腔相对比成人宽,毛细血管丰富,血流量大。

相对来说,幼儿的动脉比成人粗。

新生儿动脉内径与静脉内径之比为1∶1,成人为1∶2,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动脉口径相对变窄。

幼儿毛细血管的口径相对的较粗。

特别是肠、胃、肺、皮肤等部位尤甚,因而供血充足,新陈代谢旺盛。

由于幼儿血输出量较少,而血管口径较粗,管壁柔软,因而动脉压较低。

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压会逐渐升高。

2.血管比成人短,血液循环一周的时间也较成人短

儿童时期由于心肺发育未完善,收缩力较弱,主动脉口径相对的比肺动脉小,故每搏输出量比成人小。

血液循环一周的时间也较成人短。

如:

3岁血液循环一周需15秒。

14岁血液循环一周需18秒,成人血液循环一周需22秒。

3.血压比成人低

血压: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所产生的侧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肺收缩力加强,血管的弹力有所下降,血压逐渐增高。

年龄

收缩压

舒张压

收缩压

舒张压

4

87

50

85

49

5

89

53

88

51

6

91

53

90

53

(三)幼儿心脏的特点

1.幼儿心肌纤维细弱,收缩能力差,心脏体积比例相对比成人大

幼儿心脏的体积比例相对比成人大,约占体重的0.63—0.89%,成人只占0.32—0.48%,心脏的发育有两次高峰期,一次是2岁前,另一次是青春后期性成熟阶段。

2.年龄越小,心率越快

由于心脏发育不完善,心肌纤维细弱,心脏容量小,收缩能力较弱,所以,幼儿每搏输出的血量比成人少。

为了满足旺盛的新陈代谢的需要,只有增加脉搏的频率来弥补,故此,幼儿的心率比成人快,且节律不均匀。

不同年龄心跳次数(心率)的平均值

年龄

每分钟心跳次数

年龄

每分钟心跳次数

新生儿

140

1——12月

120

1——2岁

110

3——4岁

105

5——6岁

95

7——8岁

85

9——15岁

80

成人

75左右

3.年龄越小,心脏活动的节奏性越不稳

心脏的活动是受神经系统调节的,支配心脏活动的神经纤维的发育要在儿童10岁左右才基本完成。

因此,儿童在10岁以前,往往会出现心搏不稳定、脉搏不规律等现象。

正常情况下,心率和脉搏是一致的,由于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对心率控制的能力差,因而心率容易受外界刺激因素的影响,如紧张、进食、哭闹、兴奋等。

要测量幼儿的脉搏,应注意安排在安静状态时。

(四)幼儿淋巴系统的特点

幼儿淋巴系统发育较快,淋巴结的防御机能也较显著。

扁桃体在4—10岁时发育达到高峰,而14—15岁就开始退化,所以,扁桃体炎是幼儿期常见的疾病。

检查扁桃体应作为晨检、午检、晚检的的主要内容之一。

为什么小孩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呢?

那是因为颈部淋巴结“管辖”范围广,患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炎、头皮长疖子等等,都会使颈部淋巴结肿大,于是脖子上就出现了硬疙瘩,即使炎症消退了,已经变硬肿大的淋巴结不会再缩小、变软了。

当然,如果摸到的疙瘩像黄豆粒或蚕豆粒大小,且柔软,几个小疙瘩不粘在一块,压上去也不疼,就是正常的淋巴结了。

如果家里有人或带孩子的人有结核病,孩子脖子上长个硬的大疙瘩,要查查是不是淋巴结结核。

若全身淋巴结普遍肿大,那就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信号,不是小毛病。

(注:

如有空闲时间,可讲解或提供资料让学生自学PC31血液循环系统的卫生保健)

第四节消化系统

一、什么是消化系统

消化是指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消化系统是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的。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

消化腺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胸腺、肝脏和胰腺等。

消化腺有导管与消化管相通,使消化液流入消化管。

1.物理性消化作用:

经过牙齿的咀嚼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称为物理性消化作用。

2.化学性消化作用:

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分解成可吸收的物质,称为化学性消化作用。

食物在消化道内受到物理性和化学性的消化作用,营养物质被吸收入血液,剩下的残渣成为粪便排出体外。

二、幼儿消化管的发育

(一)口腔

口腔里有牙齿、舌及三对唾液腺的开口。

在整个机体发育过程中,先后有两组牙齿萌出。

1.什么时候长牙?

