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白诗篇寻找李白旅行足迹精品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05022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李白诗篇寻找李白旅行足迹精品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解读李白诗篇寻找李白旅行足迹精品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解读李白诗篇寻找李白旅行足迹精品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解读李白诗篇寻找李白旅行足迹精品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解读李白诗篇寻找李白旅行足迹精品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读李白诗篇寻找李白旅行足迹精品文档.docx

《解读李白诗篇寻找李白旅行足迹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李白诗篇寻找李白旅行足迹精品文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读李白诗篇寻找李白旅行足迹精品文档.docx

解读李白诗篇寻找李白旅行足迹精品文档

解读李白诗篇寻找李白旅行足迹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20岁时游历了巴蜀的名山胜水,25岁开始在各地长期漫游。

足迹遍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从他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游览的足迹: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岸,只有敬亭山。

这是李白在安徽敬亭山所作的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yǎo)然(rán)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李白在安徽黄山所作的。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李白在四川白帝城所作的。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这是李白在山东枣庄兰陵所作的。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诗文解释】

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劳劳亭。

因为,春风知道离别的痛苦,所以不让柳条变绿。

【词语解释】

(1)劳劳亭:

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

古时亲戚朋友送别的场所。

三国吴时建。

(2)劳劳:

依依不舍。

(3)知:

理解。

(4)别:

离别。

(5)不遣:

不让。

(6)柳条: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诗文赏析】

《劳劳亭》中诗人由亭而想到离别,由伤心之地而诉说离别之苦。

劳劳亭据说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看到这间古往今来送走了无数游子的地方,李白忍不住手痒,提笔写下了“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诗人由离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绿要靠春风吹拂。

早春时节,柳条未青,无枝可折。

这情景看在诗人眼里,便生出奇想:

春风深知人世间离别之苦,不忍心看到令人伤绝的离别场面,所以故意不吹到杨柳,不让柳条发青。

这里,无情的春风变得有知有情,成为诗人情感的化身,更好地突出了诗人的“伤心”之情。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文解释】

长安城一片月色,千家万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秋风吹不尽的总是思念玉门关的情思。

什么时候才能扫平胡虏,亲人可以停止远征。

【词语解释】

(1)子夜吴歌:

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李白的《子夜吴歌》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咏秋。

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2)长安:

今陕西西安市。

(3)一片月:

一片皎洁的月光。

(4)万户:

千家万户。

(5)捣衣:

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石头上,用棒捶打。

(6)吹不尽:

吹不掉。

(7)玉关:

玉门关。

这两句说,阵阵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8)平胡虏:

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9)良人:

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10)罢:

结束。

【诗文赏析】

本诗描写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

前四句里,秋月、秋声、秋风织成浑然而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始终在那儿。

后两句直接抒发思妇心声,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加具有社会意义,表达了当时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美好向往。

全诗自然清新,意味深长。

【名家评析】

《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

《子夜吴歌》共四首,此为第三首——“秋歌”,诗人通过妇女趁月明之夜为远行征人赶制冬衣的描写,表达了她们对亲人的无限怀念和对和平生活的迫切期盼,抒发了作者对思妇们不幸的遭遇的深切同情之感。

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

“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

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添她的愁怀。

“不尽”是情思的悠长不断。

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

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已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

这首诗,以月色、捣衣声造出妙境,朴素自然,真切感人。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词语解释】

平羌: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刚离开蜀地时的作品。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在秋天。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月只有“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第二句“影”指月影,“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第三句写到有人正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在江中行走看见月亮,就像见到思念的朋友。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朋友,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最后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诉说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词语解释】

1、金陵:

今江苏省南京市

2、酒肆:

酒店。

3、吴姬:

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卖酒女。

4、压酒:

酒酿成时,压酒糟取酒。

5、尽觞:

干杯。

【诗解】

春风吹,柳花扬,酒店美酒飘香,吴国美女卖酒,殷勤地劝客人品尝。

金陵年青朋友,都来为我送行,要走的,要留的,各人把酒喝干。

敬请诸位朋友,问问东去流水,它比离情别绪,到底谁短谁长?