第一组为乳牙。

小孩吃奶期间开始长出的牙,叫乳牙。

乳牙在婴儿出生后6个月—8个月开始萌出。

周岁末有8个乳牙,2岁—3岁时20个乳牙全部萌出。

如果乳牙萌出较晚或不正常出现(如尖牙比切牙先出)。

一般为营养不良或疾病所引起,如患佝偻病的儿童就有此情况。

乳牙萌出有一定的顺序,最先萌出的是2个下中切牙(下门牙),然后出上面的4个切牙(上中切牙,上侧切牙),再出2个下侧切牙,1岁时可以有8个牙,1岁半左右4个第一乳磨牙萌出,在切牙与磨牙之间留有空隙(尖牙的位置)。

2岁左右4个尖牙长出。

最迟2岁半,4个第二乳磨牙萌出,20个乳牙全部出齐。

第二组为恒牙。

儿童在6岁—7岁时乳牙开始脱落,恒牙开始萌出。

乳牙逐渐为恒牙代替。

在12岁—14岁时乳牙和恒牙的交换完毕。

恒牙中有20个和乳牙交换。

另外12个磨牙是在乳牙的后方增生出来的。

恒牙全部出齐约在18—25岁。

必须注意的是,乳牙虽然在出生后6月—8月开始长出,但是它的钙化也是早在胎儿5个月时就已经开始了。

最初的一个恒牙虽然在6岁左右开始长出,但是它的钙化也是早在出生时就已经开始,而最后的一个恒牙的钙化完成时,人体已达到发育的成熟时期。

由此可见,儿童青少年的每一个年龄发育分阶段的身体健康状况都可以影响牙齿的生长。

因此,必须从胎儿时期就要注意身体钙的供给和吸收情况,才能保证骨骼和牙齿的健康成长。

2.乳牙的作用

如果说“乳牙迟早要换,乳牙是不是健康不要紧”,这话可小看了乳牙的作用。

(1)咀嚼食物,帮助消化:

出牙以前,小儿靠唇、颊的动作来吸吮乳汁或流质食物;出牙以后,食物的品种就可以增加,营养也更加丰富了。

(2)影响孩子的音容笑貌:

除了咀嚼食物,乳牙还与孩子的音容笑貌有关。

3岁以前正是小儿颌面部迅速发育的阶段,婴儿刚出生时,颌骨还没有发育完善,尤其是“下巴骨”很薄,脸面宽而扁,随着牙齿萌出,咀嚼的力量不断挤压牙根,使“下巴骨”迅速生长,脸型逐渐“拉长”。

在牙齿和颌骨的衬托下,使面容端正、和谐、自然。

(3)有助于正常发音,使孩子口齿伶俐:

3岁以前还是孩子学习口头语言的重要阶段,乳牙正常萌出、不过早丢失,有助于正常发音,使孩子口齿伶俐。

(4)对恒牙的顺利萌出有重要作用:

若服乳牙过早缺失,邻近的牙向空隙倾倒,恒牙就不能在正常位置萌出,导致牙列不齐。

(5)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3.怎样使孩子有一口健康的乳牙呢?

(1)营养和阳光

钙、磷等无机盐是构成牙齿的原料,需要从饮食中提供。

人的皮肤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可以产生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利用。

乳牙的钙化始于胎儿5—6个月,因此乳牙是否坚固与孕妇的营养有关。

另外,孕妇服用四环素类药物可使胎儿的牙釉质发育不好,颜色发黄,质地松脆。

钙:

是构成骨骼、牙齿,供给离子化钙,镇静神经,血液凝结,缺乏可导致佝偻病,手足搐搦症,膳食含钙过多并无害处,每日需要量约1克,主要来源有乳、蔬菜。

(PA160植酸与草酸)。

磷:

是构成骨骼、肌肉、神经(与钙、钾、蛋白、脂肪等结合);协助糖和脂肪的吸收和代谢,参加缓冲系统,维持酸砼平衡。

缺乏可导致佝偻病,过多可消耗人体钙质,每日需要量约为1.5g,主要来源的乳、肉、豆、五谷。

维生素D:

具有脂溶性,作用是调节钙磷代谢,增进组织呼吸,皮肤营养。

缺乏可致佝偻病和手足搐搦症。

过多,可导致食欲不振,血钙过高,组织钙化。

每日需要量为400IU,来源有肝、蛋、鱼肝油等。

(2)适宜的刺激

俗话说“牙不嚼(jiao)不长”。

5—6个月,小孩将要出牙时,可给他点“手拿食”,如烤馒头片,面包干等较硬的食物,磨磨牙床,促使牙齿萌出。

断奶以后,逐渐添加些耐咀嚼的食物,如菜末、粗粮等。

食物太精细,无需细嚼,不利于牙齿和颌骨的正常发育。

(3)避免外伤

乳牙根儿浅,牙釉质也不如恒牙坚硬,怕的是“硬碰硬”。

一旦牙齿被硬东西咯伤了,就不能再重新长好。

受了损伤的牙齿就更容易生龋齿。

所以,要教育孩子,不要用牙咬果壳等硬东西。

目前,幼儿的龋齿率颇高,据1988年全国九省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广东6—14岁龋齿患者达62.5%,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①龋齿会影响咀嚼,加重胃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

②病菌还可能从患处侵入体内,引起心脏、肾脏关节等的疾病。

③同时,还可能影响换牙的正常进行,造成恒牙晚出或出现错位萌出。

龋齿是怎样发生的呢?

幼儿乳牙的牙釉质(构成牙冠表层的白色硬组织)比较薄,牙本质(构成牙体的主质)软且脆,当幼儿漱口刷牙不及时或不彻底时,残留在牙缝里的食物残渣与口腔中的乳酸杆菌、链球菌等产酸的细菌作用,使糖发酵产酸,酸可以使牙齿中的钙、磷脱落,出现小洞,形成龋齿。

此外,如果牙齿受忽冷忽热的刺激,或咬过硬的东西,牙釉质也可能产生裂缝或脱落。

对龋齿的防治近年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上海市每个区都有牙病防治所为中小学生、幼儿巡回检查、补牙,广州市自1965年开始饮用加氟水,收到良好的效果。

目前,各种加氟牙膏纷纷投入市场,这对牙齿的保健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要预防龋齿,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广泛宣传口腔卫生知识,防患于未然。

(4)漱口和刷牙

吃奶的婴儿,在两次奶之间喂点白开水,就可以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

2岁左右,饭后可用清水漱漱口,含漱的时间要长一些,要用力漱,用水把粘在牙齿表面和间隙的食物残渣冲洗掉,然后吐出漱口水。

孩子到了3岁左右就该学着刷牙了。

宜选用刷头小、两排刷毛的儿童牙刷,要耐心教会孩子刷牙的方法,顺着牙缝竖着刷,里里外外各个牙面都要刷刷。

早晚各一次,特别是晚上临睡前一定要刷牙。

刷过牙就不要在临睡前再吃糖果、饼干或甜的饮料。

4.怎样预防牙齿排列不整齐?