【诗文赏析】

诗人所写的是色彩斑斓的离愁别绪:

春色迷人,畅饮美酒,在离别中也充满欢聚的快乐。

全诗语言清新,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

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店,诗人要走了,不忍离去,心中充满惆怅,在这里与朋友们饮酒。

风吹柳花,离情似水。

走的痛饮,留的尽杯。

情绵绵,意切切,诗句虽短,但情深意长,令读者读起来感触很深。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

全诗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怀多么丰采华茂,风流潇洒。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诗文解释】

水边的宣城明净秀丽,如在画中。

秋天的傍晚,独自登上谢北楼。

站在高处远远望去,晴空山色,一览无余。

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就像明镜一样清澈。

凤凰桥和济川桥有如彩虹横跨溪水。

远处升起一缕缕炊烟,橘柚便掩映在这寒烟里。

秋天的天气已经十分寒冷了,深绿色的梧桐开始慢慢地变黄。

有谁知道在这深秋的北楼上,有人正迎着风怀念北楼昔日的主人谢眺。

【词语解释】

江城:

水边的城,即指宣城。

唐是江南地区口语,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

指绕宣城而流的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

明镜:

指桥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圆形,犹如圆的镜子。

双桥:

指宛溪上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下桥叫做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所建。

彩虹:

指水中桥影。

人烟:

人家里的炊烟。

【诗文赏析】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一直处于失意之中,李白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只能寄情山水,怀念古人,向大自然倾诉他的心声。

诗中有着丰富的想象和奔腾的气势。

诗歌点出古城宣城景色如画,句溪,宛溪,它们夹着宣城奔腾流动,溪水清澈好像明镜一样。

“凤凰”、“济川”两桥如同两条美丽的彩虹横跨河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像在画中。

美丽清秀的宣城景色,抚慰着诗人孤独的心灵。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随着视线的转移,景色发生了变化,感情也随景而迁。

山下静寂的村庄升起缕缕炊烟,周围的橘柚成熟,梧桐微黄,加上“寒”“老”二字,景色带上了秋凉之意,使人感到已是秋光渐老之时了。

这一组景虽仍如画中,但少了上联的清丽而多了一点寒气,透露出诗人带有微微凉意的心境。

最后两句,更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诗人站在谢眺楼上,深藏在心底的孤独之感被引发出来。

南齐时的谢眺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却受人忌妒,最后被陷害致死。

相似的经历,使诗人更加怀念谢眺,但是又有谁能理解他此时此刻的心境泥?

一种深重的孤独失意之感溢于纸上,笼罩全文。

全诗有景有情,情因景而生,随景而迁情,情景交替递进,相互融合,铸造了诗歌清凉的意境。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关故事】

当时的许多社会名流都非常倾慕李白的为人,皆想与他结识,因此就以酒作为诱饵,李白常常欣然前往。

相传当时泾川豪士汪伦,倾慕李白已久,忽闻李白将要游历入皖,就修书一封,写道:

先生喜欢旅游吗?

这里有十里桃花的美景;先生喜欢喝酒吗?

这里有万家酒店供您痛饮。

李白读后,欣喜若狂,遂去泾川与汪伦相会,但是他并没见到什么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

这时汪才告诉他:

十里桃花是潭水名,并无十里桃花;万家是一位酒店主人的姓,并无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大笑,遂与汪伦开怀畅饮,共抒情怀,成为酒友至交。

汪伦就是利用了李白嗜酒的性格,才将其约至泾川。

李白《过汪氏别业二首》中写道:

“我来感意气,槌包列珍馐。

“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

”描写了他与汪伦相遇的欢快心情和相识恨晚之意。

【词语解释】

1.汪伦:

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

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

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诗文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

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文解释】

雄伟的天门山好像是被从中间冲断了一样,让浩荡的长江流经这古代楚国的旧地。

滔滔东流的碧绿色的江水,在天门山下遇到巨大的障碍,不得不调头向北方流去。

分列长江两岸的天门山,就像迎着江水扑面而来。

快看啊,就在那水流湍(tuan)急的地方,有一只小船乘风扬帆,从太阳升起的东边驶过来……

【词语解释】

①天门山——两座山的合称。

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当涂县西南,西山叫梁山,东山叫博望山,两山隔江相对。

因为两山像一座上天设定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所以得名“天门山”。

②楚江——楚地的长江,这里是指流经安徽的一段长江。

因为安徽是古代楚国地域,所以有此称呼。

③至此回——到这里突然回旋。

长江本来一直是向东流的,到了天门山地区一带,江水转弯向北流。

④孤帆——一只帆船。

⑤日边来——从太阳升起的东方而来。

【诗文赏析】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中创作十分丰富,题材极为广泛。

《望天门山》就是李白的作品中颇负盛名的一首。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秀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豪放开朗的胸怀。

全诗处处扣题,紧紧抓住“望”字构筑画面:

前面是近望,后面是远望。

第一句写的是天门山隔江相对,楚江从中间流过的情景。

但是通过“断”字和“开”字的运用,整个诗句顿时生动起来。

天门山,应该是被汹涌的大江冲断的吧?