牙齿排列不齐,常见的有“下兜齿”(地包天),即下牙咬在上牙的外面;有“开唇露齿”,即上下牙咬不到一起,有明显的距离;还有“虎牙”等等。

上述种种不仅使面部失去和谐自然的面容,而且影响咀嚼能力,吃东西只能囫囵吞枣,甚至说话也漏风走音。

排列不整齐的牙齿经常被食物嵌塞,不易刷干净,也更容易生龋齿。

要使孩子有一口整齐的牙齿,有几点需要注意:

(1)喂奶时:

用奶瓶给孩子喂奶、喂水,或母亲喂哺时,要把孩子抱起来,取坐位。

橡皮奶头不要过分上翘或下压,以免压迫牙床,影响牙床的发育。

也不要让婴儿自己抱着奶瓶吃奶,孩子的手没多大劲儿,奶瓶托不起来,就会压迫牙床。

上牙床经常受压,就形成“下兜齿”;下牙床经常受压则形成“开唇露齿”。

(2)换牙时:

换牙期间若乳牙尚未脱落,后边又钻出了新牙,就成了“双排牙”。

要把滞留的乳牙拔掉,把位置让给恒牙。

恒牙刚长出来,不要老用舌头舐牙,免得牙齿往外翘。

(3)改毛病:

婴儿偶尔在饥饿时会逮住自己的手指吃起来。

大点的孩子入睡前闷得慌也会吸吮手指以自慰。

对孩子吸吮手指要及时纠正,别养成挑毛病,因为吸吮手指影响牙床的正常发育,可导致牙列不齐。

已经成了挑毛病,最好的办法是用“玩”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其它方面。

至于把手指裹起来或涂苦药等都不是好方法。

婴儿吸干奶嘴也同样有害。

这常常是孩子已经习惯于叼着母亲的奶头才能入睡,妈妈为了脱身,就用干奶嘴当“替身”。

大点的孩子咬下嘴唇、咬手指甲、咬铅笔,或常托腮、玩弄舌头等,都可以使颌骨的发育和牙齿的萌出受到影响。

习惯于偏侧咀嚼,会使另一侧的颌骨发育不好,两侧面颊不对称。

(4)治鼻堵:

鼻子不通气,用嘴呼吸,就会使上膛高拱、门牙向前突出,形成“噘嘴”。

要及时治疗鼻咽部的炎症。

病治好了,还要注意纠正用嘴呼吸的习惯。

(二)食道

幼儿食道比成人明显短而且狭窄,粘膜薄嫩,管壁较薄,弹性组织发育较差,所以很容易损伤。

在为幼儿制作膳食的时候应考虑到这个特点,少给幼儿吃多刺的鱼或带骨头的肉。

(三)胃

是消化管中最大的部位,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贮存食物并作初步的消化。

这种消化要依靠胃腺分泌的胃液的参与,主要成分是胃蛋白质酶和胃酸。

1.幼儿胃的特点

(1)幼儿胃粘膜柔软且富有血管(让学生翻到PB53),胃壁较薄,弹性组织及神经组织发育较差,胃的蠕动能力较弱。

(2)胃酸浓度低,消化能力差。

胃腺的数目少,胃所分泌的消化液酸度低,消化酶的含量比成人少,因此消化能力弱。

(3)胃的容量小。

幼儿的胃容积较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增大。

新生儿胃容量约30—50mL,1岁时为250mL,3岁时约为700mL,6岁约900mL。

2.婴儿为什么容易漾奶?

胃是消化管中最宽大的部分。

胃的上口与食道连接处有一组环形的肌肉叫贲门,胃的下口与十二指肠连接处也有一组环形的肌肉叫幽门。

贲门收缩就好比是口袋扎紧了口,胃内的东西就不会倒流入口腔了。

婴儿的贲儿比较松弛,且胃呈水平位,即胃的上口和下口几乎水平,好像水壶放倒了,因此当婴儿吞咽下空气,奶就容易随暖出的空气流出口外,这就是漾奶。

为了减少漾奶,喂过奶,让孩子伏在大人的肩头,轻轻拍孩子的背,让他打个嗝排出咽下的空气,然后再躺下,就可以减少漾奶。

3.孩子的胃有多大?