读者在理解中,就体会到山的险峻和水的浩大。

第二句写了碧绿的江水在此转弯的情形。

天门山以自己的身躯抵挡江水,让长江在此改道。

这浩荡的水上奇观,通过诗人的描绘蔚为壮观。

第三句是天门山特有的“相对”的姿态。

一个“出”字,竟能将静止的山写出扑面而来的感觉,更让读者和诗人一样惊奇。

末句的“孤帆”,则是以一个生动的小点,在江水、青山、太阳之间,增添了鲜艳而活泼的色彩。

虽然全诗是描写天门山的景致,但是诗人的豪放个性也隐含在字里行间,这也展示了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和深厚的语言功力。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睛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文解释】

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于是感慨到:

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

【词语解释】

①洛城:

就是洛阳(今属河南)。

②玉笛:

形容笛的精美。

③折柳:

指《折杨柳》曲调,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④故园:

故乡,家乡。

【诗文赏析】

洛城就是现在的洛阳,在唐代称为东都。

一个春天的夜晚,诗人客居在这里。

夜深人静,忽然间,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笛声,在春风里传来,弥漫了整个洛城。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在这样的春夜,耳边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的曲子,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思念故乡的感情。

诗人想:

那些跟他一样在外漂泊的游子,又有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这首诗中,《折柳》既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

中国古诗词中,折杨柳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置身在这种文化习俗中的人,内心便自然而然地被它唤起对家园故人的思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词语解释】

1.庐山:

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

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

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

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诗文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

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诗里的勾勒环境,其实并不单纯为了描绘美景,而是借此来寄情托意,将自己的性格、理想寓于追求香烟缥缈的仙境的志趣之中。

唯其如此,才更能显示出“谪仙人”李白那飘逸、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李诗大气泼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写瀑布之长,竭力夸张瀑布之壮观,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将瀑布壮美的格致达到极致,给人一力和美的双重感受。

李诗系七绝,押韵合律,比喻生动,想象大胆,夸张隽逸飞扬,让人神往。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品注释】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

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

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文赏析】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

“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

“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

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

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

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

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

“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这两句诗表达了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诗意

长江岸边,黄河楼前,两位神交已久的大诗人李白、孟浩然在此饮酒论诗,惺惺相惜,留连忘返。

然而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一日,孟浩然告辞离去。

时值三月,岸堤边已是绿树如烟,一片翠绿,繁花似锦,千里莺啼。

清晨的长江,远远望去,烟雾迷朦、浩瀚无垠,大诗人孟浩然此时登舟欲顺流而下,直至扬州。

小舟扬起风帆渐渐远去。

诗人李白伫立江边,任凭初春的江风吹拂起他那五绺长须,只见得孤舟帆影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诗人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远处水天相接,孤舟渐渐从视线中消失,只有浩荡的长江如在天边流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故事】

孟浩然四十二岁的时候,正是开元十六年,他准备到长安考进士前,游历名山大川,曾来到湖北的黄鹤楼。

孟浩然来到黄鹤楼,巧遇李白,两人早就认识,李白赞赏他的为人,曾赠诗给孟浩然,诗中写道: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表达了李白的钦佩之情。

这次在黄鹤楼相见,两人自然兴奋不已,登楼远眺,映入眼帘的是碧蓝的天空,滚滚的江水,眼前的景致无不令人留连。

此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百花争艳,百鸟鸣啼,和煦的春风拂面而来,浓浓的春意,又怎能不令人赞叹。

在黄鹤楼,孟浩然度过了令人难忘的时光,他要从此地顺江而下,去美丽的扬州城。

李白前来送行,他站在岸边,看见孟浩然所乘的那叶小舟渐渐远去,终于消失在天边,只有滚滚的江水不断向东奔流,李白心中无限惆怅,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深情厚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