新生儿胃容量为30—50毫升;3个月时为100毫升;1岁为250毫升。

因哺乳后幽门开放,胃内容物陆续进入十二指肠,所以婴儿的哺乳量不完全受胃容量的限制。

胃排空的时间与食物种类有关:

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水为1—1.5小时。

根据胃排空时间,可每隔4小时喂一次。

(四)肠(小肠、大肠)

1.作用:

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消化吸收部位。

小肠上接幽门,下连盲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

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消化吸收部位。

水、无机盐、维生素可直接由小肠吸收入血。

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后由小肠吸收入血。

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由小肠吸收入血。

2.幼儿肠的特点

幼儿肠管相对比成人较长,肠道肌肉组织和弹力纤维均未发育完善,肠的蠕动能力比成人弱,但是肠粘膜发育良好,吸收能力较成人强。

学前儿童的肠管相对比成人长,成人的肠管为身长的4.5倍,而婴幼儿的肠管超过身长的5—6倍,消化道面积相对比成人大。

肠管的长度随年龄而增长,3岁以后增长的速度很小,小肠和大肠长度的比在不同的年龄不相同,新生儿为6:

1,婴幼儿为5:

1,成人为4:

1。

另外,9岁以前大肠和小肠均衡地生长,以后则小肠的生长落后于大肠。

肠管肌肉组织和弹力纤维均未发育完善,但是粘膜发育良好,有丰富的血管网和淋巴网,容易吸收营养物质。

因此,一般儿童比成人的吸收能力强。

但由于肠壁肌肉组织和弹性组织发育较差,肠蠕动能力比成人弱,因此,如果食物停留在大肠的时间较长,易造成便秘。

3.“肠套叠”

肠套叠是急症,什么叫“肠套叠”?

一段肠子套进另一段里,松不开扣了,就是肠套叠。

小孩的肠管管壁薄,肠子的固定性差,若腹部受凉、突然改变饮食、腹泻等,可使肠蠕动加强并失去正常节律,就会诱发肠套叠。

发病后,婴儿表现为一阵阵地哭闹,蜷曲着小腿,面色苍白,不吃奶,却频频呕吐。

大约过半天功夫,排出“红果酱”样的大便,为血和粘液。

见到这种“血便”,不要误认为小孩拉“痢疾”了,若用消炎止痢的药在家里对付着。

就误了大事。

因为肠子套住了,松不开扣,时间长了就会坏死,非动手术不可。

若治得早,可以用“空气灌肠”的方法使肠子松开套。

孩子要少受很多痛苦。

三、幼儿消化腺的发育

(一)唾液腺

1.特点(可让学生翻到PB53):

人体有3对唾液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腮腺。

儿童出生时唾液腺发育欠佳,分泌唾液较少,故粘膜干燥,易于受损。

至生后3个月时唾液分泌才明显增加,内含唾液淀粉酶及大量粘液素,其分泌随年龄增大而增多,功能也逐渐完善。

因此,淀粉类食物宜在生后3个月时添加,过早给予难以适应。

2.婴儿为什么爱流口水?

人体的三对唾液腺都有导管通到口腔。

成人在一昼夜间可分泌一升左右的唾液,但都在不知不觉中咽下去了。

新生儿唾液腺还没发育好,唾液少,口腔比较干燥。

3—4个月,开始吃辅食了,唾液分泌增加,到6—7个月时分泌就更旺盛了。

这时,婴儿的口腔还浅,又不会及时把口水咽下去,所以常常流口水。

长大些,口腔变深,也习惯于咽唾沫了,就不再流涎(xian)了。

长口疮、烂牙床,也可使口水增多。

少数智力有缺陷的小儿,口腔常半张着,垂涎口外,称为“假性流涎”。

(二)胰腺

胰腺的外分泌部分分泌胰腺液,内含各种消化酶,与胆盐和小肠分泌物一起,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起主要作用。

幼儿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已接近成人标准,跟肠液协同作用,保证了小肠对营养的最后吸收。

特点:

婴幼儿的胰腺富有血管和结缔(di)组织,实质细胞较少,分化不完全,但是具有成人所有的消化酶。

(三)肝脏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肝脏不仅能分泌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还有贮存养分和解毒的功能。

幼儿肝脏的特点:

1.肝脏相对比成人大

小孩新陈代谢旺盛,肝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